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7 05:41:19

❶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5.其他相关问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共有六课内容,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儒学的形成发展历程(1-5课);二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第6课).本节课即是将前5课内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深化,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

2.出示课标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

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

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

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

原因: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设问一:阅读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l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l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设问二:阅读材料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依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出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l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l 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都产生过消极影响。

l 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l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儒学的现实意义(课堂讨论)

设问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内容

设问二:(多媒体播放图片:海峡两岸举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答: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

如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设问三:( 多媒体播放图片: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孔子学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儒家思想在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礼尚往来

人怀礼而亲,家怀礼而近,国怀礼而和

设问四: 在时尚新潮、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可提供哪些借鉴?

答: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习题(略).

四.本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网络:历史课程网 历史风云网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五.学习评价过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三目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第四目:联系现实,分析儒学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六.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复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著作.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❷ 孔雀东南飞

歌曲:孔雀东南飞 歌手:碧娜 专辑:温柔吻语2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内自醉
冷暖或是容非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❸ 第四节秦汉时的文学和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 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第一讲 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 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 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 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 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召见,说《春秋》, 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朱买臣传》) 朱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 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 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 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 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 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 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 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 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 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 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 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 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 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 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 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 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 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 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 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 取士。

❹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清情节线索,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学习本诗在叙事与写人上的艺术特色。

【知识重点】

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和性格,全诗的主旨。

二、通过人物对话,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相”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难点】

诗中的铺陈、比、兴手法。

【方法指导】

这首乐府诗较长,注意参看注释弄懂具体诗句的含义,通读全诗;了解故事梗概进而分析人物,着重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的意义;并认识作品在叙事和写人上的主要艺术手法。

【导读与简析】

一、思想内容: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可能从建安以来就在群众中流传,经过三百年的口口相,直到六朝才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所以虽然经过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明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可将全诗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遗盟誓。(发展,推进矛盾,继续发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孔雀东南飞》长于叙事,精于叙事,事中寓情,情又生事,情事融为一体,结构艺术非常精妙。本诗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双线并行,交递推进式。诗的一条线索是: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

在这条线索中,矛盾两方面屡次交锋,斗争的波澜迭宕起伏,逐浪推进,直至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冲突的高潮,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个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吃人的罪恶。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爱情。

这条线虽不像主线那样浓墨重彩,但也颇费了一些笔墨,可算是本诗的副线,它对主线情节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刘、焦青年在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双双“殉情”,深刻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国古代人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反抗精神。

两条线索虽是并行,但又交递推进,互相映衬:焦、刘爱情愈是真挚、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无理;反之,封建家长愈是横蛮无理,也就愈显示出他们爱情的深挚珍贵。把有价值的东西彻底毁灭给人看,这悲剧气氛也就更浓了!

二、人物分析

1、刘兰芝是美丽、聪明、善良、能干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使她对婆母的压迫、辱骂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让,但最本质的是坚强的反抗。

2、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也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为了保全与刘兰芝的爱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当强大的封建势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时,他以悲壮的自杀对封建制度进行控诉和反抗。

刘兰芝与焦仲卿为反抗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以壮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三、语句举要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这句既是起兴,又是作比。诗人因物起兴,以孔雀的美丽喻兰芝。“五里”表示大体的地段。“徘徊”犹豫不前,心怀悱恻。这一句既写了兰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诗的主题,画龙点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的美好。

3、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这段铺陈突出的特点是揉合着一连串的比喻“流纨素”、“明月 ”、“削葱根”、“含朱丹”,而且带有夸张性。

4、“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比喻精彩。这段临别誓言与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

5、“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重复前文。相同的内容重复出于两人之口,加强铺陈的作用。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义复词。这句的意思是:我有母亲和哥哥逼迫。这是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为了完足五字句才这样安排的。

7、“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以兴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四、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教材延伸】

一、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今天所能见到的乐府诗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关于《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编者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长大以后,更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东宫学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后入陈为五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三、互文手法:

诗中运用了互文手法,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文,即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❺ 急需人民出版社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教案,谢谢!详细的为好,网络上太多简略的了。 [email protected]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本专题着重讲述了从先秦时期直到明末清初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但在社会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力与外力的不断影响与冲击,儒家思想也经历了自身的历史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
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十分深刻。具备儒学史的基本知识,对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在介绍儒学的发展进程时,也应当注意到儒学对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若干文化内涵的吸收。随着历史步伐向近代化的迈进,儒学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受到质疑。在古代思想文化的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儒学在现代的历史命运。
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阅读《论语》、《老子》和《庄子》中的精彩片段。
◆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宋明理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通过讨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阅读宋明理学家们的相关著作。
◆分组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或班会上讨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学完本专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撰写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变迁历程的小论文,在活动课上阅读交流。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儒学从兴起到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历程。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自然有必要予以说明。学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和“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分别介绍了一前一后两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但是前后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理出一条主要线索,然后分阶段归纳史实、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纵横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过程。
难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资料十分丰富,思想流变的线索比较复杂,而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锻炼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要指导学生不仅满足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还应当多方涉猎,既要读一些古代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又要读一些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系统评价地著作。
■一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当时社会大变革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研究国家的产生与形成,探索宇宙人类的起源。总之,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道、墨、农、兵、名、阴阳、法等学派,教材主要讲述了儒、道、墨、法四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学]
这个题目讲述的是早期儒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儒学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其创始人和奠基人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一生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主张以礼治国,维护国君在诸侯国中的绝对权威,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可见孔子学说是以人为本的学说。
孔子毕生从事文化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孔子讲授的课程主要是六艺,教育内容以《诗》《书》《礼》《乐》为主。另外,孔子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见解,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式、学思并重等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教育学的重要财富。
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提出“性善论”;发挥孔子“德政”思想,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善待百姓;提出五论说。荀子提出“解弊”的理论,取百家之精华,纳入早期儒学体系;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深入讨论“礼”的思想;主张“性恶论”。
关于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是否矛盾,教材做出了解释并指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的一致性。
教学建议:在讲述完本板块后,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老庄之学]
教材首先简要说明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为老子与庄子。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的思想,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反”具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个含义,认为相反的事物间都不可避免地无条件地相互转化;他还指出“弱者道之用”,阐述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学术思想的渊源是老子的自然主义。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强调事物自生自化;他提出“齐物论”,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它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该书擅长用寓言阐发道理,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富于奇特的想像。
教材对老庄之学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美学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教学建议: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法家思想]
教材首先指出了法家呼吁改革的思想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其变革的主要特点为: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当时在各国进行变法的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和商鞅。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在魏国进行了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有名。教材对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作了讲述,教师可以结合变法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其作用和局限性。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韩非思想的历史贡献包括: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
教材最后对法家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消失的历程做了简要的叙述。
[墨家的主张]
墨家学派基本特征: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家学派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其组成人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
墨子的思想主要有: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系、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贯穿讲求实用的精神;他认为认识以客观的感觉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
墨家学派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对古文化作出了贡献。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初步基础。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墨辩”学派。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
教学建议:讲述完教材内容后可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知识链接] 稷下学宫 通过稷下学宫的文化作用,说明百家争鸣的气氛对于思想和文化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历史调查法等。
[评价过程] 设计过程评价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评价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学习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进步。
对学生在历史调查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进行记录,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相结合,对学生做出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另外,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以运用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记录,增加评价的可信度。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变化,力争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儒] “儒”的名称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有人认为,“儒”字可能是从“需”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教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需斋戒沐浴,所以用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代表他们(“需”字甲骨文像人洗澡的样子)。殷代甲骨文中又有“丘需”一词,按照古籍的说法,九家为一井,四井为一里,四里为一丘,即一百四十四家为丘。丘是一个基层单位,相当于一个古代的村社。“丘需”就是管理一个村社的教职人员,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能相适应,儒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那时宗教和政治合一,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
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了,而成为以传统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任于朝廷,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入居于家中,能够对父母兄弟尽其孝悌;遇到丧事,则尽力按“礼”的规定办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很重视立志,他认为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以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与道德观念,即生而性善。“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天生具备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是仁义礼智之端,故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品行恶者并非其性亦恶。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以性善作为其“仁政”的理论基础。唐李翱著《复性书》,认为人性善,而“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至宋,张载、二程、朱熹则认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至善,人之恶者均由“气禀”昏浊所致。
[祭酒] 祭酒,官名。古代通常请年高望重者主持祭礼,因此祭酒便成为对长者或官署首长之尊称。东汉时,始置博士祭酒。后来历朝沿置,为国子监或国子寺之长官,主管全国教育事业。历代均以儒学优长、年高望重者任此职。清末废国子监,改设学部,祭酒更名为学部尚书。
[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是荀子提出的思想。荀子(约公元前286一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在《荀子•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就是说,天道的运行自有其规律,不会因为尧是圣王就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就不存在。这种规律,如果顺应,就会得到吉庆,如果违抗,就会遭遇凶险。注重生产,节省用度,天就不会使之贫穷;懂得养生,适时运动,天就不会使他生病;专心一意遵循天道,天就不会令他遭祸。然而,荀子又认为,人事又是可以自为的。
[老聃]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后又为柱下吏,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渐广,经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是超绝时空的绝对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而它所惟一取法的,正是纯抽象的“自然”。这个玄之又玄的道,永远依照自然的法则,在那里循环运转,“周行而不殆”。只有通过“静观玄览”,即“以玄观玄”,才可能有所领会。所谓“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知其弥少”。由此出发,《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寓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中,它们互相依存,又自然地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一书在思想辩证方法上,蕴藏着无比精湛的智慧。老子政治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向往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主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他提出了无为原则。认为只有“无为”才可以“无不为”,强调必须“无为而治”,“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哲学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高峰,直到今天还受到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庄周] 庄周,又称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生卒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他一度做过管漆园的小吏,曾穿着补缀的衣服,捆着绳的草鞋去见魏王,也曾向监河侯借贷度日,经常以钓鱼、打草鞋为生。
庄子一向不慕功名,无意于仕途,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对一切抱无所谓态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其妻死,竟“鼓盆而歌”。《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庄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这在仕人往来熙攘,求官逐利的战国时代是不多见的。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像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他否认有神的主宰,认为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自然界本身就有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他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对于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总的原则,庄周也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辩证观点。他说,事物的生灭是“气”的离合,变化不能离开物质,离开物质就没有变化,事物只是变化,并不是消灭,事物的变化过程是永不停止的。庄周认识到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是他的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庄周在对待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采取的是唯物主义态度,但他的思想方法是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庄子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者乐生恶死,死者乐死恶生,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如大小、寿天、是非等也是如此,以此类推,世界上就没有是非、善恶之分了。他认为以个人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不可能的。在认识论上,庄子走入了唯心主义歧途。
[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说寿陵少年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然而不但没有学到邯郸人的步法,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76),名翟,鲁国人,有说是宋国人。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平民出身,是小手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土”和“贱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四、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吴起] 战国时期卫国人。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吴起是一个极有才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在鲁国为将,后又在魏国任职,受到谗害,奔楚,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吴起在魏、楚二国为卿相,他所推行实施的政策体现出其法家思想。吴起主张国君要对老百姓施以德政,他反对游仕之士,提倡多于实事。吴起罢除无能无用的官吏,奖励耕战,打击了楚国世袭贵族的势力。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作乱攻吴起,吴起被射杀。
[申不害] 申不害,申国人,楚国灭申,申氏成为楚人。申不害从楚至郑,成为郑之贱臣。战国初年,韩国灭郑,申不害遂成为韩国人。申不害主张国君以“术”来统御臣下。术,即权术。他认为,国君不要相信任何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亲看,亲听,独自处理政事。申不害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不害反对臣下越职行事,他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申不害以术治国,对韩国政权的巩固起了良好作用,但这种术的结果,使大臣们人心离散,人人惶恐,最后危及国家的生存。
[韩非] 韩非(?一公元前233),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于著述之中,写出了《说难》、《孤愤》、《五蠹》等十余万字的作品。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炉,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秦王赢政曾经发出感叹说:寡人能够见到这些作品的作者并与他有所交往,即使死掉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发兵加紧攻打韩国。韩国国君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后,受到了他的同学李斯等人的诬陷而被下于狱中,不久自杀身亡。
[参验] 《韩非子•奸劫杀臣》:“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参”,比较;“验”,验证。韩非主张根据名实关系而确定认识的是非,用“参验”之法审查言论是否正确。提出“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韩非子•八经》)要求从各方面考察言论得失,包括自然(天、地、物)和社会(人)。批判儒家不经“参验”而肯定三千年前的“尧舜之道”,“非愚则诬也”。(《韩非子•显学》)
■二 儒学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

❻ 收集并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写出你对孔子的评价。

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1/4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2/4

正文:
孔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 岁) "礼乐" :旧有的统治秩序(奴隶制度,分封制)
2,讲学收徒(30 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 岁) 官: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思考】未被采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教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探究问题】 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①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②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③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 菱湖中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④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⑤ 世界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 家受到儒家
思想的启发
(1) 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 之"礼" ,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 , 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 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 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 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 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❼ 小班教案认知蒲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杨)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古筝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把老师当作家长,师加以引导与鼓励,)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课后反思
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资料是中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关于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的新知识有了扩展,还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本次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 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❽ 我想要语文出版社版的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全教案资料 ,谢谢!

21、《论语》六则
一、字音
不亦说乎 (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敏而好学(hào) 默而识之(zhì) 诲人不倦(huì)
谥号(shì)谓(wèi) 哉(zāi) 焉(yān) 亦(yì)
二、词 语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3)敏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
(4)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
(5)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6)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三、孔子及《论语》介绍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体例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3)四书五经是指哪些著作

(3)四书五经是指哪些著作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 “ 说”通“悦” 愉快,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 “ 罔”通“惘” 迷惑不解
五、归纳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
22、《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一、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
二、字音词义见课文注脚
23、伤仲永
王安石
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卒谥号为“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词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的意思是要奉养父母、团结族人。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仲永五岁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对待,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0.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三、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幼年)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
③泯然众人矣。(青年,今)
四、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五、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得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虚词用法
虚词“之”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1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1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1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
七、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2、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渐渐用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作动词。
3、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名词作动词。
4、伤仲永——哀伤,惋惜,形容词作动词。为…感到惋惜。

24、木兰诗
一、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字词句
1、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2、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伙伴。
3、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例: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例: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4、一词多义:
市:a.集市,例:东市买骏马; b.买,例: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 a.买(东西),例:东市买骏马; b.雇,租,例: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例:愿为市鞍马; b希望,例:愿驰千里足。
5、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成语:
【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三、《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她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25 、诗五首
一、作者简介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李商隐: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 有关诗人的别称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26、卖油翁
欧阳修
一、字音
陈康肃sù 尧咨yáo zī 自矜jīn 家圃pǔ 睨nì之 矢shǐ 颔hàn之 忿fèn然 杓sháo 酌zhuó 沥lì
二、词义
自矜:自夸。 睨:斜着眼睛看。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
笑而遣之:笑着打发他(卖油翁)走。

三、通假字 “杓”通“勺”

四、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全集》。
五、本文揭示的道理
这是一篇写事明理的记叙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六、补充文学常识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韩柳三苏欧阳修,安石曾巩八大家。)
2、诗人居士、字、号归纳

李 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白居易,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苏 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欧阳修, 号醉翁, 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范成大,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
李商隐号玉溪生
文天祥号文山
辛弃疾号稼轩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关汉卿号已斋叟
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于谦,号节庵
宋濂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
陶渊明(五柳先生)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
27、三 峡
郦道元
一、 字音
阙 quē处 重岩叠嶂 zhàng 曦 xī月 襄xiāng陵 líng 沿溯 sù 素湍 tuān
绝献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二、 词义(见课文脚注)
三、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
四、 三峡简介
(1) 、三峡位置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2) 、最早提出三峡工程是谁?
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改善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设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3)三峡大坝工程简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因位于长江干流三峡河段而得名。三峡河段全长约两百公里,上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下迄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选定的坝址位于西陵峡中的三斗坪镇。坝址地质条件优越,基岩为完整坚硬的花岗岩,地形条件也有利于布置枢纽建筑物和施工场地,是一个理想的高坝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时间表: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 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
五、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苏辙《巫山赋》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 民谚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 -------郭沫若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9、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 白居易 --《出入峡有感》
10、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毛泽东
28、古文二则
一、字音
蔡勉旃zhān 清稗bài类钞 徐珂kē 蔡璘lín 券quàn 亡wú何 愕è然 卒zú 辇niǎn 膺yīng 懋mào 傅fù 婺wù源
二、词义
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④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谚语: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29、陌上桑
一、作品简介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二、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jì) 倭(wo) 堕(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姝(shū)
宁可(nìng)不(fǒu)千余骑(jì) 骊(lí) 鬑鬑(lián)趋(qū)
三、词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词类活用】
1.罗敷喜蚕桑(蚕桑),{名次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四、古代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30、诗五首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因为字数限制,所以只能发下六七单元,如果需要前面现代文的,请留下邮箱,我尽快发给你哈。

阅读全文

与汉代儒学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