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学法的变革趋势一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版碰撞、分享权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
② 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就连我们的村校教师大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委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 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③ 通过《5d信息化课堂教学》课程的学习,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学习方法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设计》系列课程涵盖小、初、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数学、专英语三个主要学科。该系列课程属将教学设计中的“人、物、事、境、脉”五个抽象概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剖析教学设计五维高度。
主持专家:
丁立,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组专家,对教育信息技术有深入研究,近年研究游戏化学习和教学。
孟宪凯,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凤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副教授。
培训内容:本课程包括七个模块内容。
模块1:日新月异的信息世界
来自地平线报告的启迪
信息化变革世界的案例
信息化发展与趋势展望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模块2:探析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现象透视
从五维度看教学设计
初步理解五维度内涵
模块3:从师生视角分析教学
“人”的维度内涵
集体式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析
个别化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析
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交流与沟通
实施
模块4:从技术视角设计教学
“物”的维度内涵
理解信息化学习环境
体验课堂学习技术
体验网络学习技术
实施
模块5:从认知视角设计教学
“事”的维度内涵
理解基本学习过程
设计不同学习活动
合理设计评价活动
④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
一、教师培训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等。要使广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培训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二、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初期,领导就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区课改实验工作。
三、精心组织,扎实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综合工程,为了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区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顾问、教育局长为组长的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工作组,即行政决策组、实验主管组、科研总结组、宣传报道组、专家指导组等,对课改实验进行专项指导。并要求我区各初中、小学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来领导和实施本校的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理念先行,重视感悟和体验。
在这次学科培训中,在省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专家的讲学也总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强调实效,重视调研和考核。
在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实实在在的提高,关注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为此,我们事先做好调研,事后做好考核。
六、滚动提高,重视总结和积累。
在课改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培训的主阵地还在于校本培训。需要不断滚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总结和积累。培训结束后,我们各学科都写出了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⑤ 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⑥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法应该有哪些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观和空间观,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教师一词原来含义的解释,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转变,促使我们必须对教师、现代教师、教师素质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教育已经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现代教育理论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又为这场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然而这其中必须要借助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转变。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得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倡导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四、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处理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七、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学生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迎战者。 八、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做“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⑦ 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就连我们的村校教师大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委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 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指向五个转变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版技能的过权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