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其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又被称为《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它主要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人聚会时的欢乐情形。作者在文中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一种感叹,他叹人生无常,应当珍惜眼下美好时光。《兰亭序》整篇文章在章法,结构和比法方面都堪称完美,这也是后世之人频繁的临摹的原因。《兰亭集序》在书法领域内有着极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4月22日即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距今1661年前的一个进行的友人聚会。当时时任会稽山阴内史的王羲之和其友人谢安、孙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了记录此次山水之行,王羲之将所有人的诗词歌赋作为一册,并作序一篇,也就是如今的《兰亭序》。这篇序记录了当时王羲之与其友人在聚会上的欢乐的详情。
不过可惜的是今人看到的《兰亭序》是唐朝唐太宗年间冯承素的神龙本,也就是临摹本。神龙本是唐代最好的一个临摹本。至于王羲之的原本,因为唐太宗太过喜欢,唐太宗将它作为陪葬品带进了坟墓,世人再也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本。不得不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贰』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第一期)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第二期)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第三期)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第四期)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第五期)
『叁』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书法经典教程的内容提要
《书法经典教程》是一套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架起的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金桥。全套教程集内古今名家容之大成,取历代碑帖之精华,远可及高古纯朴的汉隶,雄强刚健的魏碑,法度森严的唐楷,妍美流便的行草;近可触当代大师的草书。在你工作之余,神游于数千年历史的汉字书法演变过程中;偶有闲暇,临摹其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精粹,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肆』 书法老师让我们初学练《兰亭序》,这样有什么好处
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文化,它的一笔一画中包含着古人对书法的理解。种类不同,以及作者们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创造出了不同种类的书法,就像楷书就有欧楷颜体这些写法。其他的书法也都是有很多的门内,而我们学习书法最高造诣的人,就是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现在经常看到有很多人临摹王羲之的作品,书法老师在初学者阶段,一定不会让我们练习《兰亭序》,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不到那种精髓,过一段时间后,老师让我们练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练难的,可以写好简单的,就更容易写得很漂亮了。
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不同的学习风格,他们的想观念也可能不一样,这与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是有关系的,有些老师认为初学者不应该接触过于难的东西,应该从简单的开始,这就造就成了一个问题,初学者很难达到一个书法的高峰。而有些老师上手让我们念,有些难度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将它掌握,我们就能达到一个书法的高峰,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不断的拔高我们的能力。
『伍』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兰亭序》为何能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魅力在哪?《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宋代米芾提出来的。米芾提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概念,与宋代是尚意书风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知道,唐代以后,主要流行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行书是最为日常化的书法。米芾自己,也是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所以,他推崇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隶书与魏碑并列的南北朝,但是越来越与王羲之的书法不谋而合,这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时才发现王羲之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这就是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流行的原因。后代在寻找这个源头时,发现王羲之就是这个源头的发源地。《兰亭序》是行书这个体系最早最好的一个书法作品。所以,《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
『陆』 兰亭书法 兰亭序书法 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兰亭序书法欣赏 兰亭序书法视频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5TX3#=;(G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
http://ke..com/view/2911602.htm 这是绍兴云门寺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
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
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公交车有146路的⑴⑵⑶⑷⑸⑹路车,都从客运中心出发,经文理学院西大门,汽车南站,九里,平水,云门寺。
书法胜地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历代礼佛活动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著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1586-1676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1661),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 至目前,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柒』 临兰亭序有助于书法技巧的提高吗,本人毛笔初学者,但硬笔不错,对字的结构掌握较好。
兰亭基本上学习书法的人都是要临的,那是肯定对书法技巧提高有极大帮助的,但是你内说你是初学者,容就不能上来就临兰亭序了。硬笔的笔画相对毛笔的笔画还是不一样的,毛笔的笔法丰富的多,有提按,藏漏,逆顺,方圆,肥瘦,浓淡,曲直,行笔急缓等多种变化,只有熟练掌握笔法,才能在书写的时候得心应手。兰亭属于入门后取法提高的贴,不太适合开手用。可以选择从隶书或者楷书入手,如果时间充裕并且想有所发展也可以从篆书入手。因为就算你是楷书入手,学习一段时间后一样要追本溯源的学习隶书或篆书。建议学习前先不用着急买贴开练,先阅读一些书法资料,如《中国书法史》之类的,先对书法的大脉络有个了解,书体演变历史,各朝各代书法名家的风格,主要作品等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也刚学不长时间,转了一大圈最后却选定魏碑作为方向,如果对笔墨纸等初级问题有疑问咱们也可以交流一下。
『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书法角度有什么特点吗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玖』 如何临习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书法来写的好不好.主要就源看两点:一是结体,一是神韵.
结体方面不用多说.一要看你本身的根基,其次还是要多练习.
至于神韵.牵扯到很多方面.首先对于王羲之其人其事其性要有所了解.
比如王羲之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兰亭序.
领会他当时的心境,状态也能更接近他的神韵.
其二书法有节奏一说.同绘画,音乐是有共通的地方.
如何去把握写兰亭贴的节奏.急缓进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三,也要加深自身的艺术素养.
最后,人生阅历的加深,也是促成书法成熟的条件.
呵呵.要临时抱佛脚的话,只有一个办法了:勤能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