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泰戈尔的《金色花》原版和中文版
Supposing I became a champa flower, just for fun, and grew on a branch high up that tree.
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and shook in the wind with laughter and danced upon the newly budded leaves,
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
would you know me, mother?
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You would call, 'Baby, where are you?' and I should laugh to myself and keep quite quite.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I should slyly open my petals and watch you at your work.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When after your bath, with wet hair spread on your shoulders,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
you walked through the shadow of the champa tree to the little court where you say your prayers,
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
you would notice the scent of the flower,
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
but not know that it came from me.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When after the midday meal you sat at the window reading Ramayana,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and the tree's shadow fell over your hair and your lap.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I should fling my wee little shadow on to the page of your book, just where you were reading.
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But would you guess that it was the tiny shadow of your little child?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When in the evening you went to the cow-shed with the lighted lamp in your hand.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I should suddenly drop on to the earth again and be your own baby once more, and beg you to tell me a story.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Where have you been, you naughty child?'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I won't tell you, mother.' 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金色花泰戈尔教案扩展阅读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⑵ 金色花 泰戈尔 赏析
这首诗选自《新月集》。泰戈尔之所以有“儿童诗人”之称,是因为世界上再没有谁象他的《新月集》那样,去认真地钻心地表现儿童的世界。
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经被泰戈尔的《新月集》所迷醉,他曾说:“我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英诗不同,和中国的旧诗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区别。”
他认为,“儿童文学所当含的愿望,儿童文学家所当表现的世界,”就是,《新月集》在文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泰戈尔一生喜欢儿童,曾有“儿童的天使“之誉,他23岁时与一位女子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理想的婚姻给诗人带来了无穷的幸福和快乐,从那时起他就对儿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儿童身上发现了自从有儿童以来谁也没有发现的秘密:“我的孩子,让他们望着你的脸,因此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1902年,泰戈尔创枷了一个“和平之院”——圣地尼克坦学校,他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儿童成了他的又一位大师。他也因理解、教育和爱护儿童而被称为“儿童的天使”。然而就在泰戈尔潜心于儿童教育的时候,他的爱妻不幸去世,翌年,一双儿女也相继夭亡。
这可怕的阴郁笼罩着诗人的心,他写道:“这蔓延的痛苦,因爱与欲望更深邃而成为人类家庭里的悲哀与快乐,这就是永远融合、流溢在我诗人心中发出来的歌声中的东西了。”《新月集》所发出来的,就是这悲哀与欢乐的东西。
本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美丽安详的母亲。一朵“金色花”把母与子联系起来,一个游戏刻划出两个人的形象,这便是构思的妙处。
在现实生活中,母子捉迷藏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泰戈尔即是这样的大师。诗人依据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让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人花合一,不但使孩子有一副稚嫩、娇美,花一般美丽的外表,而且还有高尚圣洁天使般的心灵,使孩子这个诗中的主体形象得到凝聚和升华。
再由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金色花与现实中的母亲作游戏,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诗人在最后,又让花还原为人,这既是一个“出人意外”的戏剧高潮,又是一个“情理之中”的故事结局,首尾得到照应。
在这奇特而巧妙的构思中,诗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通过“金色花”活泼的舞姿,袭人的芳香,和调皮的投影等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把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在孩子的身上,体现着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美丽安详的母亲,在沐浴、祷告、读书,喂牛和讲故事这些乎凡而琐碎的家务中变得丰满而伟大。
她的沉默和神秘的色彩,流露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随着孩子与母亲游戏的严开,出现了一个个生活场面,而每一个场面又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风俗画卷。
那老榕树与金色花的色彩,母亲沐浴与披肩长发的线条,祷告与读书的造型,同那扑面而来的印度乡村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诗的意境与画的绚丽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地。让人目不忍移,手不忍。
诗人写儿童,是写给成人看的,用儿童的世界来净化成人的世界。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我的孩子,让你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之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默。”
我们说,诗人的这一心愿已经实现了,正如郑振铎先生说的那样:“他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国里去了。”试问,我们每一展读过《新月集》的成年人难道没有在诗中天国般的馨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吗?
(2)金色花泰戈尔教案扩展阅读: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色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金色花》是一篇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头。
由此展开想象写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与妈妈一天三次戏嬉的场面:在妈妈做祷吿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在妈妈读书时,他将影子投在妈妈的书叶上,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他突然地出现给妈妈惊喜
。孩子“失踪”了一天却始终和妈妈在一起。孩子的行为深藏着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子间的对话,可以想到妈妈对孩子的爱。本文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篇幅虽然短小,但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加尔各答市名门望族。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20世纪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其创作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已命运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⑶ 泰戈尔的《金色花》原文
印度·泰戈尔的《金色花》原文: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写作背景: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
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
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⑷ 金色花阅读答案(泰戈尔)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回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答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⑸ 金色花泰戈尔朗诵(重音和停顿)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专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属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带/表示停顿,/前是重音,人称代词也是重音.
说话是要根据人物情感来读
⑹ 《金色花》 泰戈尔 的全文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6)金色花泰戈尔教案扩展阅读:
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加尔各答市名门望族。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20世纪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其创作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已命运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主要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生辰集》等。另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等以及剧作和散文作品。
一生共写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 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⑴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博迦”,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⑵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⑶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⑷《罗摩衍那》,印度的一部叙事诗,写罗摩和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罗摩是诗中的主角。为了履行对父亲的诺言,维持兄弟间的友爱,他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利,和妻子在森林生活了14年。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
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
(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
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
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
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⑺ 求泰戈尔的《金色花》的赏析
泰戈尔的散文《金色花》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孩子想象自己是一朵金色花,与母亲玩耍时的情景,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诗篇洋溢着真挚的母爱和纯洁的童心,是美与爱的结晶,寓意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散文《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里选出的一节,这本书都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带有童真色彩,讲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有趣的事情。从早晨、中午、黄昏三个时间段妈妈所做的事情的描写,一个虔诚、安静、贤惠的妈妈显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母亲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啊!而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却把孩子的顽皮、淘气、天真、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⑻ 金色花 泰戈尔 结构层次划分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专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属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与清晰的结构划分,情节发展有波澜。
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头,点明了作者的幻想,由此展开想象写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与妈妈一天三次嬉戏的场面:
在妈妈做祷吿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在妈妈读书时,他将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他突然地出现给妈妈惊喜。孩子“失踪”了一天却始终和妈妈在一起。
⑼ 泰戈尔《金色花》主要内容
金 色 花
[印度]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赏析
活泼天真的孩子跟美丽慈祥的妈妈做着捉迷藏的游戏:她要变成一朵金色花--一朵圣树上的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暗暗地躲着,让妈妈寻找;她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妈妈工作,让妈妈做祷告时,嗅到这花儿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孩子身上飘来的;她还要在妈妈读古诗的时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地方,让妈妈猜猜这影子是不是她的可爱的孩子……一天快要结束了,黄昏来临了,众鸟也归巢了,妈妈拿了灯到牛棚里去,孩子不再做捉迷藏的游戏了,她又成了一个孩子来到妈妈跟前,缠着要妈妈讲故事,妈妈则装着生气的样子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顽皮地说:"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是幅乐天图,充满童趣,充满人生欢爱之情,那金色花不就是这天真可爱的孩子么?她有花一般美丽的外表,活泼鲜灵的身姿,温馨袭人的花香,还有点调皮,但她心灵圣洁,高尚无邪。在她的心灵里,在她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都是爱和美。诗篇就这样,通过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把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妈妈虽然只是在最后说了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一句充满爱昵的责怪话。其实,妈妈从始至终都是在跟孩子活动着的,只是没有明写而已。他*的沐浴、祷告、读书、拿灯到牛棚去、讲故事等,这些平凡、美丽琐细的家务事以及对神的虔诚对文化生活的执着,都是通过孩子的口述表现出来的,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他*的慈祥可爱,而且也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丰满高大;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一切娇姿看出这位妈妈也是很美丽的。妈妈那沐浴与披肩长发的线条,那祷告与读书的造型是多么的美。孩子是一位天使,妈妈也是一位天使,一位爱的天使。孩子和妈妈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而一系列意象组合和高度凝炼的典型事例,便使得孩子和他*的形象得到升华:美丽而伟大;也使得诗的生动有趣画面和深遂意境得到完美的统一。诗篇洋溢着真挚的母爱和纯洁的童心,是美与爱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