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动式教学法的互动教学类型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回学目的。其方法一般答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教师可以跟放电影一样,不需要课堂讲解了。我认为先进的设备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动摇。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B. 如何提高课堂互动的技巧
课堂有效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课堂互动的活跃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互动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态度
教师如何认识教育活动,如何看待自己的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师身份,这些教育观念问题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因。良好的互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平等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修养是形成教师对待课堂互动态度的主要因素,没有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沟通与互动,促进课堂的持续改善。
对于遇到各种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并相信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
二、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堂互动的设计和要求是不同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改进课堂互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如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生动具体的演示教学,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师实现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否实现互动还有赖于教师的工作。针对目前课堂上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互动沟通困难的情况,可以选择分层教学方法,,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尽可能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促进课堂互动的措施。
三、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课堂沟通交流的基础,改善课堂互动必须重视课堂人际关系的改善。教师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喜欢谁,大多数学生也会喜欢谁。而师生关系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尊重教师的。除非某个教师为人处事的品德受到学生的怀疑。所以,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建立起的,教师要主动创建良好的人际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他们才能把这种爱化作动力,克服无助心理,增强自信心理,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
四、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策略
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选择以下课堂互动策略改进课堂互动。一是情感策略,这一策略是通过情感的调节与运用促进课堂互动,如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鼓励学生自尊、自信;加强非语言交流等等。二是教学策略,恰当运用这一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基础。如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课堂目标与内容,准备教学手段与材料;进行有效提问;提供及时反馈;加强课堂语言修养等。三是管理策略。课堂管理是互动的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如课堂竞争策略和课堂合作策略。当然,教师在运用课堂竞争,合作的策略时要注意,竞争要有度,要尊重竞争对手,严防陷入义气之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进行竞争。
C. 四练互动教学法是什么怎样进行互动教学
四练互动教学法是中国早教协会主席陆启胜教授整理和总结出来的。陆教授从教40多年,90%都是孩子厌学,家长厌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抓到孩子爱玩的天性,这是关键点,导致孩子有叛逆的想法,家长强逼孩子学,恶性循环,最后孩子跟家长越来越缺少沟通。四练教学法的秘密在于能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在0-8岁的最佳时间,用最佳的方法帮助学龄前儿童自然学习吸收。
希望城四练互动教学法:
“一练”让孩子爱看、喜欢看,原来是枯燥的书本,现在是生动的动画片,他绝对爱看!(看)
“二练”让孩子听得懂,原来不管老师上课,点读机、学习机,都是枯燥、呆板说教,现在换成灵活生动的画面,配上歌曲音乐,孩子爱看、爱听,完全没抵触心理,听得进,听得懂,能理解!(听)
“三练”让孩子勤动脑勤思考,像数学类动画模块《数学启蒙》、《数字1.2.3》加减法,随着情节的开展,它会让你算算术,做加减法,寓教于乐,一边看动画一边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数学、逻辑能力!(脑)
“四练”让孩子勤动口、口才好,孩子都有模仿的天性,我们的动画片角色语言都很儿童化,就像他的小伙伴一样,主动让孩子张嘴动口,家长不用教,孩子跟着动画片主动背英语,背唐诗,背宋词!(口)
视、听、口、脑,全部让孩子发挥出来,这就叫四练互动教学法!!!
视觉刺激孩子右脑,提升阅读能力!
听觉刺激孩子左脑,提升理解力!
动画故事情节刺激孩子左脑逻辑区!
动画对白刺激孩子右脑语言区!
也就是视觉听觉+动脑动口。
让孩子各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充分互动教学。
D.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2.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3.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学生,甚至更多的。
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
E. 互动反馈系统是如何支持老师在课堂高效运用教学方法的
课堂互动反馈技术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相关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当时有线的系统已经用于生成反馈数据。1996年,美国莱斯大学首次使用无线反馈器,到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敏捷教学法(亦称之为“因材施教”)更是得益于这种反馈技术的辅助得以普及推广。
使用课堂互动反馈系统的敏捷教学法,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程度 (理解了什么,不理解什么),以及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同一堂课中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纠正学生错误,因材施教,满足每位学生的特殊学习要求。
F. 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
生1:左手(哄堂大笑)。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G. 教学互动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教学互动的形式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切实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要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法等,预设好如何互动引入?何时在课中互动?怎样互动?在结尾如何互动?是否要延伸互动等问题。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多预精用是指预设时多准备几种互动方案,在互动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精挑细选地用。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要考虑“不同人的发展”而因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因人设计互动内容、互动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思维上的实质互动。问题又何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互动不起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在对话上。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对话呢?(1)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合作:有效互动的特点
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生生有效合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只有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讨论才能深入,才可能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2)合作中的启发、引导、调控是关键。当学生在合作中有困难、有疑虑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合作中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优生占主角甚至没有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积极调控,比如在交流时间、小组人数、组员结构、任务分配等方面作适当调整和控制。教给学生有效的合作技巧,如倾听、相互信任对方、相互鼓励支持等。
(3)合作后的评价、归纳、提升是重点。对合作中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及时肯定表扬。对合作中并没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要阐释、归纳和提升。对个别运转不好的小组,还要在课后进行师组互动了解原因。
(4)设法在课外建立“师生互动场”,(类似课外辅导小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这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良策。
4.做中学: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做中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做中学”大多是在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约束,形成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
5.非言语沟通: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有效互动不是单一的依赖语言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除了言语沟通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言语沟通。比如课堂上的体态语言交流(如眼神、手势、身姿、头语等)、书面语交流(如评语、作业批语、留言本、数学日记、网上的交流等)。数学学科本身较抽象乏味,但在互动中加入非言语沟通,就会使枯燥的互动顿生生命活力,其互动效果自然妙不可言。不过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1)要恰当准确,自然得体。(2)要协调一致,整体配合。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体态语各类型之间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更具体、真切地交流互动。
6.信息技术:创新互动的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背后凝聚着强大的价值诉求:平等、沟通、透明、快捷、共享、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与互动理念是如此的一致,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通过网络的载体(如组建QQ群、建立教育博客等),在所有的学生、教师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又实在的“互动社区”。在这个社区,所有人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他们都是主人,他们之间互为主体,可以“无所顾忌”地交流,这样建立的互动是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互动,让人们在共享、互动、开放的状态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我相信这是我们将来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互动的完善策略与方法
抓好互动的几个“度”是有效互动的关键。由于师生背景和认识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只有适“度”互动,才会产生有效的互动。
1.互动的广度
实际教学中互动的广度往往不够,主要有以下原因:受题材限制(范围小或难度大等),学生施展不开;怕犯错,被取笑;没有足够思考时间;没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等。为此,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要善用教材,分层次挖掘合适的题材。另一方面,在互动时要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要使每一位同学有所感、有所知、有所议、有所获,确保学生全员互动、全程互动和有效互动。
2.互动的深度
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就必须要关注互动的深度,即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层面的互动,而且也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
3.互动的延展度
实际的教育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因此互动也不止于课堂。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延伸,课外教学互动的时空更大,教师要积极建立课外互动的机制。如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学习小组、课题兴趣小组、教学日记的交流互动等。此外,我认为家校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若能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也一定能促进学生良好互动习惯的养成,达到以互动促互动的效果。
H. 分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什么收获与建议
作为“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参与和实践学校,本人所在的学校要求老师按照学校选定的一纲两案和六个环节进行备课和上课。
一纲就是预习提纲,两案就是教案和学案,六个环节就是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课堂检测。
课堂形式也略有变化,并桌子按小组围圈而坐,每组六人到八人,每组一个学习组长,负责交流讨论等。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都做好了分组互动的准备。
动起来的学生也很配合,围圈而坐,都显的乐呵呵的,整学期都是这样上课的,一直到期末考试。
二、分组互动进行时
上课环节一:复习导入。某组的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流利地演说着她的导入词,基本满意。
环节二:明确目标:按照学案目标明确。学生无异议。
环节三:检查预习:学生进行,教师巡视看似热烈,基本能把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
环节四:分组讨论:学生质疑就是那几个肯动脑筋的学生,其他的质疑不出的问题,平时活跃分子则是离题千里得质疑一番,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使许多同学开怀大笑,老师还需引导平息,结果许多同学还是希望老师提问题他们进行回答。如此这般,这个环节也算进行完毕。
环节五: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在座位上或到黑板前讲解或演示,进行全班的展示和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适当进行指导,突破重点难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老师引导较多,学生进行的有许多还不在点子上。
环节六:目标检测。五分钟的检测,主要是巩固最基本的知识突出重点知识,有时和练习作业结合在一起进行。
三、感受总结
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改变了,小组的活动成了课堂的活动中心,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并存,出现了新的课堂管理的问题。学生交流方便了,自然也就随便了些,自由说话也会多,受影响和影响别人的现象也多了。正如一个同学在周记里写的:“分组学习后学习有所下降,左边坐个学霸,右边坐个学渣,他们只要一动,我就注意他们……”这说明分组对于有些同学确实有些影响。需要更加细致的课堂管理措施才能把这种影响的负作用降为最低。
2、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和掌控课堂的要求更高了,备课必须要考虑课堂每个环节学生的生成问题,课前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课堂上可能出现多种情形需要准备多种处理预案,但这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3、分组互动教学要加强小组管理,把这种教学方式建立在小组管理的基础上,使小组管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长效性。一组为单位提问、讨论、讲解、检测评价,真正做到生生、师生的亲密和谐。
4、可以扩大学生空间,学生不但可以参加自己组的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形成生生、生组、组组的更加广泛的交流方式,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体验,广泛参与,广泛受益。
5、要分组互动的真自主,不要放任自流的真自由。分组教学,一个组的学生都围成了圈,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自主能力强的学生肯定会更好,自主力差的学生不但会注意力不集中,肯定会影响别人,形成这种学生的真自由,将必造成课堂的假自主,这样的话,这种教学形式也会走向失败。
6、力避假合作、乱探究。
如有些学生借机讨论与课堂知识无关的内容;男女同学之间有些不好意思或小摩擦,课堂秩序混乱。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好说的同学围绕问题说个不停,占用了大量时间,而内向的同学不愿意或没有机会来表现;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分组时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分到了一组,产生抵触情绪;讨论问题时,双方意见产生了分歧,争得你死我活,显得一片混乱。
或者是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羞于表达,把自己展示看成是有损自尊,使教学效率变成事倍功半,更不要说高效了。
最让人惋惜的是学生在讨论中已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教师往往不敢深度的触及课堂上这种生成性的教学问题,怕这怕那,让本应异彩纷呈的大好时机失之交臂。最后还是由老师作结,或是绕弯让学生勉强得出“结论”,有些应付走形式的感觉。
分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目的是要课堂更加的高效,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而多元的角色本身就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7、效果反馈
形式上,本校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推崇,还应付了几个学校的听课借鉴和交流。交流中老师们打开心扉,进行了开诚布公询问答疑。正如本组交流的结果总结:我们遵照学校的布置进行一纲两案六环节的分组互动式教学尝试,实则是被逼无奈而为之,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尝试总结,但还需长期的时间和完善才能知道这样做是否高效。
实质上,老师除了增加了些疲惫和精神压力外,只能做好持久性的应付准备,只希望在疲惫和精神压力下尽快的得到学校和自己能够得到的良好效果。
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教无恒法,付出有恒得。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可以实践,也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推进而很快地显出效果的。
8、感受
课题研究使我们教师务必实践和参与的必修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要有耐心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顺势、慎事、稳步地进行才是。探索的路也还很长,更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智慧和心血去实践它,让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
I. 如何进行互动课程的教学设计
1、作为教师,首先考虑:
学员(上级,平级,下级;系统内,系统外;内行,外行;本区域,外区域等)
班次(大,中,小;我方主办,协办,受托等)
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态度;基础性,提高性等)
课程结构(导入,深化,总结等)
教学方法(讲授,研讨,案例,模拟等)
教学工具(案例,场景,问卷等)
教学条件(多媒体,桌型等)
2、课堂教学供求关系分析
我们能提供的是:理论演变的历史和过程;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和构成要素;中央的新思考和新要求;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学员关注的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本部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这些新要求的思路和办法;具体工作中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获得途径与方式;如何处理改革带来的阵痛:上访、人员安置等
结论:教不了。怎么办?对策:①咨询;②共同学习、研究、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3、基于干部学习特点的培训
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以发现式学习为主要方式
核心理念:助人自助。
基本方式:互动。
4、互动教学的现实基础
基于已知的未知;基于已会的未会;基于已行的未行
5、培训教师角色
教授?专家?;主持人;培训师;服务员;同学
关键词: 平等;参与;研讨;共进
6、互动教学的关键:教学内容选择
不讲什么?学员知道的;学员能讲的(在催化的基础上); 针对学员自身“问题”的(设立场景,促使学员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学员关注度差的;体系庞大、观点纷杂、一次学习接受不了的(“少则得,多则祸” 《道德经》);……
讲什么? 学员不懂又必须讲的知识点(少而精,不必成“体系”);分析、思考问题的范式、框架;学员讨论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7、教师如何控制讨论进程?
采用结构化研讨方法;用眼神与学员交流,但不参与讨论
8、如何回答、点评学员的问题?
简单重复问题;与提问者进行确认;回答、点评尽量简短;一次只反馈一两个问题
9、遇见“敏感性”问题怎么办?
悬挂假设,深度探询,让真理涌现;切记,即使准备再充分,也不直接“战胜”学员,更不要打的对方体无完肤;有效运用“集体学习”的力量;检讨从“我”做起;对事不对人。
10、培训环境设计
相互尊重的气氛;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气氛;支持而不是评价的气氛;相互信任的气氛;快乐的气氛;有人情味的气氛
11、延伸
从一堂课到一个项目,原理是一样的。
教学无处不在
12、小结
基本的姿态是研讨而不是“教给”。
作风要朴实,追求要高尚。
诚实和建设性是最终赢得尊重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