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起教学导向

起教学导向

发布时间:2021-02-03 11:49:45

❶ 导向教学心得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布置任务书。任务书是制订一堂好课的标准,其结构包括主标题、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订的任务书其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对整个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能力构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出版编辑》课程,根据该课程涉及的能力构成,在制订任务时将其划分为几大任务:策划;编辑;校对;美术编辑;出版。在宏观任务结构确定后,再针对每一任务的不同特点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书。如实施“编辑流程”任务时,任务书设计为:以图示的方式绘制出编辑一份班报所涉及到的工作环节。说明及要求:1、以实例的方式引出编辑工作的流程图;2、明细工作环节的内容及注意事项;3、图示清晰、生动、形象。实施“稿件编辑”任务时,任务书的设计为:分组按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分析思考,并以图示的方式对文字资料总结。A组:新闻定义、新闻价值、读者分析;B组:稿件来源、选稿;C组:改稿应注意的环节;D组:编辑技巧、删除脂肪。任务书中的学习材料可由教师准备也可由学生主动收集,知识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建议由教师准备,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的收集可由学生收集,这样有利于得到更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导言。导言即导入技能,重点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向他们引入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围绕中心——找出要素——进一步细化、分析要素”的方法形成较完整地对一个问题较详细的研究。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例如在实施“策划内容”任务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策划内容”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图2是学生使用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展示其成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描述,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❷ 如何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因而也就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和行动,这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制定目标——具体明确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在吃透《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切实把握课文的特点;其次要关注学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达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就越容易把握,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比较随意,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比如有位教师把《梅花魂》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样的目标设计看似没错,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它过于笼统,似乎放在不同的课文中都能套用。考虑细致一些的话,可以将它改为:(1)能正确认读“魂、幽”等12个生字,书写“魂、缕”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知道作者是通过五件事表达自己对外祖父的怀念之情,能画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3)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修改后的目标设计操作性强,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检测。
二、落实目标——贯穿始终
“写在前头,忘在脑后”,这是不少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态度的现实写照。实际上,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目标为灵魂,以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指向,精心预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如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等,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有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为此,他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中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一是在课前谈话中和学生一起对对子。师说“天”,生对“地”;师说“天高”,生对“地厚”;师说“天长”,生对“地久”等。二是安排了一个“初读课文,认识对偶”的学习环节。先由教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学生观察、朗读这个句子,接着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前后结构相同,字义相对,字数相等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比如“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预设的这些教学环节,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对偶句的特点。这样,教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它的现实达成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三、达成目标——灵活扎实
关注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使所有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许多教学细节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课堂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教学目标方向的生成,做到既扎实又灵活地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的质疑有时就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而这个问题又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个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有位教师上《顶碗少年》时,一个学生问道:“文中的少年是一个人在表演,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时也有学生说道:“拼搏都是有对手的,就像运动会上的比赛活动。可是这里只有少年一个人,用‘拼搏’不合适。”上述问题看似普通,其实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于是,这位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交流中大家认识到,这里的“拼搏”以及后面的“搏斗”“搏”实际上是指打一场心理战,对手就是少年自己,成败在一念之间——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样借助生成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便巧妙地解决了,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四、反思目标——全面深入
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这个设计是符合学情的,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最初的目标,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下一步应该如何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思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学情,是否超出了年段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二是反思目标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是否背离了预设的教学方向。这样,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改进,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非常重要。它不仅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备课和上课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全面
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重视情感方面的要求,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等。这样可以使几方面的教学任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要适当
这是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方面。教学目标和要求过高或过低,或者主次分不清楚,都会影响一节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1.要根据所教教材的地位、前后编排的顺序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要求。
从一个单元来说,如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是使学生对10以内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有清楚的认识,会写数字,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至于应用题教学还处于准备阶段,只出现一些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看图按教师的问话回答: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怎样计算。如果要求学生能独立口编完整的应用题,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势必要占用大量时间,反而削弱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训练。
从一节课来说,如教学9加几第一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掌握凑十的方法,正确地算出9加几的得数。不宜要求学生计算迅速,更不宜比赛谁算得快。这样会使后进生心理紧张,本来能做对的也会做错。应该在后继课中学生已掌握方法和计算正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即使这样,在速度上也不能要求过高,如第一学期末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道题(只写得数)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和要求要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发展水平。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是从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而且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例如,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通过操作、直观来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不宜教给学生抽象概括的术语和解题公式。否则,学生不理解,不仅增加学习的困难,浪费时间,还容易形成死记硬套的不良习惯。又例如,中、高年级教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宜过繁。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不仅没有必要做笔算步数过多的混合运算式题,而且实践表明,每增多一步运算,学生的计算错误增加很多,要达到比较熟练,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是比较适当的。
3.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适当划分层次。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的:理解、保持和应用。这里的理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水平。一般地说,要经历一个从低水平的简单理解(也可以说初步认识)到高水平的复杂的理解的过程。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些练习和复习使学得的知识保持下来。进一步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问题。有的心理学家把学习的阶段分得更细一些,如美国的加涅分成8个阶段,顺序与前述的基本相同。这一教学规律基本上适合小学数学的学习,但是也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主要是知识的理解和保持都与练习密不可分。美国格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和材料》一书中就指出,“熟练,特别是牢记,只有在相当多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认为如果学生充分理解了一种计算方法,熟练就会自动地产生。现也已证明这是不恰当的观点。”“应当用练习作为加强已经理解了的概念的手段。”这说明,无论理解或牢记小学数学知识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同练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划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层次时既要符合教育心理规律,又要考虑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有些地区对知识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定为“识记”①,这样的提法值得研究。它不符合教育心理的学习阶段的划分,也不符合数学的学习特点,还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法则、公式,不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4.教学目标和要求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小华有5本故事书,小明的故事书的本数是小华的3倍,两人一共有多少本书?”讲了一般解答方法,进行练习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旦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选择讲解法;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将加法运算规则转化为熟练的运算技能,教师可以选择练习法;如果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师可以选择讨论法等等。
二、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评价就是对照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评估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经过教学评价,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则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已经完成,在这一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可以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展开下一轮教学。如果经过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则要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止。
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本身亦即系统地提供学习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将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❸ 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什么

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学评价本身的导向性,具有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目标的功能。教专学评价的属标准、指标及其权重,为教育行政部门指明工作方向,为学校指明办学方向,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指明努力的方向。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个好学生”的意思是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好的发展。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教师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做到因材施教,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就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文化课不好但擅长体育和艺术,那么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艺术特长,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有一技之长,未来也会有好的发展。

❹ 如何利用成果导向教学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
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及其实施架构
1、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
(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
(1)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
(2)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
(3)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
(5)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
(6)“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从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内涵:
(1)OBE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学习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
(2)OBE强调个性化评定。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
(3)OBE强调精熟。教学评价应以每位学生都能精熟内容为前提,不再区别学生的高低。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他们都能达成学习成果。
(4)OBE强调绩效责任。学校比学生更应该为学习成效负责,并且需要提出具体的评价及改进的依据。
(5)OBE强调能力本位。教育应该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
可见,OBE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2、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
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前者是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例如,传统教育衡量学生的常用方法是,从几个给定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力,而不能让学生展示出他们学会了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对内容的理解所体现的认知能力比对内容的记忆所体现的记忆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学生将掌握内容的方式,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OBE要求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口头报告等,来展示他们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展示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的能力。因此,OBE是将学生置于发展他们的设计能力到完成一个完整过程的环境之中。OBE更加关注高阶能力,例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等。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任务来获得。
3、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原则
OBE的实施原则如下:
(1)清楚聚焦:课程设计与教学要清楚地聚焦在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必须清楚地阐述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能力和境界,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实施原则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可协助教师制定一个能清楚预期学生学习成果的学习蓝图;第二,以该学习蓝图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执行的起点,与所有的学习紧密结合;第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以让学生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为前提;第四,从第一次课堂教学开始直到最后,师生如同伙伴一样为达成学习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时刻。
(2)扩大机会: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学校和教师不应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时间给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而应以更加弹性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所学,展示学习成果。如果学生获得了合适的学习机会,相信他们就会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3)提高期待:教师应该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提升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执行标准,促使学生完成学习进程后达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迈向成功的附加条件,鼓励学生达到高峰表现;三是增设高水平课程,引导学生向高标准努力。
(4)反向设计: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高峰成果来反推,不断增加课程难度来引导学生达成高峰成果;二是应聚焦于重要、基础、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4、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
OBE的实施要点,或者说关键性步骤如下:
(1)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确定学习成果要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2)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
(3)确定教学策略。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
(4)自我参照评价。OBE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逐级达到顶峰。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确定出每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最终达成顶峰成果。这将意味着,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5、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综上,可将OBE的实施框架归纳为:1个核心目标、2个重要条件、4个关键前提、4个实施原则、5个实施要点。由此构成了OBE的三角形实施框架(见图1)。

图1 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实施框架
其中,一个核心目标:所有学生都要达成顶峰成果。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描绘成果蓝图,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并勾勒出哪些是必备的能力与内容,即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结构;二是创设成功环境,为学生达成预期成果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三个关键前提:一是所有学生均能通过学习达成预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时和通过相同途径、采用同样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学习的成功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三是学校要对学生成功学习负责,学校掌握着成功的条件与机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功学习。四个实施原则是: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和反向设计。五个实施要点是: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和逐级达到顶峰。
二、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相对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
1、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决定而不是进程决定。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严格遵循规定的进程,统一的教学时间、内容、方式等。教学进度是以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假设为前提预设的,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习,将被视为达不到教学要求。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OBE强调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更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2)扩大机会而不是限制机会。传统教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程序,就像将学生装进了以同样速度和方式运行的“车厢”,限制了学生成功的机会。OBE强调扩大机会,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适时修改、调整和弹性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扩大”意味着改进学习内容、方式与时间等,而非仅仅延长学习时间。
(3)成果为准而不是证书为准。传统教育学生获得证书是以规定时间完成规定课程的学分为准,而这些课程学分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行设定的标准为准。OBE获得证书是以学习成果为准,学生必须清楚地展现已达到规定的绩效指标,才能获得学分。将学习成果标准与证书联系起来,使得证书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而非只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证明。
(4)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知识割裂。传统教育只强调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将知识结构切割成了一个个课程单元,每门课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OBE强调知识的整合,是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
最终使学生达成顶峰成果。
(5)教师指导而不是教师主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善用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6)顶峰成果而不是累积成果。传统教育将学生每次学习的结果都累积起来,用平均结果代表最终成果。这样,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就会影响其最终成果。OBE聚焦的是学生最终达成的顶峰成果,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只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带入其最终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传统教育在教学进程中的评价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终成果也被划分成不同等级,从而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等级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学生都是成功学习者的理念,仅将学生进行结构性区分或分类,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创造各种机会,逐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达成顶峰成果。
(8)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传统教育重视竞争学习,通过评分将学生区分开或标签化,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置于一种竞争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功者和学习失败者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OBE强调合作式学习,将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为达成顶峰成果而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能力较强者变得更强,使学习能力较弱者得到提升。
(9)达成性评价而不是比较性评价。传统教育强调比较性评价,在学生之间区别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OBE强调自我比较,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强调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其评价结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达成/未达成”、“通过/未通过”等表示。由于采用学生各自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学生之间的共同标准,故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比较。
(10)协同教学而不是孤立教学。传统教育将教学单元细化为一个个孤立的课程教学,承担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很少顾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OBE强调教学的协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
师,为了达到协助学生达成顶峰成果的共同目标,进行长期沟通、协同合作,来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及评价。
2、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比。
表1从学习导向、成功机会、毕业标准、成就表现、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中心、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参照标准等10个方面,对OBE和传统教育进行了对比。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导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但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彻底摒弃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应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改革与此不相适应的做法。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表1 OBE与传统教育的对比

1、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标导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逆反向过程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然而,这时的需求一般只能满足内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因为它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传统工程教育对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而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则不然,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强调如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毕业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资源配置要以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毕业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贡献与责任,每位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对目标和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2、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所谓以教师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适切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强调“教主于学”的教学理念,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重教轻学是传统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教学本质与教学理念。
教学本质回答的是教学是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种传统认识有5个局限: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我们理解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回答的是教学为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种“教”是教学生“学”,这种“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叶圣陶先生曾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初级阶段,初步具备了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具备“闭环”特征,即通过监督功能发现偏差,通过调控功能纠正这些偏差,再通过改进功能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就是说,这三个功能是首尾搭接,互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续改进体系的要点包括“1个目标、2条主线和3个改进”:1个目标是保障质量,2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3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3个改进,通过三个循环来实现,即: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然后,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四、结束语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而且已证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❺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有什么区别

行动导向,或是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法,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个教育学研究领域

❻ 对教师行为起着导向作用的是

我觉得对教师行为起着导向作用的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因为这种理念的指导,所以才会有相应的教学行为的出现。

❼ 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起源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描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 = 用心+用手+用脑(职业活动)。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
项目教学法请参阅学校网站〔教学管理〕|〔项目教学法〕OR〔试论项目教学法的开发〕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意义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示,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四、创建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中职教师要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因为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中职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行动时教知识、教理论。教知识,就是教学生怎么做;教理论,就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还应启发学生:能有更好的做法吗?能做到更好吗?在行动中教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的适度够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彻底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是中职教学的一次革命,它将带来中职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阅读全文

与起教学导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