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3 15:19:39

⑴ 两道关于林莉作品"小巷深处"的题目,语文作业,帮忙

《小巷深处》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表达母爱为主题的感人至深的文章。
文章通过叙述养母含辛茹苦、十几年如一日抚养女儿的艰辛历程,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任劳任怨、无私无悔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母爱的本质——无条件无索取的付出和奉献。例如:养母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不惜倾囊而出搬进新家,为了女儿甚至改变了泼辣的性情,为了女儿饱受酷暑寒天却甘之如饴,充分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又例如:当女儿嫌弃疏远卑微的家庭时,母亲掩饰住内心的落寞依旧笑对乡邻;当女儿因虚荣而绝情地伤害母亲时,母亲默默承担了女儿的忘恩负义,一如往昔地为女儿送着生活费和营养品,母亲以无怨无悔的行为和宽容博大的心胸将母爱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潸然泪下。
文章以沉婉深挚的自叙形式,通过展示“我”与养母关系的前后变化——由相依为命到“我”厌恶逃避养母和家庭,到最后“我”幡然悔悟回归母亲身边——表达了“我”对自己虚荣心的批判,对养母养育之恩的深深的感激和歉意。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但从肖像、语言、动作对母亲进行正面描写,而且通过室友和老婆婆对母亲进行侧面刻画,尤其是三次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抒发感情上起到很大作用,值得玩味。
在结构安排上,文章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例如:文章1~8节侧重从正面描写母爱,从第9节开始转折进入写我的虚荣不孝,从侧面表现母爱的无怨无悔,但是作者从第7节“我”在母亲的溺爱中养尊处优、第8节“得了表扬”“不再告诉母亲”,就开始为下文“我”萌生了虚荣心而渐渐疏远直至摆脱母亲作伏笔。又例如:文章最后写我从迷失中被母亲感化而幡然悔悟,重新回到母亲身边,也是由于前面作者对“我”和养母相依为命的过程做了充分的铺陈,蓄势已久,才使得“我”良知发现蓦然回首这一情节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文章读来哀婉凝重,这和作者善于用环境描写和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抒情密切相关,例如第1节,作者一开篇就通过萧瑟的秋景奠定了凄凉忧伤的基调,而第5、16、18、30节,作者用典型的意象,描写了家庭的极度贫穷,表达了对自己忘恩负义行为的悔恨,抒发了对母爱的理解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析我的成长过程,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无私无怨无悔的母爱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同学们要学会理解父母似海恩情。
2.重点学习文章的肖像描写和用具体意象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3.学习文章过渡自然、蓄势待发的结构特点。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所以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阅读一篇叙事散文《小巷深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对精彩的字句文段或者不解的地方圈点勾画。
二. 阅读分析:
(一) 阅读突破:
读完的同学举手。
1.文章写了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养母和养女的故事。一个母亲收养并抚育一个弃婴成长成材的感人故事。)
2.这是一篇表现什么主题的散文?(表现母爱主题)
3.读完之后,你认为最感动你的是哪几个段落?请有感情的朗读给同学们听。
预测:
1.可能朗读第17~30节:
为什么感人?
(母亲的伟大无私,宽容体贴,使得我们读者潸然泪下。
不孝的女儿三年没有回家,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埋怨女儿,而是一如既往的为女儿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女儿的虚荣心女儿的体面,母亲每个月都艰难摸上汽车摸到城里然后让别人把东西转交给女儿,自己却躲在偏僻的小巷里在风中默默等待;母亲的爱心和苦心让室友和老婆婆都为之感动,而我这个女儿却蒙昧不化,忘恩负义,相比之下,更让我惭愧不已,深深地为母爱掬泪。)
(为女儿在母亲的感化下,终于从虚荣的迷雾中走出来,回到母亲怀抱,母女得以团圆而感动。)
2.作者不但选取了感人的情节,而且在表达上也别具匠心,所以才取得了这么感人的效果。同学们细细品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达那深沉的母爱的?提示:在记叙文中,除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外,还运用描写和抒情来传情达意、深化主题。
引导学生品味对母亲的肖像描写(第26、29节),从母亲苍老的面容和孤独的内心中感悟母爱的无怨无悔,从母亲的外貌中参透母亲生活的艰辛及对女儿无私的爱心;
揣摩第28、30节用具体意象来抒情的写作方法,作者用顶真修辞手法使文章产生了蒙太奇般的影视效果,形象地展示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活动;用“山路”“石板”“木门栓”“小巷”等典型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家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挚爱。
(二)深入阅读:
女儿的幡然悔悟让我们欣慰,因为她终于抛却了虚荣心,在成长中懂事了,成熟了。文章以这样的高潮结束,并不让我们意外,那是因为作者在前文中做了足够的铺垫,让我们觉得女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和悔悟,不只是因为母亲三年来的苦心,其实从被抱养开始,女儿就享受着母亲深深的爱,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养育之恩。正是因为深沉的母爱,使得女儿迷途知返。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例如:
1.第二节:母亲放弃生意收养我,与众人的行为语言相比照,说明母亲收养我完全出自善良的本心,也为她后文任劳任怨的抚养我奠定了基础。
2.第三节:母亲为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拿出所有的积蓄筑巢安家,这是母爱的最好注脚。
3.第四节:母亲的溢美之词是母爱的自然流露,而写母亲之泼辣是为了写母爱之深之切,同时也写了母亲为了我不但倾囊而出,更是倾心相待——为了做个慈母,甚至改变了自己的性情。
4.第五节:我的顺利成长,饱含着瞎眼母亲多少超过常人母亲的血汗啊!
我也逐渐成为母亲的“拐杖”,母女相依为命。
5.第六节:母亲为了女儿吃尽千辛万苦却甘之如饴,这是怎样的母爱啊!
我目睹一切,铭记在心。
6.第七节:母亲勤劳能干,独自支撑家庭生计,一心培养女儿成材,更印证了母亲收养我非为“老来有靠”,完全是一片爱女之心。
至此,我和母亲相爱相依。
7.第八节第十节:写母亲以我为荣,一片爱心不变;而我却渐渐萌生了虚荣心,回避、摆脱母亲和卑微的家。
8.第十三十四节:我的虚荣心彻底暴露出来,并深深的伤害了母亲;而母亲却默默的忍受着精神的痛苦,承担起女儿的不孝,用最宽容博大的胸怀,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的女儿。
正是因为母亲善良淳朴的本质,因为母亲深厚无私的爱心,因为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因为我和母亲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所以我的迷失是暂时的,我的回归是必然的。作者在叙事和结构上的铺垫蓄势,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全文:
我们来回顾一下全文。文章通过叙述养母含辛茹苦、十几年如一日抚养女儿的艰辛历程,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任劳任怨、宽容体谅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母爱的本质——无私无怨无悔。
同时以沉婉深挚的情感,叙述了“我”和养母由相依为命到“我”厌恶逃避养母和家庭,到最后“我”幡然悔悟回归母亲身边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我”对自己虚荣心的批判,对养母养育之恩的深深的感激和歉意。
父母的恩情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是我们永远报答不了的,用孟郊的一句诗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⑵ 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 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 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 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 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 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 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 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 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 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 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 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 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 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 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 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 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 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 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 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 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 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 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 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 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 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 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 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 》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 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 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 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 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 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 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 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 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 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 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 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 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 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 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 ,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熟读背诵,沐浴心灵 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熏 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 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 育的好教材。例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人 胸怀大志、天下为公的《岳阳楼记》;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人勤奋苦学、立志成才的《论语》等。这些古诗文,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精炼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些古诗文,不 但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充分体验和领会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魂。

⑶ 小巷深处的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句

【段意】
第一部分(1~9),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且母亲为我骄傲.
第二部分(10~15),写"我"长大以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而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部分(16~30),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1.选材
用生活琐事,表现出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2.描写
语言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3.情感
文章字里行间蕴含母女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4.讲究形象
文章以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4作者简介
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母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见上海教育出版社(试用本)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第二课《小巷深处》选自《黄金时代》1994年第7期,稍有改动或七年级上语文版《语文》第6课)。
林莉是一个普通创作者,这篇文章是她参加黄金时代那年母亲节征文比赛获奖第一名的,先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并曾被中央八台录为电视散文,后收录到教材中。她还曾写过月光下,一个女孩,BYE BYE 少老板。不过不怎么出名。网络上有她写的蝶儿飞飞(红袖添香),月红,一路走好。

希望可以帮到你!
追问

向左转|向右转

怎么写

评论 | 53 21
其他类似问题
2010-09-17小巷深处描写外貌、神情的句子各一句 25
2013-10-24《小巷深处》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9
2010-09-14《小巷深处》母亲描写的句子并作点评 52
2008-01-13《答谢中书书》点明中心的句子是那一句 21
2010-06-17点明中心的句子 15
更多相关问题>>
小巷深处的相关知识
2009-07-27陆文夫<<小巷深处>> 25
2011-11-17小巷深处教案在哪啊?
2009-05-27小巷深处 阅读答案 1277
2006-10-14小巷深处林莉简介 371
2012-01-02《小巷深处》陆文夫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期末整理 谢谢了,^^ 4
更多关于小巷深处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1回答精准的反义词
0回答航远装饰公司怎么样
0回答孩子快出生该准备什么
2回答怎么把QQ上的网名改成真实姓名
1回答最囡游戏18关怎么过?
0回答QQ买卖好友为何不显示我我网名?只显示我的帐号
2回答帮忙想个微信网名好听好记的谢谢
0回答蓝馨雨几个字中加个什么字能成为好听的网名
0回答取个情侣网名。男华,女清!
1回答过去女人怎么生孩子
1回答属牛的人适合什么网名
1回答求各位帮忙想姐妹网名
0回答重庆渝中装修公司哪家好,装修质量过关?
0回答七年级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
0回答重庆装饰行从业人员怎么扣税
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记忆死了吗 一级
签到补签卡
日历
知道日报
2014.5.14往期回顾

不明海洋生物,你从哪里来?

精彩知识在知道
知道君在微博、微信等你!
真相问答机,我们一起粉碎流言!
关于H7N9的常识与误区
爱知道,解答你的青春期困惑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 知道协议 | 加入我们

⑷ 课堂教学中“导入”有什么功能

1、安定学习情绪。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个过度转换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2、吸引学生注意。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

3、激发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导课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可以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4、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课是接通师生信息的电键。一上课教师登台亮相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对你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5、明确教学目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导课过程中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旺盛长久的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6、启迪学生思维。富有创意的开讲,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7、确定全课基调。

(4)小巷深处教案扩展阅读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三、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四、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五、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 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3. 设疑引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是另一种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⑸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一

培养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体验真情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体验文章的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 学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绚丽、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温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气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饱含感情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找到春天的感觉,有身临其境之感: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暖风吹过,花香扑鼻;站在满目新绿的田野上,感受绵绵春雨的滋润,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春天。例如在学《再给我十年》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诵文章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读得多了,自然能体会作者在绝症来临时的那种恐惧、绝望心情,也能体会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与绝症战斗的勇气,更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而,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深有感触。

新世纪的课堂,应当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例如教学《美猴王》时,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孙悟空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教学时可以在细细体会句子后,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帮助其他学生体会孙悟空活灵活现的个性。我在上《小巷深处》时,要求学生表演母女相见时的那个场景,当其中扮演养女的一名学生充满愧疚、充满感激的一声“妈――”的喊声之后,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无不动容,其情感体验不言而喻。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课文内的意境

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经之路,脱离了这两者,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了。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思维深入课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上《老界山》时,我让学生想像一下,当满天的星星与红军的火把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奇景;当红军夜里睡在狭窄的山腰上醒来时看到的夜景是多么迷人;想像红军在下山时的喜悦心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写北平的秋天,创设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创设了一种生机勃发的意境。我在教这类文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听、看、感受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多想像、多思考。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像;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再如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除了让学生想像莲的形象美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社会生活中具有莲一样高尚品质的人。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联想愈丰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价值。

⑹ 小巷深处的教案之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 故事”、“养母是一个 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 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按句式说话:这是一个 故事。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蹒跚 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 ”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小巷深处”命题?

⑺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如: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先讲文章的来历。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

4、由观察插图导入

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文导入的作用: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

⑻ 《小巷深处》和《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下的注释!语文版!!!!!!急!!!

科普:两弹元勋邓稼先.doc

......稼先:两弹是他的勋章 1986年邓稼先,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两弹他却平静 ...

8、“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作者:顾迈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元勋( )蓦地( ) 轮廓( )销声匿迹( ) 含辛茹苦( ) 答案: h ...两弹元勋邓稼先,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两弹”元勋邓稼先 作者:顾迈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元勋( )蓦地( ) 轮廓( )销声匿迹( ) 含辛茹苦( ) 答案: h ...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两弹元勋邓稼先原文“两弹”元勋邓稼先

详见:http://hi..com/catchne/blog/item/0511ddfeb204a71fd9f9fdd1.html

⑼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

运用现有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地进行无痕化教育。因此,我们更多地是利用小学各学科教材进行渗透或落实生命教育。有的学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与生命教育有关,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等;有的学科课程内容并不直接与生命教育相关,属于隐性课程,如《语文》、《音乐》、《美术》等。语文可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数学的结构美、和谐美与生命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则能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 为了更好地在这些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实践与探索。 研究教材,寻找生命教育的渗透内容。我们根据学科组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找出现有教材中能够渗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内容,并进行分类汇总,以初步了解能够渗透生命教育的基点;同时,组织教师加强教材研究,寻找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落脚点,并进行汇总列表,确定了部分内容作为生命教育的重点篇目。显性科目以学科教研为主,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归纳、梳理,如:初一年级以“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初二年级以“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初三年级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主题进行学科纵向研讨。隐性科目以年级组教研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深入课堂,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教材,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生命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渗透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利用组内听课、校内示范等形式,每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认识,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然后,由点到面,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寻找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结反思,撰写生命教育的教学案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总结与反思。教师每上完一堂实践课,都能进行自觉反思和合作交流,并撰写出生命教育的案例,在不断反思中提高了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学校已收集了数十篇教师实践的案例,待修改、整理后将汇编成册。2. 拓展开发教材,实施生命教育 教材延伸,探求生命教育的突破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材内容稍作拓展,便能显示生命教育的亮点。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学生心灵。如《小巷深处》一文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生命教育的范例,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深沉的母爱与作者对生命的一种重新理解与诠释。 练习设计,挖掘生命教育的着力点。有些教材虽然没有涉及生命教育内容,但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数学学科应用题教学为例,编制应用题的素材尽量与生命教育内容相联系。同时,我们还结合教材安排一些社会小调查。如组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现状进行调查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3. 营造和谐氛围,打造活力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因此 明确提出了“用生命教材和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与教学形式激发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个体”的发展目标。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 “生命活力课堂”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师生间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氛围。 自然快乐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顺乎学生自然成长的需求,让“自然与快乐”成为课堂不竭的生命力。 自主开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使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宽容多元的教学评价: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以称赞和鼓励;同时,鼓励教师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创造课堂,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阅读全文

与小巷深处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