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完整版教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测评(全班测试,小组评分)
1、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 读熟课文
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新授内容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刑其长吏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将军身被坚执锐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交流课前搜集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新授内容
1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什么?
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
2、 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自然原因误期,却要被斩首,可见秦的暴政已达到了极点。
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3学生齐读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翻译题中的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4学生齐读第二段。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从一、二段看,怎样认识陈涉?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适戍渔阳”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4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
5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
6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起义的步骤是:第一步 ;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起义的性质(口号)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解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
三讨论学习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
2、 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4、 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5、总结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
文段一:陈胜者,阳城人也。……杀之以应陈涉。(全文)
文段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或说陈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鸿鹄”比喻
④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⑤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
⑥、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
板书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涉年轻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
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⑵ 《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秦统一天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中,往往又有其曲折性和特殊性。因此本文所表现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而唐雎在骄横的秦王面前,不胆怯,不慌张,以弱胜强,抗命拒侮,热爱国家,捍卫国土,其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作者描写这一斗勇斗智的故事,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第一段可说是故事的开端。秦王以其强大灭韩亡魏,想乘势吞并安陵。但不便明说,就用诈骗手段胁迫安陵君,以五百里之地换五十里之地,这分明是一个骗局。却也充分表现出秦王的骄诈和狂妄。安陵君的回话不卑不亢,颇为得体,先肯定,后否定,表面肯定,实际否定,言之成理,寸土不让,这便引起了矛盾的产生。第二段,可说是故事的发展。秦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骗”不成就“压”。他当着唐雎面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语言骄横,气势压人。唐雎的回答语言斩截,理直气壮,毫不畏惧。这便引起了矛盾的发展。第三段,可说是故事的高潮。秦王气势汹汹的“压”人之计同样未能奏效,又使出了一计:以武力相恫吓。说要“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唐雎针锋相对,要“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效法专诸等布衣之士,誓与秦王同归于尽。这便引起了矛盾激化。第四段,可说是故事的结束。秦王“骗”、“压”、“吓”的伎俩连连失败,嚣张的气焰节节低下,由主动渐渐转为被动,而唐雎则理足气盛,斗志弥坚,愈斗愈勇,由被动步步转为主动,最后决心以死抗争,以死殉国,使秦王被迫认输,长跪道歉,矛盾终于解决,唐雎胜利完成使命。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明显特色。
其一,对话传神。全文四段中除了有四五句是叙述或描写外,其他都是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对话表现了人物性格。比如前三段秦王的话一次比一次凶,一次比一次蛮横。在第一段中,他想以五百里之地换五十里的安陵,说“安陵君其许寡人”,有希望、劝告的语气。而到第二段对话中,则明显地暴露出凶相,以责问的语气加罪于人,说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到第三段对话中,则更进一步,磨刀霍霍,语气中充满杀机,说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是到第四段对话中,秦王则丑相百出,对唐雎左一个“先生”,右一个“先生”,语气卑下,连连求饶。仅从秦王的这些对话中。就可充分看出他奸诈凶横而又外强中干的性格。
其二,反衬强烈。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为了突显人物形象,作品有意以互为反衬的方法刻画秦王和唐雎。秦王狡诈、狂妄、凶残但又贪生怕死。而唐雎则相反。面对秦王挑衅性的责问:“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毫不慌张。连连否定:“否,非若是也。”而且沉着自若地反问秦王:“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杀气腾腾的恫吓,唐雎镇定而机智地列举“布衣之怒”向秦王示威,并且要效法“三子”,“与臣而将四矣”!在其滔滔的言语之间,激荡着凛然正气,充分表现出敢于献身、勇于报国的英雄气概。最后竟使恫吓唐雎的秦王,反被唐雎的英勇所吓倒,哭丧着脸,“长跪而谢之”。两相对比,反衬强烈,各自的性格特征,都跃然于纸上。
其三,剪裁精当。这篇文章,总共只有三百多字,由于作者善于精心剪裁,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所以能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全篇情节清朗,结构严谨,主题明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满了戏剧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世小说的雏形。
⑶ 谁有《唐雎不辱使命》的名师教案和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时间:2004 年4月1日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 (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 ,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附:板书设计: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 狂妄 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沉着 镇定 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⑷ 《唐雎不辱使命》课本剧
第一幕秦国来使
安陵君端坐大殿,笙歌细细,彩袖飘飘,群臣正拥在安陵君身边听乐赏舞。忽一小吏来报,有秦国使者前来谒见。安陵君忙命众人退下,整衣正冠端坐,传使者上。
使者(大踏步上,从容施礼):我是秦国使臣,奉秦王之命,特来拜见您。
安陵君(赐座):先生请坐。不知先生前来,有失远迎,还望先生见谅。(稍停)敢问先生前来,所为何事?
使者(满脸堆笑):是这样的,秦王见安陵地方狭小,又视您为兄长,因此愿用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这样,一来可以扩大您的国土,二来是表达秦王对您的关怀。这是我们秦王的一番美意呀,您可一定要答应啊!
安陵君(心中一惊,转瞬笑道):秦王如此待我,实在感激不尽!只是……(面露难色)
使者(慌,忙问):您有何顾虑?
安陵君(一脸无奈,叹,低声):只是……只是这块地方是先王传下来的,要是到我手里被换掉了,实在是不好向祖先交代呀!
使者(神色紧张,双眼紧盯安陵君):那你……
安陵君(调整了一下情绪,憋足劲,望着使者):我只好烦劳先生转告秦王,不是我不换,实在是换不得呀!
使者(大怒):好你个安陵君!我们秦王的洪恩你竟敢拒绝,你等着瞧吧!哼!(说完,拂袖而去)
安陵君(心急如焚,在大殿中踱来踱去,自言自语):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啊!……(良久)唉,只有让唐雎去一趟秦国了,但愿他能说服秦王,让安陵避过这一劫。
第二幕唐雎使秦
秦国大殿高大深邃,隐隐透出一股杀气,秦王与唐雎相对而坐。
秦王(微笑,语调舒缓):先生为换地一事专程赶来,是安陵君已经答应了吗?
唐雎(镇定、从容):安陵君对您的慷慨万分感激,但祖上的土地是万万换不得的,还望秦王您见谅!
秦王(脸带怒色,语调骤然升高):什么?他还是不换!我用五百里的地方换他小小的安陵,他竟然不答应,这分明是瞧不起我吗?他也不想想我们连韩、魏这样的大国都灭掉了,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小小地方幸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我把他当兄长看,不去打他的主意罢了。现在我用十倍的地方来为他扩大领土,明明是为了他好,他却违背我的意思,这不是太不识抬举了吗?
唐雎(毫无惧色,正气凛然):不是这样的!您误会了!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理应遵从祖训,一心守护,就算是一千里的土地也不能换啊,更何况是区区五百里的地方呢?
秦王(勃然大怒,拍桌):先生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你不怕天子发怒吗?
唐雎(面不改色,从容不迫):恕臣孤陋寡闻,我不曾听过,自然谈不上怕与不怕。您还是说来听听吧!
秦王(神情傲慢):告诉你吧,天子一旦发怒,将会有上百万人死亡,他们的鲜血将把河流染红。
唐雎(缓慢地、针锋相对地说,语调平和缓慢):您知道平民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无比蔑视,不屑一顾):哼!平民发怒能怎样呢?最多就是摘掉帽子、脱掉鞋子,不要自己的命,用脑袋来撞地罢了。
唐雎(义正辞严,浩气凛然,声调渐高):哼!您说的都是些平庸无能之辈,并非真正有胆识的人。我告诉您吧,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相国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大殿上。他们三个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释放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这三种情形,才是我说的布衣之怒;如今我要是发起怒来,也会是这样!
秦王面有惧色,略显惊慌,但仍故作镇定。
唐雎(稍停,面目含威,语气坚定、高亢,目光直逼秦王):如果有胆识的人发怒,就不会让天下人去饱受战争之苦,弄得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只需要死两个人,鲜血就喷洒在五步之内,但天下人都将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情形。
唐雎说毕,拔剑而起。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怒吼,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划过大殿,照在唐雎刚毅、愤怒的脸上,他犹如一尊巨像,挺立在秦王面前。
唐雎的话在秦王耳边再三回响。
又是一个惊雷滚过了大殿的上空。
秦王(大惊失色,脸色惨白,声音颤抖,讨好地说):先生请坐!您别生气!我只不过是跟您开个玩笑罢了,您何必当真呢!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韩、魏两国,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存在,完全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风停云散,天空逐渐明亮起来。
旁白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不但折服了秦王,更使得安陵避过了一场浩劫。千百年来,唐雎不怕威胁、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⑸ 唐雎不辱使命的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 三、课文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谓,告诉,对…说。 易,交换。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 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其,助词,加重语气。 加,施加,给予。以,用。 虽然, 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然,这样。 于,从。 愿终守之, 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说,通“悦”,高兴,愉快。因,于是,因此。 【 第一部分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设骗局要“易地” ,——骄横欺诈强凌弱; 安陵识破以婉拒 ,——有理有力又有节; 秦王不悦安陵使唐雎—— 临危受命布衣精神现。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安陵君不听从我, 为什么呢? 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 以,凭借。 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 以,把。 故,所以。错,通“措”,放置。 以,用。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广,扩充。 逆,违背。 与,疑问语气助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守护它, 对,回答。 是,这样。 于,从。倒装句。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虽,即使。 岂,难道。直,只,仅仅。 【 第一层: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秦王指责加炫耀 ——威胁唐雎要屈从,骄横狡诈面目现。 唐雎予以驳斥揭骗局 ——维护国土立场坚。】 秦王怫然怒, 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 怫然,盛怒的样子。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秦王说: “天子发怒, 死人百万, 血流千里。” 唐雎说: 之,主谓之间,取独。伏,趴。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跣,赤脚。 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以,把。抢,撞。 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 仓,通“苍”。 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 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 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 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 从天上就降下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休,吉祥。祲,不详。于,从。倒装。将,将要。 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流五步远,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全国人民都是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唐雎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缟素,穿丧服,名做动。 是,这样。 【 第二层: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战争恐吓唐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反击加拼命 ——不辱使命不畏强暴敢斗争。 第二部分: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于,到。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 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谕,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是,仅仅。 以,因为。 【 第三部分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屈服。唐雎胜利。】 四、知识归纳 ㈠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深蓝色或深绿色 ㈡古今异义 虽然 古:虽然这样 今:连词 ㈢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轻视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天下缟素 穿丧服 名词活用为动词 3请广于君 扩大 形容词活用于动词 4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使…趴着 使…流 使动 ㈣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派遣 与 轻寡人与 疑问助词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气 出使 与臣而将四矣 和跟同 于 受地于先王 从 以有先生也 因为 休祲降于天 从 以 以大易小 用 使唐雎使于秦 到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凭借 苍鹰击于殿 到 以君为长者 把 请广于君 到(给) 徒 免冠徒跣 空着 光着 而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但是 徒以有先生也 只 仅仅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承接 怒 天子之怒 发怒 夫 庸夫之怒 成年男子 庸夫之怒 怒火 夫专诸之刺王僚 句首发语词表议论 之 愿终守之 代词 它 易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天子之怒 取独 移风易俗 改变 布衣之士 助词 的 易如反掌 容易 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逆 而君逆寡人者 违背 寓逆旅主人 迎接 ㈤其他重点字词 1谓安陵君曰 告诉 对……说 说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 就 3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句中加重语气的助词 4 故不错意也 所以 5 非若是也 这样 6 岂直五百里 难道 只 仅仅 7 怫然 盛怒的样子 8以头抢地 撞 9 休祲降于天 吉祥 不祥 10 秦王色挠 屈服 11 长跪而谢之 道歉 12 寡人谕也 明白 懂得 13 请广于君 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还有一个是:请你做某事。) 14 以头抢地 呼天抢地 撞 15 何至于此 到 ㈥句式 1倒装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受地于先王。 休祲降于天。 2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复指,一件事,前面叙述完了,用指示代词复指,意义更明确。非,否定副词)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省略句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㈦文化知识 1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五、人物形象分析 1唐雎:危难之际出使秦国,面对秦王责难,义正词严予以驳斥,揭穿秦王骗局,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临危不惧有胆有识,据理力争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用秦王的屈服,进一步写出了唐雎不辱使命,有胆有识。 2秦王:以小易大,质问唐雎,炫耀武力进行威胁,称安陵 君为长者,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时,色挠长跪, 表现出他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
满意请采纳
⑹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学习本课重点应学习什么
唐雎的任务形象: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言辞委婉。
重点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