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诗文阅读教学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何异同
古诗文教学现状
1.古诗文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
有些教师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死记硬背,大学问家比现在还多。不过只听说古人背原文,现在,教学“创新”到连译文也让学生死记。诚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与死记硬背有本质区别的。
2.古诗文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
古诗文与现代文语境毕竟大不相同,“说文解字”是必需的。可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于“知识”,未免失之偏颇。且不说另外两维目标如何达成,单是“知识和能力”中的“能力”就无从提高。掌握知识是基础,训练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华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对人文素养的漠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虽知识明确,但不能给学生以价值引领,学生“无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总之,古诗文教学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
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
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
B.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现代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C. 如何进行高中的现代文阅读的教学
现代文阅读理解无论对高中三年的教学来说,还是对高考备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高中教学的一个要点.那么如何把握好高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纵观全局、整体考虑、分段安排.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种角度、有新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的误区,主要有三点:
一是目标之偏离,即忽视、轻视甚至是不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
二是过程之简单化,即教师以程序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性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之单一,即教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侧重考试,不重视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鉴于以上误区, 笔者就来谈一谈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就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本人认为要纵观全局、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阅读阶段.这个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随性阅读.也就是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在于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做“甩手掌柜”,敢于放手.多年来不少文科状元的经验告诉我们: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自主广泛的阅读.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读书笔记(字数大约为20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虎头蛇尾,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主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回到老师指示的阅读文本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时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概括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尽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或是“技巧”,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以上三个阅读阶段为高中阅读三步曲,它们是完整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真的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D.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
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
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
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
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
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
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E. 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
一、客观分析,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对现代文教学颇有研究的教师曾指点我
现代文阅读有章法可循.这于我不啻为一条喜讯,仿佛在现代文教学的迷途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就随时向他请教,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对现代文教学信心倍增,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联想到自己现代文教学的心历路程,我觉得帮助学生提高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认识,对症下药,消除他们对这一出题点的畏难心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课外现代文阅读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疏导更是势在必行.在这一段的期末复习中,我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练习题或练习册中的许多现代文的习题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虽然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总结不一定能让他们从根本上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解题要领,但最起码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现代文阅读主要是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对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以及对作品的感受,虽说选材范围广而难测,但命题思路与考查意图还是有规可循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材料选自课外更能客观地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比用课文作阅读材料命题更能体现出考试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而课内阅读的学习又恰恰是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具代表性的学习途径.
通过这样的客观分析,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深化了,心理障碍消除了,也渐渐对现代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主观尊重,彰显学生多向思维
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如果老师不事先声明是考试的话,有的同学就会把现代文的阅读题空出来不作书面回答.问其原因,惊人的统一:害怕答错.即使是在考试时,如果遇到赋分较高的那些主观题,多数学生都怕自己的答案与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难以吻合,因而答题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往往贻误了答题时间,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对此,笔者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告诉学生参考答案
是命题人为阅卷教师提供的一种借鉴,并不是阅卷的唯一标准.对于主观试题的解答,考生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按命题人的思路进行,答案不是绝对唯一的.况且命题人在拟制参考答案时,总是习惯使用
意思相近即可、
言之成理即可
等通用术语,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按自已的思路去作答,从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在评阅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时,我总是参照参考答案,灵活机动,尊重学生言之成理的另类答案.这样的尊重使学生认识到解答主观试题没有必要去刻意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独立思考、自抒已见的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尽力给学生提供彰显多向思维的平台,注重让学生在教师适当启发下能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特色答案.在做现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或练习题时,我从不直接给出参考答案,总是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平等交流,共同追求答案的合理性,鼓励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学生看到教师与他们平等交流,就会自觉把自己当作课堂活动的主体,不迷信教师,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进一步彰显他们的多向思维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三、授之以渔
F. 如何利用技术资源解决现代文教学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人才,人们理应责无旁贷地进行如下的工作:正视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培养出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表达的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
人们对有关教育观念的转化和教学过程的改善,就其"理论的、现实的意义"都已讨论得大多的时候,如今应该认真他讲究一下操作技术,实现欲实现的一切。故而,本文内容将落到: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下,如何切切实实地改善教学过程。
这里所谓"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支持,目前主要强调:除多年来已为人们认识并应用的硬、软教育技术以外,还有计算机、网络环境以及富源知识库。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让人们深深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而就其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言,虚拟internet更是何等的重要。对于各类学校来说,它几乎是实现本文所述的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有了它,有了对它的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有了对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也就有了实现如下目标的可能: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有"下保底,上不封顶"的较为高瞻性的教学期望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子学习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知识的海洋"就在每个师生的身边。在这个环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改善,从而让今日的教育向明日的教育靠拢一点、再靠拢一点,力争寻找到一条通往明日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明日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表述的,不是某种教学模式,更不是什么固定的程式,只是探索"路径和方法"。
一、确定学生学习主题,为进行阶段(或单元)教学,组建主题知识库
我们教学的主旨,往往不一定是实现某些被规定了的、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这些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尤其不一定是"人才苗子"的学习期望。在对某学科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之后,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把当前学生欲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经验为本"的思想联结起来,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的内容、欲解决的问题、欲完成的任务,确定阶段(或单元)教学的某种期望。
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为了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对知识资源的准备是非常在意的。需要丰富的知识资源;内容上比较广博、比较精深,密切与知识的内在结构相关联,有一些"全方位"、"多角度";在表达方式和介质上,应当有高质量、高品位和艺术水平方面的追求。这里,信息资源的构思、设计尤为重要,即需明晰如下两个方面: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的多种情境)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组织人力收集与本校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一个阶段之后,与学校相关联的人们将发现:学校的品位和价值会随着教师、学生以至家长越来越积极的参与,随着知识资源库组建的规模、质量、品位的扩展和提高,而发生可喜的变化。
围绕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有多种的方式。实践证明,建立校园网上的"电子图书馆",构建"知识素材库",设计、创建"教师个人网页(站)"或"小群体网页(站)"是主要的三种形式。构建"知识库"可以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主题知识库(或网站);知识素材;等等。构建帮助学生学习用的"知识库",可大可小,但都不应是知识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与知识的自身结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等,密不可分,这就需要"认真设计,精心施工"。围绕学生的学习主题,组建的主题知识库(或网站),可能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下的关系数据库,多是主题知识网站。一般来说,只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素材,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发挥团队优势,再加上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共同开发知识资源,那么设计并制作出有水平的、有实用价值的主题知识网站,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这种主题知识网站,有可能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必要的以至主要的资源,因为它最通教知学,因为它已被注入了与学生相通的魂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库"中的一个重要的、为人们所钟爱的组成部分,有可能就是一个主题知识网站群。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这种技术与习惯,在教师、学生那里都是一个养成过程,如果确实有困难,先行者均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构建主题知识网站时,人们会很快发现:内容有严谨结构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学科(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则应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构建主题知识网站是为各种水平的学生设计的,故而它既有自身的网状结构性质,又需有某种嵌套性结构特性,这是在主题知识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前面曾简单地勾画了虚拟internet在教学过程改善上的作用,现又提及主题知识网站的独立存在价值。为了方便学生在虚拟internet上享用主题知识网站等各类资源,要求虚拟internet的"搜索引擎"是良好的。否则,从技术和应用上讲,没有良好的"搜索引擎"的"虚拟internet",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下的虚拟internet,因为它不具备internet环境里,为人们共享信息资源而提供的"搜索引擎"技术。
二、围绕学生学习主题,进行阶段(或单元)教学设计,建造主动、自主的学习空间
由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这一认知过程,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所以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一节课思考的备课程式,强调进行阶段(或单元)的整体设计和时间的整体安排。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把教学的价值取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的质量,即分析几乎所有学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以判断阶段教学期望的真实实现程度。"几乎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况,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的重心,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再也不是把教师的表演艺术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表演、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这种价值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所认可。
在教师和学生逐渐具有了相对较大的自主空间之后,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会很快呈现出另样的学习局面。自主地进行学习,理应是具有学生自我判断、自我决策的主动学习行动。它的养成是需要良好的环境、一定的时间和必要的操作技术的。说到"良好的环境",远远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环境,它必然涉及构建"良好环境"的原则。例如,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不以教案和听课教师为本,每时每刻都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就被认为是第一条构建"良好环境"的根本性原则。为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其教与学的内容而言,往往教科书的内容范围、顺序和各类程度水平,均屡屡被师生所突破;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当时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生实际需要,运用教师的智慧,实时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恐怕是很寻常的现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既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需求分析。面临世界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进行的需求分析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身处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共享资源环境的学生,在他们实现问题解决式和任务完成式的学习过程中,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明显地显现和更有意义地养成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
三、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式的学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题并组建了主题知识库(或主题知识网站)之后,在策划几课时、十几课时,以至几十课时的具体安排设计时,各种各样教法、学法的运用,各种类型技术、媒体的利用,以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它们进行选择、进行组织,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又是很伤脑筋的事情。其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至少在现阶段,是我们应予以较大关注的事情。
勇于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提倡和培养,是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探究环境里,在进行独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这种宽松的探究环境,大体包含四个条件:人间关联的规则是平等的;有可共享的丰富的知识资源;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评价独立探索的成果时,要予以分析和肯定。
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教学设计时,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小组学习或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尽量使几乎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体验在群体中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并感觉到他人的独立存在价值。有人说:"不会合作的人,不能称得上是现代人",这是很对的,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对被探索的事物和问题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虚拟互联网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们与教师一起,利用聊天室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平起平坐的网友们"共同建设学习群体,每个人都成为其中的平等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共同进行协商和辩论。这时,教师可能经常地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导讨论"。这里最大的忌讳,莫过于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过程,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善和深化对主题所涉及内容的意义建构。
无论是独立探究式的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显然都需要组织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和完成比较艰难的任务,因为简单、容易的研究对象,将把学生引向形式化的学习和造就学习的懒惰。只有在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和完成有份量的任务过程中,才会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实习。
四、提高师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在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逐步具有利用多种方式,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三点是提高"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表达信息"能力的注意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尽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自己进行学习。这往往被人们称之为"用户教育",即一类用户为学习者的"用户教育"。其实,凡具有工具性质的课程(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教学,都是在使用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工具"(技术、方法、手段)的过程中,学会、学好该课程的。也就是说,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这是文化熏陶的自身特质,因为他们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时候,才走进计算机、网络文化。很多人都有美好的回忆,即当人们最初利用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进入到互联网以后,第一感觉虽然会各不相同,但内心世界里大多有蓝天、草原、群山、海洋之感,好像来到了无边无际、自由辽阔的新天地。有的高中学生,组织了一些生物的、物理的专门研究小组,他们在互联网上关注着一些世界上的事情: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等,并选择一些专题进行学习与研究。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的关联,也看到了学科之间在发展中的关联。
目前,学生范围内的"网络用户",趋于比较成熟的比率在逐渐加大。校园网聊天室的内容,逐渐从"闲聊"转入有意义的讨论。他们有越来越多的成员从玩游戏转入"玩"软件:首先是那些帮助自己思考的软件,还有大量的丰富自己表达功能的应用软件。学生范围内的"用户"中,也出了一些"能论量级"的人:大型统计软件、关系数据库,以至一些系统软件都开始被"玩";一些学校还出现了"系统学习管理员"的称呼。可见,引导学生走进计算机、网络文化圈,他们才能真知计算机、网络文化。
五、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
学习的轨迹,不仅仅在于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不仅仅只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在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孕育、产生并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这恐怕是在当今世界发展情况下,对学习的较为贴切的认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问题和看法,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进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在此学习过程的始终,同样要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
这种"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不管是以问题形式,还是以"条件--结论"形式提出,也不管是哪个人提出的(最好是在学生们积极参与下主动提出),要让全体学生人人都知道,大家都明白这个问题说的是什么。因为,这种"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所谓将知识"外化")。学生可能能解决它,也可能一时或一生一世都解决不了它,这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人类的现实,是客观存在。时间一长,既培养出"发现较复杂、较深层问题"的习惯,又受到"学无止境"的教育。让学生的脑子里,多存在一些盼望解决的问题,恐怕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好处,至少可诱发更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早日体会学习社会中的人们的学习意识。
六、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逐渐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
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最具有发展性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网状结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作为学习的重要知识资源之一的主题知识网站,它反映了教师头脑里组织知识而形成的某种结构。这种一个又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网站、它们自身的组织特性,即非线性结构,帮助学生围绕主题建立一个又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以至智慧)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在已述的主题知识网站的设计中,在"下保底,上不封顶"的思考下,具有某种嵌套性结构。这些便于学生在群体意识的促进下,产生并增强向更高层次结构探索的热情。
前面已经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种学习环境,尤其是个别学习环境中,独立地、有目的地在知识海洋中去获取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被培养起来,其核心的涵义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创造能力、创造精神的养成过程;较为完善的、较为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物质"基础。
七、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鉴",实现"自我反馈调节"
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鉴",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渐把握某种价值观念,学会自我"诊断、治疗",在"自我反馈调节"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完善。经过一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可能会看到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外在表现,他们虽然还会重视教师、家长、朋友的评价和认可程度,但是开始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放在第一位。
由于人的先天的差异,还由于因后天所处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差异而带来的人的自身历程的差别,致使在同一群体中的人,所占有的学习资源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学习过程的差异,尤其是结果的差异,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如若追求群体学习过程的后效的同一,则是步入人为的怪圈之一,俗话说:"自己在跟自己找别扭"。总之,在承认差异的大前提下,似应有如下的相对的认识:学生只要尽力,自己与自己比,总的都会是好的,这就犹如计算机中的过关游戏一样,人人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这样,在几乎人人都满意的评价的作用下,有可能促成几乎所有人的学习过程的改善;有可能促使几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成功经验与失败经历取得相互协调;学习的平等权利有可能获得真正实现。这似乎是当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价值观念问题。
经常注意"经常在感受失败的人",通过组织"自我鉴赏",使几乎每个人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部分(既承认差异,又相对他说,几乎都是好的和成功的)。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其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尽快地选择好适合各个学生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
作为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与意志;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围绕学生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程度。
八、让学生处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学会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首先是学习技术
这里所言及的技术,不仅仅窄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尤其是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以至前沿的硬、软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实现自己的学习期望。这种充分的技术环境,尤其是那些比较前沿的硬、软技术,可以是学校自身所有的,也可以依靠群众,获得某种机会来利用一下。不过,应该说明的是,推荐给学生的技术,理应是教师群体亲自尝试过的、体验过的、评价过的技术。因为人们很重视硬、软技术的开发和销售,很少去做这些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对教与学而言,则充满潜在危险。
学习环境应该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也就是说,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应用技术,而不是让学生经常看教师的操作、看教师的表演。还是那句老话,学生是学习者,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各种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才可能真正学会利用这些技术。按照这种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应受到过于严格的控制,而是尽力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用于学习,从而不断完善学校的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场所。
G.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一、利用课前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哪一学科,课前预习都是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当称职的小老师的角色,用儿童化的语言,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教给其他孩子,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如我在指导学习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然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预习的反馈,我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乐学”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x0d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x0d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读中点拨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经这问题一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要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H. 如何做好现代文诗歌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诗歌的引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够具体、全面,感情不容易投入,在上课开始时,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通过这段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进人丁全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学习进入了状态,而对于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就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三、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五、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形象,生动: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绿”字中含蓄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六、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一些客观事物,但入得诗来,注入了作家的感情,则为诗中的意象了,这些意象则象征着特定内容: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被战乱、贫困、苦难所袭的国土和人民,“悲愤的河流”象征着苦难民族、人民的历史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体味到了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七、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I. 如何制定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
如何制定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怎样确定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条:
1、要把握住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性现代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与非文学性现代文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用形象来说话。而且它的形象,是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承载的,不管是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剧本等也概莫能外。它与非文学性现代文的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它的“形象性”,二是它的“情感性”。因此,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学生能够把握作品所描绘形象,认识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意义,以及感悟作者通过作品形象所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文悟道”,不仅是个途径方法问题,更应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目标。
例如,在章艳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7分多钟的朗读,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文章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些方面?”这实际上是一个多通道的阅读过程,再给学生以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思考,然后将学生感受到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对对联、加横批。(插进教学片断:“好在哪里”到“写横批”,约6分钟)这里,对对联只是形式,其实质是指向教学目标的。
2、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价值。
文学性现代文种类繁多,不同的作品所蕴含的价值也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文学性现代文蕴含的价值?怎样挖掘文学性现代文蕴涵的价值?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时能说清的,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化繁为简,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原则,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某篇作品的学习,从中可学到哪些具体的知识、得到哪些具体的收获、或受到哪些具体的启迪,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的具体的发展。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作品所蕴含的价值,也就能正确确定作品的教学目标。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这种气势和情怀,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排比、反复等整句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受到这种阳刚之气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价值。也是学习这篇文章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而要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去体味和感悟。章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插进教学片断:“嘿、嘿、嘿……”朗读指导,约4分钟。)尽管刚才朱所长认为这样做有“伪圣化”的倾向,但就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一点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3、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正确陈述教学目标。
明确了文学性现代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基本要求,是否就等于确定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说,直到现在,有些问题还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首先是“三维目标”与认知目标的关系问题。
我想引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副所长崔允漷教授几段话加以说明,“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大家逐渐学会了‘三维目标’的表达方式,甚至相同的套话。然而,‘三维目标’究竟在教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三维目标’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又该如何去整合,这些都很少有人去探究。”
“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的、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
举个在某著名语文刊物发表的《竹影》教学目标的例子:
一、知识与能力: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这是把“三维目标”进行机械割裂的典型例子,除了作为教案的“摆设”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即便是认知领域里的目标,也很难付诸实施。试问:什么叫“体味”和“体会”?达到什么程度叫“体味”,什么程度叫“体会”?怎样知道学生“体味”或“体会”了没有?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总是伴随着认知活动发生发展的,同时反作用于认知。因此它不是可以预设的,也不是教师所能“鼓励”的,而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氛围,通过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
其次是“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
仍先引用崔博士的话加以说明,“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预期的目标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好在文学性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来“因文悟道”,来实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正确的陈述目标能把 “体验”“感悟”“领会”等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教学要求具体化,并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操作,教师可观察、可评量的外显行为。
鉴于情感目标和生成性目标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和把握,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重心放在预设的认知目标上,其余的,更多应在过程中予以考虑。
那么,该怎样陈述教学目标呢?崔博士作了如下阐述:“目标陈述必须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
这样,《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1、能用精练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形象所体现的主要精神;2、能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文章的磅礴的气势。对照章艳老师教案中所列出的三条教学目标,(插进《安塞腰鼓》教案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是基本准确的。
二、文学性的现代文阅读,如何突出体验过程,怎样恰当把握多元解读?(略)
三、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应如何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刚才朱所长讲到,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是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但这毕竟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我想在操作层面上,主要就自主、合作这两种学习方式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先说说自主学习。
理想中的“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应该是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最终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应该说,这种教学构想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符合我们老一代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书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愿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照搬照抄过来,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并不会结出硕果。
我认为,在现今的条件下,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学习”,其首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其次是学生学习时的独立性。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愿学”、乐学;独立性则体现在学生“会学”、能学,并“相信自己能学好”。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从不愿学习到愿意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善于学习,从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到相信自己能学好。从而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同步的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这个层面上促进课程改革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抓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插进《蟾蜍》教学片断:为蟾蜍建一个小档案,约13分钟。)
朱所长刚才也提到了这个案例,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整篇文章的纲领清晰了。从引导、组织自主学习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成功的。
1、由于采用的形式比较新颖活泼,学习的内容既有信息加工又有语言训练,有较大的思维负荷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重视过程指导,使学生会学、能学。这主要表现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创设了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深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红鹤”这个课外资源,给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示范。
3、在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修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要重视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理念。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再说说合作学习探究。先看《蟾蜍》案例(插进教学片断:探讨人类对蟾蜍的不同态度,约13分钟。)坦率地说,这是一次不成功地合作探究,主要问题有二:1、问题简单,无合作探究的价值。所提问题只达到指认水平,所学内容不是课文的重点。如果这样改一下,“‘历史上的怪物’这一段并不涉及蟾蜍的特点,课文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就有较大的合作探究的空间了。2、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学生的表演和评价,只是过了一下场,意义不大。
有关合作学习易流于形式包括该怎样正确操作的问题,在教育界已引起充分的重视,有关的论述也很多了,譬如合作的话题要有价值啊、分组要合理啊、合作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啊、要有及时的评价啊等等,这里不想再重复什么了。只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但还没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合作学习的目标问题。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而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业上的问题外,更要关注合作的意识养成、合作态度端正、合作方法的培养等非学业方面的问题。
四、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如何做到既紧扣文本,又适度拓展?怎样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如何做到既紧扣文本,又适度拓展?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要树立一个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教教材”着眼于“读懂”,这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以教材为中心,奉教材为圣经的泥潭;“用教材教”则着眼于“会学”,那就必须打破教材的桎梏,进行必要的拓展。
其次要确定一个原则——依据文本而不拘泥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这里的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稍有不慎,即会走进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或班团活动课的误区,譬如,苏教班八年级(上)有篇课文叫《都市精灵》,我听了很多课,不少课上半节课把文本匆匆过了一下,下半节课就离开文本让学生们围绕保护野生动物献计献策。最终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环保课,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种了别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
第三,要把握好阅读的层次——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这三个层次,我认为体现了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所谓理解性阅读,就是能综合理解阅读材料。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整体感知不同文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致思路,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对一些关键词句,能把握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这一层次的阅读,关键是要能捕捉到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记叙文,要紧扣住“事”或“人”;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关键;议论文,核心是把握住作者的观点。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发挥必要的想像和联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完善、深化、探究等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是前提,带有鲜明的个性是其主要特点。譬如,说明性的文章,你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能运用文章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议论性的文章,你可以叫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模拟课文的写法,再补充一个论据等。
评价性阅读,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阅读者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评价。进行评价性阅读,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各抒己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表达形式,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有人把这三个层次的阅读简要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同化——衍化——异化。我认为是很恰当的,后两个层次的阅读,就是一种紧扣文本的拓展。
第四,要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资料的种类很多,这里暂时分为文本的和非文本的两种。文本的资源可以是相关的文章、资料等,如《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插进《蟾蜍》课件“红鹤”ppt),这张投影,既提供了新的知识,又为学生研读文本,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帮助。非文本的有视频、音频、图片等。(插进《落落的微笑》课件中的照片、《安塞腰鼓》课件开头的打腰鼓的录像)这些图片和视频,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课程资源的来源,主要应来自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主要要从生活中去挖掘;而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还应是学生,徐炘老师执教的《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一课的课外作业,“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并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J. 怎样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训练什么。为了让训练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首要的应是明确考纲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与《宜昌市中考考试说明》对阅读都提出了要求,比较而言,《说明》上的要求更易操作。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尽管每年都有细微变化,但大致要求不变,概括地说,对阅读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2、读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3、熟练解决阅读中典型字词的读音、解释和运用问题。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组的专家就当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在考前发布的唯一却又是极其重要的信息。它是命题的依据,其权威性不容置疑,既然如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对它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就能领悟到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要著,把握现代文阅读的航线,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仔细分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特点。现代文阅读特点包括材料特点和测试特点。我们先来看看材料特点。浏览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般为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一篇文学作品。据语文界一些专家总结,说明文全部来源于报刊杂志,一般反映的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地理、通迅、工程技术等等。如克隆、环境问题、三峡工程等。由于受试卷长度的限制,这类文章篇幅短小,在400字到500字之间,这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密度大,有时一句话就包含了几条重要的信息,而且,由于是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学生对这类知识十分陌生,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而往往看了文章却不知文章所云。值得学生欣慰的是,考点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只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答起题来还是能得较多的分。如宜昌市中考阅读题《昆虫与音乐》所设计的问题是“请把你听到某一昆虫歌唱的情景和感受描写出来”。学生都答得很好,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昆虫确实很多。让学生更觉无从下手的,往往是议论文。这类文章相对于说明文而言,篇幅长,容量大,思考力度深。论述严谨而滴水不漏,阅读此类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及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这一些恰恰是中学生所缺少的。更让中学生伤心而害怕的,这类文章的考题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这就增加了学生主观思考的梯度、概括综合的力度及语言表达的难度,让许多语文基础一般的同学手足无措。如宜昌中考阅读题《不求甚解》所设计的问题是“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这完全是一道主观题,尽管是开卷考试,学生都答得五花八门。文学作品相对说明文、议论文而言较通俗,语言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此类作品材料较散,作品的观点也较含蓄,往往缺少直接表露作者观点的语句,须通过学生的思考揣摩,综合分析才能领悟作者主旨。而且,此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鉴赏性,对缺少一定欣赏知识的中学生来说,要准确的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意见,具有一定困难。如2003年宜昌中考语文阅读《山水之歌》所设计的问题是“本文语言极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简要谈一谈”。答这样的主观题,如果一着思考不慎,失分便相当多,因而也是最容易拉开考生差距的一部分。
根据近几年试卷分析,三类文章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对字词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其中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三、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在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在平时讲解课文或综合复习中,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具体做法,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让学生明确要考什么会考什么。在考前复习中,必须让学生彻底了解近几年中考的阅读材料、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中自我摸索,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及解题规律。
2、利用现成的课本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方面都值得研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面队浩瀚的书海,课文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且,当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本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为同学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幼稚地认为语文课毫无价值了。
那么怎样高效利用课本呢?我觉得可以利用课本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训练。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模仿中考题型,对各类文体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说明文就着重理解词句含义、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小说着重鉴赏作品形象、语言特色及蕴藏在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可以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作者观点、表达技巧等;议论文着重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还可以评价一下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总之是通过整体阅读,总结出各种文体类型文章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对各类文体类型的阅读心中有数,避免考试时的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3、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及解题技巧。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如授之以“渔”。这“渔”便是方法技巧。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同一课堂同一时间段内,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文章便能侃侃而谈,有的同学却什么收获也没有,这固然有基础差异的因素,但更大的差异在于阅读的方法上。因此,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在我看来,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包括题目、作者、文后注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采用的表达方式,阅读者都要心中有数,其次是文章的结构层次,通过理清思路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观点。再次,就是咬文嚼字了。通过细琢细磨,把握文章的细枝末节、关健语句,从而正确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最后便是分析概括,欣赏评价。可以从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等几个角度对文章提出看法。这是阅读的方法。至于解题的技巧,我认为可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尤其要提醒学生不可忽略文章的题目及文后的注释,哪怕只是括号中的一个出处,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而文后注释,则往往暗示着写作的背景、目的等。这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分范围检索问题答案,尽量根据文章的关健语句,上下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等把答案找出来,一般情况下,答案肯定在文中,就看同学找得准不准,概括得好不好,表达得清楚不清楚。
4、增加阅读量。俗话说,熟能生巧,要使解题过程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以及足够的训练心得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因而,仅仅局限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针对中考阅读材料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信息量大、思考力度深,欣赏价值大的说明文及说明文、文学作品,用增加阅读量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累一定的鉴赏知识。也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考试说明》的要求,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寻求答案,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现代文的阅读范围很广,要求较高,阅读训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要提高阅读水平,还得靠各位语文教师及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摸索出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