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空气大探寻教案

空气大探寻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24 23:03:35

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❷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气球商店,优质课

活动目标: 1、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创造力。 2、通过节奏模仿活动,培养节奏感。 3、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充足气的气球。 2、内装小铃的彩色气球若干。 3、铃鼓一只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欢快的音乐进入活动室。 二、自选气球,激发情趣。 师:今天,我们活动室里来了一群特殊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那让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好吗?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气球真的会响,请每位小朋友拿一只,我们一起来摇一摇。上摇摇,下摇摇,还可以怎么摇呢? 三、节奏游戏,体验乐趣。 师:你的气球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小朋友们听听我的铃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了呢?你们也能发出和我一样的节奏吗?我们请铃鼓和你们的气球玩一个节奏对对碰的游戏,气球的节奏要和铃鼓一样。 四、自由玩球,探索玩法。 师:刚才,我们用气球玩了有趣的节奏游戏,想想气球还可以怎么玩呢? (幼儿自由想象气球的玩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一个空地试试气球的其他玩法,当听到铃鼓声就赶紧带着气球回到我这边来。 五、鼓励幼儿探索气球变鼓得原因,感知气球的存在。 小气球玩累了,让它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休息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没充气的气球和充气的气球),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一样吗?一个气球圆鼓鼓的,一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东西一样。 师:气球喜欢吃馒头,米饭吗?那你们知道气球吃什么吗?(空气)那怎么才能让气球吃到空气呢?(往里面吹气)我这里有一个饿了的气球,我来给它吹气。如果我突然放手,气球会怎么样?让幼儿猜(空气啊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 六、刚才大家玩得真开心,那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我说“变变变”,把小朋友们变成气球(幼儿做吃饱了的气球形状),气球飞出教室啦!

❸ 幼儿园小班科学探索有趣的哈气教案

有趣的哈气
一、 生成背景:
最近天气较冷,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玻璃上有了哈气。今天晚餐后,鲁晓涵、李婉娜几个小朋友来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看到旁边的王晶正在专心的在玻璃上印小手印,他俩看后也印了起来,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都争先恐后的在玻璃上画着、写着、涂着兴奋极了,在图画过程中,孩子开始讨论: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可以在上面画画?抓住孩子的兴趣及探索需求有趣的哈气这一探索活动开始了。
二、 生成过程:
1、 了解幼儿对哈气的已有经验:
老师:为什么玻璃上能画画。幼儿兴奋地讨论着。
嘉文:玻璃上有哈气。子萧:玻璃上有一层雾可以在雾上画画。王月恒:还有水珠留下来呢。
(大多数孩子的已有经验就是哈气,但是哈气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不了解。我给孩子提出任务:寻找有关哈气产生原因,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探索,并能主动相互交流。)
2、 试验、探索:
幼儿通过协商后共同分为三组进行试验,他们各自到自己感兴趣的组搜集有关材料。
第一组的幼儿找来镜子、玻璃、和一杯水,把玻璃盖在杯子上,过了一会儿玻璃没有一点变化,孩子们纷纷议论没有产生哈气的原因。王子萧说:哈气是热气遇到冷空气才产生的,我们用热水试一试。孩子们从保温桶里接了温水,又从暖瓶里接了开水,分别把镜子、玻璃、放在两别水上。不一会儿工夫镜子、玻璃上发上了变化,嘉文急忙说:“你们快看,温水的镜子上有哈气,热水的玻璃上开始有哈气,一会儿就有水珠流下来了。“其他小朋友也分别交流自己的发现,并把实验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表征下来。
第二组的幼儿来到三楼平台现场实验哈气产生的原因,幼儿大力的呼着气,发现呼出的气体是白的,然后到玻璃橱窗前呼着气,玻璃上顿时就形成了一层哈气,子萧说:“老师我们知道哈气,但在太阳下呼出的气为什么是白的呢?”我也装出惊奇的样子说:“是呀,这个问题太难了,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答案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的方法:问爸爸、查书、上网,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投入到答案的搜集中。
第三组的幼儿在上午活动区活动时,他们用力往玻璃上哈着气,玻璃上有一层薄雾,不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干,到了晚饭后玻璃上已经有水珠流下来,这一组幼儿通过早

、晚玻璃上哈气的比较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每当冷空气遇到热空气就会形成小水珠,就是小朋友看到的玻璃上的哈气。
第四组的幼儿有的看光盘、有的从自己带的书籍中查找有关哈气的资料并互相交流着。
3、 交流、分享:
幼儿把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表征、互相交流。在表征后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把实验经过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巩固及口语表达能力。第一组幼儿的答案是温差越大,哈气就越明显;第二幼儿通过看录像,他们了解到呼出的气是无色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体;第三组幼儿详细展示了他们的实验前后的表征图,把上午、下午哈气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变化,进行了比较,使其他幼儿看了一目了然,使哈气这一抽象的自然现象,经过幼儿的实验、探索,明白了它产生原因,使这一的形成问题在探索中得到解决。
三、 体会与反思
这次生成活动,使教师观察到位,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幼儿在活动中有自由探索、交流的气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活动中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矛盾点,鼓励幼儿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通过生成活动,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运用多种途径,通过实验、观看录像等形式来寻找答案,体现了《纲要》的指导思想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精神。

❹ 人类探索空气的组成的历史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❺ 在好玩的空气活动中教师用了什么方法及科学知识

学具,考虑到科学活动应该是严谨科学的; ?(幼儿交流: 、小的有洞的为④号; ,空气就没有地方跑; 师,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 。 、反思中寻求答案。 。 。例如,通过比较发现奥秘; .能用不同方式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比较,瓶子大小款式要统一,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第三次操作: :很多小朋友说①号瓶子和③号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 :这次你的发现是什么、比较,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辨、判断,分别是导入: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记录表)数字表示什么。) 二; 。在引导孩子们认识风时:要想知道这瓶子中的气球能不能吹起来。更何况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小的无洞的为③号。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活动环节安排层层深入; ,而应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到“风真有劲。 。 ,探寻原因; (2)幼儿第二次操作。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4只大小不一样的瓶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活动的特点; ,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 .瓶子上没有洞气球就吹不起来呢; 师(小结)。 : 1;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关注记录的方式及结果; 一; (3)小纸屑若干份,我们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比一比。 师,从哪个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人手; 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只装有气球的瓶子)、结合经验; 三,不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没有洞; 3; 师。(幼儿交流; ,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 ,使操作更具目的性。幼儿在猜测; (2)幼儿操作; ,其中大的无洞的为①号; 准备; 。(请个别幼儿演示; 2,当我们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气球的时候。 师,请你们拿着有洞的瓶子对着纸屑吹气球、比较; ,并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屑;要是瓶子没有洞; (4)记录表; 、准确的?(幼儿交流,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一会儿往那边转”感到满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个别幼儿验证操作。 ,把我的帽子吹跑了; ,不能吹大的用另外一种符号表示; 、操作,产生兴趣 ?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吹给大家看看; :对呀,直达目标。 、比较和发现的机会。你觉得气球能不能吹起来和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猜测; 一,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它不追求幼儿说出来的、大的有洞的为②号,知道气球能否吹起来与瓶子的大小无关; (2)课件; ,大胆猜测 (2)幼儿操作并记录、游戏导入; .第二次操作。其中第三环节是活动重点;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 ,气球就吹得越来越大; 我的设计 。在活动中我给予了幼儿三次操作的机会; ?表示什么; : ,最后体验瓶子中空气的变化与吹气球的关系; 3。 ,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 ,幼儿在前。) ,瓶子中的空气就被挤压从洞里跑了出来。) 、笔每人一份!”“风让我的风车一会儿转; 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说能吹大; 。活动中教师在后; 二; ,体验科学发现的有趣。材料是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实验结果。 。 师。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表达发现,这些瓶子有什么不一样; ,体验探究过程:②号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为什么能吹起来呢,有的小朋友说大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 、给幼儿充分探究的机会; (5)教师引发幼儿讨论、拓展; ,比较结果 .教具; ?请你猜一猜; ,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 。 (1)教师提出疑问; 师、有目的地提供操作材料。 :原来在我们的瓶子中有许多空气;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师,才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播放课件,幼儿缺少探究; : ,学习发现问题?(气球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有洞。 :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 ,相互交流,我设计了三次操作。 。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一会儿往这边转,瓶子标有数字。 .通过猜测、实验等方法; 过程、操作记录,排除一些干扰因素; ?我们一起来听听博士爷爷是怎么说的.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三; (1)气球(本活动所用的气球均为同种品质; 。)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 (6)教师提炼:气球被装在了瓶子里,有的小朋友说小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 ,探究为什么有的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我在设计活动时特别注重了以下几点; ,②号瓶子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能吹起来; 师,你们觉得还能吹起来吗。原方案中: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 ,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请你们去试一试、科学的概念、童话般的。(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比赛。 ? ,层层深入。 (2)每人4只装有气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总结经验; ?(小纸屑飞起来了; 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一会儿停。 ?为什么; 。) ,气球就吹不起来了; (1)教师再次提出疑问,最后由教师梳理和提升知识经验:博士爷爷的话(主要演示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1,获得有关的经验。 。 ,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能吹大的气球用一种符号表示; ,并引导幼儿说说怎样将气球吹大。 、操作?结果记在数字瓶子下面的空格里?请你再去看一看; 、探究; ,像在跳舞; 目标,因此我对材料作了精心挑选; 2; :为什么瓶子上有洞气球就能吹起来。) :真的吗; (1)装有气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两只,试一试; ?(幼儿交流:我们来玩吹气球游戏吧,且容易吹大)人手一只; 。) ,有的小朋友说不能吹大; 师;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原来要用嘴巴紧紧贴住气球用力吹:哪个小朋友来和大家讲讲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师,我们不应在期待着他们能说出“空气流动产生风”、瓶口大小要适宜。 ,并为瓶子标上数字,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操作;

❻ 诗歌蒙氏阅读坐上小火箭教案

把废旧可乐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设计者正是利用这种吸引力,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整个教学活动渗透着幼儿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这样一种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2、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小火箭人手一个(大可乐瓶上盖一个纸做的圆锥体)。
2)在活动室柱子或墙面上做好不同高度的标记。
2、经验准备:
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活动过程:
1、 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小火箭上天?
2)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2、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到底是谁把小火箭送上天的'?
2)幼儿盖上瓶盖,再用力拍瓶子。
提问: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3、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以柱子或墙面上不同高度的标记为参照物,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1)分组轮流进行火箭发射。
2)每组的胜者再进行比赛。
四、延伸活动:
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火箭飞得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中班活动小火箭上天教案】相关文章:
1.中班科学活动《小火箭上天》教案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小火箭上天》
3.中班科学《小火箭上天》的教学反思
4.火箭飞上天的中班美术活动方案
5.火箭上天的秘密科学活动教案
6.小火箭小学作文
7.生气猪上天中班故事教案
8.大班小心小火点安全活动教案

❼ 人类探索空气的组成的历史人类是怎样探索的空气

在远古时代复,空气曾被制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
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空气看成是一种物质.到了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氧气;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则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

阅读全文

与空气大探寻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