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级美术平行透视的认识课后反思
节奏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通过学习美术的节奏,让学生观察、体验美术节奏的特殊美感,并尝试通过绘画、剪贴的形式表现简单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培养学生设计和感受美的能力。教学中,我通过玩音乐节奏游戏、变美术节奏图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作品,结合“知识窗”和教师的讲解,从而理解美术节奏的概念,了解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学生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美术节奏的美。所以在进行剪贴、绘画创作时,学生都能较好的表现出自己喜爱的纹样内容和排列组合规律,创作出丰富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作品。但是对美术节奏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学生还缺少细心的观察和发现,教师也没
有及时的展示和引导,使所学内容没能与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小缺憾。
《变一变》课后反思
0 推荐
本课学习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或风景照或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让学生准备一些报纸上的彩色照片或旧挂历纸来制作。
裁开纸条的排列方法可以按纸条的顺序相隔一定的距离排列,也可以将纸条按顺序分单、双号排列成2幅类似的作品。从完成的作品看,学生裁纸条上有一定难度,大多数纸条裁得歪歪扭扭还有毛边,排列及粘贴都做得还不够好,最后画面的效果优秀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这就是一节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如果都做的歪歪扭扭,就谈不上美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1、首先把图片翻过来,在背面打成间距一厘米的格子。然后把每个格子编号1、2、3、4、5、… 2、在图画本上画一个淡淡坐标轴,再画出每个轴的平行线。如果是横排的线条就在Y轴以及平行线上画点。1厘米点一个点,然后0.5厘米点一个点。(0.5厘米是纸条的间距)然后用铅笔把点连成淡淡的线(也就是x轴的平行线)。
3.把纸条按序号沿着坐标轴和坐标轴上的平行线以0.5厘米的间距粘在本子上。
说实话,挺麻烦的,也真难为这些孩子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是差一点,不过通过我的“严格要求”,收效还是不错的。
色彩的对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知识性内容占主体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一主体进行。
总体讲来,这一课的进行有两大难点,一个方面是课本身的内容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处于一种尝试的态度,即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方式。
一、有关课程内容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一般来讲,小学美术课,作为公开课性质的,通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的形式,并需要在已有的课程内容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是,在选择了本课之后,随着备课内容的深入,发现这一专业知识类的课程,几乎是正好与一般内容的课相反,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也遇到了之前没有碰到过的难题——如何能在知识讲解清晰的基础上避免枯燥?如何从色彩繁杂模糊的知识选择出适合学生理解、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来?
色彩的对比知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色调、明度、饱和度。
课本知识窗的内容只提到了色相(即色调),并且是在认识色相环的基础上,在色相环上找到的。有色环,就难以避免出现同类色,在这个方面的取舍上,考虑了很久,才形成最后的上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觉、遵循色环的规律,在适合的位置上贴上适合的颜色,而不再做讲解,点到为止。
由于课本内容以“色相”为主,原来的课程设计也是重点在于色相,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和美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明度对比和饱和度的问题。饱和度,对学生而言,属于更深一层次的内容,而明度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在色彩对比方面,占重要角色。针对这一点,在课本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为“色相”与“明度”两个方面,避开了有关饱和度的知识。
色彩对比的知识非常繁杂,并且贯穿于身边的方方面面。在色彩的面积方面,原来打算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简单介绍,但这样就会削弱课程本身的重点。于是,在课程内容上,如何避免进行这一类内容的引导,也进行了一番思考。在展示图片的选择上,尽量比较这一类差距较大的作品出现,让学生重点只关注与“色相”与“明度”。最初仍是更偏重于课本提到的色相方面的知识点,但在试讲中发现,学生对于色相和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于区分,所以之后课程的重心发生了大胆的偏移,直接提出:明度的范围比色相更为广泛,且某些时候,其对比的强烈程度也更大,因此提倡不必拘泥于色环上相对的色相对比,而可以凭感觉多使用明度对比。
为了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增加了小练习的环节: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各色小彩纸,让学生凭着感觉找出对比强烈的颜色,贴到黑板上展示,老师把色相和明度的知识讲解完毕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小练习进行分类,自己来判断哪些属于色相对比,哪些属于明度对比。
由于不再强调色彩的对比要以色相为主,在之后的作业环节,就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使用单一的色相对比来完成。
二、有关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
自我设定的研究课宗旨:大胆尝试新的形式方法,不回避失败的可能。所以,在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上,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并且是三种自己以前在公开课上都从未尝试过的。
水粉,对学生的美术技能有一定要求,需要提前有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正好,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一个月一直进行着水粉有关的作业训练,学生对水粉笔、水粉颜料的掌握刚刚有了些入门的感觉。
拓印,可以顺带使用水粉颜料,是一种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容易完成、出效果,作为最后的作业
展示,可有望最先完成。
纸贴画,本来的打算是普通的彩纸剪贴,后来改为皱纹纸贴画,这是一种新的作业形式。 之所以选了三种形式,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也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色彩的对比》一课,专业性较强,相对的,趣味性就比较弱,最后的作业形式上多样化,能够丰富课堂、呈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就算是自我的挑战吧,尝试一下,能否在多种形式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混乱,能有序的完成课堂教学。
这三种作业形式,为课程的准备增加不少的难度,也多了很多工作量。这一节研究课,不仅是在课程的设计、取舍上,费了番脑筋,在学生的作业形式上,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也正是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材料制作出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在重点难点的解决上,有些问题因为强调不是很突出,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一点,在最后分类贴自己的小彩纸练习时,就发现了——个别学生仍然把明度对比的颜色,放到了色相对比一栏。为此,在课堂上,又重新做了一遍强调:色相对比,只是单纯指对比色之间产生的对比。
色彩知识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讲解明白的,这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有了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在日常的美术创作中有大量的实践,相辅相成,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灵活的运用,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2.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鸡兔同笼练习课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亮点
首先,选题有趣,学生爱学。《鸡兔同笼》这一主题来源于我国古代 1500 年前的数学 名著《孙子算经》。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开课伊始,一句“今天的数学课,让我们 一起坐上时光飞船,穿越到 1500 年前,看一看古人研究的数学是怎样的!”既点出了这节 课的与众不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第二,从一而终,孕伏“假设”。处理表格法时,有意找了从鸡、兔各 4 开始的,一来 体现了从平均分即中间查找的优越性, 二来根据腿数少了说明谁的只数少了伏笔假设法中需 要的算理,表格并不是与假设法隔离,一分为二的。表格里蕴涵着“假设”,从表格里就渗 透“假设”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断层,从一开始思维就在同一条线上,循序渐进,螺 旋上升。 第三,欢乐游戏,激发思维。面对“10÷2=5”这个算式时,学生不理解,不仅不理解 整个算式的意思,包括算式中“10”、“2”代表的意思也不明白,所以鉴于本课题的“重 点”“难点”具有不直观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丧失了学习兴趣,我此时引入了游戏, 当背手站立当 “大公鸡” 的学生, 突然伸出手来, 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有鸡变兔的鲜活与形象, 成功攻破了“2”的含义,刚开始也想直接在图上给“鸡”添腿,但与游戏比起来,少了趣 味,更更重要的,是游戏突破了难题不难,打破了和学生距离感,活生生发生的身边事情, 更能使人印象深刻,易于理解。以至于后来脱离图抽象说算式的含义时,学生用抬起来的两 只手表示添加的两条腿,从这点看出,游戏超长发挥了它的价值。 第四,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时,借住图和小棒引导学生理 解算理。如果说游戏是为突破“2”的含义,但对于“10”的处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首 要一点就是“10”在游戏中隐匿性和不直观。所以借生成的错误资源,有些不该添“2”变 兔的大公鸡也伸出手来变成了兔,以此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出在哪?找出病名,由此顺理成 章借助直观、可操作的小棒来验证,与其说是验证,其实是货真价实看这名学生 2 根 2 根给 鸡添小棒的过程,每个孩子的眼睛全神贯注的看向她的手来回移动着,贴有 10 根小棒的卡 纸慢慢从有变无,由多到少,,“总共再添 10 根小棒”“2 根 2 根的添”“能添给 5 只鸡, 让他们变成兔” , 此时的无声胜有声, 这些难处理的点随着孩子的弹指一挥间, 开始发了芽, 慢慢长出根。 第五,有扶到放,建立模型。画图是算理的一个保护伞,是为了理解算理。那么脱离图的建模则让假设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的思维层次,通过一系列的说理,学生建立了解决 此类问题的模型,这个模型不是凭空建起,而是在数形结合的算理地基之上建立,这样循序 渐进的抽象过程,学生已于接受,易于理解。
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往上完课,全凭印象去反思,去找不足,本次是录课,可以看着视频,细致的发现自 己的问题和不足,收获颇丰。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尽量做到简练,一针见血,少重复学生说了的话,学生说 的话,其他学生自然能听到,教师再说一遍,既无意又费时,以后在语言上多下功夫。 第二、在处理第 6 只公鸡该不该添腿时,学生说:“我再添就多了,我再添就成 28 条 腿”,我借此拿起空了的卡纸说“还有腿吗?”其实和她的意思是样的,但如果以学生的这 句话为点,“你再添就多了,那么腿都添给了谁?”引申过来会更好。 第三、如果把古题在课堂上处理了会更好。奔着 40 分钟的课去的,而且心中坚信一个 信念,即使后面的古题处理不了,前边的算理任何一个环节和处理点都不能少,新授部分处 理不好,后面的练习学生也是一知半解,或是单纯的模仿,不知其意。那么本节课就失去了 他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我应从语言的简练度上提纯,在处理熟练度和灵活度上提速,上好高 效精致的课堂!
3. 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7课 窗口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练习用不同媒材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窗口。重点在饶有兴致地制作与绘画回。难点在答于窗口的精心设计和情趣情感表达。教学实施时,为达成学习任务,应提供典型有代表性的窗口图片,拓展学生对窗的印象;通过观察与分析作品范例,触动创造欲望,启发创造意图;通过恰当的演示与分析,如窗棂的切挖、取景构图、空间层次的画法等,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习任务有效达成。通过难点示范、步骤呈现,为学生作业提供切实帮助。作业最后可试着落款,以点名主题,交流思想。作业评价可以从立意表达、构图表现、整体感觉予以肯定和激励。最后可引申出窗的广泛内涵,升华学生对窗的认识。
你可以自己修改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4. 四年级美术画门神教学反思
1.经过来全面回顾和反源思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教学流程的时间安排得太紧,以至于导致有些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创作活动也流于表面。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门神的服饰特点之处,我只指出门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并没有去一步步欣赏他的服饰,导致于很多学生在画的时候对于门神的服装不太敢表现,并没有通过门神的服饰特点来展现门神的威武。
2.对学生的“收放”还不能称得上是收放自如,学生的思维拓宽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能是作业设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原因,我发现在作业当中,门神动作上面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的、出彩的作品。
3.门神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左右两个门神的构图相呼应,而本课在介绍的时候没有指出这一点。
4.在讨论用色特点时,出示了民间年画的用色口诀,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给学生读了读,应该让学生来进行一定的理解。
总之,在这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方面我的收获很多。课后的不断思考,在思考中的不断改进,在改进中的不懈进步,才能快速地成长。
5. 小学四年级美术课后反思
转眼,进入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有两年了,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放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6. 四年级美术永恒的感动教学反思
教复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制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的基本含义有三点:
第一,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第二,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前反思时要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7.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反思
转眼间,又一个学期过去了。中间有苦有乐,既有成功,也有过失败。一堂堂语文课过去,一次次考试迎来,我逐渐由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高中教师。半年时间里,我通过向老教师请教、自己钻研,摸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考试过后的总结,我也发现自己的教学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里一并写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部分
首先,向老教师师虚心学习是绝对必要的。我因为大学时学的是非师范专业,一开始过来的时候,教学程序相当不熟悉。上课按部就班,从划分层次到句子讲析,自己认为做得面面俱到,但却非常生硬,学生听课觉得枯燥,自己也觉得十分心烦。这时我们语文组尤其是我们办公室的老教师们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讲课到与学生沟通,几乎是手把手的对我进行教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教学也一点一点地走入正轨。如果没有老教师们的悉心指教,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前辈们。
其次,我觉得,除了向老教师学习以外,自己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逐步探索一点适合自己教学方法,所以我进行了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尝试,觉得应用起来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这里,也向大家汇报一下。
(1) 通过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学习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的,但在各科作业的重压下,让学生挤出时间来阅读就相对艰难。我采取了“前五分钟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我总是用讲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位作家,顺便介绍他的作品,比如讲到鲁迅,我把《阿Q正转》内容稍微涉及了一点,学生很感兴趣,我就说,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要大家来做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在课下看。通过这种方法,现在,部分同学已经开始逐步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语文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另外,在课本方面,我也力求避免按部就班的讲法,以几个关键性问题串起全文,然后带动学生一起去思考。尽管这样做有些艰难,但我还将继续尝试下去。
(2)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质疑。我通过讲有些题发现,我们所用的资料里面有些东西其实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的。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质疑。我告诉他们,学习语文,你没有怀疑精神,不敢怀疑,将很难学好这一学科。有学生针对答案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我们就一起探索,如果证明答案是错的,我们就依照自己讨论定下来的答案来讲。因为我始终认为,没有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是无法真正学好语文的。
(3)做好预习,认真备课。我在教学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集中在:搞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预习、及时搞好复习几个方面。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要求同学们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且在下自习前的几分钟,抽一些同学来检验预习效果。在反复的检验与纠错中,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早自习预习的时候,我还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这样,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讲课效率,也让同学们真正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在讲完一节课后,我就及时布置作业,并且及时处理。当然,采取的方法尽可能多样:有时是请同学们自己互相评阅,互相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有时是在同学们改过之后,自己再改一遍。在平时的备课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多查一些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整和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尽管一开始这样做很艰难,但到最后还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我知道,只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又广泛向老教师、新同事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一味学习别人而湮没自己的个性,不是成长的正确途径。
(二)自己的不足
尽管在这半年中,自己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由于经验缺乏,成绩还是不太稳定。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思考自己这半年来的教学生活,也找出了自己的一些不足,这里也一并写出来。
首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也许我和学生的年龄差异比较小吧,所以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还是很融洽的。但也正是因为处得有些近吧,导致在布置某些任务的时候,学生有意无意地就“打折扣”,影响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和学生做到“亲密有间”,学习任务一定要求按质按量完成。
其次,有时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复习方法。譬如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当时发了很多试卷。可能别的老师做了大量精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们的负担,又把握住了重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挑选,但总是抱着“求全”的思想,觉得这个题很好,那个也不错。于是几乎做完了全部,总以为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太乐观。我总结了一下,觉得我平时上课还是很有自己的特色的,但复习的时候,却太片面重视做题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吸取此次教训,尽量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特色,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