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夜祭教学

夜祭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09 21:06:28

⑴ 急求教案包括小中高大学语文任意阶段的一节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我最近在帮别人写教案,在网上找到的,与你分享一哈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 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命运》)同学们,请告诉老师你听到的乐曲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贝多芬)对,就是那个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却依然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他曾经说过:“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一样向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今天我们就走近作家史铁生,一起体会他用十五年时间参悟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响应号召到陕西务农。21岁时,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住进医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但他身残志不残,返回北京后潜心写作,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21岁正是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对他的打击多么深啊。世界在瞬间崩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史铁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长久地思索,他潜心读书,致力写作,终于成长为一个具有哲学家思想的作家,但这中间的过程却是多么地痛苦而又复杂。史铁生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散文均贯穿了一点,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正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
(一)析题
我与地坛,抒情散文,借地坛抒写自己的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二)提问:
1。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一)地坛 对象 (二)母亲
∣ ∣ ∣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坚忍、毫不张扬
∣ ∣ ∣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启发
四、精读分析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答: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同病相怜作者被社会遗弃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3.它们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答:引发了作者的三个思考即(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
4、针对第一个问题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答:“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所以我虽然双腿残疾,也要顺应自然 不应去死。
5、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地坛帮他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答:(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 显露出 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那么,我应该怎样活着?
6、分析六个譬如“譬如落日。。。。。。譬如雨燕。。。。。。譬如雪地脚印。。。。。。譬如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譬如秋风”以上六句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六个“譬如”,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告诉我们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就如作者虽然身体残疾,但志不能残,应该坚强地活着
五、结合事例谈谈你对生命的苦难的看法。

事例1: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洲议员失败,24岁时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的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战胜困难)
事例2;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以这种态度来走钢丝,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的钢丝上掉了下来死了,令人十分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卡尔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会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丝上。 躲避苦难
事例3:桑兰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在1998年7月21日的美国纽约第四次友好运动会的体育赛场中,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由于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桑兰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非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她从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现在她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她正站起来,新的人生画卷正在展开。 笑对苦难
事例4: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难
事例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 抗争苦难
-----《准备十八岁》袁丽娟
六、教师小结本课的思想内容:
1.关心残疾人
2.珍爱生命
3.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出现的。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板书设计: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身残志坚,坚强地活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苦”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板书】 理解儿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 担忧却不敢表现 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 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1、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2、 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3、 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4、 默读后一段,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四)扩展: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
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
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
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
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
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
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
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
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
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
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
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
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⑵ 动漫学院祭是做什么的

校园里热闹非凡,不同团体的学生都在尽情地“秀”自己。他们把自己的各种才艺内展示给观众容。食品现做现卖,还有手工制品、现场画像、歌舞表演等。每一个摊位都在尽情的把自己介绍给观众。有的大声叫卖,有的举着海报满校园走动,有的穿着卡通服装吸引观众。教学楼里贴满了海报,令人眼花缭乱。这样的文化节让我感到学生真正是学校的主体,整个学校属于他们。学生们的生机勃勃,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使学校仿佛具有了生命。
用句子描述就是这样~~
事实上就是校园纪念日~~文化节~~
一般是一年一度的~~~
真希望中国也有啊~~不过~~那场面有些难以想象

⑶ 为什么基督徒不能烧香祭拜

在基督教的认知里面,上帝和耶稣是唯一的信仰,只有这两者才是他们需要去永远跪拜的人。其他人去世之后也都是普通人,会被上帝带往天堂或者被打下地狱,再天堂和地狱不需要纸钱或者纸扎等用品。所以基督徒不烧香也不祭拜。

在旧约中的献祭制度都是预表基督的,当基督这个实体来到了,那么就不需要在献祭了。

佛教没有烧纸的传统,起码是在佛教的经典里面看不到这个记载,但是在现在的很多寺庙里,是有烧纸的形式的,一些寺庙做佛事就是在烧纸,叠元宝,很多居士甚至都在叠,一边叠一边念咒,念亡灵咒,一边念阿弥陀佛,然后把这些纸都折好,一袋一袋的,最后在佛事结束后毁掉。

(3)夜祭教学扩展阅读:

烧香事指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一般情况烧香可以针对已经过世的人或者一些神灵,寓意着虔诚的心,在古代有香火的意思,并且也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神灵有香火才具有神力。

祭拜是指在特定的时候朝拜一些人物神明等的传统,具体的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灾、求福、报谢。

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⑷ 谁有弟子规的教学设计,急需,谢谢,要全的,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礼仪训练:教站姿、坐姿(15分钟)
二、教读《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15分钟)(休息5分钟)
三、教“孝”(1个小时):
1、在黑板上写“孝”的篆字解释涵义(师生互动阶段)
2、讲母亲怀孕和生产的过程,启发孩子的孝心
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最开始只是一个极微小的细胞,然后细胞通过吸收母亲的营养不断分裂长大,开始的3个月,我们的母亲往往会出现呕吐、恶心、困倦、失眠,甚至头疼、发烧、咳嗽等现象,有的母亲会吃什么吐什么,大多数的母亲这个过程会很难受;接下来的3个月,母亲身体的不良反映会小一点,但母亲会因为怀孩子而去吃一些不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同学们平时吃饭会说我不喜欢吃这个我不喜欢吃那个,可是我们的妈妈在怀我们的时候只要我们好什么难吃的都会吃下去,想想妈妈的辛苦我们应不应该挑食?(不应该)我们挑食身体长不好对不对得起妈妈?(对不起);最后的几个月是母亲最难受的阶段,我们的妈妈肚子上会时刻承受近20斤的压力,走路看不见前面的路,睡觉抱着近20斤的“石头”,脚会肿,而且腰酸背痛。当“十月怀胎”成熟一旦“瓜熟蒂落”就是母亲过“鬼门关”的时候,母亲生产的痛苦大过世界上任何痛苦,所以在医院的产房里面产床床头的铁栏杆经常会是弯曲变形了的,就是母亲生产的时候痛苦拉拽所至。想到我们的母亲如此辛苦地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我们怎么还可以对她大吼大叫,怎么可以再让她痛苦伤心。
3、怎样孝顺父母?
孩子们会说:帮父母做事,给父母端水等。老师要告诉孩子们,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听父母的话,不惹父母生气。因为生气会让我们的父母长白头发、生病、老得快。
韩伯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从小母亲处罚他,他都欣然接受,没有哭过。后来他长大了,有一次他犯了过失,母亲处罚他,打他,结果他抱头痛哭。母亲很惊讶,她说,从小到大打你,你都没哭,怎么这一次哭了?他说,母亲啊,十多年来你打我,我觉得很痛啊,我都忍下来。但是今天你打我,我感觉不到痛,可见母亲您的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了,我奉养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古代的孝子都有一种哀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枝不想摇动,可是风不停的吹,能不能停下来?(不能)当我们做子女想要孝养父母的时候,可能父母都不在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呀!所以,各位同学,要看得到父母的辛苦,所谓“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可列举自己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身体会)所以,各位同学,行孝要趁早,人生知恩、感恩、还要赶快报恩呐!当机会不在,你想抱恩都不行了,那时,你的内心会有无限的遗憾跟感慨。
《弟子规》上告诉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讲解课文意思)
四、静定训练(30分钟)
使用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教材,和孩子们一起做1、2两段静定练习(把线上运动安排到最后进行)。
布置作业:1、每天和父母一起读《弟子规》总叙、入则孝部分5遍;
2、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不惹父母生气,记住惹父母生气的次数,下节科还课评奖。

【第二课】
一、礼仪训练:检查孩子们的坐姿,复习站姿,教鞠躬礼(15分钟)
二、教读、请孩子领读《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15分钟)(休息5分钟)
三、介绍古圣先贤——孔子(教具:挂孔子画像)(30分钟)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52年,距今约2500年。传说孔子生下来头顶长得像小山丘一样,中间凹,四面凸,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丘”。大家看这副孔子的画像,孔子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温和、谦虚、慈祥、彬彬有礼的样子,一个很普通的忠厚长者的模样。
但是大家不要小瞧他哟,他是中华民族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圣人。他最了不起的是他是最早创办私塾的人,就是最早在家里办学,让普通老百姓能接受教育。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做官人家的孩子能够受教育,而孔子的学生里头有农民、有杀猪的、有做买卖的、有打铁的,各行各业都有。我们今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读书学习其实都应该感谢孔子。所以他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孔夫子”。孔子不光让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思想,这些经典穿越2500年的历史依旧带给我们生活的智慧。大家觉得孔子是不是了不起?我们要不要尊敬他?请大家站起来,让我们对着这张孔子像三鞠躬。(休息5分钟)
四、教“孝”(30分钟)
故事:古印度有个圣人,就是德行很高又有智慧的一个人,他有一次带领弟子外出参学,看见路旁有一堆白骨,他见了很伤心,恭恭敬敬地给白骨磕头。学生们见了很不理解,说老师都是圣人了,为何要对莫不相识的一堆白骨行如此大礼。这位圣人说:“你们不知道啊,那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的骨头。”《弟子规》里有讲:事诸兄,如事兄,事诸父,如事父。圣人正是以这种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的慈悲胸怀来祭拜这堆白骨。接着老师让弟子把白骨中白净一些、而且分量比较重的骨头分成一推,把灰白色、分量较轻的分成一堆,并告诉大家,前者是我们父亲的骨头,后者是母亲的骨头。为什么呢?骨头的主要成分是钙,我们的母亲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当外界不能提供足够的钙质的时候,母亲骨头里的钙会自然分解输送到我们的体内,所以大部分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会腿抽筋,就是自身钙质大量流失的征兆。也因此当我们的父母年纪大的时候,往往母亲更容易骨折,都是因为曾经生育我们的原因。
我们小的时候大都吃过妈妈的奶,大家知道吗?妈妈的奶是妈妈的血变的。中央电视台曾经有报道说,有一位母亲把喂养孩子的奶存放30年以后发现白色的奶变成了殷红的血。我们的母亲是在用心血喂养我们呀,我们又怎么忍心常常去伤她们的心呢?我们孩子有没有经常伤妈妈的心?(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每个孩子来谈上周惹妈妈生气的次数,评出“最孝顺奖”发给红心一颗)
五、静定训练(30分钟)
使用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教材,和孩子们一起复习做1、2两段静定练习(把线上运动安排到最后进行)。
布置作业:1、每天和父母一起读《弟子规》总叙、入则孝部分5遍;
2、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不惹父母生气,记住惹父母生气的次数,下节课还课评奖。

【第三课】
一、礼仪训练:检查孩子们的坐姿,复习站姿、鞠躬礼,根据时间考虑是否教走路的姿势(15分钟)
二、教读、请孩子领读《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15分钟)(休息5分钟)
三、教“孝”(1个小时)
1、师生互动:前面两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妈妈生育我们的艰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从小到大父母都给了我们哪些无私的爱?(煮饭、洗衣服、生病看护、买衣物、讲故事、做游戏、带我们旅行、供我们上学、教育我们、买房子给我们住……)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大不大?(大)我们又是怎样报答她们的呢?(煮饭、洗衣服、端水、行礼、下雨天送伞、做家务、洗碗、捶背……)和父母的付出比较起来,我们报答得够不够呢?(不够)另外,我们有没有做事让父母生气过?(有)有没有顶撞过父母?(有),有没有和爸爸妈妈赌气哭闹让他们担心过?(有),有没有因为挑食身体不健康让父母操心过?(有)(检查作业并评奖)
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付出太多的心血,而我们回报给父母更多的是让他们生气、担心、难过和操心,我们的这种行为叫做不孝。大家知不知道,不孝顺的孩子没有福,记得老师小时侯听老人讲“不孝父母会遭天打雷劈”,真的会哟!我们要不要没有福?要不要遭雷劈?(不要)那我们同学要赶快反省自己,我平时有没有不孝顺,我要赶紧改正。(休息5分钟)
2、讲故事:闵损芦衣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他总是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让母亲和弟弟满意。如果换做是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会怎样?可能早就没有勇气生活下去了,是不是?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缰绳从手中滑掉了,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如果换做是我们同学听到爸爸说要把后母赶走会怎样?(根据时间可以请同学来猜想答案)非常高兴,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对吧?
闵子骞怎么做的?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他的这番至诚的话不仅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让后母深受感动,后来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亲生的小孩一样爱护,一家人因为子骞的至诚的孝心而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同学想一想如果当时子骞只顾自己痛快,让父亲一怒之下把后母赶走了,这个家庭会怎样?他的两个弟弟会怎样?他会幸福吗?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闵子骞的孝心孝行也被千古传颂。闵子骞后来成为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一生的成就很大。有句话讲“孝顺子弟必名显”,一个孝顺的孩子必然会后福无穷。我们要不要做孝顺的孩子?(要)
四、静定训练(30分钟)
使用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教材,和孩子们一起做两段静定练习(老师掌握内容)。
布置作业:1、每天和父母一起读、背《弟子规》总叙、入则孝部分5遍,父母给孩子讲解含义;
2、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不惹父母生气,记住惹父母生气的次数,下节课还课评奖。

【第四课】
一、礼仪训练:检查孩子们的坐姿,复习站姿、鞠躬礼、走路姿势,学习敲门的礼仪(15分钟)
二、请孩子领读《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或者大家一起背诵均可(15分钟)(休息5分钟)
教学心得:一是,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要身体力行《弟子规》,要时时心存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心,做孩子德行的榜样;
二是,遵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古训,要特别长养孩子的孝心,教学过程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启发孩子的孝心;
三是,不特别强调孩子背诵的进度,重点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要求是:1、要求孩子读书的姿势端正;2、不乱动;3、“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个理念可以和家长沟通,家长一般都会支持,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孝心,家长也很头疼)
三、讲解“弟子规”的含义(30分钟)
《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家中的孩子、学校的学生。在古时候,小孩子到了6、7岁都要学习《弟子规》,开始学习了都称为“弟子”。
“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规矩、道理,就是做人应该明白的道理,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及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同学夏天都爱吃冰棍,冰棍是不是有各种形状,为什么会有各种形状?是做冰棍的盒子不同。没有盒子冰棍做不做成?不行。这个盒子其实就代表一种规矩。另外,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种规矩,如果我们不守规矩非要“红灯行,绿灯停”会有什么后果?(被车撞)谁受害?(我们自己)而我们做人就要有人的规矩,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弟子规》,才有资格做人,这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很多苦难和人生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我们后代子孙不要再去受苦,大家说我们的老祖宗好不好?(好)我们要不要听他们的话?(要)就象老师刚才讲“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一样,如果我们听从教诲去学习《弟子规》、认真做到《弟子规》,我们的人生就会顺顺利利、畅通无阻;如果我们非不听劝告,不听教诲,不讲规矩,我们的一生会受很多苦,说不定哪天会有被车撞翻的危险。我们同学是愿意一辈子顺顺利利的,还是愿意去受很多苦?(当然是顺顺利利的)那我们要不要认真学习《弟子规》?(要)
检查作业,评奖(休息5分钟)
四、教“孝”(30分钟)
请大家一起背诵“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讲述了两个古代孝子的故事。对于古代的孝子来说,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太容易了,他们的孝心和孝行才是真正的感人。
“冬则温,夏则凊”讲的是东汉孝子黄香的故事: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彊。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餐,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说故事,要不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的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 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现今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是否想到早早的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的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
(有时间的话就讲)“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早上和晚上都要到父母跟前问安。讲的是周文王侍奉父亲周太王的故事。周文王平时侍奉父亲就做到了“晨昏定省”,在父亲生病期间,每日三餐周文王都亲自侍侯,父亲吃的饭菜他要亲自尝好冷热味道之后再端给父亲,看到父亲吃不下东西,他也食不能咽。周文王年老生病,他的儿子周武王更是衣不解带地侍奉在旁。君王都如此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老百姓看到了会怎样?肯定是起而效仿。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绵延800年不衰。
如果我们做儿女的为什么要坚持早上和晚上给父母问安?早上问安的时候,父母看见我们精神饱满就知道我们晚上睡得好;晚上问安的时候,父母看见我们能料理完自己的事情按时就寝会觉得怎样?(高兴和放心)父母会少很多什么?(担心)。
我们小朋友慢慢长大,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少担心,同时要关心父母,要时时让父母开心。有婆婆爷爷的,要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问候,或经常去探望,探望不能只是添麻烦,要心存感恩、报恩之心,要给婆婆爷爷分忧。
五、静定训练(30分钟)
和孩子们一起做两段静定练习(老师掌握内容)。
布置作业:1、继续每天和父母一起读、背《弟子规》总叙、入则孝部分5遍,了解含义,生活中力行《弟子规》;
2、每天做一件孝顺父母(婆婆爷爷)的事,下一节课在课堂上分享。

后四课不知道如何发

⑸ dota夜魔的详细攻略

NS的定位决定了走向,这个伪后、ganker有着夜里成魔白天疲软的诟病,线上能力一般,但又必须中单属于难受的英雄之一。
技能描述就不赘述了,各大网站都有详细介绍的,推荐UUU9吧,里面我记得有NS的大型攻略的。基本上技能都是一样加的方式,就是2加1点还是加满的时间不同而已,但6级前2总是要加1点的。我就说说几个定位的走向和出装。
1、ganker型。初夜决定一切,那么第一个白天就尽可能为了初夜做准备吧,吃喝带足,3树枝+吃喝,你线上不强势,速度出瓶子和草鞋,面对对面VIP等强势中单不要吝啬V的蓝搞小兵吧,除非有队友游走帮你,初夜没到6,没草鞋+瓶子,那ganker效率会非常低,6级不建议+大,多一点3就是多一份gank效率,还是尽早升满优势技能的好。初夜是黄金时间,要把握每一秒,尽量别回家,河道眼睛控好F,队友没买自己买,200块一个晚上的疯狂,一个人头的事情不要不舍得。第一个小件是骨灰,NS只靠瓶子很难保证续航,加上魔棒也不行,你有队友配合还行,要是单杀基本他死了你也红了(基本都是越塔顶塔的)骨灰就很重要了,0骨灰的时候杀个人有2格能量,一个套别人,一个完事套自己,充分利用了,别浪费了。骨灰出了就速度相位吧,3技能提供了不少攻速了,再加假腿效果不大,而相位的DPS加成是很厉害的,穿兵对于NS这种靠普攻的ganker还是比较重要的,实在不行还能逃命不是。先锋盾这种东西很尴尬,NS需要这玩意,但是花上那么多钱为了肉,又少了很大的gank能力,所以还是先双刀吧,这种高性价比的东西还是比先锋盾强的,后面补上黑黄,总体和先锋盾NS也差不了多少了。A杖这东西对于一个gank型NS来说有些鸡肋,4100太贵,虽然效果很好,但和臂章、支配比还是差了许多,还是抛弃吧。后期NS就越来越疲软了,没有臂章的话很难有高输出,疯脸就算了,后期出这玩意小心被直接集火死,没有先锋盾的NS可是很脆的。后期推荐飞鞋、臂章、黑黄、撒旦、双刀/龙心、强袭/大炮
2、辅助TANK型。尽管不推荐NS走TANK路线,但也可以这么打,前面说到了A杖,超大的视野范围是无人能及的,早早的做出先锋盾、A杖,带着像开了全图一样的队友们去gank吧,早早的点满2技能,夜里的沉默可是让人发指的,战鼓、祭品都是不错的小件选择,也服务与大众,对面法系很多也可以出笛子,谁让你做了TANK呢,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好个好夜魔。后期冰甲、强袭,你和人马一样坚挺了,再来个刃甲,尽情的去吸收伤害吧。。。望采纳

⑹ 详细教案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诗人凭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具体、真切: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问题研究

(一)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诗人想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是:

街灯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陈列的物品
→ 牛郎织女的自由

(二)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离诗人固然遥不可及,人间街灯对于作者来说也是远景,从视觉上来看,街灯与明星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产生联想的基础。

静夜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二、问题研究

(一)诗的结构

《静夜》诗的结构和《天上的街市》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写景——想像的基础

读完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写作中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释《博物志》的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永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

诗歌短小,上口,有韵律美,应该背下。“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实际是一种改写、改述,目的是重现或再造诗中的景象与事物,加深感受,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应该允许学生作合理的补充和发挥。

答案不求一律,叙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特点。《静夜》一诗,还可让学生就“鲛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任选两题)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发挥联想、想像续写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由此及彼的联想训练,应注意一定要有相似点,想像联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体,所以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联想点作多种相似联想。

三 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自觉主动地去查找材料。写成短文后,可在全班交流。

教学建议

一、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要有所侧重,主要介绍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顺带介绍一下《星空》的总体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还可组织学生课外朗诵诗集《星空》中的有关诗篇。

二、适当介绍联想和想像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虽能想像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向学生作这样抽象的解释,而是要结合诗中具体形象来使学生明白诗中的联想和想像是怎么回事,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读美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四、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放录音,作示范,反复朗读,最好当堂背诵。朗读总的原则是要把握这两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进行了划分,可供朗读时参考: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4年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1927年3月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领导了文化界同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选自《中国小网络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二、关于诗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较(孙党伯)

1.总之,《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依然闪烁着反抗的创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数诗篇来说,失望感伤的情绪却占据着主导地位。渴望祖国新生的理想,变成了忧国忧民的悲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现实的精神,变成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高蹈;消极的否定代替了积极的破坏和创造;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力的诗歌变为旧的诗歌了。在《女神》里,诗人歌颂“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却赞美遁世的伯夷叔齐。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心灵的历程;而《星空》所表现出的失望、彷徨和苦闷也是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

2.从艺术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诗篇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谐的韵调,鲜明的形象,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如诗人所说,技巧确实要比《女神》的有些诗“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隽美的夜歌——读《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选自《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划开暗夜的理想之光(杨宗国)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羡的。诗人用“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暗示了那里的美好、富足。淡淡的点染,已经使诗人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读者谙熟的人间街市,处处都烙下统治者丑恶的印记。一面是荒淫,一面是赤贫;既有寄生的傲慢阔佬和妖艳女人,趾高气扬的外国巡捕,又有踯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间街市是剥削阶级罪恶的温床,秽行的橱窗。诗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划开了现实的浓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3、4诗节,引读者去想像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一幅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一幅是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神话人物的选择。牛郎是神话传说中惟一的劳动人民变作的神,诗人把他置于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关心劳动人民命运的进步思想。二是对神话的改造。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并不美妙,天界统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划下的银河将他俩分隔开,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鹊桥上相会。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五幕一场)在我国传统诗歌中,想像丰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作并不鲜见;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现实的黑暗已成一切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笔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诗有着质的不同。屈原的《离骚》,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种种自然现象,境界飘渺迷离,场面宏伟壮丽,达于想像的极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和斗争不懈的峻洁人格。但诗人不啻神游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见故乡、回到现实时更抒发了令他哽咽的悲愤:“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李白梦游天姥山,以仙人出游景象为高潮,倾注畅朗饱满的诗情于斑斓壮丽的诗境。但瞬息之间,即被无情的现实扫荡一空:“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无可奈何地慨然长叹。苏轼神往“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欲乘风归去”,又忧虑“高处不胜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间”的自慰。凡此种种都程度不同地给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们又都受时代限制,看不见实现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给想像投下阴影。五四时代崛起的大诗人郭沫若,已经看见十月革命放射的人类希望之光,深信:“最终的胜利总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农劳!”(郭沫若《巨炮之教训》)他笔下的幻景分明已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正如闻一多评价《女神》时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时代的精神。”(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本诗的巨大艺术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还在于结构精巧浑成、匠心卓异。街灯与星星都远远地在夜色中放明,视觉感受极相近似,诗人由此落笔,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进而放纵想像于星空,十分自然;第2节用轻巧的笔触略加点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胧的背景;第3节推出人物,想像更为具体、真切;第4节写到流星,这一飞驰苍穹的光点,使全诗境界顿显活跃。诗人像是采用了我国绘画中层层皴染的传统技法,使画面越来越清晰,幻景越来越动人。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给读者一幅历历可见的牛郎织女游乐图。诗收束了,但星际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语言平易、亲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至于章法的精美,诗句的匀称,音律的和谐悠扬,读来更不难体味。

⑺ 跪求汤家凤老师的教学视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在文都上的,最好是2013年或者2012年的。2011的都可以

dzOj尽量连续学习,千万不要学几天玩几天,这样很容易把前面学的东西就忘了,整理了今年考研资料。

⑻ 求一篇详细的全面的DOTA新手基础教学,

http://dota.replays.net/hero/里面有英雄出什么装备,还有各种比赛视频和各类物品回和答介绍。

⑼ 归园田居其一的讲课内容谁会讲啊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陶渊明像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几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歌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诗歌主旨】
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歌注释】

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披:拨开。
【诗歌品评】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注解】
1 荒秽:野草。
2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3 草木长:草木丛生。
4 南山:江西庐山。
5 晨兴:早上起床。
6 沾:沾湿。
7 足:值得。
【诗歌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诗歌中心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编辑本段]【诗人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阅读全文

与夜祭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