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腰鼓舞红色娘子军教学

腰鼓舞红色娘子军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02 08:29:59

① 我爱我的祖国 怎么写呀 作文 500--600字

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山人海,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刻,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这一刻,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今年是祖国成立60周年,在祖国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采访了我的爷爷和爸爸。我从他们少时生活和受教育的讲述中,了解到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爷爷是与祖国同龄的人,他说起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我的心不禁一阵酸痛。他说,当时他们吃的是玉米糊和窝窝头,偶而吃上点蕃薯丝饭就算不错的享受了。他们夏天穿肚兜、冬天穿单薄的粗布衣,小小年纪便要上山放牛和砍柴、下地耕田种粮、一到放学还得割草喂猪。爷爷是在八岁时上的村校,那时所谓的学校,其实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在破败的教室里安排了四个年级,总共有70多个人,而老师只有一个。一个老师要教四个年级?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爷爷只是无奈地点了点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神色凝重:“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老师先教一年级,其它年级的学生先自己看书(只有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教完一年级,布置作业后,再教二年级。就这样循环往复,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而学生们学的东西也不多,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就可以想见了。”“那你们就没有五、六年级了吗?”“有的,在东渡乡里的高级小学,在高小里头,五、六年级就分开上了,老师也多了,上课的内容也多了起来,增加了政治、地理、自然和历史。”
爷爷打开了话匣子,就涛涛不绝地说开了:“到了上初中的年纪,许多和我一起读书的同学都回家务农了,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能上初中。可是当时的初中是半农半读,有时候读书,有时候要干活。我因为读书好、思想进步,当上了红卫兵,还代表学校去了趟北京,参加“红卫兵革命小将见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活动,坐火车、住宿都是政府付钱。”“那你怎么没上高中呢?”我问。“我初中毕业刚好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加上家里原本穷,所以我就不能再读高中了。”说起这时,爷爷的眼里噙着泪花,我知道爷爷感到了多么的遗憾。
通过和爷爷的对话,我了解到了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生活贫苦、教育体系不完善,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爷爷就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只能上初中的现实。
到了我爸爸这一代,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爸爸小时候依然比较艰苦,但起码做到了衣食无大忧。平时虽然吃的大多是蕃薯丝饭,穿的是较为整洁的衣服,但上山下地干活明显少了。每逢农村的节日,比如说清明、端午、中秋等,还可以吃上白米饭加大鱼或大肉。过年还可以穿上的确凉衬衫和卡其料中山装。爸爸七岁就上小学了,这时的村校已有五个年级,有五个单独教室,老师也增加到了五个了。他们在条石砌成的新学堂教室里,坐在大队自己做的桌凳上。终于可以象模象样地专心听老师讲课。爸爸顺利地读了乡初中、又以全乡最优的成绩考取了缙云中学。但说起当时的学习条件,爸爸也是一个劲地摇头。在乡初中,没有自来水、没有寝室、没有像样的操场。读高中时,还在旧的缙云中学就读,这里条件依然艰苦,因为当时的生活确实还不怎么样好,吃的都是自己放米放水的“蒸饭”,菜大多是家里带的莓干菜或豆腐渣之类的土菜,食堂里也有青菜、猪肉之类的供应,但去买的总毕竟是少数人。由于当时高考录取的人数很有限,爸爸仅以半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到后来只能是函授三年才得到了大专文凭。了解爸爸生活和求学情况,我感受到了新中国经济(包括教育)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还没有真正地摆脱贫困。
我出生在1995年,也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的时期。我4岁就得以上幼儿园,幼儿园在我爷爷、爸爸那几代都是闻所未闻的。为了整合农村小学教育,我们的村校也进行了撤扩并工作,各村的小学都并到了大一点学校。比如东溪小学就撤并到了长坑小学。我七岁就到长坑小学上学,那时的长坑小学还是老校舍,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全校大约有600来个学生,50来个老师。我们吃的每餐都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有新鲜菜供应,早上有豆浆和馒头,还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四年级时我转学来到了县实验小学,这是全县最好的小学,生活设施和学习设备都是全县一流的。现在就读的实验中学,更是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每个教室都有电脑和投影仪,学校拥有能容纳几千人的体育馆和300米标准塑胶跑道,崭新的校园、悠久的历史、驰名市内外
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从我家三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来看,真是一代胜过一代,这正也是我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教育的进步、生活的改善、这正是国家逐步富强的体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从遭人欺凌到受人尊重,从弱势国家到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我真诚地希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② 需要道具的舞蹈有哪些

扇子舞 绸子舞等等
肚皮舞
一些民族舞蹈
有些现代舞也会有
其实很多舞种都可以带上道具,看你要不要而已。

③ 舞蹈道具有哪些

扇子、手绢、手鼓、水袖、剑。

1、扇子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它与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2、手绢

手绢最初由头巾演化而来;也叫手帕,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用来擦汗或擦鼻涕等。现正逐步被纸巾替代。另外,手绢是部分剧种所用的道具,用双手舞动或转动以增加戏的效果。

3、手鼓

手鼓是鼓中的一个大类别,是一种打击乐器。各地、各民族称谓不同,制法也稍有差别,其中最为典型的维吾尔达卜。在中东和中亚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手鼓乐器。其中"达卜"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手鼓,流行于新疆。

4、水袖

水袖功是中国戏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人物感情时放大、延长的手法。基本简介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5、剑

在东方和西方文明中,剑都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武器。在中国古代,剑被称作“百兵之君”,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从皇帝到文人都喜欢佩剑以显示身份。

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伏妖魔的法器;在欧洲,剑被用于册封爵士与骑士,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④ 喜马拉雅王子的影片文化

所谓传奇,字面理解传世神奇!之所以传世,概源于这传奇的主人公常常和我们这些凡尘之人有同样的凡体或俗念,多少各异罢了,基于此人们才有了将之传于现世或者传承后世的热情和动机。而其之神奇,却时刻提醒我们这些冥冥众生,世上有着甚多旷世奇闻,或惊或险、或爱或恨、或恩或仇、或感动天地或泣涕鬼神,其中别样滋味远非我等所能体会。电影《喜马拉雅王子》无疑正是这样一部传世巨作。导演把世人皆知的戏剧经典,放在喜马拉雅演绎,可谓是用心良苦。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宗教、民族、风俗和人情,雪域高原的一切都象喜马拉雅山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却又时时散发无尽的魅力,吸引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走近她,了解她。影片中的拉摩洛丹王子在自己的神秘身世面前,迷茫、困顿、忧郁、彷徨,观众意欲探究他生世秘密的迫切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他所处神秘高原的好奇。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影片伊始,观众在惊叹目光所及的雪域美景时,就不自觉地被带入到寻求王子神秘生世之路了。
西藏之神秘,一方面是由于地域特点所形成的天堑阻隔,使在雪域生活的藏民和平原的人们长期联络稀疏,没有机会交流相处,从而形成了彼此间的陌生感,甚至是敬畏感和距离感。
胡雪桦导演的《喜马拉雅王子》虽没有明确的介绍藏文化主旨,却也在拨去藏域神秘面纱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另一方面,由于藏土之地,全民信奉宗教,而藏传佛教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也使藏域更多了些与他地不同的异域风俗。 关于藏传佛教是如何传入西藏的,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
当然天上掉宝物只是神话。藏文史籍说,这些东西是印度人带来的,当时西藏人不知其涵义,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自己回印度了。不过,佛教确实是在7世纪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乾布时开始传入西藏的。为了加强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松赞乾布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松赞乾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满。他们极力压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的历史定位在唐朝之前,显然此时的雪域高原还没有能一统藏域的宗教和信仰。所以尽管在片中我们看到了狼婆、祭祀、鬼面具人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出场,也是导演为了强化影片的特色而刻意安排。在宗教角度上并没有严格的参照意义。 《喜玛拉雅王子》中一些生活细节的设计也尽可能的和藏民习俗有所契合。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比如在饮食和饮酒方面,藏民族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酒宴场面,无论是座次排位还是饮宴礼节,无处不体现主客仪礼、老幼尊卑等,既和睦融融又王臣有序。
事实上,藏民族的风俗远比影片表现的更加复杂和丰富。比如饮茶。主人待客以香茶,客人一般要饮三碗。只喝一碗是不够吉利的,藏谚道:“一碗成仇!”同时喝茶时不能发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饮酒的习惯就更加讲究些。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当主人将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
饮酒是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环,既有饮食享乐,更有礼仪尊卑之礼。电影后部分,拉摩洛丹与雷桑尔角斗一场戏。尽管两人复仇之心难以释怀,却也要坚持在决斗后共饮美酒,真不失雪域英雄的铮铮气概。 在现实的藏域,丧葬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为主。普通人多采用天葬。死者的尸体在经过僧人念经超度后,被天葬师将其躯体肢解并一一喂食为野生鹫鹰。鹫食尸骨越乾净,表明逝者生前没有罪孽,灵魂可以升入天界。天,在藏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用幻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现实的烦恼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影片选择了更适于银幕表现的水葬作为为美丽恋人的送别仪式,兼顾了西藏民族民俗,也较能为普通观众的视觉习惯所接受。《喜玛拉雅王子》对藏民俗表现的另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就是王子恋人奥萨鲁央的葬礼。在静谧而迷幻的仙女湖上,奥萨鲁央的圣洁躯体随波缓流,回归自然。这在藏族的丧葬风俗中称为:水葬。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舞蹈。藏民族是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人们常说: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舞蹈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使得藏舞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特色艺术。藏舞的类别也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编舞是有着芭蕾公主之称的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独舞演员侯宏澜。她曾获卢森堡第四届国际芭蕾舞大赛女子金奖,主演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盗》,并在《天鹅湖》、《堂·吉诃德》、《睡美人》、《舞姬》、《吉赛尔》、《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进行过十多年专业芭蕾舞训练后,舞蹈已经融入侯宏澜的血液和生活,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影制作中担当编舞,对于侯宏澜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她看来,编舞是影视剧舞蹈创作的最关键者。她的创作要最直接体现导演和编剧的意图,透过舞者的灵动跳跃,舞蹈要突出影片的灵魂,直抒影片情愫。 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点缀”,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四字更为贴切。各类首饰与其挂件遍布全身。
头上佩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及各类耳环等;胸前戴的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腰包、奶勾、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件;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背后披挂的氆氇五彩饰带,以及各类金银珠宝。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⑤ 腰鼓舞的文艺形式

南海狮山文化站举办的首期腰鼓舞学习班开课。前天下午,记者在狮山狮城中学看到,30多名上了年纪的腰鼓舞学员正训练得津津有味。据狮山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举办以腰鼓舞为内容的舞蹈骨干培训班,目的主要是想借这次学习班掀起新一轮“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新村镇建设”为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促进腰鼓舞在妇女群众中的推广。已有60多名学员报名参加。饭后闲暇,信步广场。一阵阵的鼓声使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古老的秧歌舞又要开始了,循声而视,我却惊奇地发现广场中央一列清一色的娘子军正饶有兴致地表演腰鼓,那玲珑可爱喜气洋洋的腰鼓,在雪白的圆领衫和红色的休闲裤的映衬下显得鲜艳夺目,无可争辩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表演者各个身轻如燕款款而舞。时而趋身前行,时而退至后方,忽而又二人深情对视,互敲腰鼓,把所有的友谊和交流都浸在不言中。那轻巧伶俐的鼓槌儿像彩色的蝴蝶上下翻飞,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于是悠扬悦耳的鼓声在纤活的手指间流泻而出。那整齐一致的脚步,纯正娴熟的技法,似乎与训练有素的专业队相媲美。使我禁不住陶醉其中。夜幕低垂,鼓声飞扬,睡意全无的红花绿草和五颜六色的霓红灯将周遭点染得绚烂多彩。然而我想,如果缺少了腰鼓队的倾情奉献,那么夏日的广场似乎也暗淡了许多——因为腰鼓表演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精神快餐。 “爹爹婆婆喜心上,出门走呀走得忙,儿子在外赚了钱,孙子考上名大学,腰鼓阵阵舞得欢,真是越活越幸福”这是陈场镇潘场启德居委会腰鼓队的一段台词。居委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10月份,在居民万望英、杜小再、盛先红、曹翠枝等人的参与下,他们组建了一支15人的腰鼓队,每天坚持健身活动,手挥彩绸,鼓声阵阵,为群众生活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成为亮点。连年来,泸西县各族各界妇女以不同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头戴贝伦帽,身着呢彩服,脚穿红马鞋的腰鼓大妈们成了此次演出的耀眼明星。别看她们都上了年纪,但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可比赛起来一点也不含糊。闪腰、垫步,把小小的腰鼓舞得铿锵激昂,让一旁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腰鼓队员来自全县各街道、社区,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阅历。使他们自发地走在了一起,共同的心愿和期盼使她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泸西老年大学腰鼓队。首次亮相街头,欢快的鼓点,娴熟的技巧,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小小腰鼓敲出了一支健康新曲,敲出了火红的生命韵律,敲出了春天的希望、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的风采。首尔华人华侨准备迎接北京奥运圣火。4月25日,在韩国首都首尔的汉城华侨中学里,一些华人华侨子女排练打腰鼓等节目。北京奥运圣火将于4月27日在首尔进行传递,数千名华人华侨为圣火传递助兴加油。哈尔滨市民身着演出服跳着东北腰鼓舞迎接奥运圣火的到来。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哈尔滨传递。
红装老人敲响解放腰鼓舞红荔枝公园打起腰鼓欢迎解放军进城如今挥动红绸重温激情的岁月这支老年队伍的组织者、年近七旬的刘舒告诉记者,“我们把这种类型的腰鼓舞称为解放腰鼓,每次我们表演的时候,都会吸引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观看,因为这种当年盛行的庆祝解放军进城的经典腰鼓舞,在今天的深圳并不多见。”园岭20多位红装老人腰间都用大红绸子系着红彤彤的腰鼓,在荔枝公园内腾挪跳跃地打着腰鼓,她们脸上洋溢着快乐,挥舞双臂,鼓槌上的彩绸上下翻飞,公园内顿时响彻节奏欢快明亮的鼓点,吸引了很多晨练的市民驻足围观。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对记者说。她让保姆在轮子下面垫一块砖头,稳稳地坐在那里一看就是近半个小时,热情激昂的鼓点似乎将她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舒还创新了腰鼓表演,增加了三个情节:鼓点低沉的解放军四面埋伏,枪林弹雨声的英勇出击,最后才是欢庆胜利的鼓声。刘舒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空闲的时候来跟她们一起重温解放腰鼓,从而在深圳老百姓的生活中,延续这一生动的群众文艺形式。

⑥ 谁能告诉我,中国每个省的文化特色

【北京文化】

景观

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紫禁城)、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香山

美食

京菜(京酱肉丝为代表)、全聚德烤鸭

特产

景泰蓝、牛栏山二锅头

人物

慈禧太后、老舍

其它

京剧、胡同、京油子、北漂、中关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京片子(北京话)

【天津文化】

景观

五大道、古文化街(津门故里)、盘山、黄崖关长城、独乐寺、海河外滩

美食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

特产

独流老醋、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果仁张

人物

霍元甲

其它

曲艺之乡、卫嘴子、滨海新区、南开大学、天津话

【河北文化】

景观

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普陀宗乘之庙为代表)、山海关、白洋淀、苍岩山、赵州桥

美食

河间驴肉火烧、坝上莜面

特产

承德露露、衡水老白干、槐茂酱菜

人物

刘备、赵匡胤

其它

燕赵大地、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邢台梅花拳、围场狩猎、地道战

【山西文化】

景观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北岳恒山(含悬空寺)、雁门关、晋祠

美食

山西刀削面、太原头脑

特产

山西陈醋、杏花村汾酒、推光漆器、龟龄集

人物

关羽(关圣帝君)、狄仁杰

其它

晋剧(山西梆子)、道情戏、上党八音会、晋商、煤老板、晋语

【内蒙古文化】

景观

呼伦湖、阴山、大兴安岭(鲜卑山)、五当召、响沙湾、居延海(含黑水城)

美食

手把羊肉、涮羊肉

特产

马奶酒、鄂尔多斯羊绒

人物

成吉思汗、江格尔

其它

安代舞、呼麦、蒙古长调民歌、蒙古包、敖包、那达慕、蒙古帝国、蒙古语

【辽宁文化】

景观

沈阳故宫、千山、医巫闾山、老虎滩、大笔架山、桓龙湖(含五女山山城)

美食

辽菜(小鸡炖蘑菇为代表)、老边饺子、沟帮子熏鸡

特产

关东烟、柞蚕丝绸、辽阳塔糖

人物

努尔哈赤、张学良

其它

二人转、铁岭小品、海城高跷、奉系军阀、辽宁大学、“钢都”鞍山

【吉林文化】

景观

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满洲国皇宫、丸都山城、六顶山、净月潭

美食

狗肉酱汤、延边冷面

特产

人参、紫貂皮、鹿茸、乌拉草、椴树蜜

其它

雾凇、伽倻琴、长鼓舞、高句丽王国、吉林大学、长影世纪城、长春一汽

【黑龙江文化】

景观

太阳岛、中央大街、镜泊湖、五大连池、小兴安岭、珍宝岛

美食

哈尔滨红肠

特产

刺五加、三花五罗、猴头蘑

人物

完颜阿骨打

其它

龙江剧、扎龙丹顶鹤、冰雕、北大荒、渤海国、亚布力滑雪场、漠河北极村、哈尔滨工大、“油都”大庆

【上海文化】

景观

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塔、豫园、淀山湖、静安寺、佘山

美食

本帮菜(油爆河虾为代表)、南翔小笼包

特产

露香园顾绣、城隍庙梨膏糖

人物

黄道婆、黄金荣

其它

十里洋场、青红帮、崇明岛、浦东新区、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方卫视、上海话

【江苏文化】

景观

苏州园林(拙政园为代表)、太湖、秦淮河(秦淮八艳)、紫金山、瘦西湖、茅山(三茅真君道场)

美食

苏菜(清炖狮子头为代表)、南京板鸭

特产

苏绣、云锦、镇江香醋、洞庭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

人物

周恩来

其它

鱼米之乡、昆曲、华西村、南京大学、吴语

【浙江文化】

景观

杭州西湖、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千岛湖、雁荡山、楠溪江、天台山(含国清寺)

美食

浙菜(东坡肉为代表)

特产

绍兴花雕酒、湖笔、西湖龙井、金华火腿、浙贝

人物

西施、鲁迅

其它

越剧、温州商人、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浙江大学、河姆渡文化

【山东文化】

景观

东岳泰山、曲阜三孔、崂山、蓬莱阁(八仙过海)、成山头、刘公岛

美食

鲁菜(九转大肠为代表)、德州扒鸡

特产

阿胶、潍坊风筝、张裕葡萄酒

人物

孔子(儒家始祖)、孟子

其它

齐鲁大地、吕剧、山东快板、柳子戏、聊斋、梁山好汉、“泉城”济南

【安徽文化】

景观

黄山、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巢湖、齐云山、天柱山、八公山

美食

徽菜(火腿炖甲鱼为代表)、符离集烧鸡

特产

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红、古井贡酒、徽墨、宣纸

人物

包拯、朱元璋

其它

黄梅戏、凤阳花鼓、徽州牌坊、徽商

【福建文化】

景观

武夷山、鼓浪屿、湄洲岛、福建客家土楼、太姥山、泉州开元寺

美食

闽菜(佛跳墙为代表)、沙县小吃

特产

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片仔癀、脱胎漆器

人物

林默(妈祖天后)、郑成功

其它

高甲戏、惠安女、石狮服装城、闽语、厦门大学、“榕城”福州

【江西文化】

景观

庐山、龙虎山(含天师府)、滕王阁、鄱阳湖、井冈山、三清山

美食

赣菜(三杯鸡为代表)

特产

庐山云雾茶、景德镇瓷器、李渡毛笔、四特酒、通心白莲、玉山罗纹砚、婺源龙尾砚、星子金星砚

人物

陶渊明、王安石

其它

赣剧、采茶戏、婺源傩舞、樟树药材、赣语

【河南文化】

景观

中岳嵩山(含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竹林七贤)、红旗渠、王屋山(愚公移山)

美食

洛阳水席、道口烧鸡

特产

信阳毛尖、杜康酒、唐三彩、朱仙镇年画

人物

老子(道家始祖)、杜甫

其它

豫剧、河南坠子、少林武术、洛阳牡丹、南街村、仰韶文化

【湖北文化】

景观

黄鹤楼、武当山(真武大帝道场)、三峡大坝、洪湖、大洪山、纪南故城

美食

鄂菜(红烧木琴鱼为代表)、热干面、汉江鱼宴

特产

武昌鱼、孝感麻糖、毛坝漆、洞茶(羊楼洞茶叶)、园林青酒

人物

屈原、王昭君

其它

汉剧、屈家岭文化、武汉大学、“江城”武汉

【湖南文化】

景观

武陵源、凤凰古城、岳阳楼、洞庭湖、南岳衡山、岳麓山(含岳麓书院)

美食

湘菜(腊味合蒸为代表)

特产

湘绣、浏阳花炮、君山银针、湘莲、芙蓉王香烟

人物

毛泽东

其它

花鼓戏、汨罗龙舟、辣妹子(湘女多情)、湖南卫视、湘语、湖南大学、“星城”长沙

【广东文化】

景观

白云山、丹霞山、开平碉楼、肇庆星湖、湖光岩、深圳华侨城

美食

粤菜、沙河粉

特产

粤绣、端砚、凉茶

人物

黄飞鸿、孙中山

其它

粤剧、英歌、潮商、粤语、广交会、中山大学、“花城”广州

【海南文化】

景观

天涯海角、五指山、万泉河、三亚南山、南湾猴岛、东山岭

美食

海南鸡饭

特产

黎锦、椰子、菠萝蜜、山兰酒、水满茶、鹧鸪茶

人物

海瑞

其它

琼戏、打柴舞、船形屋、红色娘子军、珊瑚礁(南海诸岛)、黎语

【广西文化】

景观

桂林漓江、灵渠、北海银滩、涠洲岛、德天瀑布、桂平西山

美食

桂林米粉、巴马香猪

特产

茴油、桂皮、壮锦、南珠、三花酒

人物

刘三姐

其它

桂剧、壮剧、彩调、平话、壮语、“绿城”南宁

【重庆文化】

景观

大足石刻、丰都鬼城、白帝城、缙云山、长寿湖、大宁河小三峡

美食

重庆火锅

特产

涪陵榨菜、合川桃片、老鹰茶、綦江红梅

人物

秦良玉

其它

铜梁龙舞、秀山花灯、川江号子、龙门阵、棒棒军、红岩、重庆大学、“山城”重庆

【四川文化】

景观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剑门蜀道

美食

川菜(鱼香肉丝为代表)、麻辣烫

特产

蜀绣、五粮液、泸州老窖、川贝

人物

邓小平、朱德

其它

天府之国、川剧(含变脸)、卧龙大熊猫、三星堆文化、四川话、“蓉城”成都

【贵州文化】

景观

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红枫湖、黔灵山、赤水河、娄山关

美食

肠旺面、花江狗肉

特产

茅台酒、董酒、刺梨酒、都匀毛尖、独山盐酸菜

人物

奢香

其它

布依戏、侗戏、蜡染、芦笙节、杀鱼节、夜郎国

【云南文化】

景观

石林、滇池、点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玉龙雪山

美食

过桥米线、汽锅鸡

特产

普洱茶、滇红、云南白药、红塔山香烟

人物

郑和、阿诗玛

其它

滇剧、孔雀舞、泼水节、大理国、东巴文、“春城”昆明

【西藏文化】

景观

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珠穆朗玛峰、雅鲁臧布大峡谷、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

美食

糌粑

特产

酥油茶、青稞酒

人物

松赞干布、格萨尔王

其它

世界屋脊、剌麻教、臧戏、热巴舞、唐卡、哈达、雪顿节、吐蕃帝国、古格王国、藏语

【陕西文化】

景观

兵马俑、西岳华山、终南山(南极仙翁道场)、黄帝陵、法门寺、大小雁塔

美食

羊肉泡馍、陕西凉皮、葫芦鸡

特产

西凤酒、甑糕、水晶饼

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

其它

黄土高坡、秦腔、信天游、安塞腰鼓、陕北窑洞、西安交大

【甘肃文化】

景观

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嘉峪关、麦积山石窟、崆峒山、乌鞘岭

美食

兰州拉面、天水猪油盒

特产

岷归、纹党、洮砚、夜光杯、狼牙蜜、陇南春

人物

伏羲

其它

河西走廊、兰州太平鼓、曲子戏、凉州贤孝、黄头回鹘(裕固人)

【青海文化】

景观

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察尔汗盐湖(含万丈盐桥)、果洛山、唐蕃古道

美食

甜醅、狗浇尿油饼、蜂尔里脊

特产

西宁毛、西宁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花、湟鱼

人物

马步芳

其它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花儿会、土族波波会、可可西里臧羚羊、三江源

【宁夏文化】

景观

贺兰山(含西夏王陵)、沙坡头、沙湖、六盘山、牛首山、须弥山石窟

美食

馓子、烩羊杂碎

特产

滩羊皮、枸杞、甘草、贺兰石、发菜

人物

李元昊

其它

塞上江南、口弦、回回帽、西夏国、党项文、镇北堡影视城

【新疆文化】

景观

天山天池、葡萄沟、火焰山、喀纳斯湖、博斯腾湖、魔鬼城(乌尔禾风城)

美食

烤羊肉串、香馕

特产

哈密瓜、和田玉

人物

玛纳斯、阿凡提

其它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坎儿井、木卡姆艺术、开斋节、古尔邦节、高昌国、维吾尔语

【澳门文化】

景观

澳门历史城区、大三巴牌坊、观光塔、葡京赌场、妈阁庙

美食

葡式蛋挞、水蟹粥、猪扒包

特产

葡国葡萄酒

其它

东方赌城、海上花园、七子之歌、澳门科技大学

【香港文化】

景观

星光大道、香港迪士尼乐园、维多利亚港、太平山、金紫荆广场

美食

丝袜奶茶、菠萝油、车仔面、鱼蛋粉

特产

海产品

人物

张国荣

其它

东方之珠、香港大学、铜锣湾、尖沙咀、兰桂坊、TVB

【台湾文化】

景观

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101、太鲁阁

美食

卤肉饭、蛤仔煎、凤梨酥

特产

高山乌龙茶、槟榔

其它

高山族、台湾大学、云门舞集、《乡愁》、台湾偶像剧、台湾腔

⑦ 建国初期,职业舞蹈教育对于舞蹈专业建设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舞蹈花绚烂。

20世纪上半叶,由于经历长期战乱,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舞蹈,濒于衰落与失散。除了自宋朝以来被保存容纳于戏曲的部分尚有专业演出之外,民间舞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潜存于广泛的民俗生活之中。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推动社会变革的新浪潮,舞蹈做为一种新文化形态,也更新了观念开始涌动:二、三十年代黎锦晖等新型的歌舞剧流行于城市;李伯钊在中国苏区组织起革命的歌舞;三、四十年代吴晓邦掀起新舞蹈运动;戴爱莲积极对边疆民间舞蹈的收集与演出;康巴尔汗、贾作光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延安等革命根据地蓬勃的群众秧歌运动,都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洪流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舞蹈艺术踏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l949至l966年是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新一代舞蹈工作者意气风发,掀开了中国舞坛最初的序幕。他们随着时代的脉搏,奋力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创作出如《人民胜利万岁》、《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藏民骑兵队》、《和平鸽》、《草原上的热巴》、《丰收之夜》等作品。随后十年,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十分活跃的时期,尤其部队舞蹈工作者的热情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如《艰苦岁月》、《飞夺泸定桥》、《大刀进行曲》、《狼牙山五壮士》、《罗盛教》、《三千里江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洗衣歌》、《丰收歌》等等,都是一批优秀的作品。它们以独到的构思,高昂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舞蹈形象,热情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历史,歌颂了新生祖国的幸福生活。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濒于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大力的抢救,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纷纷走向农村、草原、边寨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中汲取营养。经过l95l年的“红五月舞蹈大会演”,1953年、l957年的第一、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5年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之后,一大批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汉族舞蹈,经过整理、编创后从广场走向舞台,从业余走向专业,以崭新的面貌先后与观众见面。如《红绸舞》、《腰鼓舞》、《狮子舞》、《龙舞》、《采茶扑蝶》、《花鼓灯》、《荷花舞》、《跑驴》、《花鼓舞》、《大秧歌》、《春到茶山》、《采红菱》、《花伞舞》、《江南三月》等等。这些舞蹈具有较强的民俗色彩、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舞蹈同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蒙古族的《鄂尔多斯》、《挤奶员》、《盅碗舞》,维吾尔族的《打鼓舞》、《盘子舞》、《摘葡萄》,朝鲜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草笠舞》,苗族的《苗族青年舞》,彝族的《快乐的罗嗦》、《阿哥追》,回族的《花儿与少年》等等,它们或风格独特、韵律典雅,或情感粗犷,动律秀美,将少数民族渊远流长的舞蹈形象,如诗如画地呈现给中外观众。

新中国不仅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大道,而且为舞蹈新秀的崛起创造了良机。这一时期,在为数众多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并在国内外具有突出影响的是舒巧、斯琴塔日哈、崔美善、张均、赵青、白淑湘、陈爱莲、阿依吐拉、莫德格玛和刀美兰。她们的表演才华与艺术成就在新中国舞蹈事业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现着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她们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舞蹈事业的真挚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她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舞坛“十大名家”的出现,是建国十七年间特有的舞蹈现象,她们光彩照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造诣,迄今难以逾越。

同时纳入舞蹈与戏剧范畴的中国舞剧,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初露端倪,而真正得到繁荣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舞蹈艺术从远古时期的巫术礼仪到舞剧这一形式的出现,经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商周时的乐舞奴隶,可以说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舞蹈艺人。至秦汉宫廷乐舞盛行,曾出现过诗、歌,乐、舞以及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百戏”,魏晋南北朝各民族与东西方舞蹈的大交汇,特别是丝绸之路的通达,为隋唐五代乐舞的鼎盛辉煌奠定了基础。当时做为宫廷乐舞的《燕乐》,拥有极大的机构,唐玄宗亲自开创的乐舞作坊—梨园,竟达五百人之多,足见其当时盛况。宋元之后由于戏曲艺术的兴起,舞蹈渐渐融于其中而淡化了独立的艺术地位,但因此也使舞蹈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教育家在实践中 把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开来,既保留戏曲舞蹈特有的形体动律,又将之动作、技巧、表情、身韵予以发展,成为独具舞蹈特征的完整体系即中国古典舞教程,奠定了创立中国新古典抑或民族舞剧的重要基础。

民族舞剧最初的探索是从舞剧《盗仙草》开始的。在京剧名家的帮助下,舞蹈工作者成功塑造出白娘子的舞蹈形象。《盗仙草》的意义在于它是首部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创作的新古典舞剧。它与尔后出现的《碧莲池畔》、《东郭先生》、《海蚌姑娘》、《芙蓉花仙》等脱胎于同名戏曲的作品一道,充分显示了中国古典舞剧的魅力,为建立中国舞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实践。

1957年舞剧《宝莲灯》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新纪元,并对当时的舞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蒂莲》、《刘海砍樵》、《石义砍柴》等一批民族舞剧竞相登台;革命历史及现实题材的舞剧如《黄继光》、《蝶恋花》、《秦岭游击队》、《雁翎队》、《八女颂》、《刚果河在怒吼》等纷纷上演,舞剧创作出观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同时,少数民族题材舞剧亦有可喜的收获。像黎族的《五朵红云》、蒙古族的《乌兰保》、彝族的《凉山巨变》等,都是最早以舞剧形式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成功作品。这些舞剧将色彩绚丽的少数民族舞蹈与戏剧内容有机结合,使许多少数民族舞蹈转化为戏剧性的舞蹈形象并独具一格。

在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前后,三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民族舞剧引起中外观众的广泛瞩目。《鱼美人》以华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和强大的演员阵容,令中国舞剧舞台斑斓夺目。它在借鉴欧洲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和结构方法上的偏重,特别是剧情的设置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模式明显不同,其中的《蛇舞》、《珊瑚舞》等流传广泛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雷峰塔》是继《宝莲灯》之后又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它浓郁的气氛渲染、精心的意境营造、鲜明的人物刻画,不仅凸显出舞剧的重要特征,而且使舞剧充满诗情画意,给予观众由衷的审美愉悦。《小刀会》,明显拓宽了舞剧创作的道路。它以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却不受其束缚,广泛吸收中国民间舞和武术但予以创新,特别是对武打的设计超脱程式化的表演进行了创造性变革。《小刀会》因充满阳刚之美并富于中国气派而独树一帜,使其成为中国舞剧的代表作之一。

简言之,建国十七年的中国舞剧,冲破了戏曲舞蹈的樊篱,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融入传统的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手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但是其间所表现出的深受戏曲化的结构方式影响和编导手法雷同的局限性,也逐渐受到美学思想的挑战。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不失为一个民族舞剧人才辈出、创作活跃和硕果累累的时代。

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的欧洲古典芭蕾 以其严谨规范的科学训练、高度的形体技巧和优雅华贵的气质,被誉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建国后芭蕾艺术完整、系统地进入中国,始于1954年前苏联芭蕾专家的到来和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l957年该校师生排演了德贝瓦尔的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是中国舞台上首部完整上演的欧洲古典芭蕾剧目。1958年,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北京隆重上演.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反响,它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纪元,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之后,年经的中国芭蕾艺术工作者又连续排演了世界芭蕾名著《海侠》和《吉赛尔》以及《西班牙女儿》、《巴黎圣母院》、《泪泉》,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芭蕾舞编导独立创造的才华。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1964年演出的《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它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首次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等栩栩如生的芭蕾舞当代人物形象。上海舞蹈学校莅年演出的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白毛女》,同样是中国芭蕾舞剧的新收获。这个在我国人民中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成功地以芭蕾形式再现舞台,浓厚的乡土气和激昂的斗争场面,使舞剧颇具时代风采。

与此同时,中国舞蹈界对东方舞的学习、研究和演出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东方舞”的大概念不囿于地缘上的划分,它实际涵盖了亚.非、拉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舞蹈。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成立的东方歌舞团,一方面向各国人民介绍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和表演亚非拉美的民族民间舞蹈。《拍球舞》(印度)、《八木小调》(日本)、《赞王歌》(尼泊尔)、《百花园中的仙女》(柬埔寨)、《古典双人舞》(缅甸)、《罐舞》(斯里兰卡)等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当年东方歌舞团严谨庄重的艺术作风和独一无二的演出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之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舞蹈进程中辉煌壮丽的一章。这部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而创作的史诗,以豪迈恢弘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形象描绘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雄业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力量。《东方红》中的舞蹈如《葵花向太阳》的壮美,《飞夺天险》的高超,《情深意长》的灵秀,《游击战》的轻捷以及《伟大的节日》中色彩斑斓的团结欢乐气氛等等,都为这部史诗增添着绚丽的光芒。它的成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成为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1949—1966年,受到党和国家关怀与重视的中国舞蹈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其秉承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民间的丰田沃土里扎根、开花、结果;同时也以其民族精神的博大和进取,包容并吸纳着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丰硕果实。这一时期,舞蹈工作者锲而不舍,以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数以万计的舞蹈之花,奠定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基础,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绩。

⑧ 吴琼花的人物演绎

第一代“吴琼花”代表人物:白淑湘
特色:最接近角色。
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白淑湘,是“中国第一只白天鹅”,也是第一位舞台上的琼花,她对这个角色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比较接近,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白淑湘回忆当年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先是到海南的娘子军连和战士们共同训练、生活了两个月,是深入的生活体验成就了琼花和剧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薛菁华
特色:观众最熟悉
薛菁华从1968年开始演琼花,1971年,她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剧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琼花的扮演者,她也是人们心中最熟悉的一个琼花形象。薛菁华的芭蕾舞条件非常好,她塑造的琼花在气质、动作上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把人物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薛菁华回忆道:“我的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对这部戏很有感情。当时从黎族舞领舞到演连长,我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资料,包括江姐的资料,而从连长到琼花,我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代表人物:冯英
特色:芭蕾修养最全面
冯英是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员,不但有俄罗斯学派的坚实基础,还受到了来华的众多欧美芭蕾大师的指点,这使她的芭蕾修养更全面。从她开始,《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有了变化:在前两场戏中,她通过具有爆发力的舞姿、细腻的表演、深沉的感情,突出了琼花苦大仇深、复仇心切、坚强不屈的性格,而她扮演的参军后的琼花,比前人更女性化一些,但依然神采飞扬,具有革命军人的气质风度。 代表人物:邹之瑞、李宁
特色:刚柔并济
邹之瑞、李宁都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表演系的大学生,起点较高。舞台上,她们扮演的琼花光彩夺目。现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邹之瑞表示,她们在人物处理中突出了军人的刚健与女性的柔情两种感觉:茫茫椰林里,茫然的琼花多了一丝女性特有的无助与孤独;为战友包扎伤口时,多了一分细致和耐心。 代表人物:张剑、朱妍、孟宁宁、金瑶
特色:技术最好
“现役”的第五代琼花扮演者是朱妍、孟宁宁、张剑、金瑶。她们先后在国际芭蕾舞的大赛夺金,都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演员,她们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丰富多样的感情,也具备了更出众的技术能力。她们跳的“娘子军”,令西方观众都刮目相看。 《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芭蕾的一座里程碑。
人们看到的吴琼花都是由朱研、孟宁宁和张剑扮演的,而在这部舞剧最初红遍中国的时候,第一位扮演吴琼花的是白淑湘。“1954年成立中芭,1964年便有了《红色娘子军》,不到10年时间,我们便拥有自己的第一台原创的芭蕾舞剧,非常了不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电话那头的白淑湘很激动。白淑湘说,《红色娘子军》剧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对于即将来渝的《红色娘子军》,白淑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现在的版本和我们当年跳的那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有一些改动,她们做得很好,非常出色。” 演员要有“娘子军”精神。
《红色娘子军》从首演至今已46年,演出超过2500场,可“娘子军”在观众心目中却依然“青春”。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剧中女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不管换了几代演员,娘子军的精神都是一样的。
据介绍,多年前,当《红色娘子军》第一次在舞台上联排的时候,当时的军区领导便提意见:像“娘子”,不太像“军”。于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领导当机立断,作出一个对《红色娘子军》的未来至关重要的决定———全体演员包括演奏员共130多人,开赴大同去当兵。如今,新一代的娘子军们依然得下军营。朱研、孟宁宁和张剑都是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琼花”,对于军训三人都说得很诚恳:“我们每天跳舞很累,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比我们更累,那就是军人。可是,艰苦的军营生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军人精神,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娘子军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年,近50年来长演不衰,不仅在中国演出了2500多场,最近几年更是红到国外,让世界观众认识了中国芭蕾舞的魅力。《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歌曲广为流传,写下了中国芭蕾史上的一段传奇。

⑨ 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参考二: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各族的先民们,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上百部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振奋,充满美感的愉悦和德操的抚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复活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仿唐乐舞》、《西出阳关》、《编钟乐舞》、《胡旋舞》等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兴,它对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深层底蕴,展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和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具有积极意义。

2002年,国家出台舞蹈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培养舞台艺术、高雅艺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这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艺术水平高、主题深刻、与群众生活和时代气息紧密相联的优秀舞蹈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如《大梦敦煌》、《闪闪的红星》、《一把酸枣》、《黄河》等,由此增强了我国舞台艺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强盛。

正是专业舞蹈编创、演职人员按照“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构成艺术的四要素,通过舞蹈作品与训练有素的演员,发挥人体本身的创造力,抒发“无声的言说”这一舞蹈特征,推动舞蹈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以思、给人以力、给人以情,讴歌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舞蹈已从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这一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是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舞蹈的积极渴求和广泛参与的结果。因此,它是整个社会心理通过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也是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相对应的一个更大舞台,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说群众舞蹈展现出来的各异的群体精神面貌,既是人们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在社会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中彼此交流、产生共鸣和沟通、完全融入于社会文化性、娱乐性的冲动与审美心理特质之中,并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激悦,使心灵得到一种美好感受与升华的一种群众的体验。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三:

第一节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艺术从哪里来的?它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千百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它为什么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 )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也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开始了艺术活动,才开始了艺术创作。
劳动不仅创造了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材料,同时也产生了原始艺术。《吕氏春秋》的《古乐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闽: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研究者指出“载民”的“载”当“始”字讲,这一闺是歌颂祖先的由来,祝愿氏族人员兴旺发达。“玄鸟”相传是氏族的图腾。这一段表现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和祭祀。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企盼繁殖大量的禽兽和歌颂天功地德。这八闽总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信仰。而“操牛尾投足以歌”则指的是当时先民们用以表达以上内容的边歌边舞的形式:人们舞着牛尾,踏着节拍,兴奋而虔诚地歌唱着、祈求着,颂扬祖先、歌唱劳动、欢庆丰收。
渔猎、农耕是古代先民们获取生活资料来源,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这些生产劳动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舞蹈。古代传说中,混沌初开之时,先民们生活艰难,这时出了位伏羲氏,他教民结网捕鱼,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欢欣鼓舞,连凤凰也飞来庆贺,为此伏羲时代的乐舞就名“凤来”(“扶来”);后来神农氏制造了开荒犁地的农具耒耜等,教民农耕,人民生活又进了一步,所以歌颂神农氏的乐舞即名“扶犁”,抒发农耕( )有收后的喜悦。从这些乐舞反映的内容看,作为精神生活之一的歌舞,是和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应的。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狩猎生活、农业劳动生活和其他劳动生活的原始舞蹈。如爱斯基摩人猎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红种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种舞;①澳洲原始部落的独木船舞②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与人们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定的劳动生活。至于在我国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现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牧马舞》、《挤奶.员》、《采茶舞》、《丰收歌》、《织网舞》、《拉木歌》、《看水员》、《养猪姑娘》等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反映劳动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抗御野兽袭扰和战胜敌人的能力。因此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舞蹈在舞蹈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据传说,我国在舜的时代就有了《干戚舞》,舞者手持武器干(盾牌)和戚(斧锁)而舞,表现了古代的战斗生活。至今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民间流传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的。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过周武王伐封战斗场景的描写,歌颂了周武王的战功。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阵乐》为一百二十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气势磅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兵列阵操练的图景。③
世界上原始民族的舞蹈中,也保存有许多这类题材内容的舞蹈。如“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个部落那里见到一个舞蹈,它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表现一个负伤的战士的死亡情形。”①另外,“曼台曾经描写过他在新南韦尔斯看 )见的一种摹拟战争舞,舞者首先挥舞着棍棒、长枪、飞去来器、盾牌之类,演出一幕纷杂和野蛮的动作。……”⑤
我国现代舞蹈作品中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作品,如《飞夺沪定桥》、《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狼牙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草原女民兵》、《战马嘶鸣》、《士兵进行曲》等,是我国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战斗生活真实的典型的反映。
从上古到现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爱情生活,所以表现爱情生活内容的舞蹈更是普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对这类舞蹈的描述。如《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和《东门之扮》,不仅描述了舞蹈的姿态、道具、场地,还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生活。@宋人沈辽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清晰地描绘了宋代瑶族节日中民间舞蹈活动的盛况和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风俗习惯。现今我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表现爱情生活的舞蹈。新创作的这类题材的舞蹈更是丰富多样,表现古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今人的《刑场.上的婚礼》、《爱情之歌》、《稻子熟了》、《娶新娘》、《喜背新娘》等均是上乘之作。
以上所谈的几类题材的舞蹈,都是直接表现人们各种( )现实生活的作品,无疑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以及许多舞蹈家创作的舞蹈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是表现人的生活,而是表现动物或植物的,诸如表现各种花鸟鱼虫的舞蹈,它们是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呢?
我国古籍《书经·舜典》说:“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鞍置击而鼓之,乃扮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这里所说的“百兽率舞”和“舞百兽”,实际上就是人所扮演的模拟各种野兽的舞蹈,这和我们在前面所提到北美洲红种人所跳的野牛舞一样,正是古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
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各种《龙舞》和《鱼灯》,寄托了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捕鱼兴旺、年年有余的理想愿望;同时,通过这种舞蹈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自己努力搞好生产,获得丰收的信心。可见这种舞蹈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至于一些表现花和鸟的舞蹈,由于它们也都是由人来表演,是拟人化(或说是人格化)了的花和鸟,也就必然寄寓了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受。例如荷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它能给人一种纯洁美丽的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往往就把它譬喻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古代文学家就曾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形容它的品格的高洁。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不仅焕发着向上的青春朝气,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纯真的美,同时由于把它的向阳开( )放和祖国欣欣向荣的生活作了形象的对比,寄托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就赋予它以更为深刻的含意,具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如千百年来,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还是吉祥的象征,它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晒翅、抖翅、点水、戏水、欢跳等动作姿态和生活习性创造了《孔雀舞》,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这些表现花鸟鱼虫的舞蹈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绝对不是对这些自然景物纯客观的模拟,而是借景抒情、缘物寄情之作。它们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所以它们实质上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编成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舞蹈《飞天》、《天女散花》、《猪八戒背媳妇》,舞剧《宝莲灯》、《鱼美人》、《石义与王恩》、《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半屏山》、《奔月》等,它们所描写的似乎是客观的事物,却又是非现实的、超现实的事物。关于古代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不过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⑦毛泽东也曾说“神话中的许多“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的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⑧这些作品中,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由于是人的主观的想象的产物,那么他们就怎么也脱离不开作用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所创造的具体形象,仍然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基本的蓝图,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作些夸张或改变,使他们具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魔法和力量 )而已。而它们所述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有虚幻神奇的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出,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现实的生活本身。只不过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反映,而是曲折的反映而已。因此,这些作品,仍然不能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古代学者就有不少精辟论述。如《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古代所谓的“乐”是指融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的总称。这里所谓的“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的产生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思想感情。人的内心的情感冲动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出变化,变化出来的有规律的“声”,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再拿着干(盾牌)、戚(斧饿)、羽(鸟
羽)、旎(牛尾)跳起舞来,就叫作“乐”了。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舞蹈是由于人的内心情感激动而产生的,而人的内心情感之所以激动其根由在于“物使之然也”,即是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这种看法和我们所说的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总之,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第二节舞蹈作品是舞蹈家
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诚然,舞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无论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它都得有一个最初的参照物,它都得有一个原型物象,这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但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形象,直到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是这个创造过程从起点到终端必不可少的中介。任何舞蹈作品的 )创作都必须经过:社会生活一舞蹈家的创作活动一舞蹈作品,这个完整的运动发展过程。因此,舞蹈家的创造性劳动是由社会生活到舞蹈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舞蹈家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人
大千世界,妮紫嫣红、万象纷呈。舞蹈家对哪些景象深为感动,对哪些事物无动于衷;他想通过何人何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个人的艺术才华,达到“自我实现”,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都和舞蹈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人生哲学、审美意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他择定了所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之后,他就会弹精竭虑,倾注全部心智与情感,促其早日问世。广为流传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的创作就是这样。该舞编导冷茂弘说:“我们是1953年进入凉山的。那时候,在祖国西南部的这块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的、落后的奴隶制度。生产方式很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彝族人民既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凉山上没有一丝笑声,到处是低沉的、痛苦的呻吟…... 1956年,凉山上实行了和平的民主改革,千年来的奴隶制崩溃了,奴隶们站起来成了凉山的主人……凉山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每当我们和这些整天在笑的人们一起生活、劳动的时候,看到他们那种气吞山河的干劲,不知疲倦的摔跤、跳对脚舞,听到他们高亢的歌声、爽朗的笑声,便不能不为这一切深深感动。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促使我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舞蹈的愿望。’,⑨ )又如张继刚曾长期在三晋大地、黄河两岸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质朴、淳厚的性格,热爱故土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给他以深深的感染,于是他终于将他对生活感受和对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感受和理解倾吐出来,组织成一台专题晚会,并冠以“献给俺爹娘”的标题,在这台晚会中,处处洋溢着编导对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亲情和爱心。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包罗万象和穷尽人间百态,相反,它作为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却应该而且可以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将社会生活提炼创造为艺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化。“典型”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指铸造用的“模子”,美学和文艺学使用“典型”一词,主要是指作品中的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和概括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由于是高度真实和概括的,因而特别具有艺术感染力及认识和教育意义。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典型化。创造艺术典型(舞蹈典型)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典型化的过程中包含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个性化和本质化(或概括化),就是说,舞蹈家在创造艺( )术典型时既要突出个别,又要反映本质。所谓个性化,就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以便区别于其他类似形象,以个性来充分表现普遍性,从而更能反映本质;所谓本质化.就是提高形象的概括性,扩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多更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如果说个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选择、剔除与强化,那么本质化的过程主要是概括和集中。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鲁迅先生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的“选材要严,开挖要深”,指的就是要对题材和主题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构思和组织。据《丝路花雨》作者介绍,虽然舞剧编导早就对莫高窟艺术十分钟爱,心驰神往,急欲表现,可是在进入具体创作时,对其题材与主题也经历了一个.典型化的过程。他们最初搞了个三幕五场、纵贯干年的大戏:第一幕写唐代,诉了画工苦;第二幕写清朝,说了民族恨;第三幕写到解放后,唱了光明赞,还有反霸歌。结果内容庞杂、主题分散。后来他们又反复深入生活、研究历史,从实际感受里认识到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如果没有历代各族人民在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出现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因此,莫高窟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中外交流史上的文化结晶和中外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所以舞剧应通过表现敦煌艺术来歌颂人民和友谊,这样做既符合的历史的真实,也符合今天的现实需要。题材选准了,主题抓对了,这就为舞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塑造典型人物在舞蹈艺术创造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大部分的舞蹈作品都是直接表现人的,有些表现花、鸟、鱼、虫等白处号物的作? 然它们表面上似乎表现的不是人,实质上所表现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人物典型化的方法按鲁迅所说一般有两种,即“杂取种种人”和“专用一个人” www. 05005. com ),如《丝路花雨》、《三千里江山》、《洗衣歌》、《希望》等就是“杂取种种人”的方法;而《文成公主》、《不朽的战士》、《狼牙山》、《割不断的琴弦》、《小萝卜头》等则属“专用一个人”的方法。还有些创作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大量了解和熟悉同一类人物,提取他们身上的一切类似的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本质化”;又要以其中有代表性的少数人为主要表现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
在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过程中,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个性化,就是揭示人物性格所独有的某些鲜明特点,以形象鲜明、突出而特异的个别性,来充分表现这类.人物的普遍性。如舞蹈《希望》,通过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物一系列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从渺茫、迷惘、痛苦、挣扎、反抗、斗争、失望、期望,直到有了希望”,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真理的过程,塑造出了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我们同时代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又如《奔月》,通过后男勇射九日,得救后的嫦娥与后界一见钟情,逢蒙伪装美貌青年与昏迷 中的嫦娥的双人舞,以及后V --j酒醉后的心理描写等,把嫦娥的善良、柔美,一片痴情;后界的英勇、率直但又鲁莽、狭隘;逢蒙的两面三刀、诡计多端的个性表现得丰富而充实。
在叙事性舞蹈和舞剧中,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情节的典型化是紧密联系的。.人物性格表现为行动,行动的发展构成作品的情节,因此情节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情节的典型化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有助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所谓“把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创作中主要指情节的典型化。例如舞剧《五朵红云》,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男猎女织平静安宁的海南岛五指山区,是国民党军队的抢掳,把黎胞当作兽类劫去当展览品,揭开了矛盾冲突的序幕。为了营救亲人,黎胞砸开了挂着“'J t”字的囚笼。当人们正在欢庆亲人团聚时,敌军又来侵犯,婴儿被烧死,亲人遭杀害,于是黎族人民团结起来高举“福安团”的义旗进行斗争,但却遭 )到更加残酷的屠杀。血泪岭下,濒临绝境的黎胞派人突出重围寻求救援。在危难时刻革命军队及时赶到消灭了敌军。舞剧通过典型概括的情节,描写了黎族人民从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过程,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道路的缩影。
典型化的方法和要求,对于不同样式和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不能强求一律,不能要求抒情性的舞蹈像叙事性舞蹈那样具有完整的情节;也不能要求一个舞蹈小品和大型舞剧一样包含广阔的内容。但无论什么题材、何种样式,它们中的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虚构、夸张及至变形等手法的创造过程,这也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⑩ 餐饮年终总结会跳什么集体舞蹈最好

参考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参考二: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各族的先民们,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上百部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振奋,充满美感的愉悦和德操的抚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复活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仿唐乐舞》、《西出阳关》、《编钟乐舞》、《胡旋舞》等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兴,它对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深层底蕴,展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和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具有积极意义。 2002年,国家出台舞蹈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培养舞台艺术、高雅艺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这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艺术水平高、主题深刻、与群众生活和时代气息紧密相联的优秀舞蹈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如《大梦敦煌》、《闪闪的红星》、《一把酸枣》、《黄河》等,由此增强了我国舞台艺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强盛。 正是专业舞蹈编创、演职人员按照“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构成艺术的四要素,通过舞蹈作品与训练有素的演员,发挥人体本身的创造力,抒发“无声的言说”这一舞蹈特征,推动舞蹈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以思、给人以力、给人以情,讴歌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舞蹈已从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这一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是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舞蹈的积极渴求和广泛参与的结果。因此,它是整个社会心理通过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也是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相对应的一个更大舞台,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说群众舞蹈展现出来的各异的群体精神面貌,既是人们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在社会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中彼此交流、产生共鸣和沟通、完全融入于社会文化性、娱乐性的冲动与审美心理特质之中,并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激悦,使心灵得到一种美好感受与升华的一种群众的体验。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三: 第一节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艺术从哪里来的?它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千百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它为什么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 )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也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开始了艺术活动,才开始了艺术创作。 劳动不仅创造了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材料,同时也产生了原始艺术。《吕氏春秋》的《古乐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闽: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研究者指出“载民”的“载”当“始”字讲,这一闺是歌颂祖先的由来,祝愿氏族人员兴旺发达。“玄鸟”相传是氏族的图腾。这一段表现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和祭祀。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企盼繁殖大量的禽兽和歌颂天功地德。这八闽总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信仰。而“操牛尾投足以歌”则指的是当时先民们用以表达以上内容的边歌边舞的形式:人们舞着牛尾,踏着节拍,兴奋而虔诚地歌唱着、祈求着,颂扬祖先、歌唱劳动、欢庆丰收。 渔猎、农耕是古代先民们获取生活资料来源,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这些生产劳动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舞蹈。古代传说中,混沌初开之时,先民们生活艰难,这时出了位伏羲氏,他教民结网捕鱼,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欢欣鼓舞,连凤凰也飞来庆贺,为此伏羲时代的乐舞就名“凤来”(“扶来”);后来神农氏制造了开荒犁地的农具耒耜等,教民农耕,人民生活又进了一步,所以歌颂神农氏的乐舞即名“扶犁”,抒发农耕( )有收后的喜悦。从这些乐舞反映的内容看,作为精神生活之一的歌舞,是和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应的。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狩猎生活、农业劳动生活和其他劳动生活的原始舞蹈。如爱斯基摩人猎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红种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种舞;①澳洲原始部落的独木船舞②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与人们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定的劳动生活。至于在我国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现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牧马舞》、《挤奶.员》、《采茶舞》、《丰收歌》、《织网舞》、《拉木歌》、《看水员》、《养猪姑娘》等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反映劳动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抗御野兽袭扰和战胜敌人的能力。因此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舞蹈在舞蹈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据传说,我国在舜的时代就有了《干戚舞》,舞者手持武器干(盾牌)和戚(斧锁)而舞,表现了古代的战斗生活。至今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民间流传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的。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过周武王伐封战斗场景的描写,歌颂了周武王的战功。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阵乐》为一百二十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气势磅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兵列阵操练的图景。③ 世界上原始民族的舞蹈中,也保存有许多这类题材内容的舞蹈。如“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个部落那里见到一个舞蹈,它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表现一个负伤的战士的死亡情形。”①另外,“曼台曾经描写过他在新南韦尔斯看 )见的一种摹拟战争舞,舞者首先挥舞着棍棒、长枪、飞去来器、盾牌之类,演出一幕纷杂和野蛮的动作。……”⑤ 我国现代舞蹈作品中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作品,如《飞夺沪定桥》、《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狼牙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草原女民兵》、《战马嘶鸣》、《士兵进行曲》等,是我国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战斗生活真实的典型的反映。 从上古到现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爱情生活,所以表现爱情生活内容的舞蹈更是普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对这类舞蹈的描述。如《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和《东门之扮》,不仅描述了舞蹈的姿态、道具、场地,还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生活。@宋人沈辽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清晰地描绘了宋代瑶族节日中民间舞蹈活动的盛况和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风俗习惯。现今我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表现爱情生活的舞蹈。新创作的这类题材的舞蹈更是丰富多样,表现古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今人的《刑场.上的婚礼》、《爱情之歌》、《稻子熟了》、《娶新娘》、《喜背新娘》等均是上乘之作。 以上所谈的几类题材的舞蹈,都是直接表现人们各种( )现实生活的作品,无疑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以及许多舞蹈家创作的舞蹈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是表现人的生活,而是表现动物或植物的,诸如表现各种花鸟鱼虫的舞蹈,它们是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呢? 我国古籍《书经·舜典》说:“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鞍置击而鼓之,乃扮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这里所说的“百兽率舞”和“舞百兽”,实际上就是人所扮演的模拟各种野兽的舞蹈,这和我们在前面所提到北美洲红种人所跳的野牛舞一样,正是古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 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各种《龙舞》和《鱼灯》,寄托了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捕鱼兴旺、年年有余的理想愿望;同时,通过这种舞蹈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自己努力搞好生产,获得丰收的信心。可见这种舞蹈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至于一些表现花和鸟的舞蹈,由于它们也都是由人来表演,是拟人化(或说是人格化)了的花和鸟,也就必然寄寓了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受。例如荷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它能给人一种纯洁美丽的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往往就把它譬喻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古代文学家就曾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形容它的品格的高洁。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不仅焕发着向上的青春朝气,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纯真的美,同时由于把它的向阳开( )放和祖国欣欣向荣的生活作了形象的对比,寄托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就赋予它以更为深刻的含意,具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如千百年来,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还是吉祥的象征,它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晒翅、抖翅、点水、戏水、欢跳等动作姿态和生活习性创造了《孔雀舞》,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这些表现花鸟鱼虫的舞蹈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绝对不是对这些自然景物纯客观的模拟,而是借景抒情、缘物寄情之作。它们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所以它们实质上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编成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舞蹈《飞天》、《天女散花》、《猪八戒背媳妇》,舞剧《宝莲灯》、《鱼美人》、《石义与王恩》、《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半屏山》、《奔月》等,它们所描写的似乎是客观的事物,却又是非现实的、超现实的事物。关于古代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不过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⑦毛泽东也曾说“神话中的许多“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的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⑧这些作品中,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由于是人的主观的想象的产物,那么他们就怎么也脱离不开作用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所创造的具体形象,仍然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基本的蓝图,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作些夸张或改变,使他们具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魔法和力量 )而已。而它们所述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有虚幻神奇的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出,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现实的生活本身。只不过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反映,而是曲折的反映而已。因此,这些作品,仍然不能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古代学者就有不少精辟论述。如《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古代所谓的“乐”是指融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的总称。这里所谓的“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的产生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思想感情。人的内心的情感冲动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出变化,变化出来的有规律的“声”,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再拿着干(盾牌)、戚(斧饿)、羽(鸟羽)、旎(牛尾)跳起舞来,就叫作“乐”了。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舞蹈是由于人的内心情感激动而产生的,而人的内心情感之所以激动其根由在于“物使之然也”,即是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这种看法和我们所说的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总之,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第二节舞蹈作品是舞蹈家 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诚然,舞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无论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它都得有一个最初的参照物,它都得有一个原型物象,这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但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形象,直到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是这个创造过程从起点到终端必不可少的中介。任何舞蹈作品的 )创作都必须经过:社会生活一舞蹈家的创作活动一舞蹈作品,这个完整的运动发展过程。因此,舞蹈家的创造性劳动是由社会生活到舞蹈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舞蹈家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人 大千世界,妮紫嫣红、万象纷呈。舞蹈家对哪些景象深为感动,对哪些事物无动于衷;他想通过何人何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个人的艺术才华,达到“自我实现”,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都和舞蹈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人生哲学、审美意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他择定了所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之后,他就会弹精竭虑,倾注全部心智与情感,促其早日问世。广为流传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的创作就是这样。该舞编导冷茂弘说:“我们是1953年进入凉山的。那时候,在祖国西南部的这块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的、落后的奴隶制度。生产方式很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彝族人民既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凉山上没有一丝笑声,到处是低沉的、痛苦的呻吟…... 1956年,凉山上实行了和平的民主改革,千年来的奴隶制崩溃了,奴隶们站起来成了凉山的主人……凉山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每当我们和这些整天在笑的人们一起生活、劳动的时候,看到他们那种气吞山河的干劲,不知疲倦的摔跤、跳对脚舞,听到他们高亢的歌声、爽朗的笑声,便不能不为这一切深深感动。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促使我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舞蹈的愿望。’,⑨ )又如张继刚曾长期在三晋大地、黄河两岸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质朴、淳厚的性格,热爱故土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给他以深深的感染,于是他终于将他对生活感受和对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感受和理解倾吐出来,组织成一台专题晚会,并冠以“献给俺爹娘”的标题,在这台晚会中,处处洋溢着编导对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亲情和爱心。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包罗万象和穷尽人间百态,相反,它作为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却应该而且可以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将社会生活提炼创造为艺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化。“典型”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指铸造用的“模子”,美学和文艺学使用“典型”一词,主要是指作品中的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和概括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由于是高度真实和概括的,因而特别具有艺术感染力及认识和教育意义。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典型化。创造艺术典型(舞蹈典型)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典型化的过程中包含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个性化和本质化(或概括化),就是说,舞蹈家在创造艺( )术典型时既要突出个别,又要反映本质。所谓个性化,就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以便区别于其他类似形象,以个性来充分表现普遍性,从而更能反映本质;所谓本质化.就是提高形象的概括性,扩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多更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如果说个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选择、剔除与强化,那么本质化的过程主要是概括和集中。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鲁迅先生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的“选材要严,开挖要深”,指的就是要对题材和主题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构思和组织。据《丝路花雨》作者介绍,虽然舞剧编导早就对莫高窟艺术十分钟爱,心驰神往,急欲表现,可是在进入具体创作时,对其题材与主题也经历了一个.典型化的过程。他们最初搞了个三幕五场、纵贯干年的大戏:第一幕写唐代,诉了画工苦;第二幕写清朝,说了民族恨;第三幕写到解放后,唱了光明赞,还有反霸歌。结果内容庞杂、主题分散。后来他们又反复深入生活、研究历史,从实际感受里认识到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如果没有历代各族人民在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出现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因此,莫高窟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中外交流史上的文化结晶和中外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所以舞剧应通过表现敦煌艺术来歌颂人民和友谊,这样做既符合的历史的真实,也符合今天的现实需要。题材选准了,主题抓对了,这就为舞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塑造典型人物在舞蹈艺术创造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大部分的舞蹈作品都是直接表现人的,有些表现花、鸟、鱼、虫等白处号物的作? 然它们表面上似乎表现的不是人,实质上所表现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人物典型化的方法按鲁迅所说一般有两种,即“杂取种种人”和“专用一个人” www. 05005. com ),如《丝路花雨》、《三千里江山》、《洗衣歌》、《希望》等就是“杂取种种人”的方法;而《文成公主》、《不朽的战士》、《狼牙山》、《割不断的琴弦》、《小萝卜头》等则属“专用一个人”的方法。还有些创作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大量了解和熟悉同一类人物,提取他们身上的一切类似的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本质化”;又要以其中有代表性的少数人为主要表现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 在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过程中,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个性化,就是揭示人物性格所独有的某些鲜明特点,以形象鲜明、突出而特异的个别性,来充分表现这类.人物的普遍性。如舞蹈《希望》,通过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物一系列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从渺茫、迷惘、痛苦、挣扎、反抗、斗争、失望、期望,直到有了希望”,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真理的过程,塑造出了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我们同时代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又如《奔月》,通过后男勇射九日,得救后的嫦娥与后界一见钟情,逢蒙伪装美貌青年与昏迷 中的嫦娥的双人舞,以及后V --j酒醉后的心理描写等,把嫦娥的善良、柔美,一片痴情;后界的英勇、率直但又鲁莽、狭隘;逢蒙的两面三刀、诡计多端的个性表现得丰富而充实。 在叙事性舞蹈和舞剧中,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情节的典型化是紧密联系的。.人物性格表现为行动,行动的发展构成作品的情节,因此情节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情节的典型化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有助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所谓“把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创作中主要指情节的典型化。例如舞剧《五朵红云》,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男猎女织平静安宁的海南岛五指山区,是国民党军队的抢掳,把黎胞当作兽类劫去当展览品,揭开了矛盾冲突的序幕。为了营救亲人,黎胞砸开了挂着“'J t”字的囚笼。当人们正在欢庆亲人团聚时,敌军又来侵犯,婴儿被烧死,亲人遭杀害,于是黎族人民团结起来高举“福安团”的义旗进行斗争,但却遭 )到更加残酷的屠杀。血泪岭下,濒临绝境的黎胞派人突出重围寻求救援。在危难时刻革命军队及时赶到消灭了敌军。舞剧通过典型概括的情节,描写了黎族人民从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过程,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道路的缩影。 典型化的方法和要求,对于不同样式和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不能强求一律,不能要求抒情性的舞蹈像叙事性舞蹈那样具有完整的情节;也不能要求一个舞蹈小品和大型舞剧一样包含广阔的内容。但无论什么题材、何种样式,它们中的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虚构、夸张及至变形等手法的创造过程,这也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腰鼓舞红色娘子军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