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

发布时间:2021-01-29 21:00:53

1. “人民教育家”于漪是怎么谈“教育之魂”的

人民教育家是为了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立完善教师国家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体系而设立的国家荣誉称号。




于漪用每一根神经牵挂着学生。有时候,学生的一句话会让她回想一个晚上。于漪说:老师的感悟替代不了学生的感悟,只有认真倾听学生,师生平等对话,才能形成生命的磁场。


2. 为什么教语文 怎样教语文于漪感想

她今年岁,在基础教育界,几乎人人听说过她的名字。

于漪,1929年2月出生,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至今,仍致力于年轻教师的培养。

这样楷模级的人物,是不是有点太高大上?

其实,于漪的教育教学,就是在点滴中体现出了智慧与追求。

“那一代”的教坛大家,是不是有点遥远?

其实,教育的本质本就相通,她用岁月年轮累积下来的教育智慧,她“教文育人”等教育教学理念,指向语文教育甚至教育的最本质,给“这一代”教师们带来启迪与思考。

请相信,这位传说中的教坛大咖,绝对离您并不遥远。

本周,小编为您揭秘于漪。

快来看看,在她心中,语文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 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 应该说是一种幸福。语言是人整个学养的基础, 它的重要性常被忽视。人生活在语言中, 生命刚开始, 意识刚产生, 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语言使人有了世界意识, 有了文化意识, 有了历史意识。

从教育的角度说, 教育是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维和情感离不开语言, 因而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 不仅让他们理解、领悟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简洁、深刻、和谐、丰富内涵、联想空间, 而且能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他们进行精神哺育。

因而, 我们的语文学科, 必须从母语教学的特点出发, 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 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这构成了我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在“教文育人”

语文教师是育人的人, 他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充实、伸展与升华, 这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一向强调语文课不应该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正是包含了这一内涵。

“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课文的表层,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或显现或蕴含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就可解答的问题: 生活道路的走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善待生命的美好、 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引领着学生在一篇篇文章和一部部作品中去感悟社会与人生, 去实现精神的觉醒, 灵魂的提升。如教学生诵读古诗词, 就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解释层面。诗词表现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 有时画龙点睛, 有时反其道而行之,均能给人深深的启迪。如北宋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生动传神, 你尽可以开展想象, 感受繁花似锦、蜂蝶飞舞的迷人春景。又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的智慧, 体现在求异思维上,一反感伤情绪,表达了昂扬奋发的情怀。只要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情真诚相待, 就能心灵沟通, 情感交融, 使学生受到感染。

曹操的《观沧海》 是名篇, 其意境的开阔、心胸的宽广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天地宇宙, 尽在胸中, 那种浩大的气魄,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这使我们联想到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一颗心灵的叹息, 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东西。”这样,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文本中让学生读出无限的内容。

语文的内涵必定是丰富的,需要学生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上

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它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和文字。 汉语言文字珍藏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语文的内涵绝不是一篇课文一个课堂所能局限的。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涵极为丰富。课文大部分反映了人文的内容, 写社会、 写人物、 写景物,无不倾注了作者的爱与憎, 好与恶。这些材料对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是 “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文中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 可以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又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般的影响。

有些文章简直就是语言的仓库, 佳词美句、 成语典故特别多,认真钻研,受益匪浅。如韩愈的《进学解》中“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纪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沈浸酉农郁, 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对治学、修德、前人文学艺术的特点等阐述得言简意赅, 言简意深, 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再如 《林黛玉进贾府》 有这样的句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在贾母面前说的这番话极尽阿谀、奉承、拍马的能事。贾母心中真疼爱外孙女,王投其所好,赞林黛玉标致,讨老祖宗欢心。赞,绝非一般的称赞,而是天下绝无仅有,够意思, 够分量。然而,王又生活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王夫人、邢夫人得罪不起,众姐妹也不能怠慢啊, 于是就有了两个“竟” 的语言: 明明是老祖宗的外孙女,“竟不像;明明不是“嫡亲的孙女儿”,却“竟是个”,像还是不像, 是还是不是,尽在不言中。一句话, 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部摆平,大家不仅觉得悦耳,心里也舒服, 这种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美文佳作、精品、上品, 你对它有真情, 它就会告诉你许多丰厚的内涵, 让你处在不断的惊喜之中。这语言背后是人情世故, 是一种特定的人生哲学。

汉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深厚, 描摹客观世界、刻画内心的思想、情感, 那种准确、逼真、灵动, 会把你引入美的世界。许多优秀作品几乎是美的海洋, 哪怕你在海边沙滩上捡几个贝壳, 也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比如鲁迅 《社戏》中月夜行舟的美景, 只要你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就会和“迅哥儿”一样“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阅读和学习这些文字, 必须引导学生站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来理解与把握。

语文教育要捅破课内课外那层窗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理论专著,其中对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 学, 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鲁迅先生在他的 《读书杂谈》 里指出: “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譬如学理科的, 偏看看文学书, 学文学的, 偏看看科学书。”大语文教学观正是要求我们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实现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

历史发展到今天, 时代要求当代青年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要有创造的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人们不能不以积极的态度注视、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 否则就要落伍, 所以当代教育家指出“要培养现代人”。

如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就远远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建立了自己的大语文观, 认为语文学科应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 开辟新的教学活动领域;要真正教好与学好语文, 只有立足于社会, 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综合成长。

大语文观要求我们抓好课内教学, 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东西。 因为教育的远程目标就是力图接近马克思的理想:“生产完整的人。”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就会开出智慧的花, 结出能力的果。同时,教师不把这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历史继承性告诉学生, 不把学生引到知识的巨人肩上, 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 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 打开四面窗户, 引进八方春风, 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补充大量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外知识, 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

大语文观要求课内促进课外,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更要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他们读书的嗜好, 使他们做到精读、博览相辅相成。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博览是补充;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博览是应用。

一定要让学生“嗜”书, 不“嗜”书必然导致知识浅薄, 视野狭窄。学生嗜书的感情不是天生的, 要靠引导,靠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嗜好, 就等于帮他们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

总之,让学生在人类、社会、生命的层面上来学习语文, 在这儿追寻真,追寻善,追寻美, 吮吸民族语言的精粹、民族精神的精华,最终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好老师”摘编自山西教育出版社《语文的尊严》(于漪著),该文曾发表于《师资建设》,原题为“走向广阔天地:我的大语文观”。

3. 于漪老师的教学观点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他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棵,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于漪的理论贡献,其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从教50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她的课给人如坐春风的感受,堪称是一种艺术享受。于漪老师的教学特点被总结为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本文尝试在进一步总结于漪老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漪老师优质教育背后的规律尝试认识和总结。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于漪的语文教育观。首先探讨于漪语文教育观的内核是:教文育人。“教语文的过程,也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接着考察了于老师“教文育人”思想的来由,大致有三个方面:(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科性质的必然结果。虽然于漪老师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她始终认为语文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最后总结于漪教育理论贡献。 第二部分探讨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分作七个内容来研究:用语言“粘”住学生,用情感感染学生,让美的光辉弥散课堂,善用教育机智,善于激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是立体的。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于漪生平的介绍揭示于漪老师的做人的根本、教育的理念、执着的信念及高尚的人格对她教学艺术生成的影响。于漪老师1929年2月生,1957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天赋南人的热情、聪明、灵秀、儒雅,加上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更得“海派”风气的熏染,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广博的阅读面以及对艺术广泛而持久的爱好,极大地丰富了于漪的知识储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好学深思,加上丰厚的知识,使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第四部分思考于漪语文教学,探究于漪的遗憾。于漪老师是以道为先的。对意识形态的因袭过重,可能是于漪的悲剧。从语文教学的艺术出发,真正的遗憾不应该是对教学艺术本身的叩问,而应该是对一种教育文化的叩问。语文教学必须站在一种文化的平台上。我们看见了于漪缺少的是一种文本的自信,缺少的是对文化的自信。于漪没能让语文走出真正的低谷状态。 关键字: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艺术,于漪

5. 于漪的教学特点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做人、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制高点,坚持以专人为本,教书育人,从学属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情操熏陶、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用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时时燃烧着自己,也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被誉为师德标兵。
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6. 问题: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作者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诵读,那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7. 于漪语文教育观

浅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一位资深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著述了许多教育界颇有影响的著作。于漪老师的教学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论方法,尤其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有深远影响。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著,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统一的好方法。 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第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对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一种否定,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纯工具论的倾向,于漪老师对此不以为然,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的结论。于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重视学养等。于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 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她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而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又是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她在这方面的主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循序渐进,突出“内核”,语、思结合。 她把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具体的语言能力,会读会写会听会交际,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三是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正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能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所以正确的、科学的、有序的培养语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面训练。于老师认为,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就语言训练而言,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不能重读写,轻听说。不能只注重学习的近期效果,轻视适应社会的长远需要。 循序渐进。于老师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来安排科学的序列。例如,她说:“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重复劳动的问题,对某一语文知识小学教,初中教,高中还教。……”突出“内核”。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虽然以全面为好,但是语文训练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碎,得有个重点。哪些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呢?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要突出内核和她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观点并不矛盾。全面培养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内核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语、思结合。于老师最反对进行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她既主张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又主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主张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训练的全过程。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的又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她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课……而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标地指挥下,倡导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比较难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地情感,反而会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凭借语文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于老师提出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学”现在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有效”不仅指“效率”还指“效果”,只有保证“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别类,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于老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课要上的“立体化,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在谈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只看一堂课学生学到了几条知识,或掌握了几种技能,用单一的、而且是单纯量化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益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这才是抓住了根本。于漪老师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选择好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的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为使课堂教学有鲜明的节奏,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疏密相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第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容量怎样才能得到适当的充实呢?于老师总结出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一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

8. 于漪的教学风格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于漪的语文教学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