1. 拉丁舞的教学大纲怎么写啊
跳拉丁舞前的准备和要注意的三个部位
跳拉丁舞前的准备
舞者的装束:
为了更好的体现拉丁的美感,最好选择能使人显得修长的露脐小上装、低腰裙或低腰紧身裤,通常可以穿着一些莱卡面料的紧身服装,这种面料可以在出汗时保持衣服表面干爽,以增加舞者的表现力,也便于突出舞者的髋部动作。女孩的舞鞋以6厘米左右的高跟为宜,男孩鞋的鞋底则应平滑一些。(切忌跳舞不穿专业服装,至少舞鞋是必需的!!这是一个习惯素质问题,否则,很难想象你可以跳好)
■ 舞者的心态:
学舞者一定要具备一个开放的心态,初学者不要胆怯。不要因为短期之内进步不大而气馁。刚开始接触拉丁舞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那么灵活,很机械,很僵硬,但只要你勤于操练,就会舞得自然流畅。
■学舞者的形体:
“我很胖,能跳拉丁舞吗?”许多不了解拉丁舞的人,常有这样的疑问。跳拉丁舞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体形,以它为美,并将它舞得更美,这样你才会拥有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腰腹和动人的肢体语言。
跳拉丁舞要注意的三个身体部位
作为多民族的拉丁美洲,混杂的文化背景融合成舞蹈中表现方式的多元化。据介绍,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三部分。
●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所以要跳好拉丁舞,必须好好体会这三个特征,将多元化的个性融会到肢体语言中,真不是件易事
类似的就行了!
2. 中国民间舞蹈动作原理与西方芭蕾动作原理不同的原因所在
以具体动作为例,简术我国民间舞蹈动作原理与西方芭蕾动作zt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
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
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瑜伽教学大纲怎么写
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A 一、课程教学理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瑜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在瑜伽教学过程中,结合专项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享受瑜伽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运用瑜伽进行体育锻炼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等的基本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服务。
二、教学目标
瑜伽是一项新兴的健身运动,通过冥想、呼吸、体位、放松等练习方法,来净化和激活身体的每个细胞,促进腺体分泌平衡,改善人的整体健康,调节心理,使人们心态平和,意志坚定,身体充满活力。
通过瑜伽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运动技能目:初步掌握瑜伽冥想、呼吸、体位、放松等练习方法,从而使练习者可以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自行练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生理健康目标:通过练习瑜伽,可以使人的腺体分泌趋于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纠正不良的身体姿势,改善形体,增进健康。
3、心理健康目标:有助于排解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使心态平和、宽容,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
3、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班:介绍瑜伽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瑜伽练习方法。初步掌握瑜伽呼吸和瑜伽体位,了解瑜伽冥想、瑜伽休息术等基本内容。
2、提高班:熟练掌握瑜伽呼吸,能够独立进行瑜伽冥想、调息和瑜伽休息术的练习。掌握较复杂,对身体有较高要求的瑜伽体位。了解瑜伽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练习。
B 本课程以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瑜伽运动项目为主。通过瑜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塑身锻炼方法,以达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改善形体、陶冶情操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目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在技战术教学中,坚持抓基本功的训练,重点在技术的难点和关键点,运用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2、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参观法进行技术学习。
3、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分组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进行技术动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技术的教学,还加强学生独立练习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西南科技大学考场规则》执行 。
(二)、考核方式:
1、瑜伽技术考核(占70%)
在教学内容规定范围内,进行分组后的学生根据所学动作选择4个适合自己的初学者瑜伽姿势进行考核
2、学习态度(占30%):
(1)课堂表现(10%)
(2)出勤情况(10%)
(3)进步幅度及平时测验(10%)
(三)、成绩评定:
1、瑜伽成套动作考试,均以百分制评分。根据成套动作具体情况确定每一个瑜伽姿势的分值,从完成质量(准确、力度、幅度)、熟练性(有无停顿、与呼吸配合)等方面酌情减分;
90--100分:能熟练掌握动作,动作伸展、有力度、幅度大、呼吸配合协调、效果好;
80---89分:能熟练掌握动作,动作伸展,但力度稍差,幅度一般、呼吸配合协调允许小错误动作在二次以内;
70—79分: 能熟练掌握动作,动作较伸展,但力度稍差,幅度一般、呼吸配合协调,允许小错误动作在三次以;
60—69分: 能熟练掌握拜动作,动作较伸展,但力度很差,幅度一般、呼吸配合比较协调,允许小错误动作在四次以内;
60分以下:不能独立掌握所学动作;
2、学习态度:
(1)课堂表现10分。课堂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端正,技术、技能表现进步程度。
(2)出勤情况10分。每缺勤一次扣1分,缺勤4次及4次以上者将被取消成绩评定资格。
(3)进步幅度及平时测验10分。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瑜伽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及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希望能帮到你
4. 论述中国舞蹈的美学范畴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也是舞蹈创作在意象营造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原则,还是舞蹈鉴赏中的一个审美标 准和批评标准。
5. 舞蹈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师范司颁布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音乐专业教学大纲而编写的教材。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舞的形体训练,中国汉、藏、蒙、维、朝等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俄罗斯、西班牙、波兰等国的代表性舞蹈。本书属舞蹈普及读物,读者通过阅读,再辅以短期的舞蹈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以上舞种的风格与特点,对表演、教学、创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也可供广大舞蹈爱好者使用。
6. 求问芭蕾舞和民族舞训练方法的不同...在线等
这是芭蕾考级学的东西,不过也包括很多芭蕾训练的特点,看一看吧:
每一级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把杆训练部分和中间训练部分。中间动作又分为CLASSICAL(古典舞)、FREE MOVEMENT(自由动作,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现代舞训练)和CHARACTER(性格舞,主要是俄罗斯舞、波兰舞和匈牙利舞)。每一级的教学重点不同,但从下往上是循序渐进、承前启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初级着重训练芭蕾基本功,即脚位、手位、方位和将来组合中所要用到的舞蹈动作元素,训练学生逐步熟悉芭蕾术语和芭蕾技术特点,培养学生对简单组合的协调性、准确性、控制能力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现,并且学会在舞蹈中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和沟通表现能力。动作编排及音乐根据小孩子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中级开始训练比较复杂的组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舞蹈语汇并进行表达,学生要对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展示,提高空间感和表演能力。有点基础的成人可从这里开始。
高级要求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和表现所学的芭蕾技术和技巧,舞蹈组合变得长而复杂,除了要自信地表现舞蹈内容、动作的流畅和连贯性、空间的把握等以外,还要表现出音乐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当然,允许不同的人对风格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指用舞蹈来解释,动作不变的情况下,作不同的细节处理,这和老师风格也有关系)。高级的另一个目的是拉近学生在业余舞蹈学习和专业舞蹈演出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在剧院里如何去欣赏芭蕾,并在平时训练中也想象是在舞台上表演一样。
服装和道具:
平时的服装没有严格要求。考试时服装为短袖紧身衣(LEOTARD),颜色为统一起见老师会指定,穿粉色软鞋,一般考试的时候都会换新鞋穿。1~5级穿白色及脚踝的短袜。6~8级要穿肉粉色天鹅绒连裤袜,中间组合CLASSICAL和FREE MOVEMENT部分穿过膝的与紧身衣颜色相配的纱裙。CHARACTER从1~8级都穿黑色布面性格舞鞋,过膝的黑色性格舞裙,裙边有彩色镶边。6级以后的FREE MOVEMENT还有带纱巾的舞蹈,颜色也与紧身衣颜色相配。初级里还有要用到简单道具的舞蹈,不过老师会提供的。
评分标准分为三大项:技术、音乐和表演。
技术方面:如正确保持重心、保持正确的外开、全身的协调、腿在地面和空中的伸展、清晰的脚下动作、落地控制、空间把握、展示身体线条的能力、旋转的综合协调控制等。
音乐方面:节奏准确、表现出轻重缓急、表现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等。
表演方面:面部、身体和动作的表现力,对舞蹈的理解和表达,舞蹈中与观众交流的能力等。
这是中国舞的训练方法: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无论教学对象是少年还是成人,是学员还是演员,教学周期是短还是长,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也就是说要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首先,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不断深入研究,以期正确地理解本年级的教学任务及应达到的程度。此外,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目前的专业水准、专业条件、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执教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盲目性。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教学计划可以分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或单元(一个段落)计划。教学计划由教师制定,可由教研组讨论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每一阶段或每一学期的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汇报)。三段的授课时间不能平均分配,要依据各教学阶段的任务与需要而定。
1、恢复课
是休假(一个月左右)后上课的最初阶段,一般历时三周左右(按每天课时90分钟计)。底年级稍长,高年级可短。底年级学员由于基础薄弱,在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大,恢复课可用三周至四周。高年级学员或演员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相对较小,恢复课可安排两周左右。在学员间歇期间,即使学员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员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即行话所称的“法儿”)、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
(1)使学员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的“法儿”都恢复到上学期末(间歇前)已达到的水平。
(2)对上学期末学员已掌握的教材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
(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员休假前在训练中遗留的毛病和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员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恢复课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不宜操之过急,过快地推进课程会造成职业病。恢复课开始时低年级可以只做把上练习,中、高年级可以增加少量的中间练习,当第二周结束时可恢复一堂完整课的全部练习内容。此外,恢复课开始时节奏处理要从容些,使学员练习时有较充分的自我知觉,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依照动作的规格与要领进行练习。由于恢复课的教材较简单与单一,教师应力求将教材组织得有趣(当然必有具有训练价值),避免使学员感到枯燥费力。由于教学对象的条件与基础的不同,恢复课教材的设计以及时间长短,仍然要因人因课制宜。实践证明恢复课上得是否有成效,直接关系到授新课计划能否顺利执行,因此不可轻视。
2、授新课
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 (1)教授新教材。
(2)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
(3)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
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依据年级教学大纲或某一教学阶段规定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将新课程全部内容划分为几个课程推进的小段落,每一段落可以月或周为单位,从而产生授新课计划。
7. 以具体动作为例,简术我国民间舞蹈动作原理与西方芭蕾动作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
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
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
8. 舞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舞蹈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舞蹈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舞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的鉴赏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为表现工具,通过对身体素质、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乐感、节奏感、表现力的训练,最大限度的解放身体,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创造美好形象。通过舞蹈训练,可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为舞蹈艺术需要的表现力打下物质的基础。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任务,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和舞蹈表演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舞蹈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如何进行有效的舞蹈教学,运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创编能力、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是舞蹈教学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解力 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是用身体动律、韵律来反应现实生活,表现人的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舞蹈的内涵,才能具有表现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础。例如,在讲解《挂帅》这一古典舞作品时,舞蹈老师首先可给学生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即杨门女将的故事,北宋时期,西夏进犯中原,杨家将之一杨宗保为寻退兵良策,深夜入葫芦谷找寻栈道,不幸中箭身亡。穆桂英惊闻噩耗,十分悲痛,泣不成声,但左思右想之后,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便强忍悲痛,应急挂帅,率众出征。充分讲解故事的同时,舞蹈老师应结合该作品的内容,再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穆桂英在国难当头所具有的责无旁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并领会了作品的内涵,才能把握好这些情感表现,这是学好舞蹈的前提。 二、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可先作出示范动作,边示范边讲解舞蹈动作的运动轨迹,动作的发力点和阻力点与点和线的关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师的舞姿,使学生心领神会,然后让学生模仿体会。例如,在学习山膀动作时,舞蹈教师先口头叙述手的形状是兰花掌,起点为双手叉腰,路线和方位是右手经过下弧线以3点撩至头上,从体前盖下立圆,再从3点撩起与肩同高,手臂保持弧线亮相。教师对每个动作细节都进行有效讲解和示范,同时强调气息与动作、音乐旋律的理解,之后学生模仿练习,学生练习时,开始不带音乐,教师数着拍子,指导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时,再配合音乐,直到熟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动作的形象,从听觉上领悟动作的要领。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可根据能力形成原理,挖掘舞蹈动作内在的递进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以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运用,使其学得快,记得牢。 三、强化学生基础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训练是构成舞蹈语汇的基本条件,是将学生推向舞蹈艺术的必经之路。纵观世界级舞蹈大师在音乐处理上的细微变化和几个动作的前后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大师们都具备着扎实的基本功,他们能把几个简单的基本步,通过运用肌肉的拉伸,身体的摆荡,精确的控制,随着音乐随心所欲的调整步幅翩翩起舞。基础训练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加有韧性,塑造身体学生的形态姿势,使身体各部位达到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动作更具美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娴熟的基础技能,才能进一步挖掘新的知识并且领会舞蹈的精神实质,基础训练是学生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表演动作,直至能较成功地创编舞蹈、舞蹈律动和游戏作品的基本。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强化学生对擦地、蹲、划圈、小踢腿、跨掖蹲、腰、控制、压腿、下叉、大踢腿,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等基本功的练习,注重情感、节奏、构图的讲解,讲究呼吸的控制,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表情和动作,去表现美,享受美,传播美。舞蹈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才能取得进步与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一边练习一边讲解,并做到言简意赅,增加学生实际练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其方法步骤以及实践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创造和展示,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四、因人施教 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导致舞蹈教学对象的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有较大差异,每位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领会能力,学习态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同,其学校的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素质、生理和心理、兴趣程度及个人条件,认清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承认差异,加以区别对待。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本着遵循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个别辅导,实现因人施教。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舞蹈学习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行分层舞蹈教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舞蹈能力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动作难度,积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可多安排他们参与集体的舞蹈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观众的掌声,受到别人的肯定,树立学生对学习舞蹈的信心,从而培养其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对基本技能较差而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的学生,教师可强化对他们的基本功和耐力的训练,必要时可以布置一些单独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弥补缺陷。对于舞蹈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其设定更好的目标,要求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舞蹈知识和技术得以升华。根据每个学生出现错误动作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纠正手段,进行个别纠正,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让每个学生既有练习机会,又有显著的提高。 五、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 舞蹈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表现艺术。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凭语言没法清楚地给学生介绍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这些内涵的东西,将多媒体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可以使教材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了解,增强直观效果,使学生充分认知生动、具体的舞蹈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并能重复再现反复观看,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充分传达教学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取与分析、处理能力,真正实现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素质。例如:在技术动作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清晰的了解动作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完美的演示,建立视觉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及其教学的质量。
9. 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教学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多,内容很丰富,根据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具体有以下三大种类:
1、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
2、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棋戏等。
3、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太极、健舞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须做到
⑴目的性
⑵科学性
⑶适宜性和趣味性
选择传统体育项目要结合体育课程目标。切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性。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还要符合科学锻炼的规律。所学内容首先要有安全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爱好及地方风情等,保证学生能得到学习和锻炼。
具体做法如下:
树立并增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增强了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积极锻炼。发扬传统文化,这是前提,也是动力。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施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做到全面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添砖添瓦。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素质教育和终生体育学习有机结合,授之技术,养成习惯,形成技能,使学生有持久的体育生活习惯,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作为体育教师,还应积极的、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传播,使之发扬。在体育课中结合民间体育教材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身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10. 少儿舞蹈教学大纲
建议你看一些中来国舞考级的视频源,孩子比较小要从头教。
建议第一节课教勾绷脚,然后做一个组合!以后可以把组合难度加强。
后面可以教一些地面的压腿,开肩,下腰等基功技巧!
技巧的话,有前滚翻、前软、后软等,难度不要大。
舞蹈一定要选择简单、活泼的,小孩子只要跳整齐了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