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Ⅱ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05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Ⅲ 小学四年级科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版(或称教学要求,权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Ⅳ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Ⅳ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
第2课抄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 教学目袭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像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钥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教师准备:溶解纪录表三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分两步。 第二部: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进一步观察高锰酸钾、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情况,并且完成相关的观察纪录表,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四 教学建议1、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先让学生说一说,糖和盐可能是怎么溶解到水中去的。学生的描述是他们的初始想法,他们肯定非常想亲眼看一看物质是如何分散到水中成为溶液的。2、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 学生分别
Ⅵ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回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答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
Ⅶ 三年级科学 水能溶解哪些东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回能用过滤的方法答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三、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Ⅷ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