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
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 影响发挥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 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挥的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及意义 首先,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知识型、创新型、综合型人 才,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存在弊端,表现为注入式、教 条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培 养创新思维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严峻挑战和机遇面前, 人要生存,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必须具备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和能力。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其次,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创新思维的环境。 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让 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与相互之间 的思维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思维和能力得到真正的磨 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应用,所以 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建有趣的课堂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明显。 ,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 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 1 识,对学生数学思考进行激励性的赏识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愿意学数学,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 乐。例如:教学三年级口算乘法时,利用多媒体出事练习图片情景,再把 图片信息转化为数学语言:淘气的爸爸是邮递员,他每天送 400 份报纸和 80 份邮件他工作 1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他工作一星期要送多少份邮件? 在这一生活情景和数学语言的转换中,学生通过情境的参与,达到口算能 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 2、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 样的交流与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用小组合作交流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6 和 7 的认识》中,设计了一首儿歌, ,在整个 学习过程,把知识寓于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而学生的质疑问难,创 新学习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4、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 还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 况,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使学 习者变成聪明的思考者。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来获取新知识,也增进了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计算 2 的法则,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已向我们证明,终生学习的起点在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 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教学中,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放手操作、小组合作的策略,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 教育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立昌
论著选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创新教育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但是,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又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在运用教学模式上也同样应当遵循这个原则。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有必要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为广大师生在创新教育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一个“模式网络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从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重点阐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并探讨在运用中几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如下图:
为什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呢?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中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
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从思维种类上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的综合作用,辩证发展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结构如下图所示。
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科学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知识形成的能力、知识发展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它们的体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可列表如下:
能力
体现过程
体现内容
知识形成的能力
由实践到理论
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猜想、证明
知识发展的能力
理论形成
论证推理、系统化,建立网络,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知识应用的能力
由理论到实践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策略比较,数学建模,解答反馈
可以看到,中学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并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应当顾此失彼,而应当注意它们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创新的能力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起着桥梁或导向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驱动、相互激发、辩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把它们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
要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首先要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是需要贯彻的原则,结构如下:
(一)情感性 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创新的乐趣。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
(三)活动性 活动性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因此,教学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活动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几种形式。
1.开放性 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探究性 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综合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它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各方面都带有很大的综合性,要把认知能力和人格培养综合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界线,教学模式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4.应用性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现代的社会生活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应当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技术性 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形式。并利用它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间交流的活动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三、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下列系统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什么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呢?我们认为把中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进行发现与创新,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知识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它不妨碍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正体现在这种教学设计中。
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的基本思路,“问题解决”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解决”的模式,其程序如图所示:
其中,在“提出问题”阶段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教师注重从观念和策略的高度给以启发。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并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进行创新方法的指导。
在这个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角度来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从教学内容方面,应当主要加强发现模式、应用模式和建构模式的研究。
(一)发现模式体系
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训练,程序如下:
对于每个环节,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又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可有下列形式:
而对每一种类型,又要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实验”,可以有度量、运算、作图、计算机操作等多种形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加强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和“证明”两大环节,而这正是教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两重性。发现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创新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应用模式体系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一种应用模式体系,程序如下:
对于每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按照创新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如下图所示:
(三)建构模式体系
数学具有系统性的特性,数学的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具有它们的逻辑系统和结构。建构模式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建立、发展过程,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建构理论的方法,也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特征,随着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适当地运用建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它的程序如下:
每个教学环节同样包含不同内涵,形成多种变式,比如:
对于第一种形式,主要体现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教学,进行“整-分-整”地讲授,学生在知识结构中分析、探究,再经过组合连结,完成对知识系统、结构的认识。第二种形式,适用于两部分知识内容、研究思路、方法类似的单元或章节,组织学生进行类比迁移的探究,自主完成后部分内容的学习。第三种形式,主要用于分析知识结构,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结构的发展过程。第四种形式主要用于章节内容的小结。这种数学模式一般是把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作为整体考虑,而对于每一节教学,又可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需要主要研究讨论模式体系、辅助教学模式体系和课内外结合模式体系。
(一)讨论模式体系
讨论模式是一种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共同的教学材料或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如下:
其讨论形式可以同座二人,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方法,在分组中还可以按学习水平层次,同层分组或搭配分组,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以适应将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
(二)辅助模式体系
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入,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开展数学实验,提高课堂效益开拓了新的途径。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分为演示模式和实验模式,演示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演示为主,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猜想、推证、系统化等教学环节。演示内容和多少要因材施教,所以它可在各个环节中实施程序如下:
实验模式是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地去参与实验与发现的过程。根据教学条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使用计算机可以一人一机,两人一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分合结合地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形象、测量、证明的功能,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实践数学发现的过程,它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它的程序与发现模式一致,只是利用现代技术辅助,并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结合教学模式体系
所谓结合教学模式是指把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的模式,它比只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撰写论文、师生小结等教学环节有的可安排课上进行,有的在课下完成,形式手段多样化,把课上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有下述教学模式:
四、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继承传统模式,注重打好基础
本文阐述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也要充分重视,启发式讲授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共同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另外,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生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对于落实基础的环节不能削弱,比如,要重视必要的模仿性、巩固性练习,要把打好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综合应用模式,整体优化过程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面对所有教学内容。用系统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创新教育模式体系中诸因素的优势,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施创新教育。上述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在运用中具有下述交叉关系:
比如在运用发现模式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讨论模式、辅助模式和结合模式。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而且使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中,创造性得到更全面发展。怎样立足于整体优化进行组合,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三)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
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无论对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落实,切实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观察、实验、猜想、发现、讨论、交流和论证等环节,真正地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四)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
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但是从教学改革的眼光看,需要我们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无模式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发挥自我的优势,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④ 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适用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
还有就是现在的老师对作业要求太过低了,不知道是为了方便自己嫌麻烦还是怎样,学生的书写非常不规范,老师也不管,每个词都贴得近得不能再近了,而且每个字母的书写也非常不规范甚至会容易让人看错,这些细节现在的老师都不教,真是非常离谱。导致我在跟那些小孩子说要注意那些细节的时候,他们很多都说“老师”没这么说,唉,都教出什么学生来了,这么死板。
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如何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创新一词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到经济和社会的改革领域,而且也被运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开发上。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更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有更深层的认识,我们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准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的模式相对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要求小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富有活力,让孩子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按照教学计划的照本宣科,小学的数学教师只是依照现有的教材给孩子讲授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成长[1]。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创新性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效率和正确率。另外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课题的研究,所以数学的教学和教育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思想变得很守旧。因此学生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的情况不均衡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的数学教学显得异常的艰难,因为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也是极不均衡,因此学生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就忽视了对于不同个性孩子的培养,而且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体现教学内容
进入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而且现代的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小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推广,使小学的数学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得以拓展。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对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得以应用,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的论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2]。
(二)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应该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教材,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充分接受,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融汇贯通。首先,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激发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和应用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激发的内容,以此满足开发学生思维模式教学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再次,小学数学教材应该包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续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的高度统一,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3]。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天性好动和可爱的本性的特点,教学的设计时尽量考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定一个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个习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落后的学生,使得班级的整
⑥ 如何开展综合创新型高中 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改变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无从谈起,新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教学过于局限在教师的单向传授上,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很难在质和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受教育者只能片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教师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
转变教学方式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或手段的改变,更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因此,教学方式的成功转变意味着教师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来说,研究教学方式就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使得培养教师科研技能、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通过教师进行研究来获得研究成果。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就是教师逐步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过程,教师的科研素质也就得以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教学方式研究的重要性不然而喻!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要真正打好教学改革这场持久而复杂的攻坚战,就必须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关注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方式, 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近来,我们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基本上产生共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出发点,以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目前我省高中数学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忽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现象司空见惯;只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多数学生“陪读”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要求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个性差异的情况很普遍,鉴于上述,我们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就是为了克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促进自我发展方面探索一条新道路。经过几年的实验,使我省高中数学教学得到新发展,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这也是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不少高中数学教师强烈呼吁中考命题要体现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对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希望以此对初中数学教学施加影响。其实,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如何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性以及抽象性很强的函数,立体几何等等知识,这些都给学生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难度,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面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理论;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高中数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个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品质。
二. 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由于课题研究的内容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所以,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实践、体验、反思,在研究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经过再实践,再研究,直至获得研究的成功。
(二)研究过程
课题自2005年11月启动以来,至2008年12月结束,历时三年的时间,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地运作如期地完成了每个阶段的研究任务。现将主要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5月)。
(1)精选骨干,成立课题组
由高级教师、副校长刘长军,高级教师、高三集备组长沈跃武,高级教师安波、周涛、王春红、柯英华,一级教师胡育铭、张志敏、董洁、朱静波,二级教师赵杰、史东梅、李庆权、刘国庆、王守波等共十五人组成了课题组。
(2)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课题组成立后,由刘长军副校长组织,共同学习了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标下的教学讨论》、《新形势下教师成长要求》等文章,大家真正认识到在新课改形势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3)调查摸底,掌握现状
针对所在年级的实际情况,大家分头做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到了今后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4)开展研究,落实任务
根据大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将课题组成员又具体划分到了四个小组,确定了四个小组的小组长,安排每个小组的具体任务,并对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的工作都作了具体分工。
2006年3月3日,课题组负责人沈跃武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在理论学习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落实任务,制定规章制度。a.要求课题组成员要运用“自修反思”的方式进行自研自创。学会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适应课改的要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b.实行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有效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c.注重专业引领,突出校本研究,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
会上,课题组成员分别作了题目为《研究自己,自己研究》、《综合素质培训激活了数学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模式》、《立足校本,发展学校》等的论文交流。经过研讨,课题组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细则》等。
并于2006年3月10日,请辽阳市科研所的专家对我们的课题进行了论证指导,完善了《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更具操作性,课题组成员也深刻领会了方案的实质,掌握了研究方向,为研究过程的顺利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8年10月)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课题便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一)完善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科研热情
(1)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健康有序地运作,优质高效地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学校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了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其中参加省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结题评审,在当年教师考核中加5分;参加市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结题评审,在当年教师考核中加3分;参加市级以上优秀教师评选,必须有参加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承担课题组负责人的教师优先。考核制度的制定,极大地激发了研究教师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采取新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摸索出提高普通高中数学质量的对策。
(2)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效地深入下去,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a.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b.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深入课题组,了解掌握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及时组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c.每学年开始,课题主持人要结合掌握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在学年结束时,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认真加以总结。d.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方案》及实施细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实施操作,及时进行经验交流,期末作出总结。e.做好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与归档工作。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注重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定期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沈跃武、刘长军、史冬梅、刘国庆、李庆权、赵杰、安波、胡育铭等参加了辽宁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新课程教材教法讨论》的理论培训,张志敏、周涛、董洁、王春红、王守波、柯英华、朱静波等参加了辽阳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新课程》教材分析研讨的培训
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习归来,将所学的内容给课题组教师及时进行培训,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将新课改理论及实践经验及时传达到课题组每个成员,并落实到教学研究中去。为了提高课题组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在每个学期开始,都召开课标详解及教材培训,培训由副校长刘长军及课题组负责人沈跃武负责,将新课标与教材三维目标点相对照,掌握各目标的达成度,提高了课题组成员从整体上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新课改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自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便潜心研究,反复探讨,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出旨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教学模式。
模式名称:四环递进教学模式
模式特点:既能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又能适合本地区课堂教学实际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既有理论上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又有实践上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模式结构: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理解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拓展知识。
模式操作程序:以高三数学复习课——二次函数及其应用为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前教师直接给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不同课型创设的情景也不同。本课要求掌握二次函数图像及性质,会写三种常见的解析式,会画两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图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零点,确定方程根的个数;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依据函数的定义域,利用单调性,通过函数的值域解决最值问题。
自主探索,理解问题:学生以课上学习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以课本为主,教参为辅,同时翻阅,归纳知识网络,结合典型例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⑦ 如何打破模式化,创新教学,回归教育本真
当下,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都有“套路”:开头动不动就“在我一生当中”,“回眼眶湿漉漉”“眼睛答红彤彤”等高频词汇不分时段和场合出现,还常常出现学生“让座”、捡钱交给失主类似的事例……虽然“套路作文”受追捧,但缺乏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没有步步升华的文章铺排,难以给人以美的文学享受。而且,这样的“假作文”作文与新课改“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悖,也反映出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等。
⑧ 如何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知识化。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获取了相应的书本知识,学会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质却没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发挥音乐教学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机械化。为了达到纯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教师采用机械的方法,以教授为主,用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重复行的机械学习,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极化。本来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当前教学的形式变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呈一级化态势。整个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支配和要求,学生只能接受要求并配合[1]。
(四)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学习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论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采取启发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所谓的“启发式”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自在地驰骋!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做最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作品《剪羊毛》时,教师在介绍作品内容上要体现澳大利亚人民剪羊毛时的热烈欢腾,同时还要生动的将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介绍给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结构的分析,由学生来主动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觉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在教授《儿童团团歌》过程中把组织教学部分中的了解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多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对要讲授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起学生认知的主动性,然后再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那么我此次教学中简单易懂的让学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教学中我进行了该想法的实践,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乐的理解具有多样性,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求同存异。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质内涵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施教—学习”行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主体为中心的活动耦合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人—人”自组织系统[2]。
不同的个体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如陈刚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而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句,有人理解为“命运的叩门声”,也有人理解为“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这就是音乐理解的多重性,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我们如何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想象呢?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乐课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好学的就快,有的不好学的慢,怎样合理安排课程进度,让每个学生进步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课堂突发现象出现的原因,在此次音乐教学中通过分组表演很容易发现了一些同学相比较其它同学学的慢,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课堂的时间很难让这些同学有较大的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去关心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多去了解这个学生的生活、爱好、家庭,根据这些在平时的活动中予以针对性指导,并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小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对于不同的理解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给予肯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认识进行音乐理解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把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良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创设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首先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3]。
问题情境创设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的启发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将间接知识内化”。[4]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时,我们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红军队伍行军的情境,制作相关教学道具,由学生进行该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使同学们很快融入到了红军在反围剿胜利及领导全国人面进行革命运动的场景,增强了对课程的理解,激发了小学生热爱求知的天性,促进了音乐延伸知识的学习。在教授《儿童团团歌》时通过编创表演,进行名为游击战的节奏练习,模拟枪声杂乱,儿童团员用鼓声和鞭炮声迷惑敌人,机智勇敢的吓退敌人的场景,主要教会学生模仿鼓声、枪声、鞭炮声,形成节奏声势,并组织分组编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三种声响的配合,或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声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顺应音乐教育发展潮流。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50年代后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为基础,把各民族音乐附加,例如我们学习音乐理论基础概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为音乐解释的框架去学习和研究其它民族音乐。到了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5]
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的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掌握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音乐多民族、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化、创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国家的音乐解释标准和框架,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通过体现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特点,乃至通过民族和民族国家的风俗人情、地理风情的演绎,形成适合于每一课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后形成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民族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是与多个学科相联系的,这种联系需要挖掘、利用。音乐教育与语文和历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歌词在表达形式上是诗歌,歌词的背景很多事历史典故,运用这些联系来做好音乐教学要加强跟该科目老师的联系,可在其课堂上讲授音乐教学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无非是老师按照西方的乐理知识进行讲授、示范、学生跟唱练习直到会唱这首歌,但是由于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和理解职能停留在老师讲授的层面,无法继续深入,但是如果采取民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研究彝族的语言、人情、彝族节日、服饰等彝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影视作品,凝练彝族音乐的独特因素,开展主题创作表演活动,在针对性的活动中讲授该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对彝族的音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融合自身的认知进行主题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