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优化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任务”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内容应有适当梯度,教学过程中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提高难度,倾向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并超越教材解读,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
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
比喻教学法。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形象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码两种途径。身份证号码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码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进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夹;转换输入法;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输入文件夹的名字;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一步一步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㈡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㈢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方法,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名在信息技术教学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了一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分析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充分和教材对话,即钻研教材;在课中,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章、分节、分点、分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如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和要求之下与教材对话
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
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能过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个人魅力,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出现在教师优质课比赛方面。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是演员,而老师则是配角是主持人,应该以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中心,以此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二、深入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前提。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有意识的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保证。
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知识分布。不仅是对于当前所学的这一册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握,还应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这套教材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会在这一册这一课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着全盘考虑的。教师把握好所教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前后联系,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好地形成教学设计,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点的情况下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虽然信息技术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强,但不是说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再加工,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
1、我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材默认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知识?如果不足,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采取什么方法补足。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教学设计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提高和巩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预先设想种种教材教学内容以外可能出现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取舍、补充、简化、组合)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识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2、我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
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计是信息技术课中的重中之重,任务设计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不光学知识,还可学方法。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材中已经体现出任务驱动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务,但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完成。设计的任务应做到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
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与教材教学内容适应的教学环境。
与其它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前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做较多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和师资的差别,各校的信息教学环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时高速地在网络上进行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可能至今没上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我的教学环境能适应课程需要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弥补。
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
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学素材的习惯。
硬件素材:计算机的坏旧硬件。特别是不容易见到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处理器,内存、硬盘、软盘]
软件素材:教师的优秀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
2、使用好每节课的阅读材料、活动、和课后的探索活动
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每节课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活动设计:教材设计的活动都是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设计的,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探索活动:课后的探索活动是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外延,是要让学生课后进行一些探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动态。
我们老师应该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老师不仅要关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也要让学生关注。要了解其它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断进行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㈣ 信息技术能在哪些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能在哪些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版绪,它是教师自权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㈤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就此,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主题画面,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解决重点、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㈥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进行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㈦ 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哪些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Internet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就要从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角度考虑,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较好,使用什么形式的信息技术较好,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二OO四年九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举办了广东省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比赛。我县数学教学骨干由教研室殷切文主任带队,陪同育英学校雷成德教师参加比赛,并观摩了这次说课比赛。精彩纷呈的说课比赛使我耳目一新,见识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其中使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应该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Internet等。
经过领悟和几年的尝试,以及我校电教室,网络教室的进一步完善,我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秀课说课比赛的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恰到好处;而有的却过于泛滥,过于依赖多媒体,从而取长补短。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就要从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角度考虑,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较好,使用什么形式的信息技术较好,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下面就根据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年来的尝试,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谈谈我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电脑动画显示: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测量如图所示的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
方案一: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过D点作出BF的垂线DG,并在DG上找一点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测量出DE的长。
方案二: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AC;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
问:两种方案中,测量出DE的长,能否说明它就是A、B间的距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计算机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搬到屏幕中,减少实地考察的时间,同时把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几何图形,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根据前面已探索过的“角角边”肯定方案一中的DE=AB,但AB与BF是否垂直在实际中难于确定,因为实地中并没有线段AB。而方案二中提到的线段在现实中可实实在在的画出来,但具备了“两边一角对应相等”这一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准备工作:截取两根木棒,使它们分别为5cm、7cm,剪一些角的纸片(28°、37°、60°、110°),以及一些作图工具。
活动1: 给定两边夹角,画三角形。
1、学生动手用所做的角的纸片去卡给定的两条线段,然后画三角形。
2、要求学生把同类三角形相互比较,看是否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摆弄角、线段,画图,体会到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可以画出来,同一学习小组的几个成员所画出来的同类三角形加以比较,发现完全重合。从而得出结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2:当给定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时,分组探索: 1、以5cm、7cm为边,5cm所对的角为28°画三角形。
- 3 -
2、以5cm、7cm为边,5cm所对的角为60°画三角形。
3、以5cm、7cm为边,7cm所对的角为60°画三角形。
4、以5cm、7cm为边,7cm所对的角为110°画三角形。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别摆弄着手头上的木棒和角的纸片,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在同一小组中,有的同学画出了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画出了两个三角形;也有的小组画出的三角形是同一个的。教师观察他们画图,遇到后一种情况的小组,让他们和其他小组交流、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讨论,在优美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
在以上的两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拼三角形、画图、比较、分析归纳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当然,探索“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也可以设计电脑动画演示,教师操作媒体,学生观看投影。但这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区别,是陈旧教学模式的进化。
电脑动画演示虽然新颖、精彩,但精彩的事物不等于能让学生体会深刻,正如我们看电视剧,一场非常精彩的电视剧,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看完结局不久,有可能连那是什么片名,主角叫什么都忘记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要从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角度考虑,哪个环节宜用计算机媒体,哪个环节宜用剪纸、拼图等,不要过于依赖计算机媒体。动画、演示终究属于虚拟的,而数学学科本身是抽象性的学科,借助于虚拟事物探索抽象的事物,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从实物实验中获取信息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中学小学信息技术》2005年第5期
㈧ 如何让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世纪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面对这一时代的来临,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机遇,谁掌握信息越及时、越全面、越广泛,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当前,信息技术课越来越被重视,逐渐处于重要地位,那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几年来,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可能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去探索、研究本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内容。教育本身是相通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可借助于其他学科先进的、科学的经验和方法策略,有机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其实是整合,而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及与其他系统事物之间,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各个要素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可利用广播、辅导、转播、监视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教学广播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教学广播,就是学生机随教师机桌面或某个窗口变化而变化,并保持同步。即相当于室内上课的黑板。广播时,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观察时只看自己的屏幕就可看到教师如何演示。
如在讲《文字图形化》一课时,我利用广播的形式将自己作好的“民族小学”图样广播出去,使学生一看,就感到新鲜、新奇,就想知道这样好的效果是如何做出的,也可展开学生的想象,还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注意力,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我边讲解边演示制作过程,学生看后知道操作的步骤及操作要领,使学生意识到看似很复杂其实很简单,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教学广播不只限于课堂教学的开始,但教学广播要适时适度,不能随便进行教学广播,广播前要提醒学生,广播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教学广播的尺度,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利用多屏监视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
教师可在自己的屏幕上监视多个或某一个学生的屏幕,系统将学生机的屏幕按单屏或多屏的监视方式,传送到教师机的屏幕上,教师以通过该功能,随时查看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而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不会感觉到教师对其的监视。
如在开始学习画规则图形时,学生画得很吃力。我通过多屏监视,看到某个同学是盲目的操作还是误操作,就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学生还以为我多长了几只眼睛或有什么特异的功能。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和上课认真听讲。
三、利用教学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质量
教师可以对教室内的某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学生机的屏幕内容可出现在教师机的界面上,教师使用键盘和鼠标对学生机进行操作,也就是我和学生可以同时操作学生的桌面,对该学生进行辅导时,对教室内的其他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影响。
如学生开始画图时,布局很难掌握,显得很零乱,在教师机上,我对其进行辅导,利用画图工具及鼠标,帮助其进行挪位布局,完成后使其看到在我的帮助下,自己屏幕现在的布局比以前的适当得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能力和审美的观点。
四、利用教学转播巩固并评价学生的操作
教学转播就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操作较为典型的学生,将其屏幕转播给其他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或指导。
如在学生利用菜单功能《设置画纸的大小》一课时,学生都学完了,操作完了,然后,利用转播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操作,其他学生在听,在看他是如何操作的,说的完整不完整。由其他的同学做补充,也可让学生根据其操作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有时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指点。
有时转播也可以转播操作效果不好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指出他操作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使其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操作,争取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以上的几点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可以把几项融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如多屏监视时,可用光标放在某一个学生机的画面上点击右键,选择全屏,则立刻转为监视一台机的学生机,再点击右键,选择辅导,则转为对该学生进行辅导,再点击右键,选择转播,则该学生机的屏幕转播给所有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功能,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组,组内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学习中还可利用电脑中的帮助或课件形式向电脑学习并获得帮助,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到动,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当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也就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一个新的契机。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