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学心理学 教案网站
://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26/sort0404/index_1.html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热爱生命远离毒品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走出情绪的深渊
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一切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
适时引导,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初中心理健康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联想出智慧 思维训练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互助 盲人与引路者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案 墙,推倒了就是桥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我们需要温暖和睦的家
我有我风采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学会交往
学会安全上网 心理健康教案
中学心理健康教案 一生的志愿
初中心理教案 烛光里,让你了解我
唤醒中酣睡的巨人 初中心理健康
初中心理教案 将友谊进行到底
初中心理健康《快乐是一种感觉》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看你有多快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架设友谊的桥梁
花季少年须自爱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聪明县官糊涂案 初中异性交往心理健康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臂仙”的真相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轻轻松松进考场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初二心理活动课教案 感悟爱
心理活动趣味游戏设计
心理活动课教案 朋友
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关爱行动》 墙,推到了就是桥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反思及说课 《面对困难也从容》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说课、评课 《人格》
Ⅱ 求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中职教学资源网上就有,你可以去看看。 备课教师: 教学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课题: 课 型: 课 时: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重点内容及解决方法: 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主 导 活 动 主 体 活 动 设计思想 小 结 课 下 作 业 课 后 反 思 教学过程是个表格的形式,这里无法显示。但愿对你有用。
Ⅲ 求老师发个现成的心理学教案,最好详细专业点的,谢谢了。
心理学教案
学习方法:谁的发现多 [适用年级]
三年级
[理念阐述]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是人们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开拓智慧的大门,发展创造才能的基础。达尔文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正是这种观察力,为他提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条件。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心理辅导活动的重要内容。
观察力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不全面、不具体、不仔细的特点,他们往往见大不见小,见近不见远,见显不见隐、见粗不见细,并在整体和局部的综合观察上表现出不足。小学的观察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因此激发观察兴趣,指导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常而持久的任务。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若干盒印泥
2、准备活动用图片。
3、准备一首小诗歌。
[活动设计]
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引题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什么都瞒不过它的双眼。当然,那是神话。但是一个人的眼力却是可以锻炼出来的,眼力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观察能力强,也就是看得清晰,看得准确,看得细致,看得完整。今天,我们就通过游戏来练练自己的观察力。
以孩子喜欢的人物——孙悟空,谈话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一)游戏
游戏方式:
准备一只印泥盒,学生每组也准备一只印泥盒,然后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并尽量进行模仿,看谁模仿得最正确。
教师用食指蘸上印泥给学生看一下,然后快速把中指按在脸上,要求学生也照着教师的样子去做。当学生们把手指按在脸上后,教师又低下头快速重复了三次上述的动作。学生模仿。(这时很多学生的脸上出现了红印泥)
小结:
老师在按脸的时候,以将有印泥的食指换成了干净的中指。脸上按上红印的同学正是由于观察不细致,只注意到老师按脸的大动作,而没有看到换指的小动作。有些同学途中发现,为时以晚,脸上已经按上红印了,而脸上没有按红印的同学观察就比较细致。他们不仅认真看,而且注意到了老师的每一个细小动作。这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此活动的目的是测测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游戏,
脸上一点印泥也没有的学生说明观察最细致,脸上按了红指印的学生说明观察就不够细致了。
三、活动(二)看图,
出示奇怪的公鸡图
1、先不同别人商量,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
2、再仔细看看,这幅图有那几种动物组成。答案( )
3、跟同伴交流,你的答案对不对,对了几个?
4、与同伴交流得高分的原因:
A、 因为看的时候能按一定的顺序。
B、 因为看的时候能集中注意力。
C、 因为看的时候比较仔细。
D、 因为看的时候能展开合理的想象。
通过看图,再测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提高观察能力,观察时要集中注意力,并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
四、活动(三)观察力训练
1、 观察细致性训练
(1)说出下面图画画的是什么?各处于什么状态?
指名说
(2)说出下面各图中少了什么东西,并把缺少的部分画出来。
填表:在两分钟内,我画出了幅图中缺少的部分。
其中画对了幅,画错了幅。
奖励:教师给全对的同学戴上“红”帽子,称他们为“火眼金睛”。
小结:戴上小“红”帽的同学观察最细致。
2、观察概括性训练
(1)把下面两幅画的内容用一个成语写下来。
你写对了吗?(学生把写好的成语举起,让教师检查)。
奖励:教师给写对的学生戴上“小奖牌”。
(2)把下面三幅画的内容用一个成语说出来。
你说对了吗?说对了请你也戴上“小奖牌”。
小结:戴上“小奖牌”的同学能把观察到的东西概括出来,真能干!
3、顺序性观察训练
(1)今天是安安的生日。她请了英英、美丽、小凤和贝贝来她家吃蛋糕。她们都来了,4个人的脚印清清楚楚的印在地上。请您当一回侦探,通过观察地上的脚印,弄清4个人到达安安家的先后顺序。
填表:先来到安安家的是、接着、然后是、最后是。
你填对了吗?
奖励:教师给填对的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2)下面四幅画的顺序标号不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重新排列它们的顺序。
正确的排序是、、、。
你排对了吗?排对了请你也拿出一面“小红旗”。
提高要求:
重排后,根据图中内容说一个小故事。
小结:拿到小红旗的同学,你们观察时都能按一定的顺序。真不错!
人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本活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地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通过观察,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五、学诗,总结。
学会观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进行观察,让我们来学一首诗《我们爱观察》
我们从小爱观察,
学习观察好处多:
增长知识靠观察,
学习写作靠观察,
科技发明靠观察。
我们从小爱观察,
认认真真又细致,
全全面面又概括,
细心观察有顺序,
我们从小爱观察,
勤动手来勤动脑,
长大成为科学家。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训练,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脸上印上黑指印的同学,现在也带上了“小红帽”,“小奖牌”或拿到了“小红旗”。说明大家的观察力都提高了。今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我们成为真正的火眼金睛。
通过学习小诗来理解观察的好处和方法,并对全文做了很好的总结。
自控能力的培养:做情绪的主人
一、教学目的: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二、教学准备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三年级小学生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交往过程中的纠纷、误会不善于处理,表现为遇事容易冲动,感情用事,从而影响同学关系,自己也很苦恼。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控制情绪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
Ⅳ 社会心理学教案
到书店找些书看看吧,主要要有趣味性例子,能带动学生情绪、参与热情
Ⅳ “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教案
目标来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源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Ⅵ 用心理学知识点评一教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是一部天书,从他呱呱堕地时起,父母、邻居、老师就天天读他,可有几个读得懂?
1996年5月18日,沈阳铁路局吉铁一中的模拟考场上,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血案。
这天上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高三(一)班正在进行紧张的英语模拟考试。由于教室不够用,在教室外面的走廓上也放了两排考桌。
约9时许,在走廊里参加考试的男生衣磊走进了教室,他走到解东鑫、马龙的背后,迅速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刀子,连刺了六刀,然后扔下刀逃走。
结果,马龙因伤势过重,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解东鑫被刺成重伤,虽经医院救治脱险,但精神太受刺激,睡梦中常喊:“杀人了!杀人了”。
据调查,马龙是该校文科班中9科成绩都是A的学习尖子。解东鑫也是文科班最有希望考生重点大学的学习尖子。杀手衣磊的成绩忽高忽低不稳定。他们都是高三(1)班的同学,又都是全班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好像是因为在竞争中的失败,加上争风吃醋等心理问题,导致衣磊走上犯罪行凶之路。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据新华社1995年6月11日电讯,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东北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
看到这么惨不忍睹的数据:你心里有何感触?是悲哀、是忧虑还是难以置信。也许你还在为那仅有的8.2%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距离1995年是多么的遥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父母、教师、学校、教育工作者等等)他们互相要求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于是最终的压力都担在了这些无辜的学生身上。这些父母要求教育部改革教育方案,并且要求学校加强教育力度,最后要求老师培养他们的孩子成为所谓的“天才”!于是教育部开始欺压学校,学校开始欺压老师,老师开始欺压学生,如此反复。这样恶性循环让孩子永远生活在被压迫之中。终归有一天他们会爆发他们的不满,继而导致下面类似的案例。
“卢刚事件”, 毒 杀 双 亲;
十七岁女儿毒死亲生母亲; 逼子成才酿悲剧;
家庭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这几个案例中的共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几个案例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独立性差。
越来越多的类似案件正在蔓延,这些典型的案例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思!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育制度、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下一代健康积极向上成长,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该是时候反思了。
因不满学校教育而引起致命的后果让人感到惋惜,可是比这还要可怕的就是我们这些没有爆发的。他们发泄了,可是他们得到了解脱,可是我们却无从发泄,也不知道该如何发泄。
现在我们班的学习风气很积极,在老师看来这很好。可是他们却看不出我们如此积极地真正蓄意。我们表面积极团结,勇于挑战自己。实则我们只是为了那束缚我们的“加分”制度。有一次在马克思主义课的讨论课上,我们两个班的积极态度顿时让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叹为观止!我们班的学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讲台上,有时候甚至几个人站在那里为谁先讲二争论的喋喋不休,看到此景老师也是没有办法。我们就这样抢占着而信息管理的在那畏缩。甚至有他们班的一个小组临阵逃脱等到下次在发表讨论。是的,我们将他们打败了,可是我们真的赢了吗?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我们学心里的善于伪装,我们很团结,我们很积极,我们争相站到讲台去发表我们的观点纵使下面没有人再听。以前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鼓起勇气上讲台是为了克服自己,这个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也提倡这样。可是只是为了平时分而站到讲台上那就违背了教学本来的目的。讲台就是为了给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可是我们却用它来为自己获得声誉和奖励。
当是小组合作的时候,就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当是个人的时候就形成了明争暗斗的战场,在我看来,我们班表面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二只有我们自己明白我们是什么性质的集体。不可否然很多集体都是如此,只是我们比较趋于严重。
竞争让我们提升自我价值,可是为了平时分而做的竞争未免太过虚假。这样只会让我们形成坏的风气过于功利。现状无法改变,唯一需要端正的就是我们的态度,不要过于功利性,这样也不利于我们不健康的人际交往继而酿成以上的苦果。
浅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众所周知各种教学理念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待提高,只是还需要时间和经验,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找到他们健康成长的心里路线,为下一代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还有就是各位家长也要改变你们的教育观念,不要把孩子当天才用,发现孩子的兴趣,不要威逼他们,让他们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多和他们沟通交流。
Ⅶ 心理学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案《请让我来帮助你》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 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小亮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小亮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 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
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 小亮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 老师在办公,小艳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 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艳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小艳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全班齐唱《请让我来帮助你》
Ⅷ 有没有有趣的心理学教案
识别说谎人的实验
“请你好好看我,我像是说谎的人吗?”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确实,当和对方相互注视着时,说谎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可能。
一个人要想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声音,首先要做的是调节自己的表情。那么怎样才能识破脸上一本正经的说谎者呢?
埃克曼和普利森两位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拍下了一位正在说谎的人的照片,然后给人看,让人判断此人是否在说谎。
照片有三张,分别是这个人的头部、颈部以下和全身。回答结果如下:
l.看过头部照片的人,大多数对这个人给予较好的评价,诸如开朗。有人情味、友好、热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数给予否定的评价,诸如紧张、神经质、迷糊。有心计。令人担忧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评价为有活力、易变、机敏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评价最正确,看出了这个人在说谎。而看到头部照片的人,则被巧妙地拖进了圈套。
据此埃克曼提出撒谎人的本来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显露,尤其是脚部,接着是手,而脸上最难看出。 不管是什么人,当他撒谎或拥有某种秘密时,多少都会陷入良心的谴责或不安,最易显露其内心的地方则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体下半部。
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1952)做了一个从众的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实验者,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几个人的压力。想象你参加了实验组,任务是对线条的长短进行区分,7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
研究者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报告三条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如图),一共有三组。在第一组实验中,你前面的5个人与你期待的回答一样:A线与标准线一样长,这个答案不是很明显吗?第二组线也很好判断。怎么,你感觉乏味了吧?
但是,在下一组实验中,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一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他说B线与标准线一样长。当第二个人给出同样的答案后,你突然会坐直身子,再次检查那线的长度。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给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你开始怀疑到底是你瞎了还是他们瞎了。当轮到你的时候,你会怎样报告呢?
什么是正确答案,我现在不肯定?
正确答案到底是小组成员说的那条线还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条线呢?
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群体之中。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你和你的同学们也可以试验一下,放学后,几个人同时抬头看天空,并不停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相信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学像你们一样,抬头看天,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