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班关于平行线方面的教案实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
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观看录像,如马路边的路灯架、校园里的跑道、高压电线塔,抽象出三组直线,把学生带入研究数学知识的氛围里,然后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画到纸上,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由此揭示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板书概念,并且画出一组平行线。
(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行线的例子。这一环节学生非常活跃。
(三)动手操作,创作平行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出一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在方格纸上画,有的用直尺的相对的两条边画,有的用白纸横着对折两次,还有的用直尺先画一条直线,将尺向下移动后再画一条直线……教师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课堂气氛热烈。
接着组织学生自学画法。学生仔细阅读书本,模仿书上的画法,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组平行线。教师点击课件的同时重点讲解:一画,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二靠,将一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将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到适当的位置;四画,沿着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教师板书相应的步骤:一画二靠三移四画,并且在原来的平行线上面和下面继续画了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点击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得含有平行线的实物,并在五条平行线上画上一个音乐符号,让人感觉课的结尾很美。
(五)完成作业
这节课听下来,感觉整体很流畅紧凑,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炼,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但是总感觉过于顺利了,学生真的了解什么是平行线吗,对于画平行线掌握得又如何呢?后来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果真发现有一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几点意见,让第二个老师准备准备,接着上这个内容。
第二位上课老师马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保留了好的做法,主要进行了以下环节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行
在将三幅实物图抽象出三组直线后,让学生画出这三组直线,让它们进行分类,探索交流后逐步得出平行线的含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老师提问:同学们,对于这句话你有疑问吗?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反问: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同一平面内”?这时,可以借助讲桌面、黑板面进行讲解,在它们上分别有一条直线,但是它们不平行,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创作平行
电脑出示一扇窗户,并作平移运动。
师:这扇窗户在作什么运动?
生:平移运动。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
(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悟。)
生:窗户上有一个轨道,用力推拉,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平移了。(听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
(电脑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并闪动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平移前后的两条边框所在的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
(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图略)
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条长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把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
生6: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师:大家对这种画法,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比较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
师:既然大家认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画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好以后又擦了,有的同学反复擦画了几次也未画好。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面露疑色。)
生1: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不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一定是平行线。
生2:我刚才动手试了试,在尺子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
师:对于这种画法,要想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
(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交流中,有一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迫不及待地说:“如果能像窗户一样给它加上一个轨道,让直尺沿着这条轨道平移,就不会发生偏斜了。”
师:那你能试一试吗?
该生又借用了一把直尺,边操作边演示,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我觉得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轨道的这把尺子要按住不能动。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