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功能
古诗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古诗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B.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美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品德教学在小学阶段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凸显教育的功能,这样会使品德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现育人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效益。
一、立足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认知、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一二年级阶段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3、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4、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的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抓住品德教育点,拉近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认同,产生共鸣,这是实现品德实效的关键。例如执教《交朋友应宽容》一课时,教导学生对待朋友要宽容、谅解、团结,面对朋友的误解不计较。学习《话说雷锋叔叔》使学生知道雷锋叔叔的事迹,并知道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脏乱的危害》、《啄木鸟行动》和《查查疾病源》等课程,通过身边不良的卫生情况和脏乱的环境问题,使学生知道不应该做那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让学生知道自觉的维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立足品德教学,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品德课堂成为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生活,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
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夏天》一课,我抓住我喜欢的夏天这个主题,把教材中分析夏天的时间、夏天的温度变化等
C. 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 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 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认同朱熹提出的“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个性化阅读,例如,我在教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让学生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提示他们分别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从而抓住关键词“牛”、“找乐子”、“贱卖”,让学生去思考谁“牛”,谁找谁“乐子”,怎么“贱卖”,进而将奇人泥人张与海张五之间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天津卫这些民间艺人们的铮铮骨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花木兰》一文时,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挖掘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例如她身上属于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的胆识,属于娇俏女儿的“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属于华夏儿女的“孝心”等.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
“一面与两搭配不用”指的是“学校能否……”有能和否二种情形,而后半句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是能的一面。必须是“教学活动的能否有效开展……”才会与前半句相照应。
总之,如果前半句有二种可能,下半句就不能确定只为一面。
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内因。”这句话就是对的。
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内因的过硬。”这句话就不对。
E. 教育学 简述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
(1)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
(2)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
(3)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
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和创造的功能
(1)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过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
(2)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
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
(3)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
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一功能的发挥具有两大途径:
(1)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
现在的教育活动非正常注重交流活动。
(2)通过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的学习。现在教育也非常注重文化交流。比如说,经常组织儒家思想学习交流会、中西方文化差异交流会等活动。
F. 如何在书写教育中贯穿育人功能
一、写字教育具有打牢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的功能首先,写字教学可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其次,写字教学能充分传授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汉字文化基矗文字是工具。再次,写字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工具,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广泛的文化建设效应。
二、汉字书写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祖国书法艺术的基本途径我们的教育必须无愧于自己祖先所创造的书法艺术。
三、汉字书写教学可以多方面激活和学生的心理生活,提高智能素质首先,写字观察教学能高频率、高质量、多样性地激活和发展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其次,细腻复杂的书写动作很有助于开发智力。汉字书写始终是手脑并用地去完成复杂的写字任务。再次,写字教学过程中的书法欣赏环节,也是活跃和发展心智因素的重要环节。美的书法作品几乎能同时激发感知、情感、想象、顿悟等综合性的审美心理活动,这种完整复合的审美心理,可使学生的精神领域得到净化和升华。
四、汉字书写教学是属于审美性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美是形、义、音三位一体的汉字固有的属性。高水平的写字课必须把审美教学作为重要内容。
五、汉字书写教学包含丰厚的伦理文明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地看,汉字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领会汉字这种崇高美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培育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总之,汉字书写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发展心智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优化思想品德和造就书法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G. 求回答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题目!
太多了,还是自己搜吧
1.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关于广义文化,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文化。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不要以为教育就是按照一定计划,将一定的内容传授或灌输给新生一代的过程,其实人格的形成是与一种特定文化类型直接相关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比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起居、饮食、言谈,自信或自卑,勇敢或怯弱,情趣、爱好、喜怒等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等,为什么竟如此不同呢?它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可以说是由不同的文化所支配的。
(二)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作为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学科是文化,人文学科是文化,就是伦理,道德等内容的教学,也是社会价值对青年发展的一种界定,一种要求,其实这也是文化,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核心。这里需要说明,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影响,往往要通过精神文化这一中介来实现。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的。我们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国家财富的多少所制约,而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三)“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比如,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相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2.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功能?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事业的大扩展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每一个新增成员都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现有人口中,23岁以下的人口占5亿以上,从扫盲角度来看,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8亿文盲和半文盲,还需要给成人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同时,人口的增长又主要在不发达地区,我国人口正以每年2千万的速度增长。
如果教育经费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教育规模必然扩大;如果教育经费不能增长,必然导致两种结果:一是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降低入学率;一是保持入学率,而降低生均经费。这两种情况都有损于教育的发展。现在许多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难题。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的重要的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他们通过遗传和对青少年的养育过程来影响受教育者,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协调程度来影响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其次,全社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结构,作为大的背景对学校教育起着间接的作用。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差异:女子教育是国际上要解决的难题
人口的结构 年龄构成:年轻化或老龄化
社会结构:职业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上,人口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有多种流动:城乡间、贫困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等。
这种流动影响到教育的规模、各地域教育的差异性、目标的制定、人才的培养、结构的选择、移民教育等方面。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
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作有促进作用,但是,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
1)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4.教育的人口功能?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7. 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8.隐性课程及特点?显性课程及特点和类型?
9.活动课程的特点?核心课程?
10.设置选修课的依据?
11.什么是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2.学校的教育制度(学制)?
H.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教与学原理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I. 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构,功能,文化的关系怎样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遵循的总原则,其中内对于"结构"和"功能容"的关系,应该是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结构"是指语言的语法,"功能"是指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汉语的交际功能,因此"功能"才是汉语学习中最根本的部分,"结构"应该是为"功能"而服务的。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刘珣(200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十条基本原则:一是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
J. 如何加强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图书馆由于肩负满足读者信息需要和知识需求的任务,既有传递请报信息的功能,又具有传播知识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为空间场所开展的。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如乘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像站住千万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任你驶向无穷的宇宙、浩瀚的海洋
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的知识技能,因此,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报刊、硬软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的资源共享,具有信息的无限性、新鲜性。
2.3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
如果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
高职院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知识、学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学生学知识、学文化、学专业、学做人的精神食粮。图书馆可以通过推荐优秀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就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而言,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共同创造的义化现象。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高职院校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合理的课程实践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
教育从本质上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作用的。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更多地在于使学生通过对义化价值的汲取,取得人生对社会实践的全面体验。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
3.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创造准就业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它以其特有的办学方式和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学生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化目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要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有更宽广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条件。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图书馆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能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自己。
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载体多样、种类繁多,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丰富的义献信息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义献资源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馆藏建设中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组织藏书,同时也要面向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建设馆藏,建立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
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同时,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服务于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即一方面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应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宝库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因此,图书馆住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目前,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的生产、服务、实践发展需要,将教、研、产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构建新的合作教学模式。
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等,这些设施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共享教学资源,不但为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改革提供技术基础和支持,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校园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发挥环境和设备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
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藏书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服务工作主要是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义化活动开展的。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即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检索服务、复制服务、网络服务、报导服务等,为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与义化沙龙等提供义献信息、文献资源。同时,应当不断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校内外与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因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又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要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结合,力争为学生营造实践创新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