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书法学习
1、要看你是什么年龄了,现在社会上的书发班一般都是从楷书,到篆书,到隶书,最后行书,四年下来你的字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现在也有些书法班从隶书开始练,效果也很好。
2、如果练习楷书的话,建议练习颜体,颜真卿的字,因为颜体的特征明显,对于初学者来说好掌握,颜体横细竖粗,字体粗大。
3、当然是颜真卿的字体<多宝塔碑》练一年,再换别的体,隶书就练《曹全碑》行书当然是《兰亭序》,《圣教序》也行。练好了自然会衔接,因为字体不同,所以不用担心。
4、每天练习一张就行,28个字,街上有卖专门的练字纸,什么时间都行,心情越好,效果越加。
5、每周练习7个字,一个字写四遍,也就是一张纸,每天都写着几个字,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进步,字不再多,而在于你临帖临的准不准,一年下来这一本字帖基本上是掌握差不多了。
6、最好不要同时练,因为你字体还没把握准。
7、贵在坚持,最好去外面报个书法班,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连书法已经7、8年了,有什么不懂可以留言再问我。
Ⅱ 初一上册历史第24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急求!!!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科技与思想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识目标: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范缜和《神灭论》。
2.素质培养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刘徽、祖冲之等古代著名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3)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形成目标:
(1)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和范缜《神灭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范缜和《神灭论》。
难点:内容多而零散,不易掌握;专门的科学和哲学知识不易理解。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这一时期有什么突出特点?
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2.讲授新课:
一 祖冲之和圆周率(板书)
1.大数学家刘徽(板书)
概念: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圆周率的推算显示了一个国家数学发展的水平。
中国古人一直用周三径一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通过这个表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不对的,刘徽是三国时的魏国人。他提出用切割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刘徽不仅最早提出了正确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而且还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用“极限”的人,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板书)
介绍:祖冲之,祖籍河北,南朝宋齐人。祖冲之祖孙几代人都热心于科学技术,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自幼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和数学,尤喜科学技术。他注意学习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实践,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也检验自己的某些设想是否正确。由于他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科学家。
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例如,他编制的《大明历》测定一回归年的时间为365.24281481日,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定的结果相比只差46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他还仿制过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和水堆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
3.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
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研究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推算上。
指出: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再往下割,从圆内接六边形到内接一万多边形,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的成果。但是,阿尔•卡西比祖冲之晚了一千年左右。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为纪念祖冲之,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专廊上。这说明,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的贡献记录在他的专著《缀术》之中,该书非但是唐朝的教科书,而且在古代朝鲜、日本也曾是教科书。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穷其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刘徽得到π=3.1416这个近似值,要算了圆内接正3072边形,祖冲之要求出3.1415926
Ⅲ 兰亭集序好难背啊- -该怎样快点背下来啊
确实不怎么好背。王羲之当时处于虚无充斥的东晋社会中,文章一气呵成,感情深沉。本人凭借较强的记忆力与对书法至死不渝的爱背了下来。一定要多读
Ⅳ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异同
1、形式上
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语言都讲究辞采与对仗。但两者相比,《兰亭集序》整散结合,《滕王陶序》则更讲究形式上的华美,逢句必对,辞藻华丽,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带来了意思晦涩的毛病。
2、内容上
两文都从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因事伤怀,抒发感慨,而后又由低沉逐渐转向高昂,表现得积极向上。最后又都收笔于眼前之事。
两文相比,《滕王阁序》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3、思想内容上
这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骈文。句式整齐,言辞华丽。都是先记叙了聚会的盛况,描写了美丽的景色,而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4)兰亭序教案扩展阅读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
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Ⅳ 求湘版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方寸之间 急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课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课《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教材版面在呈现印章品类的位置编排秩序上与这个内在的编写线索可能有一点阅读习惯上的差异。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赏三方印章审美意境的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动手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体验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与钤印基本步骤及其技术要领。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比较清楚,教材呈现了几组直接体现每个步骤技术要领的演示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对照模仿,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篆刻艺术,教材列举了四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可以作为欣赏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摹本。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侧重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骤要领的掌握程度。
教材设置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课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
“资料库”介绍了有关篆刻的历史及材质使用方面的知识,并提供常见篆刻字典的参考书目。
“学习大空间”就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三、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篆刻是一门讲究步骤的艺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治印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在刻制肖形印的环节可强化治印基本步骤的知识。
教材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课时的男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课时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不讲,查找枯燥艰深不讲,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四、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建议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欣赏活动为主体,穿插识篆、写印稿的练习,以及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再穿插欣赏活动,进行识篆、写印稿的练习,再进行篆刻作品临刻的实践活动。
治印材料应以方便刻印为原则,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时,建议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于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笔、黏泥或者橡皮等。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术难度,材料的来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学习冲刀与切刀的镌刻方法时,提倡优先选择学习切刀的方法。首先因为切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镌刻表现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冲刀而言更加便于控制,不易出现滑刀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学生对切刀的使用有所体会后再学习冲刀技法。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用力技巧与辅助方式,强调安全问题。
尝试篆刻工具刻石活动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因为没有教师的技法指导,锋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质石材上刻画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方寸之间》教案
作者:徐哲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了解篆刻的艺术特点
2.能够运用一种方法进行篆刻的制作
3.了解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对篆刻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法作品与篆刻作品对比分析)
问:这两种艺术形式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新课教授
1.什么是篆刻: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
2.篆刻艺术的历史: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3.篆刻艺术的特点:在较小的面积内,运用汉字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轻重的组织、进行丰富的艺术变化。
4.阳刻作品与阴刻作品比较分析,找出不同点:
①.出示一组阳刻作品(朱文)
②.出示一组阴刻作品(白文)
(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通过不同的刀法组合来体现汉字的艺术性)
5.多样的刀法:切刀法、冲刀法、切冲结合
6.基本步骤介绍:
①.直接反写②.水印翻稿 ③刀刻④印
7.印章的品类欣赏:名章作品、闲章作品、肖形章
8.印面的分布与组织欣赏(艺术性的体现)
9.学生作品赏析
三.小结
课 题∶ 方寸之间 课时: 3课时
授课班级:八年级 授课者:王建朝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大体了解与篆刻相关的相关理论知识。
②能够通过学习使学生在遵守篆刻章法变化的确基础上给自己设计名章,并能按照治印的基本步骤刻简单的印章。
③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确动手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
篆刻理论知识和如何治印。
教学难点:
在工具和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治印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
学习方法:
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关的示范作品、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课本、纸张、铅笔、橡皮、三角板(有条件的学生准备刻刀、印石等篆刻工具)。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激情导入:伴随着逐渐升温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加之金银价格的一路狂飙,各商家推陈出新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促销狂潮如∶CCTV2的《鉴保》栏目里珍藏艺术品鉴别;电视、刊物等媒体上的金银版艺术品收藏广告,如∶黄金版《清明上河图》;黄金宣纸《圆明园四十景》作品有十层楼房高、价值38800元;银版《兰亭序》;金银纪念币、品如;《鸟巢》等,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展示讨论∶这件艺术品的种类、内容、价值意义],点题∶什么是篆刻?怎么刻呢?这将是我们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课∶ 方寸之间 第一节 篆刻(板书)
一.篆刻(通过篆刻知识的简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① 什么是篆刻?
用篆书书写后再用刻刀在相关材料上刻治故称篆刻。早期的玺发现于商周,其功用与、器物的制作和铭记有关,后来印章经常用于国画和书法中直到今天,它既有艺术性(是国画、书法中章法的一部分);又具有实用价值(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② 印章的分类;(结合课本示范作品讲解)
Ⅰ·朱文、白文
Ⅱ·肖形印;名章、闲章、起首章、腰章
二.如何治印
① 选择
A.工具材料;印石、橡皮、刻刀、印泥、印床、宣纸等(结合实物直观讲解)。
B.刻的内容;自己的名章、肖形印等。
②写印稿(实例讲解)
A.书写顺序
B.书写方法 a.直接反写 b.水印翻稿 c.涂黑划线
C.书写字体A
③镌刻(刀法及其它注意事项在下节课实践中讲解)
④修改(注意经营位置,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追求和谐)
⑤印
三.课堂活动给自己设计名章(学生动手,老师引导)
注意 ①安全、纪律、卫生
②名章中的排序、字体、书写方法
③变化统一、个性风格的展示
四.小结、作业、工具安排
① 本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篆刻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知道如何给自己设计名章,下节课我们再进行系统的实践活动。
② 课外作业:完成课堂未完成的名章的设计。
③ 下节课准备工具:印石、刻刀、印泥等篆刻工具。
谢谢各位,敬请批评指导!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教学预案
方 寸 之 间
(第一课时)
执教:桂阳县敖泉中学 范群山
教材分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本课以临刻一方肖形章和学生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为主进行艺术尝试。
学情分析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学生对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了解甚少,对在方寸之间的石质等材料上执刀刻印更是陌生,因而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易到难、从基本知识到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逐步引导。不过,学生刚学习了的第二课《黑白世界》与本课内容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方面。因此,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篆刻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掌握篆刻刀具的基本运用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尝试刻印,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正确的艺术态度与良好的艺术素养。
重点难点
篆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运刀技能。
临制肖形章等篆刻作品。
教具准备
师:篆刻工具材料、图片资料、课件等。
生:篆刻工具材料。
作业要求
能独立临刻一方生肖肖形印或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幅国画,你能看出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师:对,我们从题款和印章等方面知道中国书画作品的作者。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方寸之间》就是有关印章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观赏国画作品,通过看题款和印章明确作者姓名。 展示国画作品(古筝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铺垫感情。
二、导读文本,了解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师:篆刻的基础知识包括篆刻的定义、表现形式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其基本技能包括治印和钤印等。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找到答案了就请举手。(出示导读题“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学生观摩篆刻刀法示范录像。 1、看大屏幕,明确学习目标。
2、速读教材第10-11页的内容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3、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篆刻刀法。 展示“学习目标”和 “想一想、找一找”文字幻灯片。
点击进入课件“刀法”版块。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初步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欣赏激趣,尝试治印 1、师: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十二生肖的说法。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肖形章与我们刚学过的第二课《黑白世界》的木刻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宋代著名词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请同学们找到自己属相的或者自己喜欢的那一个肖形章,试试把它刻制下来。(下发学具)
3、师:好了,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肖形章的镌刻。下面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幅钤印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欣赏。(展析学生作品) 1、学生观赏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学生临刻肖形章。(教师进行随堂辅导)
3、学生对照范图进行评价,指出主要问题:布局、刀法、形态 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展示十二生肖肖形章。(古筝音乐)
实物投影仪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
四、深入探讨,感悟技法 1、师:刚刚同学们看出来了,大家的作品在布局、刀法、形态和钤印等方面有些小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印方法。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说说你们的作品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并说出理由和改进的方法。(让达成共识的小组选代表陈述本组意见)
2、师(小结):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治印方法(写印稿→印稿上石→镌刻→修改调整)和正确的钤印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篆刻作品。 1、学生交流探讨后选代表陈述本组见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进一步体悟篆刻的基本技法。
五、练习技法,临刻印章 1、师:现在请同学们再临刻一方你自己喜欢的篆刻作品。刻制好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探讨,看相互之间有什么优点或存在什么问题。
2、展示学生练习成果。
3、教师简要评析。 1、学生临刻篆刻作品。(老师进行随堂辅导和鼓励)
2、学生评价 古筝音乐 进一步掌握篆刻技法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
六、教学总结,提出展望 1、师:我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谁来简要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简要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尝试篆刻实践,体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并提供中国篆刻家网站网址:www.co888.com 学生自我“盘点”,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有时间可登陆“中国篆刻家网站”,浏览相关内容巩固所学,升华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板书设计
方 寸 之 间
――篆刻艺术
基础知识:1、篆刻的定义
2、表现形式
3、工具材料
基本技能:1、治印(写印稿→印稿上石→镌刻→修改调整)
2、钤印
教学理念
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和理论依据:
1、注重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资料、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图文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3、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学生以表现的平台和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赏析、探究和实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Ⅵ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 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会(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 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 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
(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
重点字词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如对于我的解答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
如果满意,请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