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畔独步寻花》的教案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浑然天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⑵ 江畔独步寻花属于几年级教学内容
六年级。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专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属恰啼。
注释:
江畔:指位于杜甫草堂不远的锦江之畔。
蹊:小路,山路。
一二句意谓:邻居黄四娘的家,一路开着花,千朵花万朵花,缀满枝头向下压。
戏蝶:嬉戏于花丛中怕蝴蝶。
娇啼:啼声娇媚悦耳的黄莺。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音调和谐,如贯珠相连。
三四句意谓:留恋鲜花的彩蝶,时时舞翩跹;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嘹嘹呖呖地鸣啭。
赏析:本诗展现了一幅春暧花开、莺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静宣人的画面,诗人陶醉于春光、其乐也融融的神情充分表现在字里行间。
⑶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设计之四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教案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教案设计 1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设计 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 蹊 、 恰 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教案(2)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 蹊 、 恰 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录音 四、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教案(1)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⑷ 《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不是一首的,上面是其六,共写了小路、花、蝴蝶、黄莺四种景物。
⑸ 怎样给小朋友讲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
一、教材分析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它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高
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下两句着力写桃花:桃花一簇,深浅放红。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全诗在写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积
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静心读书,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好。学生大多能融入诗歌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读准“畔、懒、倚、簇“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说”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对诗文理解的加深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培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是小学生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 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情感的引领。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运用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古诗意境相呼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感悟景语皆情语。
2、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化的刺激。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借助图画将本首诗形态化,使学生能更清晰的理解诗意。古诗教学悦耳很重要,借助配乐给学生以声感的刺激,活化了
呆板的文字,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知。
3、借助想象,领悟情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结构精巧,言虽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4、精读一首,带读一组。“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与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丰满。
5 江畔独步寻花 (片头)开场白:今天我能和我的40名学生一起来双江学习,我觉得很荣幸!感谢在座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孩子们向大家问问好吧!
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春天吗?(喜欢)哦,春天就在我们身边,瞧,春天来了!
生:看画面 (课件1春天美景:青山 绿水 红花 鸟鸣·······)
师:这景美吗?(美)你们能用语言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吗?
生:看画面,各抒己见
师:真美,面对这样的美景,谁不动心呢!唐代诗人杜甫曾独自去四川
成都锦江边游玩,被锦江边春天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于是诗性大发,他
一口气写下了一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7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第五首(板书:5江畔独步寻花)(课件2:出示诗文) 5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二.初读诗文
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做到字字响亮,开始吧
生:自由读诗
师:谁愿意来试试(1-2人)声音真响亮,字音读得真准,尤其是“畔”“懒”“倚”“簇” (课件3可突出显示带拼音的生字“畔”“懒”“簇”“倚”)
师:小朋友看屏幕,我们再把这几个生字响亮的读3遍
生:齐读生字
⑹ 求: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游园不值(叶绍翁)的讲解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游园不值
年代:【宋】 作者:【叶绍翁】 体裁:【七绝】 类别:【】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注释](1)不值:没有碰见。(2)应:大概。屐[音“季”]齿:木头鞋子的齿。
[译文]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⑺ 四年级《江畔独步寻花》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漕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
课前,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作者杜甫的资料。同学们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翻阅报纸,积极性很高。
课上,小组内交流、整理时,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浓厚。 “现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我的话音刚落,三名同学便同时站了起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只好另做要求,从第一组开始,依次汇报,从发言中,我感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遗憾的是:课堂结构不严谨,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相信同学们有能力,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思维活跃,读、说、听、写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效果较好。但对于自己的课堂,我也有不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举办了科学合理的特性。课前,我多次研读课标,也认真分析了本班孩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北师大教材的编写特点,确立了“三维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在40分钟内顺利达标,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与以往比较,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恰当,也比较到位。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金钥匙”,向学生推荐了两种最基本、最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法可用,并据此进行读、悟、说、批注、思考、想象,充分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体会文章“用蝶和鸟衬托春花之繁茂的写法”,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悟出了作者凝聚于诗中的情感,使自己也融入到诗中,也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实现了作者、文本、读者的三方融合。
三、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是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故事描写的景物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到文本中要落实的知识点——“用蝶和鸟衬托春花之繁茂”。
2、用“作者怎么样描写这些景物?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引导学生默读古诗,想象意境,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体会诗人的喜悦与赞叹,进而将自己也融入到这美好的春光中。这一活动,可以说是找准了文本中语文技能的训练点、情感的渗透点和延伸点,尤其是“情景再现”的出示,更是将文本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文本的衔接点有机地链接到一起,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四、不足之处。古人讲究“炼字”、“推敲”。在本诗教学中,如果能将一些重点词句再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品味、咀嚼,一定可以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第二单元《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杜甫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是在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说说知道了什么:学生说黄四娘家院子里的花开放了很多,把路都占满了。从“满”字看出花多!千朵万朵压枝低,也能看出花茂盛多!我就相机引导“千朵万朵”形容数量很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贴切、生动、形象描绘出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一句就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学生又说“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留连”看出蝴蝶被花吸引了,都舍不得离开。也可以看出花多、花香、花茂盛。我又相机引导诗人把花当做为“我”开、蝶为“我”舞、莺为“我”啼,向学生们介绍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整体来说教学效果不错,同样是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是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