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教学中问题式导入的好处
导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内容摘要:课堂导入是整堂课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 课堂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整堂课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我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课堂导入方法中的问题导入做一简介:
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会看病》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位父亲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终于从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诠释了父爱的伟大,那么身为作家的毕淑敏又是怎样爱儿子的呢?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这样导入新课,可以使课文内容既形成对照,又形成有机的联系。
二、由课题提问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有的文章,它的题目或 隐或显地揭示所学的内容,故在教授这类文章时,若能以题目入手,注意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道“题目中的壮士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壮士是指勇敢的、顽强的、不怕牺牲的战士”我又问“作者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呢?”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 由审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关注生活提问导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做个调查,请家中有电脑的同学举手。”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我又问:“你们平时上网吗?”学生异口同声:“上!”我接着问:“你们上网会做些什么?”这时学生兴奋极了,不等我点名就大声喊道:“打游戏、聊天、看电影……”我借机引出课题。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四、引起悬念提问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一个七岁的孩子写了一首诗,他非常得意,于是迫不及待地拿给父母看,你想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样评价这首诗的吗?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一点,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连续提问导入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学习课文《落花生》我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学生回答吃过;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花生的好处吗?”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花生的味道等;我继续问“你们知道花生和苹果、石榴等水果的区别吗?”大部分学生会说形状、味道;于是我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那么作家眼中的花生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跟着许地山爷爷一起去认识花生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信息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直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六、结合实际提问导入
实例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如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生病以后怎么办?是自己上医院,还是父母陪同去?作为医生的妈妈为什么让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独自上医院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种导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参考文献:余文华《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初探》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方式中的提问式导入方式和悬念式导入方式各指什么
提问式导入也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版生已经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权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悬念式导入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3. 日常教学中常用的物理问题导入方式有哪些
日常教学中复常用的物理问题导制入方式
1、生活经验导入法 恰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极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物理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实验导入法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重点。
3、科学故事引入法
故事引入法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真知的欲望。
5、复习引入法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内容自然的引出来,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深化。
6、提问引入法
提问引入法是指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请学生回答或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
7、综合引入法
将实验法和提问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4. 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要短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时间要短,一般控制在分钟以内,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去.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最佳学习时机,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目标明确
导入要目标明确,指向集中,防止面面俱到,冲淡重点目标,应选择与新知识最相关,与教学最需要的内容。
3、水平控制
导入要根据知识更新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半生不熟”,产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情境,切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4、要情境生活化
导入情境生活化,但不能绝对生活化.《数学课堂标准》提出:在学生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教学长期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提出数学生活化是合理的。对学生是有利的。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局限性,加之生活的复杂化,导入要注意消除负面因素,情景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喧宾夺主。
(4)问题导入式教学扩展阅读:
课堂导入方法:
1、自我介绍法
自我介绍导入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缩短距离,又可巧妙地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一节成功运用自我介绍法导入的课堂,一定是授课教师很好地将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介绍中来,这样会显得自然,流畅,产生一箭双雕的作用,比生硬地为了介绍而介绍要好得多。
2、复习导入法
在每堂课开始,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做练习、复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而“知新”。也可以用复述的方式先复习,再引入新课。这样即复习了上一课,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预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
4、趣味导入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活动由抑制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5.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时,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复习旧知识式抄导入有袭4种具体方式: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为归纳导入式。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新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做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件导入新课,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
6. 如何提高问题式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的“谈话法”教学,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总之,现代的阅读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程是草根课程,是不断生长,可以延伸的。课堂是根据预成目标不断生成新目标的教学。
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备课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备教材的关键。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虽为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老师备课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我们不仅要在“深入”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浅出”上做文章。怎样“浅出”,就必须有效策划。有效策划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种能力。前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个人以为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有效策划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怎么教,怎样立足文本构建教学策略,我的看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就是常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做出 “生本化”的处理。
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基础——课前预习
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一般布置学生做到:课文要最少读三次,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还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句、段的内容质疑,就是说要求学生会从课文的内容寻找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再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以及把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思考。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预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他听课的效果。如果我们教师抓好了学生预习,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铺垫——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导语也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的的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开头,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边,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接着课件逐幅演示“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圆明园风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感受。师接着深情地讲述: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谁让我国的瑰宝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聚集了情感开始去探索课文了。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为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理解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凡卡》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可怜的孩子在死亡线挣扎,他多么希望摆脱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的情景怎样。”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样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如在教第九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抓住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其次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如《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从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就是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走出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需要。
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如教学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课以后,我就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畅谈如何去为人服务,学生各抒已见,有的从平时的小事谈起;有的就怎样帮助同学的方面谈;有的即从怎样才能帮助人谈起……学生认识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7. 什么是一种发现式学习方式或问题导入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发现教学法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然而当代各国教师广泛采用此法乃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布鲁纳提出的上述著名论断构成了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由此进一步衍生出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宗旨。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第三,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第五,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结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
8. 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方式中的直观演示式导入方式是指什么
(1)这是一种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内引起学生对即将讲容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导入方式。
(2)因为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加强对将要学习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导入方式运用很广各学科各年级均可运用尤其在中低年级和自然学科中运用这种导入方式效果更好。
(3)直观演示式导入重在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因此运用这种导入方式要注意:
①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的内容必须与新课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②在观察中教师要及时且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学新课做好准备。
③设计好演示程序所用时间不要过长。
9. 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方式中的直接导入方式是指什么
(1)直接导入又称开门见山抄式导入。就是在上课开始后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2)直接导入是通过启发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新课的因此它只适宜于学习积极性较高且具有一定意志力的较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宜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