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写小学英语六年级复习课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是我们日常英语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协助同学建构知识体系的必要步骤,所以待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我们都会采用复习课的形式对语言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而,持久以来,英语复习课却一直是老师头疼,同学头晕的事,因为复习课会容纳很多的语言知识点和重难点,而且有些知识点的联系性也不是很强,种种因素造成了复习课教学上的高难度。通常情况下,我们老师都会把英语复习课当作语法课或是练习课来上,集中所有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语法,然而可惜的是,尽管我们说的唾沫横飞,效果却甚微,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同学的注意力与主观能动性都是处于低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使复习课更为有效呢?下面我就将对本课的设计和自身的点滴感受总结如下:
本课是一节复习课,重要内容是现在进行时态。由于复习课要求同学熟练地操练句型并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同学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用ppt作为辅助工具教学,让同学身临其境,轻松说英语。
用ppt把重点做出来,再利用图片把句型表现出来。放一段包含知识点的对话,让学生练习,回家总结对话重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在平时复习课上尝试一些其他的方法,尽量设计些新颖的复习方法来吸引同学,目的是让同学在一种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下完成复习环节并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提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要使同学学习的激情总坚持在亢奋状态.而好的复习方法确实很奏效!如何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如何让同学自主交流等等,本课还有很多值得研讨和改进的地方,我会踏踏实实、尽自身的最大努力上好每节课,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㈡ <爱莲说> 教学反思 开始,我从写梅花的诗句入手 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 各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莲吗 为什么 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 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 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 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 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㈢ 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比较富有童真童趣的歌曲,内容中涉及到附点节奏,弱起小节和升记号三个主要的乐理知识点,旋律还是比较朗朗上口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目光主要是聚集到了如何将课堂上得更加有趣,即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掌握歌曲。因此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从目标入手,从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关注音乐的聆听两个点展开设想:在导入部分,我以语言讲述四季更替,直接导入冬天的主题,在图片转换过程中以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作此设计主要是希望在无意识中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涉及到的按节奏朗读歌词,配合伴奏音乐朗读歌词,在听音乐过程中寻找变化音,并跟琴演唱变化音等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准确掌握升号、弱起小节和附点节奏等乐理知识这两个课时教学重点而开展的;在基本完成学唱歌曲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们为歌曲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歌曲,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创编和拓展环节中,我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编能力,所以将创编由刚开始设想的改变冬眠小动物的名称,扩展到了对整首作品进行创编,当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否可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拓展欣赏的部分,以动物找到了温暖的窝冬眠,对比延伸到依然挺立在凛冽寒风中的植物梅花,进而聆听《踏雪寻梅》,为下节课进行欣赏介绍做好一个提前的听力准备,另外我也准备了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几首与雪花和冬季相联系的作品:《雪绒花》、《铃儿响叮当》、《我像雪花天上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以此拓宽孩子们的聆听范畴,具体赏析几首作品则根据教学实践的开展加以取舍。
这节课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上完了,学生的氛围也算是比较活跃,尤其是一起为歌曲加入动作,以及创编新歌曲的环节,学生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让我看到了五年级孩子非常可爱的一面,这一点让我十分欣喜。但整个教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主要的一个问题应该算是自己的老问题的,那就是备课的内容依然太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而本课在设计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涉及到了要巩固附点节奏、弱起节奏,但在实践过程中,自己还是太急了,没有展开切实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操作练习;另外对于歌曲的掌握和熟悉,其实做的也还不够,演唱的部分如果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巩固会更好一些。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锤炼,再接再厉吧!
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习,反思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题记
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有知识,就要学习。惟有学习,才能使人聪明,使人进步。要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而学贵有恒。为学,要有恒心和毅力。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多看多学多问,才能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知识。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确,学习不可浮于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钻细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不去学习了,你永远不会做任何的事,只会找别人替你做。”
朱德在1923年进入德国的歌延根大学,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等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就能够用德语会话和阅读的德文书报了。他还利用考察德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正如他所说:“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努力学习。”
考
所谓“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考试正是学习后的考验,考得顺利当然笑逐言开,而考得不怎么好却只是一种“以患为利”的磨难,而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它能激发潜能,锻炼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讽刺、被诬陷、被围困、被打击的时候,潜能则可能最充分地爆发出来。周文王坐牢时写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时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赋出《离骚》;左丘明失明,着有《国语》。孙膑残废了写出兵书;司马迁不仅“沉疴无碍英雄文”,更是“命运不济文章兴,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实质却是甜。
思
为什么学后必思?因为思考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确运用。学习与反思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引用胡达源的名言:“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面对考,要勤思;考后,要反思。思考使人一层楼,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复思考。当忍而三思须凭心暗想。
我国宋朝哲学家朱熹发明了“吃”书法。他认为做学问之道,不光是要吃得进,还要吐得出。吃是读,吐是思与写。把你所学的东西,在脑子里整理思索一番,勤用脑,多用笔,学问就更透彻,“吐”也是“吃”的一种检验方法。
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学问才可以进步,知识亦可以提高,方为有益。
反思人生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上面不时会有一个个污点,小小的污点不会影响你什么,但是水滴石穿,终究有一天会影响你的。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就是擦拭镜子最好的东西。
——题记
今天,我跟好友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了起来,最终的结果是两人不欢而散,但事情也不能怪我,是她先动我的东西的,我带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满脸不高兴的冲进了家门,将门摔得震天响,妈妈听见了声音,从厨房里走了出来,问我:“你怎么了?谁又惹你了?”我正在气头上,没好气地说:“你管不着!”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么对妈妈说话呢!太没有礼貌了,你小时候多有礼貌啊……”“又来了又来了,烦死人了,真啰嗦!”
我起身走回了房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生闷气,两条腿来回的晃来晃去,忽然,脚碰到了一个硬物,拣起一看,原来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小镜子,我小时候每天都要将它擦得干干净净,但长大后也就不管它了,任它在角落里积满了灰尘,看着我曾经最珍爱的宝贝,我不禁又回到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
小时候的我,十分懂礼貌,每天见了叔叔阿姨和老师都问好,每次出门之前都要向爸爸妈妈说再见,每天上床睡觉之前都要向父母道晚安,从来不和父母顶嘴,从来不和朋友吵架,一旦犯了错误,马上就改正,别人说我两句,我也是一笑置之。
往事如烟,小时候的事情全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扪心自问,那个懂礼貌,宽容,知错就改的人,真的是我吗,时间流逝,我居然成了这样,那个曾经宽容大度的我,去了哪里呢?
我拿出纸巾,仔仔细细的将那块镜子擦了一遍,我的面庞又呈现在那块镜子之上,我顿时明白了,一块镜子,必须常常地擦拭,才会干干净净,照出人来;而一个人,必须常常的自我反思,才能让灵魂像镜子一般明亮,我只有常常反思,才能洗净灵魂的污点,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我拿起了电话,心想:也许,我该跟好友道个歉了!
㈤ 教学反思:如何补充文章的空白
本周完成了《窗》的教学,然后进行小说单元的复习。为了巩固学生们小说阅读能力,我给学生们印了一些小说阅读题,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巩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理解文章主题等能力。
这些阅读中有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说——《庭梅野鹤》,这篇小说学生一看就觉得晕,因为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看直白的文字,不愿意或者不会思考。但这篇小说具有较强暗示性,作者力求不把话说明白,让读者在小说的伏笔、照应、双关、环境描写中理解小说主题。所以学生初读会觉得艰涩难懂。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静下心走进文本分析,就会发现这篇小说的魅力。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文学中“含而不露”的魅力。
《庭梅野鹤》写的是一位隐逸在荒村中的画家苏庭梅面对功名利禄时的矛盾抉择。
本篇小说的开场就是苏庭梅目送知县的青纱小轿起起伏伏的离开开始的。然后作者娓娓道来了苏庭梅的卓越才华,知县的惜才以及知县两次光顾寒舍邀请苏庭梅出仕,苏庭梅的矛盾挣扎以及最后决定放弃出仕的故事。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苏庭梅站在梅前三日三夜,他会想些什么?这是影响小说情节运行下去的节点,如果我们理解了苏庭梅此刻的心理那么后面苏庭梅的收拾包裹准备当官和看到辛野鹤的画后毅然决定终老荒村就都不再突兀。因为学生对《庭梅野鹤》这篇小说不很理解,所以我决定以学生们补写苏庭梅的心理活动为突破口,以心理活动的补写带起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和主题理解的能力复习。于是,我请同学们补写苏庭梅面对梅花站了三日三夜的心理活动。
在这堂阅读讲评课上,我们大家一起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填补文中空白。
既然苏庭梅站在梅前三日三夜,那么之前发生的事情一定影响他的所思所想。之后的行动也一定来自他当时的所思所想。由此,学生们就会注意到县官两次造访劝说苏庭梅当官,并为苏庭梅指明当官后的荣华富贵,以及苏庭梅家的穷困潦倒。通过上文学生们就能够理解苏庭梅的矛盾。
学生们写了起来,收上来一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理解了这一点。在学生的心理描写中都有这样的句子:“我是不是应该去当官呢?如果我去当官,那么我的妻儿就能够吃好睡好过上好日子。”这说明孩子们都注意到了上面那段“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但是,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因为学生们如果想要补写苏庭梅的心理活动,还应该阅读下面的内容:“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这部分是紧接着“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之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呢?当时我就问学生们,学生们开始慢慢有些醒悟“老师,那株梅花就是苏庭梅!”对!说对了,但是理解了这个依旧不能完整地写出苏庭梅的心理活动。
这段话,这是谁说的?是作者说的?还是作者替苏庭梅说的?如果理解了苏庭梅就是那株梅花,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理解“
”这是苏庭梅对自己的自嘲:“虽然我有横溢的才华,但是无人知晓,也不能给妻儿带来温饱的生活,这才华又有何用?”这既是苏庭梅对自己追求的怀疑,也是面对生活的重压以及知县提供的锦绣前程,苏庭梅的动摇和挣扎。
所以,可以这样说,对于文中留下的空白,作者一般会用别的方式将“空白的答案”隐藏于字里行间。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文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并且获得阅读的乐趣。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讲求留白,这深深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学创作方式。如果文章所有的地方都说得直白给人浅薄之感大大降低了作者的阅读快感。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顿悟!赞叹!)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