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04 11:18:00

⑴ 阅读理解

《一夜的工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穷人》:本文通过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自己丈夫粗海生死未卜、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生活贫穷、困苦,赞美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
《白桦林的低语》: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守林工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杨震暮夜却金》:本文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赂的故事,表现了杨震为官清廉、严以律己、不贪不占的高尚品质。
《尊敬普通人》:本文写了一个世纪老人历经百年的人生感悟: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第二单元
《唯一的听众》:本文通过讲述“我”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下,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赞颂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地照搬,结果只回是适得其反;《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做一个最好的你》:本文以亲切、中肯的语气娓娓到来,揭示了自信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从容面对人生。
《有些人》:作者回忆了几个普通人给自己留下人生感悟的事,描述了它们对自己的触动,表达了自己多人生的深刻认识。
《丑公主》:本文通过公主“相亲”的戏剧场面,赞美了公主和王子追求心灵美,不以貌取人的美好品德。

第三单元
《长江之歌》:诗人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宏伟壮观,抒发了对长江的爱与依恋,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峡之秋》:本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凉州词》:这首诗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虽极力写士卒不得还乡的愁怨,却慷慨悲壮、胸襟开阔。
《浪淘沙》:这首诗想象绮丽、气魄雄伟、胸怀宏阔,具有浪漫情怀。诗人笔下的的黄河雄奇壮美,而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也表露无遗。
《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以及对两岸的恩泽,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警示人们要爱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最后的淇淇》:本文作者运用严峻犀利的笔调,从生命垂危的“淇淇”写起,指出白鳍豚于灭绝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有危机感,要保护长江、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 《体育颂》:本文以昂扬的笔调,包含深情地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本文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兼二传手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团结同伴的精神。
《学奕》: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足球史话》:本文以课文的史料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说明足球运动发展迅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手拉手》:本文通过优美而昂扬的笔调赞颂了体育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心灵感受,颂扬了高尚的体育精神。

第五单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花脸》:作者通过买花脸,戴花脸及因花脸闯祸等生活细节,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
《荷塘旧事》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菏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的讴歌之情。
《报纸的故事》: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理,本文笔调低沉、哀婉,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母亲的纯净水》: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儿女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

第六单元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叙述中国小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求完成父亲未完成事业的感人事迹。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黑孩子罗伯特》:本文记叙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实现与白人女孩丽莎友好相处的梦想而忍痛放弃梦寐以求的战斗机的故事,赞颂了罗伯特纯真、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面队生活的美德。
《别挤啦》:本诗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书写,表现了作者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理想,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
《瑞恩的井》:《瑞恩的井》讲的是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能实现心中的愿望:为处在饥饿、疾病中的非洲儿童打一口井,靠自己的努力募集60000美元,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展现了男孩瑞恩美好的内心世界。
《阳光皮肤》本文以课堂对话为线索,讲述了在国际少年班里众多小朋友之中的“我”企盼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本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回到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出塞》:本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夜莺之歌》:本文记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自称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英雄雨来》:本文写了在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故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第八单元
《墨竹图题诗》:作者以竹为依托,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怀,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苍松怪石图题诗》:作者借松柏与怪石写出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和性格。“苍松”与“怪石”,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立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相映衬。 《墨梅图题诗》:作者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竹颂》:本文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写尽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赞颂竹的情操和美德。
《梅香正浓》:作者使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详细记叙了明朝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民族危亡时的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黄山松》:诗人以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昂扬的革命斗志描绘了“黄山松”这一英雄形象,热烈赞美了黄山松的艰苦奋战、不屈不挠,并表达了向黄山松学习的决心。

要加分哦~~~~~~·

⑵ 《十五从军征》具体含义,教案解释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⑶ 八年级下语文版教案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副总裁 十一级 2-26 18:07

--------------------------------------------------------------------------------

天灰蒙蒙的,几丝光线从苍穹的边际照射过来,穿透了窗纱,轻柔地抚在我有些疲惫的脸上。
空气清新得很,泥土松软湿润。我漫步于园中小径,忽然闻到一线熟悉的气息。渐行渐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碧透的葵菜园。一颗颗稚嫩鲜绿的葵菜,挺着浅绿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么柔软而娇弱。远远望去好似绿茵茵的丝绸,令人舒适又温馨!
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几颗圆润的露珠随着叶片的弧度滚滑着,颤颤微微的。突然,从叶间跃起,在空中划出闪亮的一线,瞬间跌落,渗入泥土中。还有的在翠嫩的叶片映衬下,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净的星星,又好似镶嵌于深海的珍珠。平凡间亮出了眩目的光泽,朴素却又耀眼。
太阳升起,光线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明媚的阳光给郁郁葱葱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金色。茂盛的树叶缝隙间露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随风荡漾着,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无意间,视线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惊。伤心地抚着叶子,手心有一点露水残留的湿润。忽然,心间燃起了一丝喜悦。有一颗正在蔬菜上倔强挣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着叶子悠然滑落至茎部,依依不舍,羞涩的躲避着。但她逃不脱命运的枷锁,阳光终将她迅忽的倩影溶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露珠儿终于不见了!泪眼朦胧的我,恍然进入一段秋的梦境。那是一条寂静无人的街巷。两旁的梧桐,枯黄枯黄的。脚下不时发出树叶清脆惨烈的哭泣声。一片褐黄色、已是千穿白孔的枯叶很慢很慢地掉落,飘至肩上。霎时,刺骨的狂风掀起,落叶漫天飞舞,仿佛来到一片暗黄的世界。发丝零乱地飘动,叶落满了身。
这一刻,沉寂了许久的悲伤涌起、爆破。一股酸涩、忧伤淌遍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难忘曾经灿烂的时光;遗憾已经消逝的事物;感叹这悲伤的宿命;痛恨残忍的轮回——吞噬了叶片绿色的期盼 ,给予的却是岁月辗出的凋零。
然而溪流打眷卷儿,托着枯竭的叶子快乐地顺山势淌下。激烈而澎湃,却又一恍而过。他们孜孜不倦,默默无闻,最后又一起汇注成大海。而那模糊的轨迹也随着生命的飞逝而搜寻不会。
青春与衰老,健壮与老弱,希望与绝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它的过程与意义。若是能在暮年时,追忆过去的精彩,这是一种幸福。此刻起,让我们为了自己的蓝图添上绚丽一笔!

参考资料:东格致学生网络互动平台
回答者:sweetsindy - 试用期 一级 2-26 18:09

--------------------------------------------------------------------------------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我不是人Nic - 助理 二级 2-26 18:18

--------------------------------------------------------------------------------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回答者:可乐加冰№龙 - 试用期 一级 3-5 00:44

--------------------------------------------------------------------------------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副总裁 十一级 2-26 18:07

--------------------------------------------------------------------------------

天灰蒙蒙的,几丝光线从苍穹的边际照射过来,穿透了窗纱,轻柔地抚在我有些疲惫的脸上。
空气清新得很,泥土松软湿润。我漫步于园中小径,忽然闻到一线熟悉的气息。渐行渐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碧透的葵菜园。一颗颗稚嫩鲜绿的葵菜,挺着浅绿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么柔软而娇弱。远远望去好似绿茵茵的丝绸,令人舒适又温馨!
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几颗圆润的露珠随着叶片的弧度滚滑着,颤颤微微的。突然,从叶间跃起,在空中划出闪亮的一线,瞬间跌落,渗入泥土中。还有的在翠嫩的叶片映衬下,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净的星星,又好似镶嵌于深海的珍珠。平凡间亮出了眩目的光泽,朴素却又耀眼。
太阳升起,光线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明媚的阳光给郁郁葱葱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金色。茂盛的树叶缝隙间露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随风荡漾着,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无意间,视线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惊。伤心地抚着叶子,手心有一点露水残留的湿润。忽然,心间燃起了一丝喜悦。有一颗正在蔬菜上倔强挣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着叶子悠然滑落至茎部,依依不舍,羞涩的躲避着。但她逃不脱命运的枷锁,阳光终将她迅忽的倩影溶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露珠儿终于不见了!泪眼朦胧的我,恍然进入一段秋的梦境。那是一条寂静无人的街

⑷ 十五从军行和出塞的教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十五从军征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阅读全文

与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