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学讨论

数学教学讨论

发布时间:2021-01-20 04:24:37

⑴ 如何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讨论发言稿

《数学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非常专心,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扔了一地.才弄得纸屑满地.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关德育教育的素材,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主要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县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告诉他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这样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既能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数学规律和运算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讲授是很单调和枯燥的,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应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点点滴滴做起,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⑵ 如何选择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与人合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仍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结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二)合作之前、缺乏指导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缺乏必要的指导,简单提出要求后,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也不理解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原因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
(四)教师的巡视走马观花,缺乏调控
当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教师缺乏必要的巡视和调控,即使巡视也是走马观花。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偏离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不知如何引领;有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些教师对学生之间不会倾听、课堂过于喧哗等现象,缺乏必要的调控技能,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先探究,深入思考。这样,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低,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消除心理障碍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结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遇到学生会创新思维,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比如在回答问题后,老师经常说,第几组表现好,第几组表现怎么样等等,这一问题比较普遍。缺乏对个别学生的评价。
二、尽管小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主要有:
1. 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中都由1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和3名学困生组成,并民主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让他们互教互学、合作探讨。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 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

⑶ 教研活动中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怎样写

一、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课堂有效性提问是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
2、学生提问能力的界定:
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为了巩固知识的掌握、探索未知领域或监控学习过程,在联系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和当时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认知努力而自觉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能力本身有它自己的特点。课堂提问能力,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别出新颖、恰当地提出问题并科学的表达出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课堂提问能力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结构要素: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能力等几个部分。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提问能力的整体结构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素。
3、 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有效性提问研究的比较多,也就是关注教师的“教”的较多,而对学生的“学”关注较少,关于学生有效性提问的研究明显较少,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境没有充分让学生解放思维,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的提出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提问的现状,使课堂充满活动,使每个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2、通过研究建立“培养问题意识,促进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2、寻求改变现状的对策。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
(1)建立新的教学观: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建立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2)进行增强学生提问的教学设计: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提问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活动,拓宽提问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提问内容。
(3)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适时提升学生的提问质量和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交往、表达的能力;主动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3、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提问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提问教学模式。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五、研究结果。
(一)根据提问的发展阶段,即想提问,能提问,会提问,会学习,提出以下五项教学策略:
策略一:激发内部动机让学生想提问。
1、激发提问的愿望,让学生想提问。
提问愿望是学生的一种认知需要,是学生提问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提问的好方法。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具有提问愿望的基础,也是学生肯提问的最初源泉,它能驱使学生仔细地去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好奇心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敏感,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因而愿意提出问题,想提问题。
2、多给成功体验,让学生肯提问。
有许多学生,特别是有相当多的学困生,由于他们在学习上经历了较多曲折,使他们“自我怀疑”,以至于“自我否定”,从而萎靡不振。要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简直比登天还难。怎么办呢?在教学中,要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让这些学生回答或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就会得到进一步调动,产生自信,从不敢问、不想问到产生提问的愿望。
3、创设激疑情境,让学生要提问。
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能善于激疑才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产生疑问,从而达到提问的需要。创设激疑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引言激疑、悬念激疑、比较激疑等等。
4、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问。
讨论是指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带有探讨性的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是打开学生提问思路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问题的需要,组织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⑸ 如何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数学教学;

  1.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网校论文中心 [ 2009-06-26 08:56:00 ] 阅读: 1 作者: 刘飞舟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仅靠教师“满堂灌”,很难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在高职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

    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

    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

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

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毕业前进一步强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给学生提出相关课题,如实习企业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拿出解决方案;你认为教学过程还应有哪些教具、设备,拿出设计方案并制作等。这些课题非常实际,既启发学生全面思考,又要有具体成果。完成过程中要收集资料、做大量的调查,师生间、校企间充分研究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并予以实施,完成了走上社会前的重要一课。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收效明显。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而且对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进步常常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满意请采纳!谢谢

⑹ 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讨论

有效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不仅展现了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有效讨论有利于分层教学。面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 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讨论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有利于分层教学,任务导向更加明确,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有效讨论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且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堂讨论有以下两点要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笔者对现在课堂中的学生讨论有以下几点疑惑: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许多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比如一个大的习题可以让它分解,让学生来讨论其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第二,讨论之前必须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看起来好像在浪费了一点时间,实际上是值得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面的讨论节省了时间。因为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路就去讨论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第三,就是教师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到下面去问一问,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有经验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要有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把他们那一组讨论的成果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还会让在讨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再次得到题目的思路。 第五,要让每一个学生形成书面文字,只有写出来学生才算是真正的了解。

⑺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来,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本着“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自修—反思—实践”的宗旨,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案例一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好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
在一次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位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整堂课自始至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课后,经了解,发现前一班只有1/5的学生掌握此知识,而后一节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有些模糊。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多媒体课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竞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操作出现失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上前,帮忙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热热闹闹进行下去。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堂教学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好像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课。在时尚的背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是退到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于“多媒体显示”的做法。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他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得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
我听过一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习困难得学生把此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组长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而教师则是若无其事,站在一旁,任凭学生如此热热闹闹“讨论”下去。
二、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种,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明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含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断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可做以下的尝试。
1、确立合作目标,创设合作氛围。
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将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个体探究无法完成的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数学课都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课。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监督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更新,它是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组合小组,让学生学会交往。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更具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机时机情况等进行综合了解,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二并不是按前后排学生的简单合作。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每个小组成员编有号数,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3、强化指导,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情景创设,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中,教师要走进雪山,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在互相信任中合作学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分工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从人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为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案例三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学生探究得出吗?
我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教师问:“既然199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告诉他: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新课程提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然而,本人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都让学生“探究”,而接受性学习却在无意中被摒弃了。
三、设计策略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要讲授一定的东西,比如知识、方法、习惯等。关键在于,这些东西的给以是强制性的“塞”,还是艺术性的“导”。
将这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教师的结论。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该探究的就探究,该告诉的就告诉,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须由学生探究得出。
案例四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教学都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
一次听课,问一位学生:“今天这一节课数学课,上什么内容?”他说:“上节可老师布置每一个学生都要向爸爸或妈妈拿5元钱去商店购买几件同样的东西,这节课要在班上汇报,我爸爸说,我的学习用品都有了,没有必要花钱再买了,也就没给我钱。”听着他的话,我完全可以看得出他的伤心和失望。询问该教师如此做的用意何在,他说,这是因为课本上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想用此方法便于创造出不同的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表层的理解。一些教师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的探究,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体验、实践一切。事实上,事事都要亲历、体验、实践,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我看来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尊重合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使学生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利用已知对未知数学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课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生活化的情景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这节课里一方面,这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精神使我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使我想到,他为了改编教材内容,强求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进行实践、体验,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还给一些学生带来一些烦恼。我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数学教学都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五
一、问题提出
廉价表扬、物质刺激就是激励性评价吗?
我在一些观摩课中看到,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啪啪”。另一个学生回答了同样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不错”“你真行”等等,表扬声不断,多达二十余次。还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才会变浓,于是,小花、小旗、笔、糖果、五角星……,只要学生回答,无论答得如何,总有物质回报。当然,还有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少评价甚至不评价,学生对此答是“一脸的雾水”。更有甚者,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教师既不敢批评学生,也不维持纪律。
二、反思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事就的学习兴趣。上述的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这样的鼓励已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喜悦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三、设计策略
我并不反对表扬学生,也不反对给以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更不提倡教师经常批评学生。只是认为过多的廉价的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的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的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因此,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即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以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以上几个突出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预防在教学中认识上和做法上极端化和片面性,以便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⑻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分类讨论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分类讨论
1、同一性原则.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即每次分类不能同回时使答用几个不同的分类根据.例如:有些同学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这个分类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个分类同时使用了按边和按角两个分类标准. 事实上,等腰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而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可以是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不等腰三角形.这样的划分是混乱的. 2、相称性原则.分类应当相称,即划分后子项外延的总和,应当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3、互斥性原则.分类后的每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即做到各子项相互排斥,也就是分类后不能有一些事物既属于这个子项,又属于另一个子项. 4、层次性原则.分类有一次分类和多次分类之分.一次分类是对被讨论对象只分类一次;多次分类是把分类后所得的子项作为母项,再进行分类,直至满足需要为止.有些对象的分类情况比较复杂,这时常采用“二分法”来分类,就是按对象有无某性质来进行分类.按“二分法”作分类,就是把讨论对象的外延一直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一直分到不必再分为止.

⑼ 小学数学专题讨论的题目有什么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1、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分组讨论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影响着本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教育者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是千姿百态。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的学生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最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数学思维活跃了、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意识加强了。
但这种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因为有时虽然看起来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的热烈,其实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讨论的话题中!在欣喜之余,有时不得不对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反思。课堂上只要是小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趁机还做其它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那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有时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弊端,在数学学习中尤其突出。这种弊端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弱,特别是哪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遇到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意,不知道怎样去思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因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学生主导着交流的过程,能力稍差的学生只有启发式的思维,这样的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那么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等着别人给他提示和启发,或者干脆等着别人说答案的过程,因此当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独立完成,往往是在别人或老师的提示或启发下完成问题的解决,甚至有的家长说只要我把题再读一遍,孩子就说我会了,难道他自己不会读题吗?其实这个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提示,这也说明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在下降!
作为一位老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灵活的采用恰当的分组教学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合理分组,增强凝聚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其次,在开展教学之前在班里制定学生合作守则。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可以展现自我。合作守则应由全班参与制定,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既便于规则的执行,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还有,要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运用于分组教学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有公平的考核制度。每周或没两周进行考试,内容就是一周所学内容,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考察后评出优秀小组,给予鼓励。
最后就是课后交流要充分,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学习不单纯是课堂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互助学习。充分的课后交流讨论可以弥补部分组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的缺陷。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强调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小学教学中的分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只要加以高效的利用,一定会改变以往那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以教师灌输知识、讲解知识的旧的课堂形式,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更好的条件。

阅读全文

与数学教学讨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