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吴阿敏推手四正手教学

吴阿敏推手四正手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22 23:59:04

㈠ 吴式太极拳的太极推手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应当像“顶牛”“拨河”、摔跤、拳击那样用力去推、拉或打击对方。而是用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来应付对方的来力,借力使力,用对方的力打击对方的重心。使彼让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过经常的练习推手可以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动作变化顺随的“懂劲”阶段,同时也能学会“部劲”、“化劲“和”“放劲”。由懂劲之后再努力学习、互相砌磋、共同进步。达到默契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这样,不但能健身、长寿,还能防身、御敌。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阐发出太极拳奥妙高深的功夫和优越宝贵的科学道理。 (一)单人推手法
也称个人打单轮。为了叙述方便,也为适合单人练习(熟习动作,掌握重心,体会手法、身法),现将“上手”(甲)的动作解说如下:从太极起式(预备势)开始,先做左抱七星。
1.挤
1)右掌向前推出,左脚落平。沿左脚的里侧而进。同时,左掌随之下落,微回收,左臂与肩平,成半圆形。右掌继续带动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变为弓式,右掌推至左脉门处,右食指尖对鼻尖,眼从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圆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与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脚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时,右掌随左前臂之后,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贴于左腕。视线随右指移动,带动身体微朝左前转动,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对方打轮时,左掌至左前之后可接对方的右肘。
2.履
1)松屈右膝,重心后移由弓式渐变为坐式。同时,双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渐转朝前。右掌前领向右上方移动,左掌后随,距离一前臂之长,两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继续向右后转,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从胸前而过,左掌向右外移。两掌心朝右,视线先随右指尖,过身体扣线后改随左指尖,同时,随重心后移,身体向右转至胯与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随视线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按
1)右腿和腰部放松,尾间向右脚跟微落,同时,左掌心转向左一,右掌随之,距离不变。松双肩,两上臂下垂,两前臂平。身体亦随重心微下而转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对方打累时,两手之高低可随其臂。
2)两肘舒松,左掌继续向左后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视线先随左手,过中线后改随右指尖,带动身休向左转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绷
1)向前上扬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随,掌心转朝外,在左掌至中线时,右掌即上至左脚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脚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继续向前伸展,掌心转向后,弓左膝,重心前移变成弓式,身体随左掌微偏右转。同时,右掌上至中线后,拇指贴于左肘弯处,其余四指贴于左前臂。祖母先随右手,右手过中线后改随左指尖动。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轮的“挤”;在“绷”的动作完成后,虽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还是向左脚尖的上方推进,右食指尖对鼻尖。左臂松垂与肩平,成平圆形,脉门处贴于右掌心前。同时,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对左脚尖,尾间对正脚后跟。以下动作都相同,循环进行(如果从左抱七星开始,则左右肢体互换)。
个人打单轮的要领:
1.步法要正,尺寸适度,不管上身做什么样的动作,双脚不能挪动。
2.身法要稳重,进退时都能达到单腿承重。前进时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过脚尖,后退时尾闾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脚跟。
3.手法要轻灵,肩、臂、肘、腕、手都要放松,不能僵硬。由手带动的周身活动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双手斜后上履时,腰胯扭转到低头时可以看见后脚跟。斜后一按时,也是如此。
(二)双人推手法
亦称打轮。两人相对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离三脚。两人前脚落平时脚心在一条线上。甲(左侧)乙(右侧)
5.预备势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脚,右手在前;左手贴在乙的右臂弯处。
乙:同甲。两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贴;左手都贴在对方右臂弯处。
6.挤对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着右前臂打挤。顺着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后,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后侧,贴乙的左肘,左掌随乙的左腕动;同时,随右手之动,右脚轻落平,变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后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时,松腰,尾闾下落,对着左脚跟,身体向左转,胸向转朝西北。
7.履对绷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重心后退的同时,左腕贴乙的左腕往左方后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转朝东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配合重心前进的同时,两人左腕相贴之处往外上行。右掌长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绷过中线后,左肘对着甲的胸前。右掌心扶于臂弯处。
8.按对挤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当乙的右掌向前打挤时,甲要松腰、涵胸。同时右掌心向下翻转,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后下移动,左掌心向右移动。胸转向西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左臂不随甲后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挤,左前臂下垂,从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贴甲右肘;右掌随甲右腕动,右前臂贴近甲的右侧腰胯部位。同时,右脚落平成弓步。
9、绷对履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乙后退时,右腕贴着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随即向乙的左耳处绷出。手过中线后,右肘对着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弯处与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在随甲向上绷进之时,重心后退;同时,右腕贴甲的右腕往右上后绷。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转。胸向朝东北。
下一次的挤、绷、按,绷则是循环连续进行。
10.改换手与脚的方法:上述说的方法是甲的右脚、右手在前的顺步。乙是右脚、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换手可用第一种方法,改换脚用第二方法。
1)换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动作后,不上绷。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贴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时,弓右膝成右弓式。随后即再做右后上履的动作。
乙:做完挤的动作后,不回履,而是右腕贴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随甲的双手推进,重心后奶;同时,双手向右后下履。再做左前上绷的动作。
2)换脚方法
甲:在做绷的动作,趁重心前进,虚左脚,抬腿向前迈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脚落平,脚跟在乙的左脚尖平齐处。随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挤动作。同时,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动作,趁重心后退时,回收右脚,向后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随即再后移重心变为右正步坐式,随甲的打挤而做按的动作。 1.挤、履、按、绷循环不止,实际变成两组绷对履、挤对按动作。甲挤乙按,甲履乙绷,反之乙做甲的动作时,甲则做乙的动作。两人除一人顺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动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参照,换手、换脚方法亦是如此。
2.太极拳是讲“彼不动,乙不动”。但在练习打轮时,则应该有一个人先动,从形式上看挤、绷是向前的进攻形,履按是向后的退守形。所以做挤绷者应先动。或者两人商议好这次你先动,下次我先动。
双人打轮要领:
除应遵循个人打单轮的要领外,还要做到周身放松,动作轻灵,千万不许用力使劲或肢体僵硬,要用意念引志肢体很轻松地完成动作。仔细用心留意,体会互相接触处的体肤感觉,“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速度。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完成相应的动作。两人都按照要求做好规定的动作,循序渐进,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地能使“功夫”加深。
经常说的“水到渠成”,不付出做堤的劳动,则迅猛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练武修文亦是如此。练太极拳要有耐心、细心、恒心,坚持下去,多盘拳走架,先练“知己”的功夫。多打轮推手再练“知彼”的功夫。盘拳既是基础也是应用,推手既是应用也是基础,这是太极拳两个相辅相成的两种训练方法。不能顾此失彼。即便是为了健身养生,照此进行也能情趣倍增,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太极拳能够被动病延年,但也不是仅仅学会了一套拳,就可以照猫画虎地比划,或者知道了怎样动作,就能得到“养生之犬”。只有开长日久地经常练习和不停地运动,才能获得“功夫”。所谓“功夫”就是认真练习(力),持之以恒(距),力×距=功,世上没不有劳而获的。按照规矩认真地坚持下去,仔细钻研,不但能达到目的,还能进而懂得太极拳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又是一种未被开拓,而又应当是特别努力探索的科学。

㈡ 吴阿敏二十四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全部下载的。

可参照此抄视频:吴阿敏二十四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㈢ 四正四禹 什么意思

四正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正的方向.四正推手是两人在推手是,用朋,捋,挤,按四法,向四个正方向周而复始的
的做互相推揉的运动.四隅指四个斜的方向.四隅推手是两个人用采,列,肘,靠四法,向四个斜方向周而复始做互
相推揉的运动,又叫大捋.
四正
掤捋挤按须认真,
是说练习在正确,细腻,不可马虎。在经过量变后,使全身整体协调一致。
采挒肘靠用中奇,
是指在四正推手的量化基础上,的出奇制胜的技法。
比如,
采,必须有捋和按的交错结合
挒,必须有捋和采的结合
肘,必须有捋采挒而后贴身用肘
靠,必须也是以其他技法为基础,再用驱干击敌。

总之,“四正”是以正治军,“四隅”是以奇用兵。
太极十三势中“四正”棚、捋、挤、按是太极拳练习中最基本的方法,这四种手法无论身体的位置变化与否,其要求是正对前方,被称为“四正”。
“四隅”采、挒、肘、靠四种方法的运用。是以身体的斜角为方向(一般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被称为“四隅”。
“五行”:进、腿、顾、盼、定则是指身体移动所处的方位和步法变换。
十三势与中国传统哲学五行八卦结合上,“四正”是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隅”是采、挒、肘、靠即乾、坤、翼、艮。五行: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

㈣ 关于“中华瑰宝”太极拳,你知道多少呢

知道太极拳既是哲学拳,也是折寿拳。网络显示最有名的宗师们都短寿

㈤ 我现在正在学陈式太极拳推手,有半年之久了,可还是那么的僵硬。请问各位太极拳高手,怎么练才能去僵

第一,抄要去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太极拳要在架子中松,才能在推手中松。自己打拳都松不下来,对抗的时候就更松不下来。
第二,要去掉对抗的想法。对方攻击进来,要想办法化解而不是对抗。心里有对抗的想法,人家来了堵住,人家要走你抓着不放,就犯了太极拳顶匾丢抗的毛病。
第三,要去掉胜负心。怕输,就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生怕对方推动自己,化不掉就用蛮力硬拨、硬挡,能松就怪了。

总之,时间短,怎样也不会松;存在对抗的想法,就做不到欢迎、欢送;好胜心强,就做不到舍己从人。

㈥ 吴阿敏的资料

搜索词条
吴阿敏

更多图片(1张)
吴阿敏生于1967年出生。她自幼习武,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曾训练于安徽省体工队、武术队,主修太极拳、械、推手等太极项目,从师于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秉慈老师,系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是中央电视台"闻鸡起舞"节目的特邀教练。

中文名:吴阿敏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7年
毕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
个人荣誉

1997年,在第五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中,吴阿敏获吴式太极拳第一名,42式太极剑第一名;

1998年,吴阿敏获全国武术锦标赛女子太极拳、剑、推手全能第一名,女子太极推手(56Kg级)第一名;

1999年,吴阿敏获第六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女子陈式太极拳第一名,42式太极剑第一名;

2000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中,吴阿敏获得女子吴式太极拳第一名,女子太极拳、剑、推手全能第一名。

人物评价

一个清水芙蓉般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美女,从两岁蹒跚走步起,就随每天练武的父亲学招式,民间的,少林的,只要是打拳舞剑她就跟着比划,久而久之,她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二岁就进了省武校。

之后又考进北京体育大学,大学以前她参加了全国省市的多次武术比赛,得过几十块金银牌。体育大学的学习是她质的飞跃,在此期间她在各位高师教授指导下系统的学习了中华武学及相关理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及养生学有了全面的理解,并且坚持不懈的刻苦学练十八般武艺,学费都是假期打工赚来的,每天都要比别的同学睡的晚,起的早,她说别人一分努力,她就要付出十倍的汗水。在少女如花似玉的年龄,吴阿敏却深深迷上了太极,倾情倾心,如果你看到了她的鞭杆,就是在冬日空空冷冷的地下室研编出来的,如果你知道了她的养生拂尘就是夏日每天挑灯到子夜的理论钻研,如果你晓得了她每天六点就起床,晚十二点还忙碌未眠,如果你得知了她走出国门又去把更高的山峰登攀,你会怎样想?工夫不负有心人,当她取得硕士学位的时候,也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先后获得了世界武术大赛太极拳剑推手全能冠军,和各种金银奖牌30多块并参与了中国最具权威的武书辞典剑的编著和中国太极拳运动再版标准示范图示,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央电视台青春之光武术教练,出版教学光盘100盘,教学书7部,创编阿敏九式拳剑扇刀杖拂尘鞭杆等30多套。

㈦ 求吴阿敏杨式42式太极拳视频下载

关于太极: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是技击法,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既是养生术,又是杀人术,只不过有其独特的应敌之技法而已。太极拳技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古以来兵家常说的“因敌变化示神奇”。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林。”太极拳,就是追求这个“神劲。”

《投笔肤谈》的作者云:“虚实之机,其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狃者,因袭、依袭也。故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曰:“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个“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体现了“因敌变化而取胜”之意。上述,均说明了太极拳所遵循的应敌之法的特征。

其实,传统的陈式大极拳,不论拳架、推手、散手,都体现了它固有的武术本质。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满了技击含义,它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它是太极拳功夫的入手点,又是太极拳综合功能的落脚点。它主要锻炼知己功夫;而推手,则是一种锻炼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锻炼听劲、懂劲、化劲的基本功,也是检验拳架各种劲力的试金石:散手(徒手搏击),则是太极拳功夫的最高表现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须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锻炼的基础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须苦练拳架、单式(拆拳)、推手,以及进行内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体的太极系列功夫。

当然,太极拳用于散打,有它自己的技击特征。太极拳创编者的战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强调练太极拳的人总是处于应击者的地位。从来不主张主动去进犯他人。即所谓“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动,己不动”。一旦有人与我为敌,向我进犯,无奈我只好依其变,顺其势,借其力,化其力,以阴阳互济的、螺旋式的、松活弹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极拳功夫对付对方的挑战,争取以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即“因敌变化示神奇”之妙技。

因此,练太极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继承太极拳的固有功能,还必须下功夫钻研和锻炼太极推手和散打等防身应敌之技击本领。我们既要练拳架,又要练推手,既要练推手,又要练散打,从而练出一种完整应敌的高级本领。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台赛。

太极推手技巧:

(一)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敌变化而变化,那么首先要了解敌人的意图,一句话要了解敌情,正如孙子兵法讲的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则特别强调这一点。和对方一接触,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我一只手上有9个力点(五指、大小鱼际、掌心、掌背),双手18个力点:对方双手一旦接触到我身上,也有18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加上我的眼睛观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触,这所有的接触点上(当然同一个时间不一定点点都接触),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侦察兵”。锻炼推手时,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时时刻刻想到这些接触点,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这些“侦察兵”的作用,仔细听真看清对方力量的动向和变化,以便迅速运用相应的战术以应敌。陈照奎老师常讲:“十个手指头都得干活,象弹钢琴一样,非常灵敏地干活。”所以说,“听劲”是太极交手的第一项基本功。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劲,是太极拳各种劲的共性特征。太极拳用于交手时,它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即棚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所以,人们把棚劲作为太极功夫的接手法。这种棚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而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棚劲。即陈鑫公说的“无处不弹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气的球体和轮胎,处处皆有弹性外棚劲。因此,捋、挤、按、采、例、时、靠七种劲,都是棚劲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这八种劲,相生相克,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无穷。例如双人推手时,对方进攻来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从接触点上感到对方力弱,我即将来力向外棚之或随势拿之(如金刚捣碓动作一);如果来力较猛,而偏右,我即顺势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来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当我捋或采时,敌人变肘、变挤,我则按之;敌近身,我则走大捋;我捋敌,敌靠我,我则转腰走按劲。同样,敌人若采或捋我时,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诸法,八种方法相生相克,反复锻炼,以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带动全身,练得自己感到脚下有根,丹田气壮,内气鼓荡,周身皮毛向外膨胀,感到处处可以引化、处处可以爆发出松活弹抖之太极劲,才算初步“劲上身”了。所以棚劲是太极劲的基本特征。

(三)从锻炼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练推手时,往往是想把对方拒之门外,尤其力气比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愿让对方来力近己圈内,或急于将对方发出。这样就很难练出太极拳之引化本领。首先,我们要在精神上树立敢于让对方进来的大无畏精神,敢于近身,气魄要大,胸襟要宽,容量要阔。陈老师经常说:“来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给多少;来之欢迎,去之欢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怀要宽”。意思就是能把对方的来力放进来,当对方前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则顺势发化(其中之要,在于机势)。即陈老师讲的:“来,则顺势捋;去,则顺势发。”都是一个“顺”字。做起来,确很难。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时就必须下功夫练引化。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后坐(而不是前跪),势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尽力加大,不论对方是按、是挤、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进来。对方两臂无非是那么长,不要怕,即使吃几次亏,输几次,也无所谓。练习能吞能容之后,再练能吐、能放、能发就容易了。他来多少,我要多少,一点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给他多少,一点也不多给。尽量多练习大捋、大开大合,把身肢放长、放展,练习顺势而引,顺势而发的功能。

(四)谁先合,谁能赢

陈照奎老师讲合,实际上是讲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只手去拿住对方,而是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他还强调一个“先”字,谁能先合,谁能赢。即要主动,首先要从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藐视他,使他处于我的包围圈之内。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双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即抢夺“大本营”),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点动向)。然后,随他的动向而合力发之,以破坏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办了。所以,既要顺着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他应敌时,千方百计让他落入我的包围圈之内,用引诱之法也好,用声东击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转过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时,尽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劲,然后再顺势借他之力将他消化之。陈老师推手时,主张尽量控制对方肩部和大臂(肘关节以上),这样便于将合力加到对方的重心线(又称轴心线)上,便于破坏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讲过,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时指之,肩时不能用,意指之。”总之,意气力,都要想法合到对方重心线上,当然,如果无预定的死规则,允许用腿,上下合力则更易奏效。如所谓“小鬼推磨”之法。当然,敌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计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听劲”本事,当他欲合未合住之时,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劲破之。决不能让他合住我。为此,平时练拳必须注意聚精会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开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

太极拳往往讲求引化为先,先引化而后发放,其实这是初级功夫。高级功夫应该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与进击同步化,统一行动,方为妙术: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是先引后发。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即所谓“引劲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运行一个圈中,有时半个圈引化,半个圈发劲(如六封四闭动一到动三);第二种手法,是边引边进、或上引下进、左引右进等等。如懒扎衣动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进(击),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进(击、蹬、套、插);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刚捣碓之捋法,其中单势进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发放之劲。体现了在我主现控制下敌我力量合二为一,致他于败势(背势)。又如抱头推山动作一,左时引化对方右手的按劲,同时,借对方之按劲,发我左拳击敌胸部(头部)之劲。肘引手发,手引手发,点线变化,化打皆在一只臂上,这不正是极妙的上层功夫吗。有时在一只手臂的一个螺旋劲(顺逆变化)之中可以发出几个劲。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里合肘、里勾拳三个劲的迅速变化,又如白猿献果一势的反拿、上棚、下引、击裆、切肘、冲拳等六个劲的变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点线结合用法。抽出这些单势进行锻炼则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击功力的上乘方法。

(六)依靠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发挥人体立体螺旋之威力

人们常常把太极劲比做漩涡、旋风、钻头、龙卷风,所谓发劲,即依靠这种人体立体螺旋力量,把敌人棚出去,这是对的。练太极拳就是要练成周身处处都是球,使来力感到触处有圆;处处球切球;处处被滑掉,被棚出。同时,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躯体又象蛇一样,将来力缠住,处处可以发劲。平时练拳时,即应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为枢纽,依靠它的离心旋转力,带动周身,带动四肢,所有运行非圆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钻头、似导弹。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劲,处处都是顺逆滚动的、点线变换的螺旋体,从而在滚动中化掉来力,在缠绕中吃掉来力。使对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劲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发出的弧旋球一样,使对方莫知所措。为此,平时练拳时,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缠绕劲,一点也不要马虎,丝丝入扣,缠到筋骨之内。平时练习推手,不论进退、化发,都要锻炼走螺旋劲,腰如门轴,双手如“转子门”,充分发挥腰部的离心力,使对方感到处处背势,非输不可。但“兵贵神速”,只靠平时打拳时的慢动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练单式发劲、练快速螺旋劲,快到“迅雷不及掩耳”。当然,为了腰活,还必须锻炼松胯。

(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是陈老师常说的一句要领,也是他常用的一种手法,在陈老师之前的拳论中还未见到这句话。这句要领,既形象,又实用。他常用的三个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后,先合好劲,然后塌掌根,力求塌至对方脚跟(依靠意念力)。同时,要沉肩、坠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于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劲,把对方之力碾出去。其实人们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轳,压马路的压路机,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太极拳,就是靠这种下塌的力量,破坏对方的根基。所谓“贴身近战,力摧其根”者,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创,而着眼于破坏其整体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锻炼自己下盘的稳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巩固自己的根节;另一方面,与敌人一搭手,即着眼于他的脚,不论是从上盘、中盘、下盘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劲,力达其根,力摧其根。这是应敌时破坏其平衡的着眼点、着手点,也是落脚点。

(八)从反面入手,造努借力

太极拳以顺势借力为其主要技法。但在敌人来力不明时,可以采取“造势借力”之术。即给对方以假象,而从反面取之。“道者,反之动”(老子)《孙子兵法》谓之“声东击西”。我们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刚捣碓动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双震脚、金鸡独立);欲前先后,欲后先前(如左冲、右冲、退步跨虎);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如初收、披身捶);欲纵先横,欲横先纵(如闪通背动作三、四);欲顺先逆,欲逆先顺等等。从反面入手,造势借力之中,还有一种惊诈之术。“兵不厌诈”,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慑人。如惊上取下,惊下取上,惊左取右诸法。有时则采取一断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劲一断,使对方一怔,或突然失控,当他神怔劲空之时,我迅速接劲击其虚点。各种武术中都有这种技法,太极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极拳强调走螺旋劲。如陈鑫公所云“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虽然平时练讲究“连绵不断”,“无断续”等,但在实战中必须适机应变,沾粘连随是基本手段,但还要能粘、能断,劲断意不断,劲断神不断,断是为新的粘,一断一接,断和接都是为了制敌取胜。太极拳的上乘功失,就在于运用自如。

总之,给敌人以假象而从反面取之。也是一种重要手法。所谓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个势,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势、或他劲落空、或回撤、或发直、发愣时,我即以神速之螺旋进击,使对方失势。正是体现“因敌变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节相应,节节打人

太极拳所以能以柔取胜,以柔克刚,其关键在于全身筋骨节节放松,劲力节节贯串。因敌变化节节交替运用,节节可化,节节可打,全身所有关节都非常松柔、灵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个关节,大至上中下三盘,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脚,各个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谓“挨到何处何处击”者也。主要之处在于应敌时能不能随机应变,三节互用,三节、及至九节,能灵活交替运用。即《孙子兵法》中所云:“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就必须在平时练拳时,注意锻炼各个部位的劲力变化,节节灵活可以随机而用,全身如龙似蛇,变化自如。打拳时,推手时,要时时意识到双手、双臂、双腿、双足,以及手足之间的合劲,相吸相系,上三节,下三节交替变化、顺逆变化地节节贯串劲。例如:中盘式动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来(引过来)同时右手击出;又如单鞭动作二,右手被拿,屈时以采肘解脱,并可以肘反击;抱头推山动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击,左手被棚,右拳再出击。如掩手肽捶动作五,双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护心拳(兽头势),双拳、双时交替边引化边出击,下边脚可以勾绊、可以进击,左右配合、上下配合、节节配合,交替引化与进击。充分体现太极拳之整体劲及其在阴阳变化中之妙用。

(十)充云强调和发挥意念力

太极拳,是强调用意的武术。用意,是太极拳内功的上乘功夫。讲“用意不用力”不对,“用力不用意”也不对。还是意气力(精气神)三结合为宜。

总之,上述种种战术技巧,必须基于平时刻苦操练和用心体悟。除了坚持练拳架之外,还要练单式,两人对练,以及功力训练,内功训练,不断增强体能、智能、气能,以及胆量和勇气,还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讲的四个字:即一胆、二力、三智(谋)、四法(技巧)。太极拳也不例外。

武当太极108势:

内气循行,点穴卸骨诸术,都以练气养身为本。在名师传授下,收敛先天气,习练行、走、坐、卧诸功,施抱无守一之方法,循大周天、小周天、小小周天之气,达到练性修真之目的。从妄为、有为而至于无为。

人身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武术名家、太极大师,治病疗疾,点穴截气,破脏腑之调节,都因明经知络所为。中国武当太极开始练习时,吸气、舌顶上腭;呼气、舌守下腭。待气血循行,通畅、顺当后,练习时舌顶上腭不变。

起势:混元一气

1.无极开太极
2.一气化三清
3.托天引气
4.鼍龙戏水
5.阴阳两仪
6.四象翻掌
7.三环套月
8.双龙出洞
9.龙虎相交
10.手挥琵琶
11.锦鸡抖翎
12.左转抱球
13.踢腿撩阴
14.右揽雀尾
15.掤捋挤按
16.双、单云手
17.右转抱球
18.踢腿撩阴
19.左揽雀尾
20.掤捋挤按
21.双、单云手
22.单鞭
23.双挒抖掌
24.提手上势
25.小擒拿
26.右挂左抖
27.怀中抱月
28.白鹤亮翅
29.左、右搂膝拗步
30.龙虎相交
31.手挥琵琶
32.右单展翅
33.左斜踹脚
34.右搂膝拗步
35.双、单展翅
36.右斜踹脚
37.右搂膝推掌
38.双、单展翅
39.龙虎相交
40.手挥琵琶
41.搂膝斜插捶
42.懒汉扎衣
43.转身撇身捶
44.上步掤捶
45.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一气化三清
48.托天引气
49.鼍龙戏水
50.阴阳两仪
51.左抱虎推山
52.右抱虎推山
53.双、单云手
54.左转抱球
55.踢腿撩阴
56.右揽雀尾
57.掤捋挤按
58.双、单云手
59.右转抱球
60.踢腿撩阴
61.左揽雀尾
62.掤捋挤按
63.双、单云手
64.双开弓
65.巴打掌
66.搂膝指裆捶
67.左倒撵猴
68.右倒撵猴
69.左倒撵猴
70.右倒撵猴
71.撩阴掌
72.一柱擎天
73.踢腿撩阴
74.盖步海底针
75.闪通背
76.懒汉扎衣
77.转身撇身捶
78.上步掤捶
79.搬拦捶
80.巴打掌
81.双、单云手
82.单鞭
83.双挒抖掌
84.左右双云手(5个)
85.锦鸡独立
86.雀地龙
87.上步高探马
88.左转跨虎
89.右转跨虎
90.双、单展翅
91.右转撩腿
92.右搂膝推掌
93.双、单展翅
94.左转撩腿
95.左搂膝推掌
96.二踢飞脚
97.犀牛穿山
98.左、右打足
99.震脚仆地锦
100.雀地龙
101.右起雀地龙
102.巴打掌
103.腾空摆莲
104.摆腿跌叉
105.玉龙举鼎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合太极

收势:混元一气

回答指数:95

该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过

㈧ 推手里的几个动作名称,技法特点,动作特点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 挤 、按、采、 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 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 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 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 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 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 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 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 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推手的用劲和听劲:
手时切忌拙力,务于掤、捋、挤、按四字探求奥秘,此四字即包含无穷之变化,学者务必深刻体会。
如: 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同时也可防止对方趁我捋时,进步横肘,将计就计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劲,易伤人,不可轻用。
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按包括轻灵或重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或开或合,总之依势而变。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诸用法之用劲皆是劲自足起,由腰带动自脊而发。手法虽有变化,然而其劲皆自腰胯变化而来。此点尤须注意。
二人对练推手时,除注意体会用劲之方法外,务必要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要用拙力,静心听劲。久之,则能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
关于“听劲”,万不可误为双方用力对顶。常见推手时,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问有劲了没有,一方答有或无,此大错也“听劲”是感知对方用力之大小、方向、变化趋势等随机变化,万不可顶住。初练时,先练两臂,久练全身皆可感知。能听劲,则当对方发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听劲则不必与人相较,学者务必注意。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是:
一曰“中”。这个“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论自己如何腾挪变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虚实转换于自身的稳定范围之内,不失于中。其二是取中,即双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对方的重心,在不即不离中要随化随进,进于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适中,即无论是进是退是化是发,均要适度,机之把握,量之大小,处处与彼洽合。故需足胯灵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
三曰整。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孙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
四曰活。孙氏太极拳推手练至高级阶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于由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此为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走中亦可互换。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础。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灵活多变无定法。五曰空。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也。
以上五点:“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过是“神气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拳推手之一般步骤是,先练定步推手,练四正推法,继而四隅推法。然后活步推手(顺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后是大捋随至技击。

㈨ 太极拳中的四正四语是什么意思

四隅四正是太极八法,只要是太极拳就会用到
没有拳种分别得
四正 是 掤、捋、挤、按、
四隅 是 采、挒、肘、靠

太极拳学派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最基本的手法,称之为“太极八法”。它是太极拳所有拳式的基础,这八法的劲别是各不相同的。太极拳以八法为基础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因为前人的技击实践证明,拳不在多,而在于习练纯熟。在实际竞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并不太多,若能纯熟,则八法也已用之不穷了。

太极八法以掤、捋、挤、按四法为正法,合称为“四正法”或“四正手”,简称为“四正”;以采、挒、肘、靠四法为奇法,习惯上合称为“四隅法”或“四隅手”,简称为“四隅”。八法以掤为首,以四正为主,以四隅为辅。杨式太极拳把“揽雀尾”列为起势后的第一式,目的就在于把四正当做全套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来进行练习,先打下四正基础后,再学其他各种法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内容就足由四正、四隅这八法组成的,而练习推手的目的就在于熟练这八种劲别及其力‘法的具体运用。早年拙作拳诀中,有一首《八法决》概述八法之精要,现摘录于后,仅供参考:

“八法须认真,四正为根本。

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

掤撑圆而沉,捋抱顺且韧。

挤排化在先,按推劲要整。

采拿宜拔根,挒惊务相称。

肘屈勿轻使,靠崩必贴身。

称羡虽经年,功夫终难深。

不若朝暮练,日久知屈伸。”

上述歌诀中“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句,实即“两膊相系,上卜相随”的另一种说法,两者义无不同。戚继光《拳经·捷要篇》说:“上下周全,无有不胜。”这也足以证明,古今拳术对这一基本要求历来是分外重视的。四隅推手是否只包括采、挒、肘、靠四法四隅推手又名“大捋”,其演练内容足以采、挒、肘、靠四法为主,同时也包括了掤、捋、挤、按、闪和切截、沉化等法。从外形观察,由于传统大捋是以重复做四遍为一圈,而其中以捋、靠两法各四个动作最为分明,因而又有“四捋四靠”之别名。大捋中捌、肘两法,如采取实捌、实顶,就极易误伤,故只能把实用动作留在意念之中,而并不出手。闪法实即掴面法,俗称“打巴掌”,是为反向转圈而编列的;切截况化源于反关节擒拿,凡对方用靠,我一手采执彼腕,用我另一手的前臂像用刀切物一样截住对方上臂的近肘部位,并向下沉化,以破解对方的用靠,这就是切
截、沉化;在此基础上,只须把采腕的一手拧转一下,便可变为撅臂法,它是为御靠和转按而设的。

由于闪、撅两法也难在练习中实闪、实撅,所以也只能是象征性地做到适可而止。挤法则与靠法相连,应敌变化时近身可挤、贴身可靠。但作为推手套路,却又没法子既挤又靠。倘若把上述意念性与象征性的各法计算在外,则表现较明晰的为拥、捋、按、采、靠五法。因而在外观上四隅推手的动作是极为朴实简捷的,似并不比动步四正推手复杂;但若从内含的技击意义上分析,它所包容的着法竟有十法之多,这就远比四正推手要难学得多了。而且一旦习练纯熟,还可在大捋套路的基础上随意变着,那就接近散手了。

由此观之,说明大捋实际上是一种“八法推手”,即已统括收编了太极八法,而不止是采、挒、肘、靠四法。

基于这一事实,要学习大捋是必须先打好四正推手基础的。一些求学大捋之人,往往急于求成,并反之,如丢了掤劲,那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虽能不犯“顶、抗”之病,但“瘪、丢”之病不断,依然难成好手。初学推手者以“硬手”最为多见,所以教学上分外强调“以松柔人手”;但如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掤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而缺乏内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刚,那又怎能谈得上“刚柔相济”呢?拳谚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拳无刚柔,出于无效。”有的人认为太极拳只要柔,不要刚,这是一种误解。仪仪是太极拳在处理刚柔问题的方法上,与其他拳术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谚说: “运化要柔,落点要刚。”这是相对地指化劲和发劲来说的。然而不论化劲和发劲,都不可丢掉最基本的掤劲,这是指普遍意义的柔中寓刚和棉里藏针。总之,无论攻守化发,都不可丢掉这枚“钢针”。

因此在太极拳术语中才有“掤劲不丢”的说法。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把“掤”列为八法之首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道理。

阅读全文

与吴阿敏推手四正手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