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师是怎样把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教学的
我们常常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终身受益的。但我们似乎不大强调“教师良好课堂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实这对教师的教学乃至生活也都是终身受益的。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一种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
信息技术课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里被视为“副课”,很多学校甚至只有一名教师任教信息,没比较,没压力,导致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养成了随意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不仅学生没进步,教师本身也处于一种永远无法提升的境地。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而最基本的课堂行为习惯是:习惯1:课堂举手投足为人师表;习惯2:尊重学生;习惯3: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习惯4 :不在信息课上“放羊”;习惯5: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如:上网,聊QQ等;习惯6:多走下去,关注学生的行为。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年轻的学科,教师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这样教师才能迅速成长,有些教学习惯达到炉火纯青时就能成为教学艺术修养的结晶。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的修养,教师的个人行为习惯,很有可能带进他自己的教学中去,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重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上说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及课堂教学效果。
二、怎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教师良好课堂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制定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行为规则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五年了,也听过许许多多的信息技术课,有专家的观摩课,也有普通一线教师的常规课,或许是受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我们常常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课堂行为习惯无法控制,包括教师和学生。最后导致,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上课就是放任自流。我也常常思考怎样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得有趣有效,在绝大多数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的同时,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习惯,并且从以下两项重视:一是强化规则习惯意识:二是重视规则训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信息技术教师等到要上公开课了,开始再三强调学生课堂上要怎么怎么做,在自己的教案中也写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改怎么怎么做,但是真到实战了,却常常手忙脚乱,暴露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养成的不良课堂教学习惯,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就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些教学规则:一是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绝对不能有;二是信息技术课堂必要地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做;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以根据情况实际情况去考虑是否做。强化教师课堂规则意识,对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很有帮助。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自己参照学校的制作,适当修改制定自己的课堂行为习惯制度。
例如:我给自己制定的教师课堂规则
一、上课要衣着整洁大方;
二、提前进入教室,把本节课要准备的素材事先分发到学生机上。
三、教师和学生进入机房都要穿鞋套,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师生互致问候,下课时学生和教师都要整理好电脑和板凳,学生排队有序离开机房。
四、上课前要观察学生到堂情况,观察学生开机行为。
五、课前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擅自上网玩游戏或做破坏电脑行为的学生要制止并进行教育引导;
六、教书育人,讲求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放任课堂,不带手机进课堂,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七、教育学生保持机房卫生,爱护电脑,责任到人,负责任地使用电脑;
八、注意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要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和兴趣和创新意识,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服务于生活。
九、语言要准确简练,板书要工整有序,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
十、按授课计划恰当掌握进度,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学时;
十一、上课期间不擅自随意离开课堂;
很多时候课堂上“成也习惯,败也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他们更应将课堂规则意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课堂行为习惯,在尊重规则与超越规则之间进行。教学个性的形成靠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累积,把课堂规则变成习惯是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机房教学是天天必做的事,我们要求学生进机房要穿鞋套,但是却很少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穿鞋套,在一次全国信息技术观摩课中,我看到一位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的女教师,她在借班上观摩课时,我无意看到她穿了鞋套,随后和她交流中得知这是她的习惯:进机房穿鞋套。是习惯?是态度?还是良知?反正当时我因为感动而敬重他。将课堂规则内化为习惯,这种习惯就是教师的课堂道德。这也许也是这位教师能走向全国的原因之一。
细节决定成败,或许这个过于果断了,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从细节做起,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课堂规则中的许多细节往往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牵涉到许多课堂细节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勿以细小而不为!
那么何为课堂教学的细节呢?
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说是这种半开放的课堂,课程标准上严格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的15%,那么更多的时候则是学生占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性质,决定信息技术课堂细节更不容忽视。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细节,教学的细节就是在课堂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步骤,或者在两个教学步骤之间进行过渡时,做出的细致安排,或对临场出现的问题做细微的处理。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细节,如:采用什么方式的课前导入营造教学氛围,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等;二是教师没有事前准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应变修订教案,及时做出的反应性安排,比如面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异,如何设置教学任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三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情况,有学生偷偷上网玩游戏,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等。
细节是我们每堂课都会遇到的,又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它,研究它,采取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符合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来处理它,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很愉快的经历。
事实上,有时细节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我近20年的学习生涯中,有几位老师至今仍在我脑海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这深刻的记忆并不是他们讲课的精髓,而是他们的一些细小的课堂习惯。例如,小学的一位数学寒老师,课堂中每当她要擦黑板的时候,她总是轻轻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擦,黑板既擦得干净又不会在教室扬起粉尘。教师课堂行为的细节就是这个教师的教学风采,也可能成为她的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信息技术教师是走在信息时代最前沿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要有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这是一种责任,是一样教态,更是一样教学方法。教师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比任何教育都更管用,那是不言而教。信息技术虽然是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但无论如何,在起初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并且坚持去做,让这种习惯内化成信息技术教师的潜在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是最高境界的教育行为。
⑵ 随机进入式教学案例,我要简要教学案例
1、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也是论文!)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在我看来, 教学案例应提取于教学,用之教学,提取于个人,用之于大家。
2、案例结构
(1)背景: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和案例问题:主题是本案例的核心理念,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案例问题是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3)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4)教学结果: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学基本面。 (6)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教学时其他教师讨论,开放而无终结。
3、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4、写好案例的几点建议。
(1)要具备充分的素材 案例能不能写的生动,勾起读者学习、研究的兴趣?与案例是否有鲜活的、真实的素材有关。所以我们教师要想写好案例,必须做好课堂观察,认真、细致的、全面的记下课堂的师生活动情况,然后,根据案例的主题需要,裁减素材。教师就好比一位裁缝,必须先有好的布料,然后根据衣服设计的风格量体裁衣。要想掌握充分的素材,一般老师是用笔记课堂实录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不大科学,毕竟手写的速度比较慢,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的、精彩的片断有时很难及时描绘。如有条件,最好摄像机记下当时的情景,然后再通过录像观察,记下课堂实录。 (2)要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⑶ 求解带入公式和过程谢谢了!
由梯形的面积公式:面积=(上底+下底)×高÷2
可以得到求高的公回式:高=面积×2÷(答上底+下底)
所以,
高=26.24×2÷(7+9.4)
=52.48÷16.4
=3.2(m)
二十年教学经验,专业值得信赖!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在右上角点击“评价”,然后就可以选择“满意,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了。
⑷ 浅谈常用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和功能
(一)讲授式
1.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 2.讲授式的结构特点是: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性、记忆性的知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听众;教学程序大体是宣布本课教学目的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3.讲授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面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纳大量的听众。其缺点是:学生活动少;易受教师教学经验与教材难易及趣味性的影响。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4.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教材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
(二)启发式
1.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体规律,以谈话、问答、揭示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2.启发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谈话为主,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讲清教材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在关键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领悟;其程序是:比较多样、复杂,视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变化,一般可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进行。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师在运用时常常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
(三)讨论式
1.讨论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2.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采用分组或全班讨论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程序上,基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二步,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3.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讨论;第二种是就某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种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优点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缺点在于难以组织、发动学生,而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又不易控制课堂秩序,而且讨论问题一般费时较多。4.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岐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二)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⑸ 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⑹ 如何把学生带入互动式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这对课堂教学而言,这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⑺ 什么是情境导入式教学
情景教学抄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特国际英语就是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英文的理解,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详细的可到他们学校去咨询。
⑻ 怎么带入公式
楼主看来真是好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不过你问的问题确实有点超过初中生所能理解的,你可以下课后问下你们的老师或者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在此,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