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析新课改下怎样有效应对新高考
一、学习教改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在课程目标上,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迅速更新教学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如过去讲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只是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出相关的知识要点,使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改后,同样讲这个问题,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原因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实行转制,把富余人员分离出去,部分下岗职工怨声载道。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应如何正确面对?这样的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很自然地达成了对相关知识建构。二、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新的高考改革虽注重考查能力,但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尽管背景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次多样,但通过答案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命题专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因而这种能力考查仍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更高要求基础之上的,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注重基础,强化基本技能。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夯实基础,应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宏观在胸,构建网络要胸怀全局,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其次要中观成线,在复习中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理论,以充实对学科基本思路的理解;再次要微机在握,学生做到准确、清楚、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做到运用自如。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考纲能力要求上也明确要求学生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针对文综试题设置的情景取材广泛,设问的角度灵活多变,因而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对于习题处理,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设问的角度、层次、要素、抓住问题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对设问的分析结果把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其次要求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整理思路深入分析解决问题。三、倡导研究性学习,构建和谐探究课堂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过: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因而,这次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新课改要求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大致有创设问题,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三环节,它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种状态。例如: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要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如今努力扩大消费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不是矛盾?提倡艰苦奋斗是不是就认定学生穿用名牌属于奢侈的消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结合课本知识逐层探究,让学生提出具体看法,进行交流验证,把自己结论与别人进行交流,以求达成对这一问题全面认识和有效解决。这样,通过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推动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四、突出一点两练,提高分析探究能力1、一点即问题情境创设寻找高考考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的结合点。高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突显时代特征。新课程也强调政治课教学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因此,在学生训练题目情景的设置选择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高考考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针对性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又能提升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2、两练即课堂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自习精选最新模拟题进行限时训练。为避免大题量,长时间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练习疲劳感,在课堂练习中我针对本节考点的重难点,精选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一方面,练习后让学生结合答案进行分析,特别关注答案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比较和反思自己解答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试题的条件,设问方式、答题范围转换,实现一题多解,老题新做。如在讲析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9题时,我依托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①针对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政府的举措。②运用哲学常识观点分析材料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又训练了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自习时间,结合当天教学内容,精选最新模拟试题,进行限时训练,由于题量不多,使学生能快乐训练,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批阅试卷,了解学情。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高考命题将会继续突破传统的考查学生知识点记忆情况的做法,坚持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落脚点,通过考试来影响与引导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只有迅速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和谐探究课堂,帮助引导学生夯实双基,提高分析探究能力,才会使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高考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赣抚大地高中教师政治远程研修,在前面几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行将结束。这是我市教育发展的又一伟大壮举,更是我市教育发展的一座丰碑,影响深远,成效显著,必将载入我市教育发展的史册。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聚精会神聆听专家讲座,认认真真参加网上讨论,仔仔细细完成作业,兢兢业业写文章,一丝不苟参加远程研修。专家的讲座千金难买,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既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符合高中教学实际,又具有鲜明的操作性;既指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不足,又指明了改正的措施。专家就是专家,水平真不一般,犹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启发很大,受益匪浅。专家的讲座使我根深蒂固的的错误教学理念得到了及时扭转,使我自以为是的错误的教学做法得到了认真反思,进一步明晰了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从更高层次上真正理解了教学理念。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新东西,使我视野大开,耳目一新,知识的盲区得到了弥补充实,教学的长久迷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作业的及时完成,使我的领悟进一步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互通了有无。文章的发表,使我的理念进一步明晰。专家的点评,独具慧眼,使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然,参加远程研修,使我受益最大的是头脑如沐春风得到了洗礼,理念荡污涤秽,革故鼎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教学的指针。我信心十足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观展现新的自我教学风采,与学生和谐相处,激发学生激情,点燃起学生胸中的青春火把,照亮出政治教学的一角洞天福地。下面我谈谈几个问题视为反思: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就对吗?随着新课改的如火如荼,政治教学的确也在随之而变。但毋庸置疑,变是在变,但变不大。原因方方面面,深层原因,令人深思,值得探究。政治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学的路子越来越窄;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太差,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够。现在,高中政治教学基本状况是:高考考什么咱就教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课本教;高考考什么咱就学什么,两耳只听老师讲,咬定课本不放松。乍听这很有道理,学生上学不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吗?但细细想来,经不起推敲。高考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我们的所愿,但我们学生的实际你了解吗?我们学生的心态你了解吗?我们学生的兴趣你了解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考什么咱就教什么,势必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机械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兴趣丧失殆尽。没有兴趣何来动力?没有动力何来激情?没有激情何来活力?没有活力何来效率?没有效率何来成功?有的同志会说此言差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君不见学生谈起政治就觉得重要,君不见学生课下抽空就学咱政治。扪心自问,如果高考不考,谁人问津?如果分值不高,谁觉重要?一言以蔽之,还是功利性在后面硬推着学生干。这种学不是自觉的,不是主动的;这种学是无奈的,是被动的;这种学缺乏激情,缺乏活力;这种学是沉重的,事倍功半。同样是教,为什么非要这样教?同样是学,为什么非要这样学?为什么我们不去乐教?为什么学生不去乐学?新课改来了,时机到了,我们又何乐不为?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贯彻新课改精神,开放教学,开创政治教学新局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创新精神,新高考的考查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能力立意为主。通过此次学习,收效良多。是为总结
② 求四篇500字读后感
LZ的意思你们没明白?她的意思是不要《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呼啸山庄》,《红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西游记》这些名著的读后感。
那就我来吧!
第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
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五天钓上一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尽的圣地亚哥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夜色降临,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却没料到,看似平静的海面上,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老人费全身力气,筋疲力尽的把鲨鱼杀死,把死鲨鱼栓在小船后面,拖回来享受果实。展示了进取者与自然搏斗和人的不屈性格,胜利者的喜悦。 然而,老人把鱼拖到岸边,死鲨鱼却剩下一架空骨头架子.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第二篇:《水浒传》读后感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第三篇:《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第四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网络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好啦LZ你要四篇我再送你一篇,呵呵!
③ 有《湖南教育》2010年12月上的目录
有点乱哦,看这个
《湖南教育》杂志2010年12月的目录
■卷首语———————————————————————————
1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翁铁慧
■创新视点——————————————————————————
4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谈 李谋之
6 探索创新教学载体 增强实践活动成效 张 洁
7 家庭教育视野中的“双差生”转化问题 黄 辛 由玉冰
9 在思想品德课中搭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周正乾
10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刘 婷
11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刘强加
12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探讨 周 政
13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识生成方法初探 魏松青 杨 艾
15 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 谭旭玲
16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再认识 陈裕龙
18 关于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郭万青
19 “2+3”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葛国清 李华初
20 浅谈家庭教育对改善职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 杨蒙霞
22 职业教育应对学生加强美育和人际关系学的教学 李燕子
23 诚于说服 耻于“驯服” 袁立华
■教研在线——————————————————————————
24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陈江平
25 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中的“色彩效应” 黎新艳
26 养成反思习惯 实现减负增效 谈成来
2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吴荣刚
29 浅谈做好小学数学体验教学 符建良
30 借培训之力,挖掘教师潜能 韩道红
31 试论“学案导读、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法 蔡志中
32 送课,我的新起点 王晓茗
33 浅谈如何提高中考英语总复习效率 钟小球
34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在教学中成长 何 锋
36 以训练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语感 赵春艳
37 初中政治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初探 杨 宏
■学科交流——————————————————————————
38 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俭芬
39 涓流可以成海 吴 跃
40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尹国炎
41 浅谈如何让学生学好拼音 邓兰英
42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结构探索 宋友令
43 浅谈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黄方斌
44 让阅读滋润学生的心田 贾海鸿
45 用新课改理念指导初中化学复习 雷家强
46 用美充实物理课堂的尝试 周顺梅
47 走进拼音王国 贺颖玉
48 浅谈兴趣在阅读中的作用 姚 昀
49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杜合芹
50 把生活实际带进数学课堂 黄玲艳
52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蔡金莲
53 浅谈小学美术电教媒体教学 谢 志
54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吴定军
55 浅谈留守学生的另类优势 王四槐
56 构建“高效课堂”之管见 贺春晕 刘明彰
57 必须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吉 萍
58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唐红梅
60 不良文风面面观 陈小云 周卓敏
61 农村初中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舒桂芳
62 论校园歌谣传播的控制措施 张 微
64 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吴双如
■班级经纬—————————————————————————
66 让爱作主 肖江波
67 班主任要巧妙“隐藏”自己 兰晓松
68 由小琪的成长烦恼所想到的 王仕平
69 人文化班级管理的思考 付 清
70 让“火”点燃少年的心灵 何 晶
71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尹 玲
72 批评“无痕”亦有效 徐丽平
73 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心得 陈祖卫
75 心、眼、笔——实现师生沟通的桥梁 尹智峰
76 浅谈青春期“早恋”学生的教育 陈新艳
77 别样班会 绽放精彩 杜雪云
7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聂文皇
■教学随笔——————————————————————————
80 浅议教育的商业化 易汉初
81 谈谈哲学的趣味性教学 何艳琳
82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赵楚轩
83 老师,示范一下 王晓慧
84 牵着“兴趣”的手儿走 石兰春
85 特别爱给特别的他 李凤英
86 善待每个学生 孟国林
87 教育,因无痕而精彩 王凤成
88 提高学习兴趣,点燃学习动力 符云南
89 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忌讳 陈孝平
90 突出“四个关注”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尹泽兰
■案例设计——————————————————————————
91 《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 任 雪
92 给母亲写小传 升华学生人文素养 谢华兴
94 《丰碑》教学实录及评析 皮扬杰
■案例设计——————————————————————————
96 “洪江古商城乡土史研究性学习”说课稿 李辉桓
④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八)现象分析模式
1.理论基础 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 2.基本程序 现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3.教育原则 现象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创设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 4.辅助系统 真实的现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辅助设备。 5.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6.实施建议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论基础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基本先决条件和支持性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是没有这些条件学习也可以发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决条件则是不行的。不同的学习类别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考查言语信息是否掌握,必须对一些事实进行提问。 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智慧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呈现许多规则和例子以指导学习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通过要求学习者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考查学习结果。认知策略,对这种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或说明策略后,学习者练习,一旦学生熟悉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要呈现,以帮助学生将策略迁移,或者评价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动作技能,反复练习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者精确性来测试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态度,强化相依原理在态度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主要适用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层级论,也称累积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种先前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按照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由简单到复杂,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的学习。 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等同于电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要点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诵、语义编码、提取、反应组织、反馈。 2.基本程序 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环境──接受器──登记 ──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他提出九步教学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业绩 (7)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 (8)评价 (9)增强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学习这九个阶段和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 准备包括接收、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和强化、提取并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十)奥苏贝尔模式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者。他通俗地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十一)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十二)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更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而且在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以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⑤ 范列教学的范列性特征是针对什么而言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八)现象分析模式
1.理论基础 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 2.基本程序 现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3.教育原则 现象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创设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 4.辅助系统 真实的现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辅助设备. 5.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6.实施建议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论基础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基本先决条件和支持性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是没有这些条件学习也可以发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决条件则是不行的.不同的学习类别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考查言语信息是否掌握,必须对一些事实进行提问. 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智慧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呈现许多规则和例子以指导学习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通过要求学习者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考查学习结果.认知策略,对这种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或说明策略后,学习者练习,一旦学生熟悉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要呈现,以帮助学生将策略迁移,或者评价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动作技能,反复练习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者精确性来测试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态度,强化相依原理在态度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主要适用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层级论,也称累积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种先前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按照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由简单到复杂,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的学习. 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等同于电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要点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诵、语义编码、提取、反应组织、反馈. 2.基本程序 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环境──接受器──登记 ──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他提出九步教学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业绩 (7)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 (8)评价 (9)增强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学习这九个阶段和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 准备包括接收、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和强化、提取并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十)奥苏贝尔模式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者.他通俗地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十一)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十二)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更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而且在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以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⑥ 学记的教育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
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2.它确立了儒家的教育思想系统,树立了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一面承先启后的丰碑。 3.《学记》本身上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予以深刻化、具体化、系统化,涉及多项具普遍性的教育论题;故清末民初,学人可以藉诠释《学记》反思传统,印证新知;现代人在不同的教育政策、教学环境下,仍可借助《学记》刺激自己思考教育问题。《学记》的确堪称传统教育思想文献的瑰宝,是值得珍视、学习的文化遗产。
4.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
5.(1)《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
(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
(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
(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
(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 书?兑命》说“学学半”。
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
⑦ 马克思休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基本知识,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⑧ 长城赞的教案
1.教师要写自己认复为有重要制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⑨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各1篇 读后感600字
朝花夕拾:
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藤野先生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就像作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⑩ 怎样做好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学生,对于我来说,要教好数学,当好一名好老师,就要先培养好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数学不要太死板,要灵活一点,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没意思。还有,老师不能太凶,那样的话,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自然也就会讨厌数学;当然,也不要太“宽容”,因为那样,有些调皮的学生会变本加厉,认为新来的老师好欺负。
老师一定要有责任感,如果不是没办法,那么就千万不要在课堂上做接电话、发短信这类事,因为那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很没责任感,会对老师产生厌恶感。还有老师一定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充沛的课前准备,讲课时字音要准,语句要流顺,不要总是讲到一半就打住,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没意思,不想再听下去,自然而然,考试也拿不到高分。
老师还要公私分明,学生都一样,没有好坏之分,要平等对待,不能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公私不分、偏袒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相反,我觉得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应该受到关爱,对于那些学生,你要在他们身上下更多的功夫,对他们要给予一些适当的关心,让他们也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因为现在的很多老师都喜欢偏袒成绩好的学生,继而很容易忽略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作为一位老师,你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要让他们也自信起来,有时间也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参加一些增加友谊的活动,让他们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