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主要受其自身素质构成的影响,包括其学科专业素质、教学信念、教育智慧、教育理论水平等。
1. 学科专业素质
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了解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和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清楚描述、教学形式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等;二是学科内容知识,包括对当前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和课程方案的掌握。这几方面是学科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由于有的老师学科专业水平较低,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活动,也不能灵活地调节课堂节奏、变化课堂形式;由于本身的专业知识所限,不能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由于教师个人平时积累不多,以致不能给学生提供超越文本课程的内容,也无法提供一些能让全体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2. 教师的信念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事物,包括对学生、学科、教学以及教师自身作用的看法或者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归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即教师关于学生学习的常识性理论;(2)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信念,即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应该如何;(3)关于学科认识方面的信念,即这个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在这个学科领域内能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同时还表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的认识;(4)关于如何学习和教学的信念;(5)关于自我和教师作用的信念,教学工作依赖于他的人格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6)对学生成败的归因,分为两种:一是自我强化归因,即将学生的成功归于教师教育的结果,将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以外的因素;二是自我保护归因,即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的教育,而学生的成功归于学生自己;(7)文化信念,如儒家文化所主张的更多的是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的作用,提倡“勤能补拙”等思想,长期以来对中国教师的信念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信念往往决定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信念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模块教师的信念同样决定了教师对现行课程内容的态度。一切都以“是否需要考试”作为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就会影响教师对某些非考试内容,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如活动课程等不够重视。甚至会有意识去贬低或公开抵制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将这种态度带入课堂,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此课程的投入程度。
3. 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的实践知识,包括有关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需要、长处和困难的第一手经验以及教学技能和班组管理技巧的全部内容,教师用来建立和调整行为以及简化计划的机制、教学常规和习惯,个案知识,等等,这些都是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在过去的师范培训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素质培训重视不够,以致培育了一大批只有学科专业素质而缺乏岗位专业素质的“知识匠人”。教师的个性化经验的形成源于教师个人的反思和专业学习,不努力反思和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成长和进步,永远只能是一个“未入门”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师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
来自学校现有条件、环境、文化等外在资源的影响因素同样有力地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决策。
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都是教师课堂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内容决策和教学方式。
2. 学校的研究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们长期一起工作和生活而形成一共同的、被成员认可的对问题的看法及对待事物的方式和习惯。学校研究文化包括学校的研究项目、教学改革和学术气氛,对考试和竞赛的态度,管理文化,校长的思想与理念,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与评课,同事之间的关系,教学文化如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和校内公开课,校际交流,等等。
3. 学生的状况
学生的现实结构同样是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须考虑学生的基础与需要。一般来说,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学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信心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影响非常大。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表达,语言学习较快,也能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二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参照条件之一。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四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其受教育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五是学习态度、自我期望和学生的需要等。
4. 政策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
目前课程政策的推行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一是实证理性策略,它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各实施者显示改革的合理性,他们就会顺利加以实施。二是权力强制策略,即利用法定权力和自身权威,通过法律或政策的形式,强迫无权势者顺从。三是规范再教育策略,即当事人积极投身改革方案的设计和自身的发展。在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推行方式以前两种为主。由于“自上而下”的文化传统,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假设只要课程设计合理,凭借行政的力量就能顺利得到实施,因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上面,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关注不够。在这样一种政策模式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空间受到限制,因而挫伤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课程研制能力的养成,养成了教师对上级政策的依附性,或者促使教师产生抵制情绪。
5. 教师的压力
教师的压力同样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压力主要包括来自领导评价的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业绩评定的压力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这些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教师的课程决策。教师在名为“活动课”或“兴趣课”上都不敢“浪费时间”从事与非应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和兴趣课成了应试教育的延续,这说明教师受着“应试”教育压力的支配与控制。
6.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可以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职前师范教育、在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校内发展。由于目前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存在着明显不足,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在职培训机制,而且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并与目前的学校制度存在有着大量的不协调性,所以导致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缺陷。
7. 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分为长期的积累和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8. 家长及社会的配合
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同样对老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家长和社会期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特别是长大后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做个有出息的“人上人”,他们把中小学教育看成是小孩走向上层社会的工具。因此,他们期望学校成为帮助自己孩子“成才”的工具。学校变成了一个工具化的场所,教师也因此成了帮助学生考好的工具。教师在课程决策中不能超越这一现实目标的规限,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得以这一目标为轴心。
总之,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教师自身素质及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课程实施的改善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是应着眼于整体的调整与改革。
2. 你认为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老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会想各种办法解决教学的问题;然后是教师的观念意识,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
3. 简述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是什么课堂教学有哪三大策略
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
1、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
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2、激励原则。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
贯彻激励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学生思维、有利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空气,而不应把学生课堂上的紧张与畏惧看作管理能力强的表现。
3、反馈原则。
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课堂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过程中,认真调查教育对象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对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
课堂教学的三大策略是:
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1、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性把课文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表演、演示、操作等动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论为实践。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教师要将语文学习回归于生活中,在使用、应用中学习语文,积累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为已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要么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4、化复杂为简单。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教语文。而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做简单,要做到:教学目标要简要,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式要简练,作业要简化。
二是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化浅为深
1、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2、由知识到问题。教师应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4、由一元到多元。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
5、由传承到创新。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
6、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教师要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我告诉你”为“我帮你忙,你自己去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得深、学得透。
7、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以书本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
三是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富有情趣
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秘诀:富有情趣。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3)教师教学决策扩展阅读:
课堂教学的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2、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4、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班级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又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
4. 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教育行为,
影响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因素可以从学校组织自身的特性、行政管理者的角度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 从学校组织自身的特性分析
(一)学校组织具有松散结合和科层控制的双重特点。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组织研究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教育组织在一些主要方面是松散结合的,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具有鲜明的科层组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自治的,但学校又确实使用了科层方式管理教师。由于学校具有这种双重系统的组织特点,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便大打折扣。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但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拟订以及课时的安排上要接受教学行政部门的指导和安排。此外,课时岗位酬金的发放、学校资源的管理等方面都属于行政人员严格控制的区域,教师甚少有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机会。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实行的是科层式管理模式。层级设置较多,“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长——备课组长——教师”构成了6个层级的科层体式。它形成了一条指挥等级链,组织中的信息只能纵向逐级传递,并且更多的是从上到下的单向传递。可以说学校内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妨碍了信息的沟通,影响了决策的效率,而由此形成的各种理念,如等级、科层权威等更是对教师参与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学校是一种“集权式”的决策体制。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是一种“集权式”的决策体制。在这种决策体制下,学校的决策权部分集中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部分集中在校长和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手中,学校的教职员工几乎没有什么决策权。教师作为科层制的底端,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少,程度低。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自主权落实不够;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有限的决策权力又被以校长为首的少数人垄断,这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式”决策。
集权式的决策体制,决策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学校管理改革之初,有利于理顺学校中的党政关系,强化校长的权力和责任,使校长更好地行使职权,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决策执行时的政令畅通。客观地说,这种决策体制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学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固有的弊端已暴露无遗。由于学校决策权力过分集中,致使广大教职工无法有效参与学校决策,处于无权或少权状态,这不但使他们的归属感下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还降低了他们对决策的接受度,从而影响决策的有效执行。另外,由于校长或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的知识经验和个人能力有限,有的学校决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由于决策层拥有相对的权威,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独裁或家长式作风。
(三)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我国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力只是笼统地概括在相应的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这些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将教师民主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利规定下来,但对于教师如何参与决策没有明确的界定。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途径主要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然而研究发现,教代会作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一种比较重要途径,实际上却流于形式。首先,教代会的代表由中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工会委员组成,他们约占教代会代表的40%(这保证了领导者的意志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持率),普通教师代表约占教代会人员构成的60%。其次,教代会召开次数少、周期长、时间短(0.5—1天)、内容单一(多为评价学校领导班子和校务公开),根本没有给代表讨论学校重大问题的时间和机会。除了教代会之外,学校再没有给普通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也没有制订和实施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制度。
二、从行政管理者的角度分析
学校行政管理者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研究者观察发现,学校无证书人员(如大楼管理员、厨师们)、学校管理者、指导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团体及中心办公室的官员们都保持着明显的势力范围。每一范围都拥有相应程度的权力、自治、决策权限、合法性以及由他们自己规定的并不恰当的任务和目标。其中当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势力范围是两个处于支配地位的范围。研究者们鉴别出西尔弗伍德各校所具有的五种决策类型:分配决策、安全决策、界限决策、评价决策、教学决策。
上述某些类型的决策属于行政管理者的势力范围,另一些属于教师的范围,还有一些则属于“争夺的区域”。 他们为了护卫其领域而不愿让教师过多参与学校决策。
三、从教师自身分析
(一)教师并不想参与学校的每一项决策,他们只对关系到切身利益和专业发展成就的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调查发现,要教师们参与所有决策,这不现实也不可能。他们只对一些自己关心的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这主要涉及到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和校内分配方面。
切斯特·巴纳德曾指出,对一些相对简单的日常事务,教师们希望校长做出决策并告诉他们所做决定的内容。显而易见,这样做节省时间,并且也是的通常的做法。
但是,在其他一些时候,教师想要参与某些领域的决策。在这些领域中,教师在很长时间内对它们保持着极大的个人兴趣,这个领域可以称为敏感区。可以说,这些问题似乎是有着“个人利害关系”(例如,教学任务的分派和业务工作的评价都可以包括在这个问题之中),教师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决策。
此外,存在着第三种类型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与教师有一些利害冲突,但又不足以使教师将它们作为个人问题给予特别的关心。这就是矛盾心理区。
综上所述,在考虑是否让教师参与决策时,应该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团队不大,只要通过讨论便能达到目标;但在管理较大的团队时,采用书面的民意调查作为判断依据也许更有价值。例如,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中,有经验的教师与没有经验的教师对参与处理具体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处于试用期的教师对于学校的政策和规章、将要教的课程、监督评价他们教学的程序等等这样的信息相当感兴趣。教龄相对长一些的教师则更关心学校传统的保持,以及在他们参与作出重要决定的过程中学校出现的相关问题。
(二)教师参与决策,只是想要表达他们的愿望,而不是作决定。教师参与决策的另一个障碍,即教师们不愿承担决策失败的责任而导致“议而不决”。据调查,教师参与决策,只是想要表达他们的愿望,而不是作决定。他们更愿意提出一些劝告或对他人的建议作出评价。由于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少,教师不具备参与决策的技巧,他们在决策时要么自我保护,不敢表达不同意见;要么有从众心理,习惯附和别人意见,真正有独立灼见又敢于担当的教师凤毛麟角。
调查发现,教师在以不同方式参与学校决策的过程中,会有不同形态的表现。但比较一致的是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会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判断是否会引起领导者的反感和敌视。比如,在召开座谈会征求民主意见时,参与的教师会考虑到有其他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场,而采取比较委婉的表达甚至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以书面无记名形式征求教师意见时,如果纯粹是打勾,教师们会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如果是以书写的形式征求教师意见,教师们会选择一种技巧的方式(比如转换笔迹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
(三)部分教师参与决策意识淡薄,决策水平不高。随着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一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要求很迫切,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参与意识淡薄。调查表明,可能的原因有:一是教师的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长期以来民主管理的相对缺失,使得教师对学校管理有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所处的环境,影响学校的决策。传统的官僚制和科层模式给教师留下了刻板印象,使得不少教师认为管理是少数领导者的事,与己无关。二是对参与成效的判断上,认为自己 “说了也白说”,领导者只不过是做表面功夫,并不想真的征求自己的意见;并且有可能“祸从口出”,言出不慎会引起领导者的反感和顾忌。三是参与决策没有实际上的“好处”,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教师参与决策水平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其主要精力主要用在教学上,很难了解学校各个方面的信息,据此做出全面的考虑。如果将这种局部思考方式应用在决策中,就极可能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和局部发展,但有损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决策。其次,教师集体决策易于造成决策人多,各抒己见,议而不决,最后产生一种折中的意见。它既不合目的,也不切合实际。
5. 你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何特征如何对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策略不是模式,不是框框
在这次市优质课评选中,我认真的听了每一堂课,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参评的老师对小学教学策略吃的透,研究的细,每一位教师都能按照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去完成自己的课,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每一步都能深入探究,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在本次活动中,部分老师制作的课件较以往有了不同的改观,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设计的实验更能吸引学生,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语言更加具有启发和鼓励性,如罗庄实小的周晓静老师的“会观察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会用心倾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科学只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光说不行,不如手动”。温馨小提示有了更鲜明的特点,即详细、有目的性。拓展延伸更具有现实性。
三、 我对本次优质课也有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1、策略不是模式,不是框框,每一位老师都顺着策略一丝不差的完成一节课,即显得所有的课很平淡,没有多少亮点。2、有点环节即使学生很熟悉,有的老师也不敢省略,生怕跳出策略的范畴,影响了自己的成绩。所有我感到本来很灵活的策略被部分老师用死。3、我认为,策略是灵活,不是模式,更不是框框,他有弹性,在教学中,不是你去适应教学策略,而是策略去适应你和学生,就和我们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学法一样。4、个别老师对个别学生回答错误时置之不理,不能灵活处理,是不对的,凸显我们驾驭课堂能力低,有时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认为是对的,而走入误区。5、多数老师的课课堂气氛不活跃,我个人认为跟课前熟悉学生有关,整节课走过是一帆风顺,没有一点课堂生成,怎样看出你的课堂机智,往往一个学生的一个幼稚的问题和回答,可能是一节课的一个亮点,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不是不赞成熟悉学生。而是不赞成熟悉学生太过了。袁春柱
6.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7. 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主动地进入学习 情境,进行主动学习。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 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促 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 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 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二、创设和谐氛围,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和谐愉快的 课堂教学氛围,注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 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课外,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 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 分的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 考中去发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精心设计铺垫,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找规律》一节时,教师设计了“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这样一个环 节.首先教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A;B;要 求女生记A 组,男生记B 组,用时四秒钟,看谁先记住.结果发现女生记 得快,老师给予了表扬.通过短暂的思考,男生马上反应过来:原来女生 的号码好记,它有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故意让女同学记忆容易记的号码(有规律),进而 又表扬女生记忆力好,这时,男生的反驳就成了教师的期待,同时也为学 生主动学习做了铺垫,创造了条件.事实上,男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 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课新知——找规律的学习 作了精妙的铺垫!精妙的铺垫,为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创设了条件.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促进学生主 动学习,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是要教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 的意见,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要注重培 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要学会不仅要认真听老 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二是要教学生 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
三是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四 是要教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说,通过多说,促进学生多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大胆踊跃地 发言,要使发言的学生努力把主动学习的成果显现出来,享受主动学习带 来的成功感、荣誉感,从而形成强烈的自信心.五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解题技巧等.数学教学的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 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重视评价指导,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 点和缺点作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也 可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 引导评价.评价时,注重肯定、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和相 互评价之中,心理得到减压,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及特长都得到 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同 时也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才能真正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 动学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讲究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让学生成 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