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让科学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清晰,不仅反映出执教者对教材编排思路与意图有了深入的分析与认识,而且能让执教者在明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应该干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合理的调控教学。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意图,从而让他们的活动与思维等有了明确的指向与目标,学生也能在一次次理清老师的思路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让学生听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与学都是一件很重要的要求。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单元编写思路,明确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我们在《减少丢弃与重新使用》的集体备课中,一起分析了《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的编排思路与意图:第一课让学生发现,人类每天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而且这么多垃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让学生体会对垃圾进行处理的必要性,为第二课《垃圾的处理》做好知识与学习动力方面的铺垫;第二课让学生理解,对垃圾的处理虽能减少一些污染,但却不能完全避免污染,而且还会带来其它一些缺点与不足,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进而让学生体会学习运用第三、四节课相关知识的必要性;第三课《减少丢弃与重新使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过减少垃圾的数量,可以弥补垃圾处理的不足,同时也发现减少垃圾数量这一方法的不足——就算我们尽力减少垃圾数量,但仍会产生垃圾,仍会污染环境,进而再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怎样进一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第四课《分类与回收利用》让学生理解——回收利用垃圾不仅能变费为宝,还能进一步的减少垃圾数量,从而减少污染。这四课构成了本单元的第一大部分。明确了教材的这一编排思路,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这一思路进行体现,学生才有可能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才能体会到所学生知识方法的重要性,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要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体现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编排思路与意图不仅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与逻辑关系,也反映了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体现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在教学引入中体现教材思路与意图。如在《减少丢弃与重新使用》这一课中,我们通过谈话引入——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我知道了垃圾不处理会污染环境,但就算我们用填埋、焚烧等方法进行了处理,还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样的引入就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也让学生体会到进行本课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所学生知识的价值,增进学习兴趣,营造探究的氛围。 在课尾拓展延伸中体现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在课尾进行拓展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下一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并在课后进行思考或实践,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如在本课中我采用以下语言引导拓展——那我们尽力减少了垃圾的数量,是否就能避免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呢?为什么?那我们应怎么办呢?这一拓展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学知识方法的优点的同时,也明确了它的不足,从而成功引导学生产生新的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教材层层递进的思路与意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要精心设计过渡语与问题,体现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我们的教学环节往往是环环相扣,有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的,这种递进关系反映的或者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者是学习难点的呈现,或者是教师巧妙的点拨。好的过渡语与问题能让教师的思路与意图明白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教学中不同环节处的过渡语能将教师的思路清晰的勾勒出来。如在本课中,在教学完过渡包装的缺点后,老师以“过渡包装增加了大量的垃圾,也就大大增加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那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语既对上一环节的重点进行了小结,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处决过渡包装的问题”,从而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清晰的教学思路不仅仅是教的思路,同时也是学生学的思路。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一些精力。
Ⅱ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013-08-20 by 皮蛋老师) 科学课(及相关实验和手工)占据覃山学校一半的分量。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询问自己“这门课程,我们学校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不厘清这个问题,那就是糊里糊涂;厘清了这个问题,但没有把握住却因各种原因不断偏离目标方向,后果仍是一样。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实践是否偏离了方向。 对科学课程目标的认识也是一个自己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就目前而言,我认为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能力与方法 . 学生善于通过观察事物,自己独立提出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 学生善于对自己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预测。 . 学生勇于通过“动手做”来检验自己的预测。 .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型。 .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形成的模型进行预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标是做科学本身所需要的习惯) 二、观念与个性 . 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观念“眼见并不一定为实,眼不能见并不一定不存在”。 . 学生养成不人云亦云,而是有通过自己的“动手做和思考”检视之的习惯。 . 学生要养成有像科学家那样考虑所有变量地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 探索问题必须会遇到不断的挫折,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 . 培养学生热爱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三、知识 . 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 . 能够阅读科普读物。 我一直把目标只是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来看,而不是一定非得达到它,毕竟它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描述;目标也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教学的思路。
Ⅲ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哪四种
目前,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Ⅳ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科学集体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Ⅳ 怎么教科普文章
第二课《蚕姑娘》是一篇科普类童话,课文比较有趣,课文很长,这一课的朗读教学,可以紧扣“成长”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表面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汉语之美、音韵之美,然后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文中收获不断发现秘密的欣喜。
一、关于朗读。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本篇课文。因此我在课上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将蚕的生长与孩子们的生长联系,以产生亲近感,读蚕的生长过程,仿佛也是读自己。其次,通过探究,让孩子们感觉到押韵的秘密。为了让孩子们发现读音上的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可以从听读开始,先听读词语“衣裳姑娘穿上 脱下吐出”,发现轻声。接着,听读课文,关注“衣裳 漂亮 姑娘 开了窗 新的房 一天天发胖 一天天发亮”等词的音,探究发现“ang”韵,并努力通过师生、生生对读等方式读出韵味。最后,由扶到放,迁移运用。本篇课文,句式、段式有很多相仿之处,教学时,重点扣住一个句子和一个段落进行重点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二、关于语言知识和学习表达。这一课的语言知识定位为:认识并积累“又 又 ”这一结构的词汇。学习表达:运用这些词说说蚕的生长过程。用“蚕姑娘从小到大,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有哪些变化”为话题,引领孩子们反复出入文本,并能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蚕姑娘的生长过程。首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说说蚕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聚焦到“吃”“睡”“脱”“结茧”“开窗”等动作。接着,让孩子们读课文2—6段,发现蚕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画出相关的词语,并聚焦到“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等词。最后,借助课文中的三幅彩图,用上“又 又 ”和课后练习一中的几个词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Ⅵ 谁能给我一个网站,可以看科普教学等视频的,比如讲龙卷风,飓风,天文什么的
还有中国科普博览专网属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
Ⅶ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3、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4、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
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Ⅷ 高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科普课程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
而且应该建议是必修!
你本人认为呢?请详述你“没必要”的理由。
我保证复你“必要”的原因!
天之骄子对吗?
如果连最基本科普知识都不具备,骄在哪里?
Ⅸ 科普教学是什么意思
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