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乡的桥) 郑莹 教案
1、学会并理解篆、隶、飘逸潇洒、刚劲、雄劲、毛蟹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家乡桥的独特结构,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文章描写上的独具匠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识课文,学会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 学习课文3——5节。
教学过程:
1、 长白:白居易和他的《忆江南》。江南啊!江南啊!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秀水环绕,而这方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方的人们,而许多在这方土地下长大的人,以自己包涵神情的言语,表达心中对家乡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江南有关的文章。
2、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
3、 谈话梳理全文
1、 指名学生回答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机板书:造型 名称 乐园)
2、家乡的桥的确是美丽的,动人的。老师相信,10几年以后,当我们班的同学成为——建筑师、导游、教师以后,面对如此独特的江南小桥,一定会有许多想要说的话。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
4、 学习课文3-5节(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1)、学习第三节
A、指名一学生读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造型的特点(千姿百态)
B、从那些方面写出了千姿百态的特点?
C、如果你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认为哪种桥的造型最独特?
D、课堂设计一种桥,使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桥。
E、指名设计的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
F、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2)学习第四节
A、作为一名导游请你带着我们全班的游客游览家乡的桥。
B、指名读这一节(课件演示篆、隶等字体的特点)
C、如诗如画,家乡的桥真是千奇百怪。板书:千奇百怪
D、设计导游词,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桥。
(3)学习第五节
A、师范读这一节,思考:你感觉到什么?
B、老师真的希望带大家去这个地方,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乐园。
板书:千真万确
C、齐读这一节
5、 有感情的齐读3——5节
6、 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桥的热爱之情
2、 学习本文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1、 课件演示,音乐声起。指名学生分节朗读3——5节。
感受家乡的桥的美丽和特别。
2、 长相忆、最忆家乡桥。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难忘家乡的桥。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 ),( ),( )………………
3、 片段训练,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的话。
4、 讲评总结
5、 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家乡的桥
造型 千姿百态
长相忆 名字 千奇百怪 最忆家乡桥
乐园 千真万确
2. 次北固山下的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3. 幼儿园教师的教案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 1. 教师准备:七巧板一套,民族音乐磁带一盒。 2. 学生准备:一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 师引入: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七巧板) 你们玩过七巧板吗? 师:七巧板游戏是我们老祖先的一项卓越的创造。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正方形,6人拼成六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七巧板在世界上有“东方魔板”之称,风靡全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玩“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一:赏一赏 1. 师:下面请小朋友观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 (1)出示一艘帆船并介绍:这是一艘由七巧板拼成的乘风破浪的帆船,它是1994年由香港承办的第3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会标。 (2)出示一棵老树、一只乌鸦、一座桥、一间房屋。问:看到这几幅图,你能联想到什么? (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 师:这些都是用七巧板拼出来的,请小朋友任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拼一拼。 3.全班交流。选派几人到黑板上来展示自己的拼法。 活动二:试一试 1.请小朋友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正方形。 要求:先自己拼,再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拼摆,师巡视,有困难的加以指导。 2.全班交流。选派一人到黑板上来展示自己组的拼法。 3. 小结:我们在拼摆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几何图形互相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拼摆得又对又快。 活动三:猜一猜 1.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形的阴影,谁能猜出来它们分别是什么? (出示: ①帽子 ②小猫) 2.请每个小组选择好一个阴影,共同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展示自己的拼法。 活动四:想一想(异想天开) 1. 师:刚才,小朋友摆得真不错,接下来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异想天开说一说。 老师也拼摆了各种图案,请小朋友观察他们像什么,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再交流。 活动五:赛一赛 1.师: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智力拼图比赛,比一比谁拼的图最有创意,最与众不同。 要求:拼出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得快的同学可以去参观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或者给别人的创作提一点意见,供人参考。 2. 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活动,你觉得七巧板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 感兴趣的小朋友下课后可以把你拼出的图案画下来。
4. 小桥流水人家的教案急急急~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抄。
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星榈乩识量挝模
5. 《天净沙 秋思》十分钟教案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曲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学生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讲授新课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背。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 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师:是呀,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师: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能否从《天净沙秋思》中抽出一句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你们说选那一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明月高挂,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掌声,同学们真会鼓励人。你们说我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师:对,一个是欢快,一个是悲伤;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显,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评:情感迥然不同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欣赏,寻找语言上的相通之处,教学设计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关键所在;而大胆地组合新诗,则是整个课堂设计的亮点所在、高潮之处!]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课后反馈: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们同样披戴着语言的面纱,撩起这面纱,才能感受诗之美韵。本节课正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6. 次北固山下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