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教育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Ⅱ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
阳光喔的邵薇老师说高考原来是150分,学生做题精力主要花在前面,比如前面有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知识量特别的大,导致学生经常没有时间写作文,作文从原来的40分到中考50分,分数不高也不会低,基本上一定会丢个20分左右,因为一般的老师大概40分会给个30分,35分就会比较高了,老师会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划分。作文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专业度也不够,学生也不知道要怎么写才能得满分,另外老师没有经过作文教学系统的训练,所以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大概套着一个模式让小孩子去练好几篇文章往上面套。所以这么多年中考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形式。今年的力度要改革,在语文上,把语文的学科地位和其它的学科地位拉平,甚至更高,实际上把语文的重要性更加摆正了。因为语文学科它是涉及到人的素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以前到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实际上对理工科的学习它是一个工具,语文才是更多促进人的心灵、思想、思维,它是一个沃土,那么大家可能也是在社会上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这个学科对大家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影响力,可以慢慢加大语文的份量,它是通过高考的指挥棒让你往上跑。
Ⅲ 新教改的关于能力培养
知识的传授是抄一个渐进的过程袭,学校教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有人的能力、情感、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仅从“知识中心”出发,还要考虑到“能力中心”的培养,从“学习书本知识” 转移到 “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生存”,这些都是“新课程教改”的特点。从“传授知识”来看,传统的教学中,倾向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新的“教改课程”加强了向“思考型”、“研究型”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是新的“教改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古训是教育界始终所提倡的,但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新的“课程教改”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
Ⅳ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施。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此外,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必须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评1节。听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
3、加强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在师生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下,具体做到:
(1)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4、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我们对教师作了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3)创设情境并设问: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应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问学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5)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每堂课至少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
Ⅳ 关于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再次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由此,韩国政府从20世纪末开始,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调整师资队伍作为立法的重点。其中有两项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教育部为减轻教育财政负担和应对就业压力,不顾来自教师组织的反对,通过了将教师的退休年龄从65岁降到62岁的决议。决策者用以合法化该政策的依据是,减少一名老教师的费用可以增加3名新教师,这将有益于调整和更新师资队伍结构。由于未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项决议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师资的严重短缺和教师工作热情低落等。另一项备受关注的政策是1999年政府在经过向多方征求意见和协商后颁布的《改善教育专业的综合计划》。由于该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民主,因此受到了政策目标群体——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实践证明,该项计划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环境,优先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措施提升了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
四、韩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嬗变
韩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韩国的教育管理权一直掌握在中央,地方和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相关事务几乎没有决策管理权。韩国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曾经历了几次变革:1946-1991年,韩国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称为文教部,1991年改称教育部,直到2001年又改为现在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部。该部门负责制定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并直接管辖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市、道教育厅等)。此外,它还对学校运营,如招生规模、考试制度、学费、教育目标、课程、教师招聘、教学设施、教育评价、教师培训等进行严格、直接的督导与控制。
在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教育资源的有效调动与分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管理体制逐步暴露出了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并由此导致教育系统不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与反应,也无法适应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更难以发挥地方、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鉴于此,1991年,韩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教育自治法》,以促进教育分权。市、道教育厅在基础教育中被赋予更多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决策权。
基于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韩国政府希望通过进一步分权,给学校更多的教育自治权,以增强学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1995年,总统教育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制的政策,学校的自主管理由此开始起步。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在学校自主管理和教育质量的监管上形成一种新的平衡。政府取消了对学校教育的各种控制,实施学校自治,以校长和社区的联合为基础,建立学校自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相关利益者对学校管理事务的参与权。
1997年,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要求全国各中小学成立学校运营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也是教育分权和自治在学校层面的一个显著体现。根据学校的规模,学校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等组成,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事务提供意见、作出决策。至2002年,韩国大部分中小学都设立了学校运营委员会。这一政策促进了教育运营体制由以供给者(学校、教师、教育行政机关)为中心向以消费者(学生、家长)为中心的转变。但在多年实践之后,这一政策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判,比如:1)学校运营委员会大多由非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在教育、教学等专业性问题上的直接参与,损害了教师的教育自主权;2)在私立学校设立学校运营委员会,损害了其办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权;3)如果掌握学校运营委员会韵是一些对学校的运营有偏见的成员,就有可能会发生家长、教师、校长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并导致削弱校长的领导力。
从韩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嬗变过程可以看出,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上,韩国主要经历了教育管理权力由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再到学校自主决策的变化轨迹。分权、自治、公民参与是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它体现了韩国在促进教育民主化发展上所做的努力。
Ⅵ 关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课题有哪些
您好,可以安排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网上可查,专门用于评职称,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Ⅶ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静态性的束缚
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级化管理,学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比较普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长中尤为严重。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各级机构也相应变成了官僚机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也被限制于期末考试成绩。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造成了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毫无益处可言。
2.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相关作用,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纲要求,教师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导致了学校管理的片面性,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3.实践基地的严重缺乏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一直是牵制职教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的痛处。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地方有限,学生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但是实习单位大多是私企,对培养人才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实习时并未得到专业指导,致使学生在其实习的单位难于学以
致用,这样也就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
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1.完善管理内容,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如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使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真正对学校负起责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只是以单纯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目标评价,还有过程评价。多设置一些实用性以及探究性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自己。
3.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特色办学的目标,积极认识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改革。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革新,需从教学手段入手,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等措施。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