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疆域沿革史 读后感以及启示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贰』 读完中国的疆域有多大的读后感
这本书不仅仅说明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情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华夷之分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华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经由元清两代,真正实现了融合,我们由此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虽然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许多不同的政权,但都是历史上的中国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是由汉民族写成的,也包括其他兄弟民族的贡献。当然,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是不是带来生产力的后退,这个问题是可以探讨的,但决不能将蒙古族、满族视为异族,对他们的历史贡献一笔抹杀。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样是有过分裂时期的,汉民族之间的改朝换代,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没有原则性的区别。网上也看到有人说过日本的入侵不是也可以元清两代的情况来对待吗?这是不对的。历史中国,就是以鸦片战争前中国疆域范围确定的,这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这和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绝然不同。
大汉族主义是要不得的,地方民族主义也是要不得的,民族分裂主义以及台独理念更是危险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今天我们写中国史,当然应该把各族人民的历史都当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中国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汉族一家的中国。我们今天的命运是相同的,兴旺就是大家的兴旺,衰落就是大家的衰落,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
『叁』 中国的疆域如何导入新课
先让同学熟悉中国地图哦
然后再导入会更简单
『肆』 通过学习,谈谈你对中国疆域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领土范围是:东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到漠河。但在东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着领土争议问题。
『伍』 中国疆域沿革史。读后感
读后感读后感,当然是读+感。
1.先大概的引用文中(或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2.在写出你读着这篇文章(或者本书)的感想。
3.最后,你可以引用一些关于这篇课文(或者本书)的相关资料。
『陆』 中国疆域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对我们现在捍卫领土完整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
我不觉得现在的国土够大,能有明朝的疆域再往东连接红海往被连接北极往南连接印度洋才是我们国家需要扩张的啊!不知道中国那么有钱那些国家愿意卖不
『柒』 中国的疆域特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捌』 中国疆域
我国领来土的面积:960万平方千自米
我国的临海:自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的范围在渤海海峡以内;东海与黄海的分界线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在台湾海峡的南端。黄海、东海和南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邻国 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朝鲜。
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上,4°N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135°E多;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73°E附近。
半球 东半球;北半球
『玖』 中国的疆域给中国带来的好坏影响
物产丰盛,似合实离
『拾』 品社六年级《祖国有多大》教学反思
年级品德与社会《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反思
我在《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教学流程是:
第一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看,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师:真的很像,东北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这里是……鸡身,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3、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地图上有不同的色块,每种颜色代表什么?(学生说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师:翻开书P49页,同桌合作,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会儿请同学上台汇报。(学生找,老师板书好“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5、学生分别上台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来。(老师板书数字4、5、2、23)
6、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带来了一首童谣,读一读。(课件出示童谣,学生读。)
7、师:同学们,请看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祖国大、祖国疆域辽阔……)
8、师:是的,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神奇秀丽的山川,有景色宜人的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地,想去游一游吗?
环节二:游一游(走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
1、师:要去旅游,就要会看地图,看地图,先要学会看图例,请同学们结合图例,看看中国地图,你能看懂什么?
2、学生汇报看懂了什么(略)。
3、师:图例能帮助我们看懂地图,以后看地图也要先看图例。
4、师:好,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点击课件,大陆边界线抖动,这是什么呢?(大陆边界线),这个呢?(大陆海岸线)
5、师:好,我们先沿着大陆边界线来做一次模拟旅行,为了省时省钱,我们直飞广西,从这里出发,每到一个省级行政区,你们就喊出这个省的名字……
板书: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第二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看,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的确很像,我国东北部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这里是……鸡身,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3、师:在这张中国政区图上,有许多的色块,请翻开书P49页,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先自己看看,然后同桌互相说说。
4、同学汇报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了解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情况。)
……
①生:我知道了……代表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师:对,北京市,像这样的不同的市就是直辖市,同桌一起找找,有几个直辖市?
学生找后,请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4个直辖市。
②生:我还知道了有五个自治区。
师:你找到这些自治区在哪里吗?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③生:我发现我国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师:是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④生:我发现……的省会城市,
师:那四川的省会是?
生:成都。
师:它也是省级行政中心,我国有多少个这样的省级行政中心,就代表有多少个省。数一数,我国有多少个省。
学生立即行动。
师:这么多省,怎样数更好呢?
……
⑤师小结:这样算来,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生交流自己感受:祖国的确很大、祖国的疆域十分辽阔……)
5、师;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带来了一首童谣。(课件出示童谣)①师;自己读一读,你能读懂吗?
②检查:有什么问题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能解决就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老师就讲。)
③师;我们再一起读读。
6、过渡:是的,我们的祖国真辽阔!(板书:辽阔)
师:这么多的省市,可能我们都曾经去旅游过,那么你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学生汇报)你还想去哪里?(学生谈想法)
师:好!今天我们也来旅游旅游,先沿着陆地上的国界线旅游,再沿着大陆海岸线旅游。(分别点击课件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
环节二:游一游(走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
1、师;为了省时省钱,我们从重庆直抵广西,从这里出发,每到一个省级行政区,你们就喊出它的名字……
课后反思:教学计划,教学策略仅几处细微的变化,致使学生在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给我全新的感受,细细思考我发现两次上课表现出以下不同之处。
一、教法有别。案例一中,我设下“圈套”——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学生被牢牢圈在我设定的思路里,按照我的思路找到相应的省级行政单位;然后在我的指引下,观察图例,学习看图例。在案例二中,我给学生开放的、自由的空间——“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学生结合图例,自己主动观察,积极思考,不仅知道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而且知道了“国界线”、“省界线”、“省会”等相关知识。
二、理念相异。两种教法,理念截然不同。案例一,老师手里紧紧攥着“指挥棒”,学生按照我的设计去学习,老师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着,他们只是课堂里客随主便的“客人”。案例二,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结合图例,仔细观察,自主发现,获得了多维的信息。汇报中“生成”的精彩在不断演绎。如:一学生汇报知道什么样的是省级行政中心,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省会城市,有多少个这样的省会城市,就有多少个省,数一数我国有多少个省,学生马上要数,老师立即提醒,这么多省,要数清楚,怎么数好呢?……老师淡出课堂,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进入,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老师不再只是关注教案、关注自身,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三、关注变化。课中老师出示儿歌是帮助学生记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案例一中老师关注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关注的是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儿歌的处理上只是让学生读一读,儿歌中各省的简称学生是否能读懂,老师没有设想。案例二老师对儿歌的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读一读,你能读懂吗?”多么温馨的人性关怀。这时有学生提出“赣”指什么?老师问学生:“有谁知道?”学生能解决学生互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老师再讲解。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个体、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老师心中有学生。
四、结果改变。案例一,学生学到了教材呈现的知识,知道了看地图要先看图例,感受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学生的收获仅仅足限在知识层面。而案例二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材呈现的知识,而且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更可喜的是学生获得了能力的发展。教学环节微妙的变化,带来的是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自主学,由盲目的数有多少个省到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有多少个省。这些细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无疑就是交给他们一只远航的桨,让学生掌握向知识海洋航行的技术,以后他们扔掉老师这根拐杖,也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的收获:有人曾说“如果基础教育改革是太阳,那么教育细节就是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次一课两上的经历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课堂教学,大同小异的设计,细节处理的微妙变化,但反映的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的细节流露出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表达的是教育的风格,这真是细微之处见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