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三年级上册有哪些课文
我是三年级的,希来望能帮上
你。自课文如下:
《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以及《槐乡的孩子》,这是第一单元的。《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以及《我不能失信》是第二单元的。《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以及《听听,秋的声音》是第三单元的。《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以及《找骆驼》是第四单元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以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及《香港,璀璨的明珠》是第六单元的。《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以及《狮子和鹿》是第七单元的。《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以及《好汉查理》是第八单元的;《不懂就要问》、《做风筝的故事》、《五花山》、《六个矮儿子》、《神笔马良》、《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喜爱音乐的白鲸》以及《信箱》是选读课文。
② 拉萨的天空课文中"这话真是太妙了,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掬字用的好,形象的写出了动作.可以洗脸 从侧面烘托出蓝天的清澈透明,干净无污染的特点
③ 拉萨的天空课文。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回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答一样。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④ 拉萨的天空课文组词
横拖竖拉
东扯西拉
丢三拉四
摧朽拉枯
摧枯拉腐
扯纤拉烟
半半拉拉
生拉硬扯
东拉西扯
摧枯拉朽
扯篷拉纤
拉拉扯扯
拉帮结派
拉三扯四
拉捭摧藏
拉家带口
太平中心小学 林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涌入,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技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旨意科学有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引导质疑法。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又往往是靠引导学生质疑来体现的。在阅读教学导入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激发兴趣、不断拓宽思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下册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②为什么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③最后这条鱼放掉了没有?结合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阅读中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原来,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鲈鱼,但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因此,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他最终还是把这条鱼给放掉了。
(二)讲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交战的成败故事,并顺势诱导学生:为什么给人家当奴仆的越王勾践最后能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并从读中了解到:课文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而吴王却骄傲自满,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道理。
(三)课堂表演法。小学生都有爱玩好表现的特点。在进行童话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几个学生来担当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哪吒、东海龙王父子等角色,并引导他们要演好角色必须把握好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让他们在班上表演,学生都兴趣盎然地从表演中寻找故事内容:原来,文章写的是小哪吒大闹东海,降服龙王,使人们重新过上太平日子的事。这种因表演而形成的阅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全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创造学习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一些方法,学生初步自主阅读完课文后,对全文内容已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接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比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汤姆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这一顺序细读课文,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以及街市这几个景点的?这一思路细读课文。通过有条理的细致阅读,学生领略到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从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二)分段、分层细读,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时,在细读课文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时石榴的叶子,夏天时石榴的花,秋天时石榴的果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阅读,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石榴果实的颜色、样子、味道进行细读,从而加深他们对石榴的印象。
(三)品读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课件展示出许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在一个美的意境中诵读精美的句子,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在意境中诵读这些句子,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欣赏到荷花的美,而且还能从品读语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课文,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纯净和明洁是两个关键词。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天空纯净和明洁的句子反复诵读,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等句子。从诵读中学生理解了纯净和明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解了拉萨天空的特点,以及拉萨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级上册《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你见过城里的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乡下见到的鸡又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乡下的鸡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理解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文章内涵。
(四)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过渡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围绕这个过渡句,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母亲到底有多轻?而‘我’为什么那么难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母亲原来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拉着他,背着他的妹妹,肩上还在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通过精读课文,学生由此体会到作者为何如此难过,进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是多么的愧疚。
四、运用朗读技巧赏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我们不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注重要点挖掘,以读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取那些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时的情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句话,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读悟情。在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唤起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文中的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读出真情实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汤姆的心情变化,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们钓到那么大的一条大鱼,会舍得放掉吗?如果放掉了,心情又会怎样?然后,我让学生叹了一口气再读文中句子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使他们在想象和唉声叹气的诵读声中,体会到汤姆由原来钓到鱼的惊喜到放掉鱼后的失落心情。
(三)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道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道理的理解和体会,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如:过马路时,不管( ),都( );自习课上,不管( ),都( );在公园里,不管( ),都( )等等,通过练习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则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们在思想上获得新的启迪:遵守规则,就要从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科学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读出内容,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启发。
⑥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类容求解答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涌入,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技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旨意科学有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引导质疑法。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又往往是靠引导学生质疑来体现的。在阅读教学导入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激发兴趣、不断拓宽思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下册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②为什么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③最后这条鱼放掉了没有?结合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阅读中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原来,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鲈鱼,但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因此,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他最终还是把这条鱼给放掉了。
(二)讲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交战的成败故事,并顺势诱导学生:“为什么给人家当奴仆的越王勾践最后能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并从读中了解到:课文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而吴王却骄傲自满,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道理。
(三)课堂表演法。小学生都有爱玩好表现的特点。在进行童话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几个学生来担当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哪吒、东海龙王父子等角色,并引导他们要演好角色必须把握好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让他们在班上表演,学生都兴趣盎然地从表演中寻找故事内容:原来,文章写的是小哪吒大闹东海,降服龙王,使人们重新过上太平日子的事。这种因表演而形成的阅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全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创造学习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一些方法,学生初步自主阅读完课文后,对全文内容已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接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比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汤姆“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这一顺序细读课文,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以及街市这几个景点的?”这一思路细读课文。通过有条理的细致阅读,学生领略到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从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二)分段、分层细读,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时,在细读课文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时石榴的叶子,夏天时石榴的花,秋天时石榴的果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阅读,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石榴果实的颜色、样子、味道进行细读,从而加深他们对石榴的印象。
(三)品读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课件展示出许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在一个美的意境中诵读精美的句子,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在意境中诵读这些句子,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欣赏到荷花的美,而且还能从品读语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课文,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纯净”和“明洁”是两个关键词。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天空“纯净”和“明洁”的句子反复诵读,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等句子。从诵读中学生理解了“纯净”和“明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解了拉萨天空的特点,以及拉萨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级上册《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你见过城里的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乡下见到的鸡又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乡下的鸡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理解“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文章内涵。
(四)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过渡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围绕这个过渡句,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母亲到底有多轻?而‘我’为什么那么难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母亲”原来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拉着他,背着他的妹妹,肩上还在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通过精读课文,学生由此体会到作者为何如此难过,进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是多么的愧疚。
四、运用朗读技巧赏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我们不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注重要点挖掘,以读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取那些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时的情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句话,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读悟情。在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唤起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文中的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读出真情实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汤姆的心情变化,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们钓到那么大的一条大鱼,会舍得放掉吗?如果放掉了,心情又会怎样?”然后,我让学生叹了一口气再读文中句子“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使他们在想象和唉声叹气的诵读声中,体会到汤姆由原来钓到鱼的惊喜到放掉鱼后的失落心情。
(三)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道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道理的理解和体会,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如:过马路时,不管( ),都( );自习课上,不管( ),都( );在公园里,不管( ),都( )等等,通过练习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则”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们在思想上获得新的启迪:遵守规则,就要从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科学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
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哪些课文
第一单元
1让我们荡起双桨 (乔羽)
2学会查“无字词典”
3古诗两首
山行 (杜牧)专
枫桥夜泊 (张继)属
4做一片美的叶子 (金波)
第二单元
5北大荒的秋天
6西湖
7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第三单元
8蒲公英
9三袋麦子 (韦伟)
10哪吒闹海 (许仲琳)
第四单元
11第八次
12卧薪尝胆
第五单元
14“东方之珠”
15小露珠
16石榴
第六单元
17石头书
18小稻秧脱险记
19航天飞机
第七单元
20军神 (毕必成)
21掌声 (董保纲)
22金子
第八单元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24 孙中山破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