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有哪些问题
师生“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政治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在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还有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1 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中,师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手段,真正互动起来了。然而,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和同事互相听课的过程中,总觉得师生互动还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
一是师生互动教学成形式主义。有的教师为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师生互动活动,效果如何没考虑,师生间互动交流成为“走过场”,“做秀”、“装点门面”的作用,从而失去真正的教学意义。
二是师生互动教学设计出偏差。本人在听课学习中,有时发现教师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后就在教室里兜圈子,学生则冥思苦想,教师似乎成了旁观者,仅仅是看看哪些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一致。还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较为简单,师生一问一答,也称为师生互动教学,使互动教学沦为机械重复。学生学之无味,造成不良的教学氛围和效果。
三是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出偏差。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公开课一堂课经常的形式是同桌讨论、小小组讨论、大组讨论,似乎缺了哪一个讨论这堂课就不完善。过分追求完美的环节,唯恐漏掉任何一种讨论形式。最后是形式是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是相形见绌。
四是师生互动教学定位出偏差。听课中我经常看到是大组讨论,大组讨论究竟有多少成效?学生听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是真正的互动教学的典范吗?课后进行学生访谈,他们大都是一脸茫然。这种讨论值得让人深思。
② 互动式教学法的互动教学类型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回学目的。其方法一般答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教师可以跟放电影一样,不需要课堂讲解了。我认为先进的设备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动摇。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③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 “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影响极大,毋容置疑,它们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地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本人认为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学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的地位是受老师的操纵的,带有强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成,若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发展个性,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学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图片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定,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学模式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思考。我想,研究语文教学模式,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目的在于改革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由于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学经验的个人性,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④ 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问题
一、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内涵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必修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的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在漫长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曾出现过开办“学生学校”的尝试,但整体上说,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师、教学进度等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安排,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非常小。在我国,逐步推行学分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管理与管理对象、教与学等多重作用关系。它们构成了“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关系看成是一个交互耦合的动态关系,两者相互渗透、互为主客体并实现相互转化,使双方都成为管理的主动者,以期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和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一管理模式主要由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与学过程实施、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涉及学校、社会、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教与学过程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等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中以选择、研讨、评价为基本环节,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包括学生、学校对教学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代表的管理内容贯穿了学生、学校两个管理主体性这一理论主线。学生管理主体性体现在知情、选择、反馈、研讨、评价、决策六个方面。“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中,选择以知情为前提,研讨以反馈为基础,评价则以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为主要目的和归宿。学校主体性体现在人才模式制订、用人单位意见的采纳、教学管理决策的实施。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代表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内容有教学知情等六个方面,其中选择、反馈和评价是三个主要内容。研讨则是协调教学矛盾的一种良好方式。而综合评价及信息反馈的结果又作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进而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开展(图5-6)。
图5-6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模块关系
二、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学生、学校两方面权力制约和平衡的管理理念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的内在机制是学生和学校(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者占据着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管制和约束的地位。学生同时处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制约下,成为更加需要关注及帮助的弱势群体。很多学生有一种因胆怯而不敢面对面探讨教学问题,不敢如实进行教学评价的心态,而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和应付式的参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解决上述学生与学校之间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失衡状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选择阶段、信息反馈阶段等都体现学生与学校双方意愿。学校拥有制订和解释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人员、设计教学进度的职责与权利,学生则可以要求学校说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介绍教师的基本情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选课指南。学生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师情况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
2.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互动式教学管理模式的突出优点是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实际,高校学生学习主体性更要突出强调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四个方面。此模式恰好结合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过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选择性,结果分析和反馈过程体现学生的批判性、反思性。而且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教与学过程的变动又会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反过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整,修整结果再次作用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分析环节,不断循环的相互调节作用,促使各环节的紧密联系,各环节的不断完善,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环节少、方式少、参与程度低的问题。
3.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意义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主体教学管理观的具体体现。主体教学观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管理思想,符合高校实施学术管理、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有效管理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
(1)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实施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活动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高校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布鲁贝克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从学术自治和学术管理的角度对学生参与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而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高等院校学术自治首先是教师对学术活动的广泛控制。“顺着大学组织结构的阶梯向下,我们最后碰到的是学生及其在自治中的地位问题”。布鲁贝克指出,关于学生参与学术自治的问题,首要的是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与学院和大学的关系。在历史上,高等院校总是把学生家长而不是学生本人看作是当事人。布鲁贝克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他明确提出要给予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在这里,成员身份就构成了学术界的“公民地位”。确立了学生在学术界的“成员”地位后,学生参与学术自治,就由“允不允许”、“可不可以”的问题转变为怎么参与才“合理”和“有效”的问题。
学生被接受进入学术团体后,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其在学术团体管理机构中起到有意义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超过作为课外活动的学生自治体的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看法。布鲁贝克引用了一些学者关于学生在学术事务方面“参与民主”的观点。按照杰弗逊的理论,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要求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赞同这种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有人发出疑问:非专家(包括学生)在高深学问领域只不过刚刚入门,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这方面作出有效的决策呢?如果学生在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方面享有与教师平等的权力的话,他们就很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们自己的学位质量。还有的学者从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的有限性、学生行动由人指导、能力由人评价与他们直接参与这个指导和评价自相矛盾等方面,对学生参与学术自治提出了怀疑。这实际上是学生参与范围的适度问题。在对比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布鲁贝克最后对学生参与学术自治作了两点归纳:一是解决学生参与学术自治问题的办法与其说在于大学管理机构中有没有学生代表,不如说在于一些不大正式的程序,如通过选修课提供反映“消费者爱好”的机会,学生就已经行使了参与权利;二是要求学院或大学对学生负责。为了使责任制切实可行,学院或大学首先必须愿意听取意见。除此之外,还必须公布所做出的决策及其理由。责任制的另一个方面是与这些决策有关的人的上诉权,既包括正式的,也包括非正式的。最后,责任制应该为评价和重新评价负责决策的人员提供机会。
(2)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民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内容,民主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权参加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更多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管理。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一道,应该享有指导和管理教育这个共同事业的权利,包括规定教育政策和目标、建立和组织机构、筹措经费和分配资源、确定教材和教法等教学上的问题、聘请教师、调整薪金和制订规章制度并考核其结果等。
对学生和教师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从学习者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学习者责任的角度加以阐述。书中认为,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情况正在不断发展,但最有趣的实验要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面去找。长期以来,学生已经部分或全部地控制了学校的“社会部门”,如学生宿舍、体育活动、卫生运动和辅助的服务机构。此外,学校随时就一般政策问题与他们“商量”,或者通过专门为某种特殊改革而设立的委员会,与他们“商量”。近几年来,学生的参与已经进入到大学的一些部门里面,而这些部门过去一向被视为是极少数具有必要经验与资格的人所独占的领域。教学方法和学习项目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在学生参加的机构中加以讨论。主要的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国家与部门委员会)正在进行改组,以吸收学生代表。某些国家的学生正在开始要求在决定招生、考试、财政和一般教育行政的机构中要有学生代表。在这一方面,学生们已经取得了某种成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描述的民主管理思想在美国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的民主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征。美国高等院校设有各种委员会参与管理工作。其中,校一级委员会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授参议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兼任主任,并由若干副校长和院长、系主任、管理部门人员、教授以及学生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就学校发展、学校政策、员工及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制订具体办法。校务委员会内分设许多专门委员会,就其范围内的事务向校务委员会、校行政领导和行政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美国大学里的“学生政府”是校内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由各层次学生代表和外国留学生代表组成,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学生政府”可代表学生利益向学校反映学生要求,并就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学校联系、交涉。此外,它还依据自己的章程在学校内部发挥管理、协调、自律的作用。而在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学生代表就开始进入学校行政管理的各种委员会,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的理事会和评议会中都有学生成员参加。
在我国,罗廷光教授是最早提出教育民主化管理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等思想。教育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教员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平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反对校长独裁统治。我国现代大学最早成功倡导学生自治和民主管理的,首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他认为,学生自治应该从组织上、制度上加以落实。他主张学校管理机构应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负责引导学生自治;学生应组织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的三大任务是:以体育互相勉励;以知识及能力的增进互相勉励;以品性修养互相勉励。蔡先生的学生管理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问题,但它一改以往学校把学生单纯看成是被治者的偏见,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和引导社会的重要力量。这种思想无疑是对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性原则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民主管理教学,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民主化趋势正在得到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3)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管理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理性行为,它的存在不但不应成为人性的束缚,恰恰相反,它应该成为人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人本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展开一切管理活动,以尽可能少地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最终实现物的增效和人的发展相和谐的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有: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人本管理的人文理想就是追求管理最优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最大的 ‘解放’。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引导’、‘解放’”。用顺应人性的方式对每个人的优势及潜能作出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使他们能发挥最大程度的创造力,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对管理理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高校应该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管理。肖菊蓉在讨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时,提出未来教学管理将是人本化的管理。她认为,未来教学管理重视人的情感、培养人的能力,并以使其有效释放为着眼点,形成的制度文化是开放民主、和谐融洽的文化,造就的是主体性强、自主自律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自主人。人本化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营造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创造性的有效机制。
推行高校人本化教学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学生消费者第一”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本”,首先它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即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则成为卖方;其次,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再次,它提出了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近年通过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设有专门章:“校方与学生的权利”,明确规定了“大学应该竭尽所能为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并指出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还有“学习和研究领域的多样选择以及通向这些领域为指导”等权利。这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启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学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学生作为投资者、消费者和受益者身份得到确立及重视。以此为契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逐步被高校中的人们所接受,进而对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内含这样的思想,即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的主体;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参与管理、体现管理价值和管理质量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是高校人本化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4)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有效开展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
“有效管理”是一个外来概念,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尽管德鲁克“有效管理”是针对工商企业而提出的,但却由此引发了管理学界的“有效热”。在这股热潮影响下,教育管理学界也对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发生了兴趣,教育管理者把对教育功能的目标,转向到效能的目标。也就是说,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怎么做最有效”。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成为早期现代教育管理向二战后的现代教育管理转变的主要特点之一。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管什么”显然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教学管理怎么管才“最有效”。如前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教学管理造成了落后的教学环境,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方面的积极性”。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根本上是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有效管理”理论,有效教学管理是计划、实施、评价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参与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参与可以增加教学决策和计划的透明度、开放性及针对性。尤其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它能加强教学反馈,促进教学研究,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能帮助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发现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较准确地找出教、学、管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和原因,促使有关教师及管理部门做出有效的协调与控制。只有学生这个动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形成推动并保持教学管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合力。因此,是否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5)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基本权利
高校学生(本科生)是处于发展之中而又尚未发展成熟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的体格、肌肉、各种身体机能等自然生命及他们的心理、思想等精神生命都正处在发展之中。在两者关系上,自然生命发展是基础,精神生命发展是目的和归宿。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是他们区别于社会成年公民群体的一个本质特征。精神生命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本质特征,这一结论在自然生命意义上是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当问题扩展到人的精神生命发展领域时,生命活动的主动性特征却往往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践踏。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即使是在20世纪末的学校里还顽强地存在。她指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持学校发的教科书,按课程表的规定上课;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教师同样是主宰者,这种剥夺因其不会带来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视,甚至还因所谓教师的好心和善意、学生的无知及幼稚、需要成人教导等理由而被视为天经地义。这种现象是与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叶澜教授疾呼: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教授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同样存在学生精神生命发展权被忽视的情况。在教学管理领域,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学生不了解教学计划,选择空间有限,更谈不上参与计划的制订和修改。他们只是被成批地送入学校早已设计好的培养模式之中,去被动地接受大多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育,最终从生产线的另一端“产出”标准统一、缺乏个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压抑,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参与教学管理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学生非常希望获得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对此学校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
⑤ 在线课堂都有什么互动教学模式
看到来楼主的问题刚好源我能分享下。
我是这两个月做在线课堂的,效果还蛮不错的,我上课模式是小班课,小班课人少,所以给学生的感觉会更强烈,没事我还会随机点名让他们发言回答问题,还可以用计时器计时学生在白板上做题的时候,比赛做的快。
我最喜欢用的是随堂测试功能了,我用他出一些测试题,让学生计时回答,可以从侧面看出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根据情况进行教育的方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⑥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好处有哪些
动教学模式的抄好处有哪些
教学不袭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⑦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
摘要:一堂音乐课生动与否,是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如果只有教或者只有学就没有默契可言,没有生动可言,更没有效率可言,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怎样才能做到教与学的互动是我们一直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一些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成,以音乐课上如何来搭建师生之间的默契桥梁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目标,较浅显地做了以下论述。
关键词:师生 情绪 互动 教与学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是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而达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活动。音乐课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仍然是个通病,在音乐课堂中,音乐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缺少师生互动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1.学生方面。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意见,对自我的需要也不断扩大,需要满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此阶段他们的情绪波动性较大,更带有一些叛逆的情绪。前不久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你们心目中的音乐课是什么样?”总结了一下,音乐课在学生们看来是“豆芽”课,是好玩的课,是他们一天紧张学习后的放松练习。
2.教师方面。
(1)备课环节。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反应敏捷、精力充沛的内在素质。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而一节音乐课的成功就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之前,教师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党中央提出要求教育要注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们音乐教师的备课是否都做到以上两点,答案是否定的。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
(2)教师方面。
不乏音乐老师备课环节做得非常的好,但是上课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却还是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教师上课的情绪。例如《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到了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很深刻的一个体会,在学习《唱给小萝卜头的歌》时,学生们只听了一点小萝卜头的故事就议论开了,根本不听了,但是我还是满怀激情继续讲解,最终同学们都被我的情绪所带动。
1.投其所好。
每个学年段的学生都有不同需求,小学生们总希望音乐课就是他们的游戏课,而初中生们总希望音乐课老师能教些流行歌曲,希望老师能不断的给他们带来惊喜。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所以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来实施教学。比如初中音乐课程中,可以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作为学生们本节课表现好的奖励,还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创编、即兴表演等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创编的动作或者表演的节目,进行评价、总结,这样就能做到“教”与“学”很好的互动。
2.乐在其中。
怎么样才能做到学生们乐于跟老师互动呢?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平、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们交流、互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游戏、分组比赛、课堂外教学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课堂上注入了快乐的灵魂,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更加默契、融洽,课堂也变得生动。
3.情绪饱满、快乐学习。
一个人的情绪是极具感染性力的,人们的情绪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不同的教学情绪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们参加活动不积极,如果此时老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可能活动就没法再继续进行下去,相反如果老师主动地为大家起个好头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可能此时的课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我看来,学习应该是非常快乐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时常都提醒自己要把快乐带到课堂上,带给我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快乐地教学,学生才会快乐地学习,作为非主科的音乐课更应如此。
⑧ 四练互动教学法是什么怎样进行互动教学
四练互动教学法是中国早教协会主席陆启胜教授整理和总结出来的。陆教授从教40多年,90%都是孩子厌学,家长厌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抓到孩子爱玩的天性,这是关键点,导致孩子有叛逆的想法,家长强逼孩子学,恶性循环,最后孩子跟家长越来越缺少沟通。四练教学法的秘密在于能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在0-8岁的最佳时间,用最佳的方法帮助学龄前儿童自然学习吸收。
希望城四练互动教学法:
“一练”让孩子爱看、喜欢看,原来是枯燥的书本,现在是生动的动画片,他绝对爱看!(看)
“二练”让孩子听得懂,原来不管老师上课,点读机、学习机,都是枯燥、呆板说教,现在换成灵活生动的画面,配上歌曲音乐,孩子爱看、爱听,完全没抵触心理,听得进,听得懂,能理解!(听)
“三练”让孩子勤动脑勤思考,像数学类动画模块《数学启蒙》、《数字1.2.3》加减法,随着情节的开展,它会让你算算术,做加减法,寓教于乐,一边看动画一边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数学、逻辑能力!(脑)
“四练”让孩子勤动口、口才好,孩子都有模仿的天性,我们的动画片角色语言都很儿童化,就像他的小伙伴一样,主动让孩子张嘴动口,家长不用教,孩子跟着动画片主动背英语,背唐诗,背宋词!(口)
视、听、口、脑,全部让孩子发挥出来,这就叫四练互动教学法!!!
视觉刺激孩子右脑,提升阅读能力!
听觉刺激孩子左脑,提升理解力!
动画故事情节刺激孩子左脑逻辑区!
动画对白刺激孩子右脑语言区!
也就是视觉听觉+动脑动口。
让孩子各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充分互动教学。
⑨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好处有哪些
动教学模式的好处有哪些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版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权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