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诺贝尔教学反思

诺贝尔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06 19:23:47

『壹』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课件 沪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能区分常见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知道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并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
5.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语: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和制法。
板书:
化学研究些什么
变化 性质 组成和结构 用途和制法
一、物质的变化
演示:把一张纸揉皱。
提问:这张纸变得丑陋了,它还是纸吗?
师生小结: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演示:点燃刚才揉皱的这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这张纸燃烧后,它还是纸吗?
师生小结: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过渡:化学变化常伴随哪些现象呢?
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发光、放热、冒烟、变色
演示:碱粉与食醋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产生气体
演示:硫酸铜溶液与石灰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生成沉淀
演示:酒精爆燃做功实验(或加热试管里火柴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释放或吸收能量
提问:能不能根据现象去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小结: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就是看它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现象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但是不能依据现象去判断。
选一选:
1.下列古诗词中( )只涉及物理变化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 )属于吸收能量的化学变化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蜡烛燃烧
C.灯泡通电后发光 D.湿衣服晒干
过渡并播放:“鸟巢焰火”视频。
提问:燃放焰火发生的是何种变化?
讲述:焰火是一个美丽的化学变化。获得美的感觉,我们依靠的是观察。观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要学好化学,必须学会观察。
设问:那么,如何观察呢?
讲述:观察的方法,即:利用各种感官,看颜色、闻气味、听声音、手触摸、皮肤感触等。观察的步骤:反应物的色、态、味;反应时是否出现火光、烟雾、颜色、气体、沉淀等;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学生实验:按要求做课本第11页“活动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先熔化,后燃烧
B.吹灭蜡烛的瞬间产生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
C.蜡烛燃烧时只发生化学变化
D.蜡烛燃烧生成的CO2和H2O,可以借助小烧杯和石灰水去检验
二、物质的性质
讲述: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
介绍:一些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讲解:上述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叫化学性质。
介绍: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颜色、气味、味道、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讲解:上述性质的获得,通过直接观察或物理方法就可以,不需要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叫物理性质。
过渡:性质与变化容易混淆,如何区别?
讲解:变化描述的是一个过程,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多用能够、可以、易、会、是等词语描述,如蜡烛能燃烧、铁易生锈、铜是紫红色的固体等。
连一连:
化学变化 石蜡熔化
化学性质 石蜡易熔化
物理变化 石蜡燃烧
物理性质 石蜡能燃烧
选一选:
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它物理性质的是( )
A.金刚石坚硬,能做钻探机的钻头
B.木炭燃烧放热,可以用来煮饭、取暖
C.铝导热、导电,可制炊具、导线
D.蜡烛燃烧的火焰明亮,可以用来照明
三、物质组成和结构
讲述:“组成”就是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目前发现的元素约有109种。“结构”就是物质是由哪种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这种微粒又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播放课件:石墨、金刚石的结构。
讲述:它们都是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连接的方式不同。石墨是层状结构,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
学生实验:按要求做课本第14页“活动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选一选:
从下面选择1个错误的说法( )
A.加热面粉、葡萄糖后,都得到黑色残渣,说明它们的组成里都含有碳元素。
B.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有的由1种元素组成,有的由多种元素组成。
C.酒精、葡萄糖的组成元素一样(都是C、H、O),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一样。
D.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相差很大(如硬度),这是它们的结构不同造成的。
四、物质用途和制法
讲述:用途就是这种物质具有什么作用,如酒精可以消毒、肥皂能去污……制法就是用什么方法获取这种物质,如酒精可以用粮食发酵来制取;也可以用石油来合成……化学就是一门制造物质的科学,目前人类已经制造或提取了4千多万种物质。今后人类攻克环境污染、治愈疑难杂症、构建新型材料等还需要一些新的物质。因此,研究物质的制法已成为化学家最重要的任务。
投影并讲述:19世纪末诺贝尔制出了安全炸药,他因此积累了巨额财富,他拿出920万美元设立了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从此,很多化学家因为制出了重要的物质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德)因首先合成了氨气,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霍沃思(英)因首先合成了维生素C,获193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黑格(美)、马克迪尔米德(美)、白川英树(日) 因为制出了导电塑料,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美籍华人)因为合成出荧光蛋白质,荣获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中国化学家合成出结晶牛胰岛素,197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提名……
填一填: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最早研制出的重要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填黑火药、纸、瓷器、酒、醋、铁等均可)。
选一选:
下列关于酒精的叙述,前半句与后半句不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
A.中国人最早学会用粮食发酵造酒;酿酒是化学变化。
B.酒精能燃烧;酒精可做燃料。
C.酒精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酒精灯不用时要及时盖上灯帽。
D.酒精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严禁酒后驾车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完成如下排列样式的板书。

【布置作业】
1.动笔:完成课后习题和本节《探究与训练》。
2.动口:向身边的人宣传“严禁酒后驾车”。
3.动手:上网查阅中国化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项目为何与诺贝尔化学奖擦肩而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传授的知识薄有纲、厚有目;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化学素养,充分体现“由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整节课教师平等参与、民主引领、适时指导、多元激励,学生全程参与、全员投入、积极主动、兴趣浓厚、表现突出、收效显著。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创设探究情境,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引领科学发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应用,注意以小组为单位营造合作氛围。
当然,由于本节内容多,因此教师的讲述稍显多了。
总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基本达成。

『贰』 教学反思之后做什么

教学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超越实证材料与方法,使思想的自由度、探索性与创造程度得到拓展与提升,从而谋求品味到理性沉思所带来的幸福。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旨趣,提高教师抓住教学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多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能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能增进对于学生,对于教师自己的了解,深化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认识,同时也会根据教学现象得出一些经验,提出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反思后可能得到的结果。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反思的结果,是教学反思能否积极效果的关键一环。要使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在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不仅仅需要反思,更为关键的是在于反思之后做什么。 一、反思之后是交流。教师要将自己教学反思的结果与人交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与人交流可以激发思考的灵感可以完善发展自己的反思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待评判与反对声音,反思的结果只有在反对和评判声中才能完善和发展。 二、反思之后是学习。教学反思是一面镜子,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从日常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当这些问题依据自己的现有水平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学习,向同事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专家请教,阅读相关的书籍自己学习。反思之后的学习针对性目的性强,因而这种学习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四、反思之后是改进。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反思成果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后,教师运用教学反思的结果,来指导改进教育教学活动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行为改进,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和对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使之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之后一定要有行为的更新,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叁』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
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关张?》《谁偷了玉坠?》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寻求爱情。
生:寻求知识。
生:同情心。
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但我发现,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类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
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
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
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
生:对照式和总分式。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就是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
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师:对的,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
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提出总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生: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它是层进式结构。
生: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比较清楚,结构也一致;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过渡性不好,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的很到位。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显得单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师: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进行摆事实论证。《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
①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②张爱玲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③摩路瓦说: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斯特恩: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生: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①德国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②美国马尔登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
……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对立中的统一。“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扩充和深化。其实说白了,“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而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
1.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再者,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论据不会使用上。
2.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我首先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选取了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作了铺垫。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走出教材”这一点,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
3.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幸福》一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肆』 《怎样面对失败》说课稿 教案 教学反思

说教材:《怎样面对失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品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怎样面对失败》是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为教学内容,告诫我们怎样来面对困难和失败。在生活和学习中,谁都有过失败,有的人失败了具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努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失败后意志薄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能去克服重重困难、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与成功不沾。课文通过我的失败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例证实失败和成功所具备的素质,告诫我们失败并不可怕,而是我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从此使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总结经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课文还通过名人的故事,诺贝尔的故事来阐明名人是怎样面对困难和失败,最终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假如诺贝尔不是从上百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且更需要的是有一种对事业执着之心,肯为人类作贡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就不能发明制造出雷管和各种炸药。最后课文阐明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失败。有时侯成功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可就是应我们没有很好地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查找原因总结经验,致使成功离我们远去。
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我的失败经历》,我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失败的具体事例,谈谈自己是怎样面对失败的,又是如何想法。
《我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失败的经历,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诺贝尔的故事》 放手让学生体会理解科学家是怎样面对失败,结合自己失败的经历,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怎样面对失败 让学生理解在失败中不要怕摔跤,吸取教训,成功属于你的含义,谈谈自己对失败是如何的看法。

阅读全文

与诺贝尔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