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12 09:10:48

Ⅰ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

黄厚江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问: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也有的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毋庸讳言,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充塞课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到底应该怎样积累昵?重视积累就仅指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吗?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l.孤立的字词集中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明,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古汉语知识,是后人对文言文特点的归纳,而不是前人自觉执行的语言规则.所以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的,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常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掌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掌握古汉语知识服务.尤其不能追求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比如名词动化和名词作状语,都有很多小的类型,一讲解,十分烦琐,而且没有价值.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现在似乎对诵读已经有了足够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有教师说,这都是高考逼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应考能力的.更何况现在的高考试卷,还有几家在考这些古汉语知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实词虚词呢?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有位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以后对我说: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应该说,这位教师说出了很多教师想说的话.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不可轻估.首先是导致教学的低效.凡是串讲的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是没有价值的.二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教师普遍的串讲式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三是容易陷入知识中心.串讲式教学中,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便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强调语法知识更不进行语法分析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语法讲解却大行其道.甚至有教师认为.不讲文言知识就没有办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就没有办法把学生讲懂.四是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缺失.由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也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只记教师讲的内容,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十分普遍.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是读chāng好还是读zhǎnq好,一直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句的关系、上下文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却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三、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重视人文绝不能是架空的文章分析,“四文”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应该说,有“言”无“文”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问题(尽管对“言”的理解也未必正确,方法也未必恰当).这既与狭隘的应考意识有关,也与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关.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或者说不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不知道文言文应该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全面的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即完成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都极为漠视.重视的就是所谓的文言积累.而这个积累其实也是很狭隘的理解,仅仅是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之类.前些年有一次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很少有学生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个非常典型的材料.但也有些课堂,却又走到了男一个极端,或者是“工具”和“人文”的生硬结合,或者是进行架空的分析.有教师教学《劝学》先逐句串讲,然后讨论荀子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学《师说》,先词句理解,然后结构分析,再进行说理方法分析,最后是韩愈从师思想的讨论.“言”与“文”分开,“工具”和“人文”剥离.面面俱到,花时多,效率低.也有教师教学《赤壁赋》主要就是和学生讨论分析苏轼的儒道释思想,还有位教师一节课就完成了《鸿门宴》的教学,仅仅分析欣赏刻画人物的方法.两种极端的做法,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一是从诵读人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谏太宗十思疏》的诵读到底该平缓还是应该感情比较强烈呢?这是和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情感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烛之武退秦师》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学不可以已”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荀子先进的学习观念;在理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时,就可以认识到韩愈“求师问道”的思想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苏轼的思想也完全可以在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的理解中得到认识,无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认识,都可以是语言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鸟、“四文”统一的效果.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但又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一次,某地组织同题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是《劝学》,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却很值得讨论.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很多教材都选了《劝学》这篇文章,可是有的教材标题下面的作者标注为“荀子”,有的教材则标注为《荀子》,哪一种标注是正确的?有的教师则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讨论“风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龙到底生活在哪里”、“蛇鳝到底会不会作穴”等问题.有位教师竟让学生讨论“荀子主张‘性本恶’,《三字经》中却说‘人之初,性本善’,哪种说法有道理”.还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其讨论却围绕一位同学提出的“《论语》里说‘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为什么孔子重视思而不重视学,荀子重视学而不重视思呢?”学生的讨论不可谓不热烈,可始终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后老师也显得很无奈地说:“这个问题的确很有价值,可是的确说不清楚荀子为什么要轻视思考,就这个问题看这两位大家的思想是矛盾的.”老师不仅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真伪,也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上这些探究式的教学,讨论的问题,探究的过程,也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背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规律,很值得讨论.我们以为,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也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文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认识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很多教师热衷于用表演的方式感受文本(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常常流于形式,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却脱离了文本的实际,也没有体现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我们以为,一切以形式本身为目的的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不可取. 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文言文已经永远地退出了口语交际舞台.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争论,近百年来一直绵延不绝.文言文在中学里到底要不要学,学多少,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学,这些问题尽管因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而结论一直悬而未决,但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却都旗帜鲜明地主张必须要学,而且份量颇重.然而细观这两种文件,它们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却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笔者尝试加以阐述.一、文件表述和评析1、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见下表:年份学段初中高中1990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992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通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1996 掌握一定数量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诵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2000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两点要求:“(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在“选修课程·散文和诗歌”部分,提出:“(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以上的文件表述中可以看出,从大纲到课程的演变在文言文教学要求上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改变.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文言文教学出现了以下的变化:1、教学目标的转移大纲虽经几次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若干有明显特点的文言句式,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阅读古籍打下基础.“学习古人语文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在上述要求中,是将文言文课文处理成“例文”,即课文作为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字、词、句,语、修、逻.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中,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则对文言文教学价值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在选文类型上更倾向于把文言课文看成“定篇”[“定篇”和“例文”的概念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课基础》第八章],即学习课文本身就是课程目的,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朱自清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教学目标就是在了解和欣赏中增进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大纲要求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强调“字词,段落,篇章”.以普通高中为例,对字词教学的要求,是“复习”、“掌握”或“重点掌握”在附录中具体列出的应该重点掌握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对文章内容,要求“阅读”或“诵读”文章,“把握”或“理解”文章内容.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对付字、词、句,篇章内容占的比重很小,审美和鉴赏更是退到极其次要的地位.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代各种文体名篇佳作的荟萃,最能代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内蕴丰厚,应该成为中学生朗读记诵的对象.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他们的心灵与思想.但作为文言课文的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潜藏在教材中”,需要由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因此,随着“作为经典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成为共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逐步得到拓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必须包括古典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古代风土人情等.3、教学方法的差异在大纲的要求下,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大体是逐词解说,即“对号入座”法、朗读背诵法、文学欣赏法相结合运用.虽然是三者结合运用,但由于教师单调、长时间逐词讲解,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记、练,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厌烦疲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更新.由微观分析或宏观透视,由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由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积累了新的经验,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背景契合法”“审美赏析法”“多元比较法”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引进,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文言文教学的视野.如系统论介入文言文复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对话理论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模式启发学生以现代意识观照古人,等等.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长期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从未停止,但多数争论基本上还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未能从文化传承的层面展开论证.新课标明确提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的学习,一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后者甚至更重要.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那么,培养学生成为经典文化传承者的文言文教学有哪些途径呢?(一)文化传承要求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课文不是例子,文言教学也不是工具,它的目的并不单单指向考试.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把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目的仅仅为了掌握其中的几个实词,几个虚词,或是几个特殊句式的用法,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为此还弄得师生都痛苦不堪,既降低了学习生活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言的亲近热爱.试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还有几个能在课外阅读文言文,即便达到了教学目标——即培养成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所谓“能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有文史知识和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了解了文中相关的文史知识,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处.如《孔雀东南飞》就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包括区域、职官、历法、称谓、婚丧礼仪,衣饰住用、阴阳八卦等,简直是古代文化的大荟萃.此外,文言文章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弘扬民族精神,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重义轻利”的无私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的修身意识,“乐观豁达”的文化心态,“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等等.(二)文化传承要求变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病,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课堂上总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进行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其中字词句的落实就“杀”掉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随着新课本的启用,新大纲新课标的陆续出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尽量运用民主、合作、激励的原则,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朗读法、知识积累法、古今联系法、文白回译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对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都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近义比较法、点评鉴赏法、多媒体教学法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更易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更深入地玩索语言,品味文化.(三)文化传承要求丰富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只见“文”、“言”,不见“人”了.继承文化遗产,应该把人,即继承者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认为,对于文化遗产,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作为现代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挖掘经典文化更丰富的内涵.首先是读者理论的介入.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化动物,除了有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对健康的精神和美好的感情的追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古文,远古的人们穿越时空向人们走来,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古人,理解古人,宽容古人,学习古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其次是历史和现实的互动.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用古代文化思想的精华观照当代现实,从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当代的观念方法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前者着重强调学习古人对人、对己的态度,如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态度对待自然,用“路漫漫其修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待事业、国家,用“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后者指用现代意识反省古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悲剧,批判性地认识古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失败的英雄,如屈原、项羽、诸葛亮等,既赞赏他们才能出众、品行高洁,又能认识他们因人格缺陷,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惨败.当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诸如安排不严密,表述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够强等等.但它的出台给陷入困境的文言文教学指点了一个新的方向,深入地理解它,研究它,实践它,也许能找到一条更宽更好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之道.
来自《网络.作业帮》

Ⅱ 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

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21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漫溯(sù)罗绮(qǐ)粗糙(cāo)未雨绸缪(liào)
B.瘦削(xiāo)脾气(pí)处置(chǔ)迥乎不同(jiǒng)
C.祈祷(qí)隐晦(huì)悄然(qiǎo)偃旗息鼓(yǎn)
D.薄荷(bò)颤动(zhàn)浚河(jùn)青青子衿(j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杀戮放肆云霄水龙头金碧辉煌
B.风姿落寞苍桑名信片金科玉律
C.惦记偏袒淅沥度假村欢渡春节
D.怯懦琢磨通缉候车室甘败下风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
A.忌恨诬蔑诅咒诽谤B.诬蔑忌恨诽谤诅咒
C.诬蔑忌恨诅咒诽谤D.忌恨诬蔑诽谤诅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
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
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下列各诗文诵读停顿(用“//”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B.(1)而目不可开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1)史噤不敢发声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1)使史更敝衣
(2)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9.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阅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三、(28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题2分)
(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2)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12.下列句子都出自教材中我们学过的篇目,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2分)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分)
(4)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3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1)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诗句看,作者“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作者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二句对揭示全诗的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
14.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论语》)
(3)昔我往矣,;,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4),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榆柳荫后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Ⅲ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公元前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灼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扩展阅读: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Ⅳ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0字。谢

写作思路:尽量给读者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细节,为了避免混淆,不要涉及过多的细节。此外,作者可以使用大量的过渡词来增加字数,你需要在简洁和过多的细节之间取得平衡。

正文:

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

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Ⅳ 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点导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

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

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

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

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

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

“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

“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

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

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

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

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

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

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

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

评书。

五.作业: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同步训练。

六.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为什么要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军

:因为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内。其一,郑容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阅读全文

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