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该怎么教
古诗文抄教学
首先,应袭以“读”为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其次,应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 关键,语感有了,可以让学生对文言诗文无师自通。
最后,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每篇诗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教师介绍,最好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这样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在古诗教学中我常采用“联想法”,即把作者凝练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效果还不错,你也可以试一试。
Ⅱ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
怎样才能更好得学好文言文,是现在中学生的当务之急。为了让学生更好得接受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我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我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我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智康教育:领先的N对一个性化辅导、口碑好的家教品牌,提供奥数、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全科家教辅导,满足小学、小升初、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类人群课外补习需求。
Ⅲ 怎么教好初中文言文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的一般教学程序是:1.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2.复习上节版课的内容。3.展示教学目标权,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预习本的内容包括:生字、拼音、释义、文章中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课后练习题等。5.教师简介作品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
Ⅳ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高考必背篇目新增10篇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10篇,增加后的篇目如下:初中五十篇 1.《论语》(共十则)、2.《孟子·鱼我所欲也》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左传·曹刿论战》 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诗经·关睢》、18.《诗经·蒹葭》 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 李贺 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Ⅳ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记载了我国文明的经典载体,而且其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正因为有了它,有了中国文明,才造就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如杜甫,老迈多病,穷困潦倒,却能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如苏轼,历经磨难,却唤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如岳飞遭天大冤屈,文天祥身陷囹圄,却都能痴心一片,誓死不休。
可是,当西方文明慢慢传入中国,白话文慢慢取代了文言文后,中国的传统文明面临着灭绝,教育也迈上了坎坷路。学生认为文言文那是过去的东西,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就要舍弃那些古老的、老的掉渣的东西,应该给我们的现代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文言文只能使社会倒退。而且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又比较大,那么多实词、虚词、句式等等难以理解,于是就更加讨厌学习它。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科学人才,更要培养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那些高智商低素质的“奴才”是中华民族所不容的。如果没有文言文,中国的文明不会延续,中国的社会不会发展……所以教育要注重文言文作品的阅读,通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学习了《传记选读》中的《苏武传》,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学习了《陈情表》,学生就会被李密对祖母的那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祖孙情感动;学习了《报任安书》,学生深深理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决心。学生可以从中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其次,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中学会很多知识,例如:写作中语言的言简意赅、中心思想的深刻,文章构思的严谨等等。第三,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又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很难,教师就可以传授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例如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举个例子:“即”和“既”在写法上的不同,对理解他们有很大帮助,“既”左边是一个装满豆子的器皿,盖子已经凸起来了,右边的人坐在旁边,张大口,脸扭向一边,显然他已经吃饱了,所以“既”的本意是已经。“即”字与“既”不同在于右边的人动作不同,这个人坐在器皿的附近,准备吃豆子,注意是“准备”,还没有吃,所以我们理解为“靠近”,这个人靠近器皿,手触摸到它,所以引申为“依附”,再引申为“到…去”,引申为“就着”,推出“当前(最近的时间)”等等,在讲这个字的时候,学生很敢兴趣,而且觉得文言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其次,在文言文阅读中寻找兴趣。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小故事可做导入,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例如古代座次的规律和现代的不同。
第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文言文外,其余时间是很少去读文言文的,对古汉语的“语感”非常欠缺,所以“诵读”是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钥匙”。只有好好掌握了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文言文知识的门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能读出语文的特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能解出其中的意思。所以应让学生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注意方法。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要把教师范读、听读、学生自读相结合。读准字音、停顿还不行,还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
总之,学习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弘扬了民族文化,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升写作的能力,而且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在阅读中体悟,在兴趣中学习。
Ⅵ 如何把初中古诗词教得更好
我认为古诗文教学就因该根据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文回,感受诗文。让学生们的内心答真正的走进了古诗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先人的心血,寄托着前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教学古诗文,既要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要让他们从中达到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Ⅶ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综合大家的看法,我们总体认为,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教学有着不同的侧重。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读得有情趣。在教学中想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学得有信心。要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标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我想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 ……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Ⅷ 初中文言文如何才能教好
在文言文教学来中,我采用的一般教学程源序是:1.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3.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预习本的内容包括:生字、拼音、释义、文章中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课后练习题等。5.教师简介作品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6.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后,请几位学生朗读,纠音,指导朗读方法,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7.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几位学生完成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8.教师请学生逐句逐段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9.教师出几道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10.在师生明确思考讨论题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11.让学生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题。13.把本课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当堂写片断作文)1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15.布置作业。福建省东山县石斋中学董朝晖
Ⅸ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Ⅹ 如何教好中学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对提高学生驾驭古汉语的能力,尤其对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因此缺少必要的文言文奠基教育。学生升到中学后便很容易出现学习吃力,感觉兴味索然.甚至会出现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等问题。因此,对于如何抓好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初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兴趣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文言文教学可以先从优化朗诵,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源于诗歌,而且素有诗、乐、舞一体化的传统。古时候人们所创作的诗词,除了朗读记诵以外,往往还要配上音乐和舞蹈来表演一番。文言文就是在这种表演性诗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除了有对仗、排比、铺陈、夸饰等词句美之外,还讲究一定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一句实为“泉洌而酒香”,而为了照顾与前句“酿泉为酒”在节奏扬抑音韵上和谐一致,便运用了错文修辞法将“泉洌而酒香”调整为“泉香而酒洌”。其他像诗、词、赋文当中为了节奏与音韵美而调整词序的情况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在此不予赘说。因此,优化朗读对于文言文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便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先引导学生读好,要读出节奏感,读出音韵美,读出抑扬顿挫、高低有致、轻松和谐的快感,从而也就自然会培养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反之,如果不树立文言文教学的优化朗读观,不对学生朗读文言文作必要的指导,任由他们去破读、断读,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拗口与厌倦,还会对他们进一步理解文义造成障碍。当然,仅仅靠朗读还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了解文言文内涵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国萃是精华,从而产生浓厚而长远的兴趣。除了前面提到的诗乐、舞一体化以外,古代传统文化还具有文、史、哲相融即一体化的特点。在文言文中,除文学知识以外,还渗透着史学、哲学等多种文化知识,其知识含量比起单纯的现代文,要丰富而广泛得多。例如像司马迁的《史记》既是文学著作,同时也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主义的英雄观等哲学思想,甚至还含有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真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内容时要适当地深挖掘、广拓展,激发学生透过文言文窗口去钻研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去破译领略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与精神风貌。在这种钻研精神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便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钻研中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以致永不厌倦。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哪些具体方法呢?首先,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大力积累文言文词汇。由于文言文用字简约,一般以单字为词,故而我们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一般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来考虑。否则,便容易出现想当然的错误。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有“芳草鲜美”一句,如果以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便会很自然地把“芳草”与“鲜美”都理解成一个词,则整个句子就不太好理解:芳香的小草又何来鲜美的滋味呢?莫非有谁还会随便将草放进口中品尝不成?原来这里“芳草”与“鲜美”都是两个词:芳,是花;草,仍为草;鲜,是鲜艳,美,是美丽。如此将整句理解为“花草鲜艳美丽”就显得贴切而得体了。由此可见,我们抱着现代汉语的某些思维习惯来学习文言文是行不通的。这就势必需要我们花一定的时间来记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大量积累文言词汇,词汇积累多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也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了。这就如同学外语要多记单词,盖房子要备足材料一般,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其次,要把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这是进一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不把这些现象搞清楚,在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与特殊的文言句式面前就会迷惑不解。如宾语前置现象:“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如被动句现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此类例子俯拾即是,不再赘述。最后,对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灵活自如,切忌死板与僵化。既然已经掌握文言词的意义用法与句式的结构,则对于整个句子的翻译便大可不必硬去照搬资料或死记老师的讲解,完全可以自行组织语言来灵活进行,需要直译的直译,不好直译的用意译去解决。至于有关的资料或老师的讲解,则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罢了,绝非唯一的标准。只有这样进行灵活翻译的训练,才能有效地锻炼思维,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也才能使文言文学习更加得心应手。总之,文言文是整个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探讨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便成为整个语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