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09 06:26:55

⑴ 参与五四运动的优秀人物

参加五四运动的人有, 陈独秀,蔡元培, 李大钊等。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 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蔡元培: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⑵ 如何评价五四运动

、事件评价
①是一场伟大五四运动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2、时间过程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⑶ 跪求一篇 “知行反思 自我教育” (大学)

主要呢知道,知行的意思。为什么呢? “知行反思 自我教育”后六字都是对前两字的解释和诠释,践行,笃行。等等。。 你自己悟一下, 其实答案就再你脑海李。
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

知行,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

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校训。
知行关系,好像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特殊问题。从先秦到当代,哲学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所辩难,知行必须合一,却不言自明。王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也只是认为两者不分先后,知行并进。究竟为什么必须“行其所知”?中国哲学几千年对此几乎无所质疑。其中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知行若可分离,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

作为读书人,“人格”已破产。
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的来源,求知的途径、方法,验证知识的标准等问题。知与行并提始见于《左传》和《尚书》。先秦诸子中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达到了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成就。两汉时,知行关系的讨论以董 仲 舒和王充为代表,前者主张人“不学而自知”;后者认为“学之乃知,不问不知”。隋唐时,佛教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讨论了知行问题,有重知轻行、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张。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程朱学派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在近代,知行问题的讨论与社会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贵知不贵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知难行易”说,强调以行为知的来源,又“因知以进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知就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探索世界未知的事物的本质,明晓里面的来龙去脉,学习也是一种知,只不过是,有老师帮助你认识世界,速度和效率更加快,减少了教学费的过程;行就是,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割裂了知行,就会产生 “知” 和“ 行”谁先谁后、孰轻孰重的问题和困惑了,也就是一字半解。

解释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

知行,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

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校训。
知行关系,好像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特殊问题。从先秦到当代,哲学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所辩难,知行必须合一,却不言自明。王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也只是认为两者不分先后,知行并进。究竟为什么必须“行其所知”?中国哲学几千年对此几乎无所质疑。其中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知行若可分离,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

作为读书人,“人格”已破产。
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的来源,求知的途径、方法,验证知识的标准等问题。知与行并提始见于《左传》和《尚书》。先秦诸子中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达到了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成就。两汉时,知行关系的讨论以董 仲 舒和王充为代表,前者主张人“不学而自知”;后者认为“学之乃知,不问不知”。隋唐时,佛教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讨论了知行问题,有重知轻行、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张。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程朱学派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在近代,知行问题的讨论与社会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贵知不贵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知难行易”说,强调以行为知的来源,又“因知以进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知就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探索世界未知的事物的本质,明晓里面的来龙去脉,学习也是一种知,只不过是,有老师帮助你认识世界,速度和效率更加快,减少了教学费的过程;行就是,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割裂了知行,就会产生 “知” 和“ 行”谁先谁后、孰轻孰重的问题和困惑了,也就是一字半解。

⑷ 如何评价五四运动

1、事件评价
①是一场伟大五四运动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2、时间过程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⑸ "五四"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
1.平民教育思潮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3.职业教育思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5.科学教育思潮
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
以下是教育思潮详细内容:
1.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基本内涵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倡导工读主义教育的人,也比较复杂,有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教育家,也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进青年学生把工读主义教育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积极地组织工读主义教育团体进行实验。1919年2月,北京高师部分青年学生发起组织“工学会”,倡导“工学主义”,主张“要把工和学并立,作工的人一定要读书,读书的人一定要作工。”他们认为求学和作工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应该有尊卑贵贱的区别。他们强调“工”应该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学”是为了求得作工的知识,所以,工离不了学,学更离不了工。为了宣传、研究和实践工学主义,工学会出版了《工学》月刊,办起了石印组、木版印刷组、照相组、打字组、雕刻组和书报贩卖组,计划每周24小时上课,24小时劳动,12小时自修。由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这个工学计划,未能实现。
1919年底,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在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后不久,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扬州等地也陆续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或类似的组织。工读互助团运动虽轰动一时,但只是昙花一现。由于团体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按需分配的尖锐矛盾,以及团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作风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发生冲突,这种由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思想杂糅的工读互助生活,很快宣告破产。
“五四”时期的各种工读主义运动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并借工读主义探索新生活、新社会,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
3.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演化而来的。1911年,陆费逵在《世界教育状况序》中提出:“吾国今日亟宜注重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认为“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1913年,他又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并重》一文,提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这些是中国近代早期的职业教育主张。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渐形成。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将“职业主义”列为四大新教育方针之一。 1916年9月,江苏省教育会率先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方法案”,并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研究会”。
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40多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在此全国性机构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思潮迅速蔓延东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影响波及全国各地。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了重要地位。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逐渐趋于消沉。
------------------------------------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盛行的教育思潮,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倡导者众多,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家杜威。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民国初年经蔡元培等人的介绍而为中国教育界所认识。1919年5月1日,杜威应北京大学、中国公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华讲学,在华滞留达两年两个月,足迹遍及南北14个省市,讲演200多次,并在北京高师、南京高师作系统的学术讲演。 杜威的历次讲演在京、沪各地报纸逐日发表。北京《晨报》出版社将杜威在北京的七大演讲中的前五种汇集成《杜威五大讲演》出版,两年内印行了十几版之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从1919年9月至1925年的“五卅”运动,以杜威来华讲学为契机,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发展到顶峰。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之所以会迅速地兴起,主要是因为杜威的学说正适应了20世纪中国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杜威宣扬的“教育万能论”,进一步强化了在中国近现代许多教育家中广为流传的“教育救国论”。同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也很适应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传统教育种种弊端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客观上对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一教育思潮促进了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对教育与儿童、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等关系进行新的理性思考,使中国教育逐渐摆脱封闭僵化和形式主义的传统模式,成为注重儿童的发展,面向社会生活,以造就现代人为目标的新教育。在教育制度层面,也使得中国近代学制由最初的以日本、德国学制为蓝本,转而移植美国的学制系统,1922年的新学制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都明显地表现参照美国学制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的痕迹。此外,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盛行一时。西方进步主义教育中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新方法,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等,先后在中小学试验推广。
-------------------------------------
5.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新思潮。科学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西艺教育,但西艺教育偏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培养,尚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近代首倡科学教育的是启蒙大师严复。严复虽未明确提出“科学教育”一词,但他阐扬以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科学态度在于善疑慎言,科学方法是在于反复试验中求得定理定律,科学效用在于辨明是非等方面,已开科学教育之河。 1914年6月,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 并于1915年1月刊发《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揭明了“科学教育”真义,主张将科学与教育相联系,并阐释了科学教育与人生、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与文学、科学教育与审美及美术等各方面的关系,为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科学教育思潮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倡导科学教育的主要流派有: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倡导以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以科学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此作为解决一切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的涌起,更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来华讲学时倡导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杜威之后,孟禄、推士等人也应邀来华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中国科学教育思潮注入新流。
“五四”以后科学教育的重点移至科学精神培养上,并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科学化的口号。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等在20年代的教育界成为十分盛行的研究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视。新教学法,如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的研究与实验在中小学得以开展。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科学教育思潮开启了中国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的风气。
---------------------------------
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一种具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萌芽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和国民教育。 1907年7月《东方杂志》刊登《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主义之废兴》,极力推崇国家主义。民国初年讨论教育方针时,有的教育家提出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点,主张教育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中心,统一教育宗旨,统一教育计划,统一行政管理和统一学校教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从德国的战败认定“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破产,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弘扬民主和个性自由为主旨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一度沉寂下来。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再度兴起,以曾琦、左舜生、李璜、陈启天、余家菊等人为代表,大力倡导国家主义教育,其主要观点大多是以爱国主义为标榜,主张以国家为中心改革当时教育的流弊,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倡导普及义务教育,将教育完全统一于国家集权控制之下。为维护教育主权的独立与统一,反对任何党派、私人、地方、教会的教育和外国殖民教育,将教育权收归国家,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国家办理或监督的事业。这些观点在当时国内军阀专权,战乱频繁,外国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颇合教育界人士之心。这一思潮于1924—1925年间臻于极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促成学校中军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加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明令禁止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由此消沉。

⑹ 我要关于五四运动的朗诵资料,急用

七月流火看辉煌,五洲欢庆歌颂党。
为国为民功德大,气壮山河光芒长。

峥嵘岁月今胜昔,康庄大道弱图强,
《巴黎公社》奠基础,《宣言》旗帜引航向。

十月革命响春雷,马列主义耀光辉。
五四运动锋芒试,南湖红船立丰碑。

土地革命灭剥削,八一建军救穷人。
遵义会议定方向,长征精神中华魂。

八年抗战驱倭寇,三年奋斗得解放。
抗美援朝驱虎豹, 中华从此威名扬.

建设国家方针好, 五年计划新篇章.
鼓足干劲争上游,独立自主当自强。

开放搞活好政策,放眼世界新开拓。
实事求是不教条,富国强民看中国!

向五四青年节敬礼
青年,
朝气蓬勃的人;
青年,
我的中国.

我要用呐喊,
抖掉那附着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
我要用热血,
融化那将要凝冻的江河湖川.
年青的中国,
奔流的中国,
我的中国.

爱国有罪吗?
可你们面对着卖国贼的屠刀;
爱国有功吗?
可你们很多没有享受到新中国的甜美,
啊!
中国的龙,
中国的长城,
中国的黄河,
中国的青年,
我年青的中国啊------

一九一九的青年已过,
青春不会再回,
年轮不会再回,
历史不会再回,
但她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
闪着不休的光辉.
---------------------------------------------------------------------------------------------------------------------------------------------------------
纪念“五四”运动XX周年诗歌朗诵稿

清晨 我们是一群
洒落哨音 开放大片大片
阳光与爱情的白鸽
夜晚 我们是一群
盈满激情 鼓动着远远近近
七彩霓虹和流行色的音符

我们 是XX的主人
我们是XX家族优秀的成员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涛汹涌
我们乘借改革开放的东风
用坚强与自信去驾驭惊涛骇浪
用勤劳与智慧去开创美好航程

我们是文明的使者
爱国守法是我们的行为标尺
明礼诚信是我们的处事法则
在构建和谐韶冶的征途上
我们快马加鞭 无私奉献
让人生的价值在岗位上升华

我们 是时代的强音
我们不甘于平庸与寂静
外面的世界很神奇很精彩
快去开启尘封已久的心门
让自由的风多彩的云随意舒展
让青春的鲜活与亮丽尽情绽放

我们 是生活的智者
我们曾在历史中迷失了方向
在饱尝岁月的沧桑
历经风雨的洗涤之后
今天 我们满怀豪情
以夸父追日的勇气
去追赶现代文明
展示 令世人惊讶的目光

我们 是社会的骄子
我们喜欢编织多姿的梦幻
让生活披上绚丽的彩霞
我们用热情去驱逐阴翳
我们用双手去开创未来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雨露
奔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我们播种年产铅锌30万吨的理想
期待着企业做强做大目标的实现

美好蓝图已经描绘
前进号角已经吹响
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
让我们擂响“创新创效”的战鼓
高扬“号、手、岗”的旗帜
昂首阔步
迈向新世纪的辉煌
---------------------------------------------------------------------------------------------------------------------------------------------------------
团结在共青团的旗帜下(诗歌) (可以单人朗诵更适合男女两人)

团旗、方向, 青年、希望, 朋友们, 无论当你申请入团的时候, 还是当你在团旗下宣誓的时候, 无论当你戴上光闪闪团徽的时候, 还是当你即将离开敬爱的团组织的时候, 你都会深刻体会到, 共青团—这座学校 是多么充满活力, 是多么神圣, 是多么令人向往。

我们知道, 火红的团旗, 浸满了无数先烈的鲜血, 她展示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她宣告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她象征着青年一代, 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 迈向共产主义的奋斗征程!

火红的团旗, 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含义; 使我爱上了这片青山绿水, 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在这里,我可以说, 广大青年团员, 在平凡的岗位上, 每迈出可喜的一步, 无不浸透着团组织的心血, 每取得一点成绩. 无不闪耀着团旗的光辉。

每当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时, 胸中就会象大海一样, 涌起阵阵波涛—

记得当初, 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步入社会— 怀着对林区的爱, 怀着对家乡的情, 怀着对家乡未来的梦想。

虽然, 这里不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名城, 更没有南国的秀丽风光,
这里不是富庶美丽的发达地区, 更不是繁华热闹的都市名乡, 但这里有记载光辉历史的河流, 这里山高林茂饱经沧桑。

这里有优秀而光荣的传统, 这里是勤劳朴实林区人的家乡。

新世纪的春风 , 掀起我们感情的浪花— 在山山水水之间荡漾。

21世纪的宏伟目标, 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激励我们正奔跑在, 通向小康的大路上。

在团旗下, 聆听老一辈, 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团旗下, 回顾可爱的团组织, 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成长, 在团旗下, 学习无数优秀青年用鲜血和生命, 写下的可歌可泣壮丽诗篇。

在团旗下, 我们举起自己的拳头在激动地宣誓: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当年,是先烈们怀着, 建立和平自由新中国的美好理想, 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下,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笑洒一腔爱国的热血, 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方。

在新中国, 有多少张海迪、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等优秀团员, 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地拼搏。 又有多少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们在团旗下成长。

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有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 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 而感到无尚荣光。

有许多青年团员, 在我们这片既富饶又贫困的山林下, 奋斗了一代又一代, 他们为可爱的林区洒下的辛勤汗水, 随着依吉蜜河日月流淌。 面对企业的困境,他们没有迷惘, 面对企业的前途,他们没有失望。 如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们来了, 我们与你们携手并肩,锐意进取, 奋战在林业各条战线上。 面对满面青山, 放眼美好未来, 我们百感交集,心情激荡……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 鲜红的团旗是青年人的希望。 过去,是由于她引导革命前辈, 同国内外反动势力, 进行英勇地搏斗, 革命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如今,是她引导着我们, 团结在党的周围, 奋斗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 去换取人民的幸福, 我们用自己强健的身躯, 去换取祖国的繁荣富强。

朋友们; 新中国的青年是幸福的. 新一代青年更加幸福。 生活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飘扬的团旗昭示着我们的使命, 高擎着团旗履行着我们的责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让共青团的旗帜引导我们前进, 让党的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我们团结在共青团的旗帜下, 迈着矫健的步伐, 共同创造新世纪,新的辉煌!

⑺ 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来神的源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⑻ 一道初中历史题

俄国十月革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2)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一目的课文,特别是列宁的表述,来归纳革命的条件。使学生逐步具备最大限度从教材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的作用,揭示十月革命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2,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3,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4,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新文化运动:
1.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答案是:A,五四运动

⑼ .五四运动

为了弘扬五四精神、彰显五四运动的意义,近年报刊杂志刊登了不少风格各异、观点不同的研究五四的文章,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笔者选取了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作一综述。
总体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近年研究文章中,有部分论者从宏观上把握五四运动,从总体上探讨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也有论者将五四运动放到20世纪的大视野下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中,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有研究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样的见解是站在20世纪末来打量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后提出的论断,认识有其独到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启蒙的结果是人的觉醒与人的思想的解放。石仲泉认为: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讨论是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继续和发扬光大。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响是深远的,有论者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或政治事件,五四运动有一定的时限,而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由是观之,文化--政治的历史互动关系。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五四精神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五四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有研究者提出:"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quot;
对五四运动作总体性评价也是研究者谈论较多的话题。有论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三个层面:思想解放层面、文学革命层面、学术解放层面。 另有人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它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方向,但却徘徊于文化与政治、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而未能完成显得性的价值整合。" 也有论者对五四运动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对五四运动的主要领袖、基本口号、思想主体等提出新见解。认为"打倒孔家店"并非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激进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支流,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潮。"
具体研究的重大突破
具体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方方面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立体的考察。研究没有局限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经过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不止于原有的研究范围。由于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视野的伸展,对五四运动的一些具体问题,研究者们挖掘了一些新材料,贡献了一些新观点,使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对五四时期各个社会界别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研究有新的突破。五四时期各社会界别都牵涉到运动之中,每个界别都作用其中。以往的研究对这方面已有涉及,但仍然忽略了对有些界别的研究。如对省议会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问题。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仅就政治运动方面而言,举凡运动中的学、工、商、农、军界,已均有论及,唯对运动中作为政府与民众之中的中介、并在运动中发挥特别作用的各省议会,尚未见有所论及。" 通过对五四时期省议会在当时的表现研究,论者提出了"省议会是五四运动的支持者和参加者"的观点。这个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又如,对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虽以往已经涉及,但具体分析地方商会对运动的态度却研究鲜见。朱英在《上海总商会与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了上海商会在运动中的右翼态度,总商会与中小商人积极支持五四运动是不和谐的,这最终导致了上海总商会的改组。 这个研究就更具体细致,使五四运动的研究更丰满。
其次,五四时期反封建、反传统导致社会风俗的变化,为研究者所注意。有论者指出"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风俗产生深刻影响" ,批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并且,新式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向民众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这最终促使五四及五四之后社会风俗的改变。社会风俗的变迁直接导致了家庭婚姻观念的根本变化,这方面的变化同样是研究者微观研究的对象之一。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对现代家庭观念进行了探索和建构,从而形成了一种颇具现代色彩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家庭改革思潮。有论者指出:"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新家庭观念的重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传统的突破口,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价值重建的成果。"
另外,有论者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观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观包括政治层面(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经济层面(妇女如何在社会上取得经济独立地位等)、文化层面(如何提高妇女素质并引导她们步入新文化殿堂)。 也有论者从五四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的原则出发,指出五四时期妇女的解放是妇女以活生生的"人"的觉醒为标志,并从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和妇女对婚姻家庭的态度,以及妇女对社会的参予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
一些研究者对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袁伟时的《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探讨了20年代中国政治的激进主义问题。也有学者探讨了五四运动与国际的关系,如罗志田的《西方的分化: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侧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国际环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还有论者从考据的角度,对Democracy(民主)一词译语的变化,分析了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民主观的变化的原因(朱志敏:《五四运动前后Democracy译语演变之考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2期)。岳明君的《从"赛"先生到"科教兴国"》以发展的眼光论述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总之,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讨论的问题在不断深化。
对五四人物研究的新突破
五四时期的人物始终令研究者着迷,研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以往人们比较关注的人物的研究有新的论述,二是一些陌生的人物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陈独秀、胡适等在今天依然是热点。沈寂的《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一文从"一枝独秀"、"汝南晨鸡"、"文艺复兴"、"顺逆时差"四个方面,探讨了陈独秀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帅的原因 。也有论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对陈独秀进行了分析,如陈独秀的宗教观在五四运动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力主废弃宗教到倡导基督教的过程。 又如对胡适的研究也突破了以往的观点。研究者对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否定,相反肯定了胡适的积极一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蔡元培的评价。有些论者认为:蔡元培不仅同情和支持了五四爱国运动,而且领导了这场运动, 且发挥了特别作用,将蔡元培突出地排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的首位,即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另外一些重要的五四人物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认为杨匏安是五四时期对开拓心理学、美学领域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新文化先驱,并提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是"北李(李大钊)南杨(杨匏安)" 。研究者将张东荪放在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考察,认为张东荪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但"由于其在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中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长期被学术界当作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看待。其实,这有很大的片面性" 。另有研究者认为张东荪在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并非一无是处,张东荪主张20年代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五四时期过去鲜有研究的人物,也有涉及。王希天是五四研究中的陌生人物。陈铁健的文章根据王希天旅日好友周恩来的早期日记等资料,论述了王希天的活动和思想,认为王希天是五四爱国先驱。 高一涵也是五四研究中的空白点。有论者认为高一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重要人物,提出"在《新青年》创刊伊始,发表文章最多,任务最重的当属高一涵。可以说,在《新青年》阵营中,高一涵是陈独秀的最重要助手" 。此外,对曾经参加或者身受五四影响的人物如钱玄同、顾颉刚、张闻天、冯友兰等以往不被人注意的人物,研究者也有了涉及。
区域性研究的延伸
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最初一般锁定在运动的性质、经过、意义、影响等宏观层面,随着新史料的挖掘和资料的开放,五四运动的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宽,研究程度不断深化。研究对象早已突破了对运动的主力--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的界线,研究的眼光移到具体界别和特定的区域,视角也由国内转到国外。
五四运动在全国各地都有重大影响,对运动的区域性研究一直为研究者关注。赵俊清指出:五四运动在黑龙江等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动中,学生、工人奋起响应,积极投入斗争的洪流,与北京斗争相呼应,与全国其他省会的斗争相呼应,构成五四反帝反封爱国运动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不仅在大陆影响深远,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也激起了阵阵波涛,有研究者指出,"这股冲击波使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发生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日本殖民运动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quot; 五四运动不仅在国内以摧朽拉枯之势席卷全国,而且对海外也有较大的影响,如对五四运动在日本、南洋等地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做了考察。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友平的文章,该文考察了留日学生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提出:"留日学生首先提出了五四运动的两大中心口号和斗争目标--'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对五四运动的决策和实施起了关键的作用,留日学生实为五四运动爆发之一重要动因。"该文考察的结论是:"东京的五四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国内五四运动的发展。" 海外华侨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以往完全被研究者所忽略,任贵祥的文章填补了这一空白。他选取海外华侨居住较多的欧、亚、美三大洲作为研究对象,以详细新颖的资料论述了海外华侨对五四的声援活动,该文认为:"五四运动传到海外后,华侨热血沸腾、群起声援,与国内反帝爱国运动遥相呼应,构成了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热点、直面难点
如何看待五四运动中的反传统,历来是五四运动的评议中的焦点。90年代以来,随国内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反传统问题再次引起激烈的争论。烘峻峰认为:"反传统是五四思想启蒙的手段,"并且提出反传统的三个层面:道统的否定(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学统解构(改变传统学术--儒家学说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框架)、文统革命(结束文言分离的局面)。该文认为反传统并非抛弃传统,它只是启蒙的手段。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良玉,他对80年代以来不正确解释五四反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李良玉:《五四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对近年来指责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认为五四的"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的文化"断裂"的论调,袁伟时通过大量事实给予了回答,指出:造成激进主义思想在中国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最根本上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原因。提出?quot;继承五四首要的是继承和回归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现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完成告别中世纪的变革。" 毕春丽也对五四是"全盘反传统"、"过激主义"的诘难进行了反驳,指出五四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并没有全盘反传统,也非过激运动(《也谈五四时期的"全盘反传统"和"过激主义"》载《东岳论坛》1999年第2期)。
针对有人非难和否定五四批孔,吕明灼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五四时期儒家伦理已经成为自由平等的对立面,孔教已不适应现代生活,并且孔教沦为军阀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批孔是正确的、进步的、不容否定的(《再论五四批孔》,《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于兴卫指出,胡适提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确是当时思想界的一大顽疾,并非无的放矢,而且"谈主义"本身也离不开"研究问题",当时胡适提出的实验主义有反封建的作用,因此不能全盘否定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 于兴卫在另一篇文章《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河北学刊》1999年第3期)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争论是"政治论战",不是平等的学术讨论。倪培强、池中莲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反思,基本上肯定胡适在争论中有积极意义的一面,认为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当然也不宜完全肯定,对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应当实事求是(《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⑽ 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2016·孝感)陈独秀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科学。
(2019·孝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味,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阅读全文

与五四运动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