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09 07:14:20

1. 诗经,采薇怎么上课

原文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赏析二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半.《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晋代谢安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当时谢玄就举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数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把《采薇》末章尤其是“杨柳依依”几句,看成是古今罕见的妙笔呢?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分析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四)他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现在,这一经典评论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有学者在剖析“杨柳依依”数句的“个中奥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他在《姜斋诗话》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写乐云云)……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44页,1998)[1]其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又哪里谈得上以哀景写乐?只要我们完整地把握诗人提供的各种要素,就可以发现“雨雪霏霏”毋宁说是“以哀景写哀”.
《采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并非所谓的情景反衬.这首诗的前三章反复抒写盼归而不得归的忧伤;第四、第五章文笔稍转,从字面上看没有继续写这一层意思,只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而妙处恰在于不动声色地将盼归而不得归的忧思蕴含其中;最后一章文笔悠然宕开,先追写离家之时杨柳如何如何,可重点显然是在眼下的回归上,尤其是在主人公归途中无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这样说来,一个千百年来本应该得到关注、本应该被省察,可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就凸显在了我们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着要回家、要回家,从薇菜初生时节一直念叨到岁暮(抑或从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当他真地踏上归途时,却竟然是“我心伤悲”,并深深感慨“莫知我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行道迟迟吗?不是.揆度诗意,行道迟迟至多只是伤悲的一个表现,而非伤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载渴载饥吗?也不是.在紧急艰险的戍守和战斗过程中,主人公一直经历着载饥载渴的窘况.在归途中尽管他同样载饥载渴,然而改变(至少是部分改变)这种窘况的希望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他怎么会单单为这一点充满了哀伤呢?——在前方戍守、征战时,主人公满怀忧伤的根本原因不是载饥载渴,而是“我行不来”;在归途当中,主人公满怀哀伤的根本原因同样不是载饥载渴.那么是因为雨雪霏霏这种所谓的“哀景”吗?更不是.单单雨雪霏霏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根据《采薇》一诗的整体内容和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是因为在他得以摆脱玁狁侵逼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了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后代有不少诗篇曾写到离乡者(包括从征者)归来后所面对的悲惨处境.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当那位从征数十年的老战士回到家中时,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坟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为兔子野鸡的乐园;庭中井上的葵菜和谷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种而生的),舂谷做饭采葵做羹之后竟自无人可送.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汉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几年,后被曹操赎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家人已尽,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满了荆艾,白骨纵横,豺狼号吠,主人公形单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真是异曲同工:故园隐没于蒿藜之中,成为狐狸野猫的领地,存者离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变成了尘泥……
提出这几个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采薇》的主人公一定会面临相同的处境.我们只是强调,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读者或者会问,你这里列举的都是后世的旁证,在《采薇》那个时代,从征者对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后的处境未必有什么担忧.从《诗经》学史的背景上看,这种疑问不是毫无道理的.远的不说,当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就曾根据“《殷其雷》,……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雄雉》,……军旅数起,大夫久役”、“《伯兮》,……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黍离》,……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鸨羽》,……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诗也”等来自传世《诗序》的七个例子(相关诗篇分别见于《召南》、《邶风》、《卫风》、《王风》、《唐风》、《小雅》等部分),断定《诗三百》当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即通常所说的上层统治者(参阅《诗三百篇探故》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伤呢?
学术界认同朱东润先生上述说法的人并不鲜见,实际上此说是颇值得商榷的.《采薇》写西周时期的事,一般将它归于周宣王时期.西周时期作战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车兵,他们是从“国”中公社农民亦即“国人”中征发而来的;作战时,每辆兵车除甲士外还有御者一二人、徒兵十人,徒兵是从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调来的.“国人”和“野人”是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8页、第3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关典籍中,“国人”又常常被称为“士”.朱东润先生提出:“春秋以前,士为统治阶级之通称.”(《诗三百篇探故》第5页)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不少学者在沿用.《礼记·少仪》:“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正因为士本来就是耕农,所以其子长则耕.《管子·问》篇多次透露了这一层意思,比如问“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陈列者几何人”(陈者,阵也),以及问“士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国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等,既说“士”又说“国子弟”,既说“身耕”又说“在陈列”,足以证明古代士、国人、公社农民三者实为一体,他们平时种田,战时出征(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7—328页).因此,不管《采薇》的主人公是车兵还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
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诗》,——以《诗》说《诗》是最好的办法了.《诗三百》中颇有一些篇章可以确证:当时一般的征夫担负着从事农业生产、供养父母亲人的关键职责;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战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父母亲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充满担忧.《唐风·鸨羽》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艺者,耕种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小雅·四牡》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将者,养也).……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小雅·杕杜》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小雅·北山》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很明显,这些诗所说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义曰:“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适王畿也,故《鸨羽》、《杕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义则说:“……王之事理皆当无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继续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这些诗(尤其是其中的《鸨羽》),明确显示了《采薇》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当“国人”或“野人”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供养家人的关键角色不得不走向战场或担负其他劳役时,一方面他们自身备受艰险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亲人的生活也往往毫无指靠.所以,那位游动戍守,转战南北,家人音信全无,[2]而自己则错过了一年甚或数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离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诸如此类的悲惨现实.他怎么能不充满哀伤呢?至于他究竟担心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悲惨境况,诗歌并没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拨读者的联想.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深刻地指出:“如果在味觉、嗅觉、触觉、热和冷的领域中有任何东西具有同美的价值相似的价值的话,可以肯定,那决不是最强烈的感觉,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觉,而倒是最富于暗示性的感觉,也就是最富于联想的感觉.”(《美学史》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85)《采薇》末章所营造的,不正是这种“最富于暗示性”、“最富于联想”的感觉吗?
《采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于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而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给读者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单一视角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含着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战争给民生造成的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而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开始.
《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终年盼归乃至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可以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如果诗歌写他当时一派天真烂漫,一派轻松活泼,一派快乐欣喜,那意蕴就平庸而肤浅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像后来的《十五从军征》等诗作那样),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像.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岭外,“经冬复历春”,跟家人间音信全无.回家时他的心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即越接近家乡,就越害怕得知家人的坏消息.也许这种近乡情怯,正是《采薇》归乡情悲的同调吧.
总之,《采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写乐”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把末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误解成“以哀景写乐”,是因为忽视了这句诗的上下文,肢解了诗歌的有机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常常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元素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误解《采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阅读时偏执于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朱子语类》卷八十).我们必须强调,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伤,就无法体味战争给民生造成的灾难的深重,就无法体味《采薇》表达主题的深刻和有力;而无视这种悲伤的结果,将是歪曲诗歌的内涵,并大大削弱它的艺术表现力.
[1] 今补说明:王夫之本人未必有这种意思,其所谓“以哀景写乐”或者只是由“以乐景写哀”连带而及,不见得对应于《采薇》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笔者针对的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为代表的对于《采薇》的常识性理解,而非王夫之的言论.
[2] 按“靡使归聘”,陆德明《释文》有云:“靡使,如字,本又作‘靡所’”.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作‘靡所’者是也.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无所使人来问,非谓无所使人归问.”他还指出“归”的本字应当从人从归,《方言》等释之为“使”.这种看法比通常的解释似乎更确切.
赏析三
诗经·小雅·采薇》新解2009年12月01日 星期二 21:26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2. 怎样教好这首诗经.采薇(节选)

[设计理念]
[目标定位]
[教学流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三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菲菲”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
五、作业
1、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2、背诵《十五从军征》。
3、读读《采薇》整首诗。
六、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3.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节选)》优秀教案

如下:

(3)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4. 诗经采薇人教版小学,课文节选.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内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容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5. 诗经采薇的改编剧本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专 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属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6. 诗经 采薇的赏析(昔我往矣)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专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属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7. 采薇的具体教案谁有啊《诗经》里的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8. 诗经·采薇(节选) 教案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阅读全文

与诗经采薇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