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四大规律

教学四大规律

发布时间:2021-02-10 14:34:33

1.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分别是: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2.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5)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6)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7)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2)教学四大规律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3、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3. 教学过程应遵循什么基本规律请列举一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单纯抓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

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承认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敢于主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上好课,并在教学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要善于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启发引导,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机智。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做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

4. 教学规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即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存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事;演示引人注目、给人以新知的材料;巧妙的指出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对未来的学习意义等。这一阶段不宜费时过多,一旦学习动机被引发出来,应立即投入学习,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予以强化。
2、感知教材
感知教材即对所学教材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载体,是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的过程。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就需要对它充分地感知。感知得越全面,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从而为深入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
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感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验或调查获得感性映象,形成表象。二是教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有目的地进行直观演示。三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以理解教材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对照、归纳和演绎。二是在上述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确切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4、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继续获取新知识的必要环节。巩固教材,离不开记忆力。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记忆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能迅速地再现出来,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巩固知识的途径是复习。复习包括传授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复习,也包括总结性复习。
5、运用知识
这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技巧的阶段。学生只有运用知识,做大量的练习和作业,或进行实习、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这一转化。
学生运用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初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教学中要在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程度。
6、检查学习效果
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来实现。这几个阶段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于某节课包括哪些阶段,则要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对新教材的准备情况而定。
基本因素相互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人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认识成果,获取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是前人总结的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书本知识的形式出现。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这种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使他们的认识迅速提高到社会需要水平上的一个重要保证。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间接的理性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3)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探求未知真理的认识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主要表现在: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是人脑进行思维的“原料”,没有知识,也就不可能发展智力等各种能力。掌握知识经验越多越丰富,就越容易较快地理解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同时科学知识既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成果,又是人们认识能力的结晶,它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和认识方法。所以,必须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认识能力,不进行一定的智力活动,就掌握不了所学的有关知识。同时能力的提高,又可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不是同步的。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不均衡,知识结构不合理,不易掌握,会与能力的发展相矛盾,能力强,智力高也不一定具有很高的知识。所以,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应使两者统一起来。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在一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工作的。不管教师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标准去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世界观。
(2)各门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任何学科教学内容的选编,都是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思想性的教学内容是不存在的。
(3)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有一定的目的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及思想状况,正确的加以鼓励,错误的加以纠正,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为:
(1)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社会要求的代表者,受过专业训练,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的训练。学生要想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取知识,必须依靠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因此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要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器,因而具有积极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必然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一定由“学”体现出来。实际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就没有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专识、检查知识、技能、属技巧。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5)教学四大规律扩展阅读: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教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从远古时代 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非常关键。

6. 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①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7. 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点内容,考试题型以单选为主,另外还有案例题。所以对于这四个规律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分别是什么。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悟、感知出来的知识。例如:牛顿在实践摸索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于他而言就是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是历史进程中人类积累的一切经验,文化成果。例如:我们现在通过书本来学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对我们而言这就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学的是牛顿的经验。

其次,大家结合实际会清楚,我们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知识,而书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最后,我们的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例如:物理老师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抽象概念的时候,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存在一些直接经验,如知道皮球踢一脚不会一直滚下去等等类似的例子。教师会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传授新的知识。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这一规律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如: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要储备一定的单词、语法知识,所以说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掌握知识虽是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掌握知识一定可以发展能力。就像我们很多人记住了很多单词、语法知识,但是口语交流的能力还是很低。

二是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够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如:小学生教材中不会设置立体几何和函数的知识,而初高中的教材中有这些知识,是因为初高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起来了,于是可以去学立体几何和函数知识。这就体现出了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基础。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这一规律也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以及结果和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来支配。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这一规律同样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培养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激发了同学们对父亲的爱和孝顺。

二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一代伟人周恩来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内的本质联系容,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一、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

二、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

三、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阅读全文

与教学四大规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