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乌篷船教案

乌篷船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2 23:28:03

① 《社戏》教案

社戏
鲁迅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简介作者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研读课文,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能力目标: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研读课文,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目标: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具体过程:
一、提问形式,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板书)社戏 鲁迅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欣赏几幅社戏以及江南水乡的图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如何抓住“社戏”给文章划分层次?
2、读准字音
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补充词语:大抵 偏僻 欺侮 絮叨 怠慢 聚拢 潺潺 蕴藻 家眷 踊跃皎洁 漂渺 后舱 用手撮 桕树 癞子 纠葛 船楫 大拇指 打呵欠
3、理清情节及作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层次: 一、(1——3)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二、(4——30)看社戏 戏前波折(4——6)。
双喜的好主意(7——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月下归航、吃豆(22——27)
平安到家(28——30)
三、(31——40)戏后余波——六一公公送豆
四、家庭作业:
注音13个: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补充词语:大抵 偏僻 欺侮 絮叨 怠慢 聚拢
提高层作业: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 归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朦胧 模糊 皎洁 飘渺 婉转 悠扬

② 桂林的山和水想象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境并把你想到的美景描述出来

桂林的山和水抄舟行碧袭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描述如下:

进入象鼻山公园,可以近距离欣赏象鼻山一侧的风景。或者选择訾洲公园的游船,远距离观赏象鼻山的全貌。白天看得到奇秀纷呈,夜晚看得到绚丽精彩。

远远看去,碧绿的水波,青翠的青山,一切都像是被洗过似的,清澈透亮的景色。我们的小小的舟子就行驶在这样的风景里。这景象是这样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感觉我们就像是在美丽的画卷中尽情的游览似的,十分的惬意。

每当霞光普照,云海缭绕,这里便美得窒息。或者坐上竹筏,时而,水会顺着竹筏溢到脚面,看着竹筏激起的水波,和向后流去的漓江水,那样清澈纯净。可千万不能大意,也许前面不远处,船夫就会带你感受冲下堤坝的刺激。

(2)乌篷船教案扩展阅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赏析:

这句诗出自唐代王维的《周庄河》,意思是乌篷船徐徐行于湖中碧波之上,船中的人儿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般。

诗作前两句先写周庄河岸边的景色,清风、绿柳、白水、红桃,在这一片自然美景中,再悠悠缓缓地引出碧波上的乌篷船和坐船游览的人。船与人的动态美将河两岸的静态美渲染得更加浓烈,将周庄别具一格的美丽姿态描摹得惟妙惟肖。

③ 幼儿园美术准备画轮船应该怎么介绍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船》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2014年06月26日 15:36:26 【设计意图】: 为了增强幼儿的绘画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以及了解了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了美术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绘画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 【设计意图】: 为了增强幼儿的绘画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以及了解了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了美术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绘画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其他简单制作材料,启发幼儿在画好一艘轮船,再用剪贴、绘画等组合方法制作船帆,这一做法可以扩大部分能力较强幼儿的创作空间。 【活动目标】 1、 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的基础上,了解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丰富水文化的内涵,引导幼儿养成爱水、节约水的好风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3、 在绘画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轮船图片若干、各种绘画辅助材料(白纸、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回顾大运河上“船”的历史及其发展。 1. 欣赏船的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片,请幼儿说出船名。 (1)出示木筏,师:这是什么?(这是水上最早的交通工具。)(2)出示其它几种船的照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及功用。 ①小木船——是用木头做的,体积比较小,使用起来比较轻巧、方便。 ②帆船——帆的作用——借助风力加快船行驶,转动帆能改变船的行驶方向。 ③水泥船——是用水泥做的,比木头船牢固,不容易腐烂。 ④铁质船——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船。 2. 进一步巩固船的演变史。 (1)幼儿尝试排图——船的演变史。 师:从最早的小木筏到现在我们常见的铁质船,它们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 师:看,这里有5种船,请小朋友按照船的演变顺序把图片拖放到相应的数字下面。 (2)比较对照,掌握正确答案。 师:小朋友都完成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正确答案吧。正确的小朋友为自己鼓掌,错误的小朋友就赶快改正吧。 二、了解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发散思维——请幼儿介绍自己知道的船的名称作用。 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船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①军舰——保卫祖国的; ②货船——运送物资的; ③游船——观光旅游的; ④油轮——开采及运输石油; ⑤渔船——渔民捕鱼的; ⑥连船——这是拖船,是许多船头尾相连在一起,象一列长长的火车; ⑦乌篷船——这是在江浙一带常见的生活用船。 2. 游戏“猜一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各种船的了解。 3. 观看被污染的运河的图片,激发幼儿对运河的环保意识。 师:船离不开什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运河水。干净吗?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脏? 小结:船上一些废油废渣排放到河里;船上的人和在岸边生活的人也经常把垃圾扔到河里,这样慢慢的河水就越来越脏。 三、动手操作,发挥幼儿想象创新能力。 1、激发幼儿设计环保船的欲望。 师:小朋友我们能为我们的大运河做点什么吗? 幼:设计不排放废油的船师:是啊,这种不污染河水的船我们叫它环保船。 2、与同伴交流商议设计环保船。 师:先想一想,和你的同伴商量一下,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环保船,你的环保作用体现在哪里。 3. 幼儿绘画——设计环保船,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突出环保特点。 4. 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表述环保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快乐情绪。 四、活动延伸端午节就快到了,下面让我们乘着我们的环保船,到大海上去赛龙舟吧!(体育活动“赛龙舟”)

④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15课中心

1.长江之歌 教案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七、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雄壮

教学反思

2.五彩池 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

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想想五彩池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

2、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五彩池的?

四、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

(1)第一句为什么用“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来形容五彩池?

(2)第二句为什么说水池像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3)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4)第四句为什么说水池像葫芦,像镰刀,像盘子,像莲花?

2、五彩池中的水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令我惊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

1、默读,把讲原因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课文有几句话说明原因的?(4句话)这四句话是怎么把原因说清楚的?(第一句说池中长着不同形状的石笋;第二句说石笋表面附着石粉;第三句讲阳光折射;第四句讲池边树木花草的倒影。)

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因为课文开头说奶奶讲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叫瑶池,而我却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四、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划分段落并说明道理。

一(1):讲五彩池在哪里。

二(2-4):讲五彩池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三(5):讲五彩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五、指名读“读读写写”中所列词语,并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位置:藏龙山

水池: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27五彩池池水:同源不同色

原因:池底石笋、石粉,阳光折射

赞叹:人间瑶池

教学反思

3.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教学反思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词。

2、背诵课文的第三、六、七自然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知道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背景资料的引入。

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过《水乡行》这样的关于江南风情的文章,对她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因此,注重加以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舒缓优美的乐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引入

(出示部分绍兴的桥和乌篷船的图片)

1、 简单介绍鲁迅的故乡——绍兴

2、 齐读课题: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生词,为生字扩词。标注自然段。

交流汇报

2、推荐朗读。要求为本文分段。想一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3交流讨论

4默读课文。

思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介绍坐乌篷船的规矩

4、指名读

想一想:坐乌篷船有什么样的规矩?

5、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

四、作业超市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3、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衔接引入

谈谈坐乌篷船的独特规矩。(脱鞋,不准晃动)

二.深入理解,分析感悟

1、默读其余的自然段,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3、交流汇报

绍兴船的特点

绍兴船是用手摇的。

船夫的划船技术很高强

坐乌篷船是一种享受

船的种类多

4、让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

(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预设:

桥多

桥头有故事

体会到绍兴的桥

(造型各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5、绍兴的桥、船和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6、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拥有水乡孩子特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经历。

能够随时欣赏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

晚上还可以在桥头听故事。

请用“绍兴的孩子真_______

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谈谈你的感受。

三、情感朗读,总结全课

师:水乡的孩子不仅爱听故事,还爱猜谜语呢。

学生猜谜语,谜底作结。

(带着绍兴孩子的盛情邀请,带着对美丽水乡的向往,我们再次走入那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配乐朗读

教学反思

5.山海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三至五段。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内容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 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 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一)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要求: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二)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 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三)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四)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赞颂山海关的?由此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海关的壮观险要的?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 板书设计

山海关

先总起:赞叹山海关

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

后总结:歌颂山海关

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

教学反思

⑤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老师教案上的如梦令和渔歌子的改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是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补充: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词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要点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拓展性练习。
1、以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拓展性练习。
1、自学自解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⑥ 社戏 初一教案帮我回答一些题目。急!急!急!

《社戏》课下注释
① 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②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③ 【归省( 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④ 【乐土】安乐的地方。⑤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斯干》的头两句。意思是潺潺(chánchán)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个。干,山涧。幽幽,深远。旧时孩子上学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⑥ 【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⑦ 【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⑧【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⑨ 【惮(dàn)】怕,畏惧。⑩ 【高等动物了】意思是成为高等动物了。(11)【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12)【航船】指航行在城镇和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13)【絮叨】翻来覆去地说。(14)【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15)【礼数】礼节。(16)【撺掇(cuān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17)【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18)【委实】实在。(19)【凫(fú)水】游泳。(20)【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21)【橹(lǔ)】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22)【依稀】隐隐约约。(23)【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24)【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25)【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26)【弥散】弥漫消散。(27)【蕴藻】水草。(28)【叉港】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29)【神棚】演戏时搭的供神像的棚。(30)【乌篷的船】即“乌篷船”,船篷是用黑油涂过的。(31)【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演员。(32)【铁头老生】那个演员的外号。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男子以上的角色,这里指会唱、会翻打的武老生。(33)【筋斗】跟头。(34)【小旦】戏曲中扮演年轻女子的角色。(35)【白地】空地。(36)【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37)【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38)【一折】一出。(39)【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40)【交椅】这里指比较大的靠背椅子。(41)【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2)【夜渔】夜间捕鱼。(43)【罗汉豆】蚕豆。(44)【旺相(xiàng)】茂盛。(45)【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46)【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种子可以榨油,做肥皂、蜡烛的原料。(47)【渴睡】很想睡觉。(48)【向午】将近中午。(49)【棹(zhào)着】划着。(50)【楫(jí)】桨。(51)【姑奶奶】娘家人称呼已经出嫁的姑娘。这里指“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清末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至三十八岁,开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主要情节:
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主要人物:
我(鲁迅):;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桂生、阿发: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六一公公:热情好客

作文: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不是被老师骂而哭,也不是被爸爸妈妈打而哭,而是我在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二名而哭。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二名可能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我来说却很难。

我一直都害怕写作文,可以说我是一见到作文就头皮发麻,一听到老师说要写作文就头疼,只要一有机会可以溜,我就会脚踏西瓜皮——溜之大吉。

在读五年级时,有一次作文竞赛,我们班班主任王老师叫我参加,我是最恨最怕写作文了,那想参加什么作文竞赛,于是千方百计想让王老师不要我参加这次作文竞赛,可是王老师就是不同意。我看不参加这次作文竞赛是不可能了,师命难为,于是我回家后,便拼命的看爸爸妈妈以前给我买的一些作文书,临时报报佛脚。

到了作文竞赛的那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考场。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我觉得写得也很不错,原以为不会出现写了一半就没话可写的状况,可不一会事情发生了,我忽然觉得无内容可写了。这时,我抬头一看,同学们都早已写好了,有的坐在那边玩,有的在认真的修改,心想完了,我肯定得不了奖。后来我就稀里糊涂地乱写一通,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写完了,这时时间也到了,我匆匆地把作文交了。

过了几天,当老师告诉我这次作文竞赛得了第二名时,我十分激动,不争气的泪水从眼眶里掉了下来。

(我从网上摘抄的,还行,但还是自己写的好... ...还是给点辛苦费吧!^^)

⑦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不好意思

找不到原文

打上来太费时

给你点资料:

在绍兴,最有名的当数乌蓬船。绍兴的乌篷船也叫脚划船,是绍兴所特有的。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

不知从何时起,乌篷船就被看做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绍兴的象征。但是今天作为实用的功能已经渐渐被取代,仅仅是鉴湖里的一道风景。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有万古名桥出越州之说。

盛产青石的绍兴,因地制宜,在一千四百平方公里的河网和湖泊上构筑了上万座或古朴或精练的石拱桥。可以说绍兴的古桥是登峰造极了。

中国古桥珍品之一的绍兴八字桥,在城东南,它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在绍兴的历史上,名流雅士、平民百姓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董建成反复讲过一个故事,说绍兴曾经有座古桥坍塌,一青年立誓重建,苦于家境贫寒,于是外出经商。十多年后携带全部资产归来建桥。没成想,工程过半时,经费已经用光,他倾尽家产,终于建成此桥。而此时,青年也因心力交瘁去世了。

这是教案: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教案(2009-07-0909:29:12)标签:教育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词。

2、背诵课文的第三、六、七自然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知道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背景资料的引入。

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过《水乡行》这样的关于江南风情的文章,对她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因此,注重加以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舒缓优美的乐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出示部分绍兴的桥和乌篷船的图片)

1、简单介绍鲁迅的故乡——绍兴

2、齐读课题: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生词,为生字扩词。标注自然段。

交流汇报

2、推荐朗读。要求为本文分段。想一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3交流讨论

4默读课文。

思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介绍坐乌篷船的规矩

4、指名读

想一想:坐乌篷船有什么样的规矩?

5、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

四、作业超市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3、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衔接引入

谈谈坐乌篷船的独特规矩。(脱鞋,不准晃动)

二.深入理解,分析感悟

1、默读其余的自然段,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3、交流汇报

绍兴船的特点

绍兴船是用手摇的。

船夫的划船技术很高强

坐乌篷船是一种享受

船的种类多

4、让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

(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预设:

桥多

桥头有故事

体会到绍兴的桥

(造型各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5、绍兴的桥、船和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6、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拥有水乡孩子特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经历。

能够随时欣赏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

晚上还可以在桥头听故事。

请用“绍兴的孩子真_______

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谈谈你的感受。

三、情感朗读,总结全课

师:水乡的孩子不仅爱听故事,还爱猜谜语呢。

学生猜谜语,谜底作结。

(带着绍兴孩子的盛情邀请,带着对美丽水乡的向往,我们再次走入那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配乐朗读

还有一点图片:

⑧ 水墨丹青一课中作者为什么会有置身于画中的感觉

晨光中的徽州我们看到了几艘剪影似的乌篷船、波光闪烁的练江;远处灰蒙蒙版的山影、权晨雾之中无碍缥缈; 白墙青瓦的街市,入目的景色非黑即白,再加上薄薄的一层晨雾,这岂不就是一幅画?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参考自: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教频道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
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乌篷船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