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2 22:21:09

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应遵循的相似原则有哪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资料)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2.模拟昼夜的形成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3. 汇报交流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1.导入: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2. 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三册unit6电子教案谁有只有课后题的答案也行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白天与黑夜
教学内容:

3. 小学科学教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木才一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
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
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
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
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 汇报交流
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
1.导入:
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木才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
【教学准备】
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授: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⑵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⑶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
七、课外延伸
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4. 设计模拟实验,证明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2.模拟昼夜的形成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3. 汇报交流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1.导入: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5.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堂参与度

参与度;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程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必须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众所周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不足、如何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仍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学生主体性是参与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加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师生感情的建立有利于知识传授过程的发生,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保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令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1、营造民主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喜爱任教老师的情况下,在没有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乐于去学习。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他们沟通,跟他们交朋友,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从而使他们爱老师,爱科学。同时,教师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给每位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不偏爱、不漠视,这样每一位学生才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实现民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才能保持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才能更高。
2、树立榜样力量,科学激励学生
榜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把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它不仅能影响人的外在行为,还影响人的情感认识。小学生做事情很容易受感情影响,树立一个榜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模仿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科学课家庭作业的布置与落实一直是个让我感觉头疼的问题,每次布置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或准备材料,结果却发现能够认真完成的人少之又少,这也使得课堂参与程度受到影响。后来,我决定实行榜样教育,上课前,我在班内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搜集榜样。我将定为榜样的学生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指出他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很认真,同时请他来说一说作业是如何完成的。这样坚持几次以后,我发现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上课时学生也更加的积极主动了。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好了。
3、正确评价学生,适时引导学生
师生之间良好感情的建立,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境。在科学课堂上,有许多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取发言,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反馈,特别是对其答案的肯定。当他们被肯定时,从他们的神情中就可以看到极强的满足感,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认真。但如果答对了教师不及时肯定,或者答错了受到了冷落,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随便说“错”字,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注意发现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鼓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经常遭遇失败,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并失去探究的信心。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挫折,带领他们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如,在《物体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在尝试改变橡皮泥在水里的沉浮这一活动中遇到了问题,这时候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形状的物体比较容易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受到老师引导的启发后,改变方法进行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师生齐心协力,合作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课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程度。因此,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材料的准备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才智,才能让科学探究之路走得更好。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齐心协力,合作准备,这样不仅增进师生之间合作信任关系,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由于是自己准备的材料,学生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中,有一项探究活动是观察蚂蚁,课前我和学生做了约定,他们负责捉蚂蚁带到教室,老师负责帮他们准备放大镜以供他们观察使用。上课时,我刚进教室,学生就围起我,争先恐后的给我展示他们带来的蚂蚁,还有学生着急的问我:“老师,你准备好放大镜了么?”出乎意料的,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蚂蚁。我给每个小组分发放大镜,布置好观察任务,他们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捉来的蚂蚁,除观察任务之外,还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他们积极汇报着捉蚂蚁过程中的发现:“我发现蚂蚁喜欢成群结对地住在一起,一般在地下建窝。”“我知道蚂蚁喜欢吃甜味食物,我把白糖放到它的附近,它闻到了甜味,就慢慢爬过来,先是用腿试探一下食物,看到没反应,它就想要把食物拖走。”……由于学生带来的蚂蚁是在不同的地方捉来的,下面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的探究活动就更容易进行了。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科学趣味性是参与的保障
以往把科学课定义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而现在低年级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趣味性更浓了。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诱惑。因此,只有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保持科学趣味性,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参与度。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确保调动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参与到学习中。如:
1、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一开始就新颖有趣,引人入胜,那么直接就能够迅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我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朵花,它的一半是红色,另一半是蓝色。这与学生的原认知经验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想去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都想去揭开这个谜,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了下面的探究活动中。
对小孩子来说,爱玩是天性。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单调乏味的知识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变得有趣引人。在课前通过游戏来导入,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射”了“兴奋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光的折射》一课的导入:课前,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阳光打靶游戏,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光的反射来进行这个游戏。学生在玩游戏中,复习了旧知,探究新知的欲望也被激起了。
2、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学生能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参与热情也就更加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提升其主动探究的热情。如:在《做一名小科学家》一课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只剪好的纸鹦鹉,问学生谁能让纸鹦鹉立在手指上,学生一听,兴致就来了,同时信心满满地纷纷说能。我请了几位学生上来动手尝试,都失败了。看着他们气馁的样子,我便说:“其实,老师也不能,但借助一样东西可以做到。”我出示回形针,让学生思考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能够成功。然后在小组间开展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找到成功的方法。他们每个人都积极想办法,积极动手尝试,当有个小组使得纸鹦鹉站起来时,整个小组都欢呼了起来。我让这个小组的代表展示成功的方法给大家看,其他小组便迫不及待的去动手试一试了。接下来,我抛给学生更大的挑战,想办法让更多的物品站在指尖上。我准备了三角形纸片和纸龙虾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马上动起手来。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小组成员个个动手试一试,还积极地请教老师,认真思考发现其中奥秘。终于,有个小组成功了,又一个小组成功了……当全部小组都成功的时候,他们激动的欢呼着鼓起掌来,这掌声为别人,也为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充分地动手,充分地参与,充分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将使他们对以后的科学课充满着热情和期待。
3、生动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借助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主动去观察、体验。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有兴趣去观察研究,更能认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往主要靠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使得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然而,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却能够使抽象变为直观,化虚为实,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将客观事实或过程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学“昼夜的形成”时,知识内容较好掌握,但很多学生难以想象是怎么一回事。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制作等,将整个日地运行以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完整演示出来,学生亲眼目睹后,就容易理解多了。
总之,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

与昼夜的形成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