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05 07:14:58

『壹』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

研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内容。提起学生们,进行诵读。分析课文内容及积累好词好句。传授课文主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贰』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2)燕子专列教案设计扩展阅读:

1、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

2、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

3、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叁』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盛老师讲的故事感想是什么是12个省咯号后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实施建议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下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一、研读教材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从不同角度再度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研读学生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三、教学设想: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四、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古诗两首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6.荷花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六、教学建议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燕子》一课,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教学《古诗二首》,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想象的。教学《荷花》一课,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略读《珍珠泉》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想象。根据单元导读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一处家乡风景的活动。像燕子、荷花、柳树那样的动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滨、珍珠泉那样的一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可以全班集体开展这一活动,也可以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具体开展活动,还可以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完成。在观察中要运用阅读教学中教给的方法,并做好口语交际的准备。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活动,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说说景物的地点,有哪些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这处风景热爱的感情。这也是给习作做好口语表达的准备。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写自己家乡的景物,注意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丰富的想象。习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互相评价,修改字句,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一、研读教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二、教学目标: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4.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5.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6.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四、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一、研读教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二、研读学生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三、教学设想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四、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五、基本策略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六、教学建议《《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是《亡羊补牢》,作为成语,这四个字连用,大概是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秋兴》,诗句“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开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战国策·楚策四》的《庄辛谓楚襄王》里,当楚襄王由于不听庄辛的忠告而被秦军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时,又把庄辛给找来时问他:“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时,庄辛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因而,在课伊始时,可以以这个故事导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国都郢城将会保不住了。(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法;这时候,庄辛就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寓言──亡羊补牢。请大家认真去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庄辛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楚襄王什么道理。在读通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可以让概括主要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课题中的“亡”和“牢”。课文中有现成的词可解释:“亡”──丢了,“牢”──羊圈接着以“当他第一次丢羊后是怎样想问题的?”“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的?”来引导,并利用这些练习的辅助得出寓意:庄辛想通过《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楚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同学,因为不认真学习而致使学成绩下降,老师想给他说说《亡羊补牢》的故事,那老师想告诉那个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可以这样小结:这么看来,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错了或出了问题,都要()。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还这样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当然,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作为初始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示范来让学生明白这样才算“自己的话”可以先出示课文的一段话(第一段),然后罗列一些讲法给学生参考:1.从前有个养羊人,一天早上,发现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发现是羊圈破了一个洞。夜里,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给叼走了。2.很早以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半夜里狼从这窟窿钻进来叼走了羊。3.以前一个人,养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来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窟窿,被一只狼发现了。夜里,这狼就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羊叼走了。第二个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是这样的: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因而也可以以这个原版故事为导入:魏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想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垢也顾不得洗干净,急急忙忙去见魏王,说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这个怪事就是我们接下去要学的《南辕北辙》在读通课文时,也需要释题。这个释题最好能制作一张马车的图片,这样就能比较形象地明了辕和辙的意思,这为理解隐含着的“目标和行动”这一意思铺垫了基础。在理解课文时,也可抓住这个人是怎样想问题的?他朋友呢?你呢?来理解文本,领会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之后可延伸开去问:季梁说这个故事和这有什么联系?这样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战国时期的这些辩士高超的表达方式,促进对国学的了解。不过,这儿提醒一下,课堂上学生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南辕北辙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而且还是环球旅行呢?《惊弓之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天下诸侯联合抗击秦国。赵王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对他说:"您是出征大将的人选了吗?"春申君说:"定下来了,我准备委任临武君为主将。"魏加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起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完后说,如今临武君是个曾经被秦国打败的将领,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可以委任他为抵抗秦军的主将。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但要学习汲取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要明白惊弓之鸟的含意,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此外也可以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因为更赢射箭(),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第二个层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更羸看到(),想到()。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它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刚才故事里的临武君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也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赢的谦逊来学习。可以先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画杨桃》是一篇新课文,但也不陌生,因为在之前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早有了,教学杂志上对此的教学设计也时有所见。在通读课文后,可以以“文章讲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由切入点,引领到文章中老师最后的话和前面父亲的话,进行重点研读。中间可以用“茶杯”的不同平面图或课件(画杨桃)或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对“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的理解。接下去,我推荐用支玉恒老师上这一课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些话的理解。支玉恒老师在先把一个杨桃插在话筒架的顶端,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把它的基本轮廓画下来。接下来让来评价画的图画,并一再提醒:看他画的画,评价课文读懂了没有。评价时得引用课文上的话语来作为理由。此法出现两种可能:一、没有领会课文主旨的学生就会址站在自己的位置评价同学的绘画。教师可马上指出他评价得不对,并交由同学讨论为什么?二、是领会了课文主旨的同学会先走到作画人的位置看了杨桃后再作评判,教师可问其为何要走到他旁边才评价,进上步促使同学明白:要看人家从什么角度看的。最后,还要把这一道理引申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和“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想别人没想到的》.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民族的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美生。
常记笔记 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都通过写作的方式记下来,把名言,名句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能迅速提升。

『肆』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素养”另一种说法: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及相应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生字复现
一种巩固识字的有效办法。让生字在轻松的语言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多次出现与学生多次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目的。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答:最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合作学习”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训练;(2)课前安排时教师主观性太强;(3)课间调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从形式上组织“合作学习”。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注意问题有:自始至终注意民主、和谐交际氛围的形成和保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组织者、督促者、引领人。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者,合作学习的对话者,探究学习的先行者和参谋。
4、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答:(1)应重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深广性,学生学习反应的多元性;(2)注意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注意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思维的影响。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途径主要有:(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与阅读教学相结合;(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语教上的听说训练和口语交际都有听和说的表现形式,所以有人就将两者当作一回事。其实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听说训练是一种语言规范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听开始,学习说的形式和能力,这种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强调“交际”,是一种语言互动评价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教学时注意交际情境的作用,重视语言文明和语言修养,注重与生活联系,形式更灵活。

2、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物本、人本及动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上,城市学校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开发课程资源是人的努力行为,农村教师辛勤执着的开发,完全可以满足小语教学需要。所以作为农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善于应地制宜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其次要培养本人及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再次应锻炼师生深入发掘语数资源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教学方案的操作实施能力。

3、《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低三学段有不同侧重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有侧重地进行习作指导。我们认为对“少指导”说,应作如下理解:
(1)在谈话、习作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应该加强指导;
(2)在培养兴趣、热爱生活、多读书方面要有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指导”。
(3)在纠正学生语言错误及价值观偏差方面,绝不能放任自由,要执着尽“引领”职责;
(4)有些影响或阻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破坏习作积极性的“指导”则是万不可为。

4、“‘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们并不赞同这个观点。理由如下:
(1)我们承认自主学习有时会表现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但自主学习绝不能排除教师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课内学习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应与合作、探究结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参谋,合作学习的主要合作者,从合作和探究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赞同教师只充当纪律维持人、学习环节串连人。
(3)“教学环节串连”本质应是学习“过程和方法”维度目标的串连。由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只管“环节”“纪律”的说法,要害是默认了“过程方法”与其它维度目标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题目分析:
(1)从联系生活角度看,这篇习作的内容强调的应是“我的发现”及“发现”结果三方面。
(2)因为“发现”是一个过程,所以,文章应有过程的详或略的叙述。
(3)由于是“发现”,所以发现结果应是有一定新颖性的现象、理解、“秘密”、结论等。
(4)这个发现是“我”的个性“发现”。
(5)命题纪实作文应是高年段习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这样几个过程:
A、 预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观察;
B、 课内汇总学生观察结果和其它有关材料;
C、 从“我”、发现过程、发现结果三方面师生对材料结果进行互动评价。
D、 试写若干句段,再互动评价,学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过程、结果,选若干典型篇进行互动鉴赏。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要求分析:
(一)读和写结合的“结合”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常表现在读写内容上,及读写篇段的结构形式,句段表达形式上。
(二)设计举例:
(1)学习《燕子专列》一文,强化该文几方面特点:
A、 内容上写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B、 结构上使用了倒叙的方法;
C、 开头段使用了疑问句,引发读者兴趣,结尾饱含深情祝福。
(2)互动讲述几个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请学生记录并改写,要求学生使用例文相应段落形式和语句形式。
(3)试说、试写并互动评价,个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册古诗有“四首”:《赠汪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竹石》(“两首”可能指南宋爱国诗二首)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从目标把握角度看,为几首不同时期的古诗教学设计同样教学目标,肯定不利于更深入了解,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南宋二首的《题临安邸》是从批判、遣责权贵角度,表现忧国忧民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从惦念北方沧陷国土角度表现忧思的,两诗思想方式差异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语可概括的。
(3)从叙写角度看,设计者努力进行了“目标”的分解式叙述,但由诗歌的内容差异较大,分解目标也就很难对各首诗教学具体操作产生积极作用。
(4)目标叙写第(二)条“咀嚼、体悟、感受”等词作为“过程方法”操作性不强,“重点诗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这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注意汉语言文字结构特点,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学生分析字形时,方式无创新,分析都人为复杂化,这将影响识字效率。教师评价(“很多方法”)不着边际。建议采用适当情景“复现”和动手方式,改进类似的识字教学过程。学生4发言,应改成“采”字加上“草字头”说法更妥贴。

3、 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芦》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1)词义教学应与篇段上下文内容联系,与篇阅读联系;
(2)词义教学应激发学习词义兴趣和积极性,讲究方法;
(3)词义教学可适当横向与生活联系,方式方法应有灵活性;
(4)词义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理解词义时的思维方式(如:类比式或下定义式等)。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答:(1)在该教学环节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该案例是阅读教学三方“对话”的成功范例;
(2)教师再次示范后,新一轮训练在新的高度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
(3)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定向”语言训练,向创新方向转化。

学生回答问题_请大家随我看到**自然段

『伍』 如何作好新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素养”另一种说法: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及相应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生字复现
一种巩固识字的有效办法。让生字在轻松的语言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多次出现与学生多次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目的。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答:最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合作学习”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训练;(2)课前安排时教师主观性太强;(3)课间调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从形式上组织“合作学习”。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注意问题有:自始至终注意民主、和谐交际氛围的形成和保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组织者、督促者、引领人。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者,合作学习的对话者,探究学习的先行者和参谋。
4、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答:(1)应重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深广性,学生学习反应的多元性;(2)注意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注意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思维的影响。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途径主要有:(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与阅读教学相结合;(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语教上的听说训练和口语交际都有听和说的表现形式,所以有人就将两者当作一回事。其实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听说训练是一种语言规范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听开始,学习说的形式和能力,这种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强调“交际”,是一种语言互动评价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教学时注意交际情境的作用,重视语言文明和语言修养,注重与生活联系,形式更灵活。

2、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物本、人本及动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上,城市学校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开发课程资源是人的努力行为,农村教师辛勤执着的开发,完全可以满足小语教学需要。所以作为农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善于应地制宜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其次要培养本人及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再次应锻炼师生深入发掘语数资源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教学方案的操作实施能力。

3、《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低三学段有不同侧重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有侧重地进行习作指导。我们认为对“少指导”说,应作如下理解:
(1)在谈话、习作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应该加强指导;
(2)在培养兴趣、热爱生活、多读书方面要有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指导”。
(3)在纠正学生语言错误及价值观偏差方面,绝不能放任自由,要执着尽“引领”职责;
(4)有些影响或阻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破坏习作积极性的“指导”则是万不可为。

4、“‘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们并不赞同这个观点。理由如下:
(1)我们承认自主学习有时会表现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但自主学习绝不能排除教师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课内学习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应与合作、探究结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参谋,合作学习的主要合作者,从合作和探究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赞同教师只充当纪律维持人、学习环节串连人。
(3)“教学环节串连”本质应是学习“过程和方法”维度目标的串连。由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只管“环节”“纪律”的说法,要害是默认了“过程方法”与其它维度目标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题目分析:
(1)从联系生活角度看,这篇习作的内容强调的应是“我的发现”及“发现”结果三方面。
(2)因为“发现”是一个过程,所以,文章应有过程的详或略的叙述。
(3)由于是“发现”,所以发现结果应是有一定新颖性的现象、理解、“秘密”、结论等。
(4)这个发现是“我”的个性“发现”。
(5)命题纪实作文应是高年段习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这样几个过程:
A、 预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观察;
B、 课内汇总学生观察结果和其它有关材料;
C、 从“我”、发现过程、发现结果三方面师生对材料结果进行互动评价。
D、 试写若干句段,再互动评价,学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过程、结果,选若干典型篇进行互动鉴赏。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要求分析:
(一)读和写结合的“结合”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常表现在读写内容上,及读写篇段的结构形式,句段表达形式上。
(二)设计举例:
(1)学习《燕子专列》一文,强化该文几方面特点:
A、 内容上写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B、 结构上使用了倒叙的方法;
C、 开头段使用了疑问句,引发读者兴趣,结尾饱含深情祝福。
(2)互动讲述几个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请学生记录并改写,要求学生使用例文相应段落形式和语句形式。
(3)试说、试写并互动评价,个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册古诗有“四首”:《赠汪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竹石》(“两首”可能指南宋爱国诗二首)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从目标把握角度看,为几首不同时期的古诗教学设计同样教学目标,肯定不利于更深入了解,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南宋二首的《题临安邸》是从批判、遣责权贵角度,表现忧国忧民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从惦念北方沧陷国土角度表现忧思的,两诗思想方式差异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语可概括的。
(3)从叙写角度看,设计者努力进行了“目标”的分解式叙述,但由诗歌的内容差异较大,分解目标也就很难对各首诗教学具体操作产生积极作用。
(4)目标叙写第(二)条“咀嚼、体悟、感受”等词作为“过程方法”操作性不强,“重点诗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这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注意汉语言文字结构特点,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学生分析字形时,方式无创新,分析都人为复杂化,这将影响识字效率。教师评价(“很多方法”)不着边际。建议采用适当情景“复现”和动手方式,改进类似的识字教学过程。学生4发言,应改成“采”字加上“草字头”说法更妥贴。

3、 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芦》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1)词义教学应与篇段上下文内容联系,与篇阅读联系;
(2)词义教学应激发学习词义兴趣和积极性,讲究方法;
(3)词义教学可适当横向与生活联系,方式方法应有灵活性;
(4)词义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理解词义时的思维方式(如:类比式或下定义式等)。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答:(1)在该教学环节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该案例是阅读教学三方“对话”的成功范例;
(2)教师再次示范后,新一轮训练在新的高度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
(3)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定向”语言训练,向创新方向转化。

学生回答问题_请大家随我看到**自然段

『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1、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

2、“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纬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3、三维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它的技能是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6)燕子专列教案设计扩展阅读:

1、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

2、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

3、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柒』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三个维度的详细解释是什么确定三维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原则: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7)燕子专列教案设计扩展阅读:

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

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捌』 教师如何分析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游离,精力分散,教学效果强差人意。因此,引导教师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学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我重点谈一谈如何指导教师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宏观把握,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踏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需要我们对教材中每组课文的说明文字细心体会,对照《教学参考》中的相关解释内容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 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涉及到的是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我觉得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想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它,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听完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如朗读《丰碑》,要能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朗读《桂林山水》,要让学生听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勾划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感悟和理解,即:“潜心会文本”。有时,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灵感很可能触动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我在反复研读这句话的时突然眼前一亮:“轻轻”这个词语用得多好啊!它既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中对翠鸟“小巧玲珑”特点的描写,又写出了翠鸟飞行动作之敏捷,在一刹那停住的神态,让人不由对它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三)、要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作为教师,只有我们领会得深,才能引导学生领会得深,甚至在我们的诱导下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发挥。我在备《燕子专列》一课时,对描写小姑娘贝蒂寻找燕子的部分很感兴趣。经过细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贝蒂那种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动外,也体会到了作者在寻找燕子的众多人中选择她进行描写的原因―――透过对这个小姑娘的典型描写,我们可以容易地想象出人们当时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对小燕子那种浓浓的情意。这种“以点带面”的描写方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 (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素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理解教材仅仅依*《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分析《两小儿辩日》这一课的教材时查阅了古籍《列子、汤问》一书,在理解《珍珠鸟》一课时亲自登门拜访了冯骥才先生;于永正老师的案头备有《中国少年儿童网络全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而且他还经常上网查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充实语文备课,让自己的课堂永远流淌着“新鲜的知识琼浆”。各位前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玖』 三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老师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实施建议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下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一、研读教材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从不同角度再度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研读学生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三、教学设想: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四、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古诗两首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6.荷花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六、教学建议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燕子》一课,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教学《古诗二首》,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想象的。教学《荷花》一课,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略读《珍珠泉》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想象。根据单元导读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一处家乡风景的活动。像燕子、荷花、柳树那样的动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滨、珍珠泉那样的一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可以全班集体开展这一活动,也可以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具体开展活动,还可以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完成。在观察中要运用阅读教学中教给的方法,并做好口语交际的准备。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活动,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说说景物的地点,有哪些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这处风景热爱的感情。这也是给习作做好口语表达的准备。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写自己家乡的景物,注意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丰富的想象。习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互相评价,修改字句,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一、研读教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二、教学目标: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4.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5.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6.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四、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一、研读教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二、研读学生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三、教学设想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四、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五、基本策略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六、教学建议《《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是《亡羊补牢》,作为成语,这四个字连用,大概是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秋兴》,诗句“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开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战国策·楚策四》的《庄辛谓楚襄王》里,当楚襄王由于不听庄辛的忠告而被秦军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时,又把庄辛给找来时问他:“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时,庄辛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因而,在课伊始时,可以以这个故事导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国都郢城将会保不住了。(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法;这时候,庄辛就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寓言──亡羊补牢。请大家认真去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庄辛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楚襄王什么道理。在读通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可以让概括主要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课题中的“亡”和“牢”。课文中有现成的词可解释:“亡”──丢了,“牢”──羊圈接着以“当他第一次丢羊后是怎样想问题的?”“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的?”来引导,并利用这些练习的辅助得出寓意:庄辛想通过《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楚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同学,因为不认真学习而致使学成绩下降,老师想给他说说《亡羊补牢》的故事,那老师想告诉那个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可以这样小结:这么看来,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错了或出了问题,都要()。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还这样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当然,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作为初始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示范来让学生明白这样才算“自己的话”可以先出示课文的一段话(第一段),然后罗列一些讲法给学生参考:1.从前有个养羊人,一天早上,发现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发现是羊圈破了一个洞。夜里,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给叼走了。2.很早以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半夜里狼从这窟窿钻进来叼走了羊。3.以前一个人,养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来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窟窿,被一只狼发现了。夜里,这狼就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羊叼走了。第二个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是这样的: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因而也可以以这个原版故事为导入:魏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想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垢也顾不得洗干净,急急忙忙去见魏王,说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这个怪事就是我们接下去要学的《南辕北辙》在读通课文时,也需要释题。这个释题最好能制作一张马车的图片,这样就能比较形象地明了辕和辙的意思,这为理解隐含着的“目标和行动”这一意思铺垫了基础。在理解课文时,也可抓住这个人是怎样想问题的?他朋友呢?你呢?来理解文本,领会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之后可延伸开去问:季梁说这个故事和这有什么联系?这样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战国时期的这些辩士高超的表达方式,促进对国学的了解。不过,这儿提醒一下,课堂上学生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南辕北辙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而且还是环球旅行呢?《惊弓之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天下诸侯联合抗击秦国。赵王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对他说:"您是出征大将的人选了吗?"春申君说:"定下来了,我准备委任临武君为主将。"魏加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起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完后说,如今临武君是个曾经被秦国打败的将领,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可以委任他为抵抗秦军的主将。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但要学习汲取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要明白惊弓之鸟的含意,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此外也可以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因为更赢射箭(),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第二个层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更羸看到(),想到()。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它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刚才故事里的临武君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也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赢的谦逊来学习。可以先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画杨桃》是一篇新课文,但也不陌生,因为在之前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早有了,教学杂志上对此的教学设计也时有所见。在通读课文后,可以以“文章讲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由切入点,引领到文章中老师最后的话和前面父亲的话,进行重点研读。中间可以用“茶杯”的不同平面图或课件(画杨桃)或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对“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的理解。接下去,我推荐用支玉恒老师上这一课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些话的理解。支玉恒老师在先把一个杨桃插在话筒架的顶端,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把它的基本轮廓画下来。接下来让来评价画的图画,并一再提醒:看他画的画,评价课文读懂了没有。评价时得引用课文上的话语来作为理由。此法出现两种可能:一、没有领会课文主旨的学生就会址站在自己的位置评价同学的绘画。教师可马上指出他评价得不对,并交由同学讨论为什么?二、是领会了课文主旨的同学会先走到作画人的位置看了杨桃后再作评判,教师可问其为何要走到他旁边才评价,进上步促使同学明白:要看人家从什么角度看的。最后,还要把这一道理引申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和“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想别人没想到的》.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民族的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美生。

阅读全文

与燕子专列教案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