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儒教是不是宗教儒教之争与宗教学
一 儒教是不是宗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宗教。但是,恰好就在“宗教”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仅古今不同,中外有别,而且在当代学者之中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宗教学的发展,研究者在近百年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领域中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学科。他们对于“宗教”概念的本质性规定的理解,以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是走向一致,而是趋向多元化,甚至相互抵悟和冲突。即使是宗教比较研究的专家,也会感到难以作出一个揭示宗教本质的概括论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特性,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反证。这说明宗教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并多姿多态。 大家知道,现代宗教学脱胎于基督教神学,在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或作宗教比较研究时,自然会以基督教为基准。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适用于其他宗教时常常会产生文化错位,从而引起学术误导及不必要的争论。此外,自从上世纪末国际宗教学学会改名为宗教史学学会以来,学术界对于以前的宗教学内容有所反思和扬弃。宗教哲学在国外被有的学者视为“世俗化的神学”,但在国内,宗教哲学却大行其道。国内大量翻译的著作,都是约翰·希克、潘尼卡、库比特等神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自有其价值,但用于指导儒教之争,恐怕只会添乱。 近来有人认为,“宗教”应该是一个宽泛而动态的类概念,与之相似一点的有“体育”这样的类概念。过去有人尝试将宗教分为三大类型:闪族排他型的先知宗教;印度吸收型的神秘宗教;中国哲理型的圣贤宗教。这种划分还缺乏细致的比较研究为依据,而且也不完全。不过可以使我们从多元的世界文化背景,用新的宽泛视阈,重新审视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 二 中国自古以来存在一个与社会结构紧密结合而又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宗教,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在儒教之争中,有些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清,我以为在于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及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祖先崇拜认识不足所致。 自远古以来,氏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一直非常稳定,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在宗法制内,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祭祀权,宗子才能祭祀父祖。一般习惯,家祠私祭由家长主祭,只有家内人口参加,而岁时的族祭则于族祠进行,由族长主祭,全族参加。家长族长如大宗宗子,在这种情况下负有宗教职能。因为,“中国的家族是看重祖先崇拜的,家族的绵延,团结一切家族的伦理,都以祖先崇拜为中心―――我们甚至可以说,家族的存在亦无非为了祖先的崇拜”,“或可说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故必使家族永久延续不辍,祖先崇拜可能是第一目的,或最终的目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所以,整个社会把“慎终追远”视为头等大事。国有太庙,族有宗祠,家有祖龛,自天子到士庶,祭祀亲祖成了最普遍、仪规最为详尽的宗教礼仪。祭天在政治上极为重要,但限于朝廷大典,而敬祖却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代代相传,经久不绝。在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潜意识中,祖宗神灵就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和至上的心理依托。 斯宾塞曾经指出,祖先崇拜作为对于血亲死者的崇拜,应视为一切宗教的根源和开端。虽然世界各地各宗教都有过祖先崇拜,但只有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显示了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特殊含义。祖先崇拜以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为基础,但仍是对人的崇拜。人神统一的纽带是血缘关系。祖宗本身就是氏族功绩和宗法伦理的人格典型,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因此产生的宗教观念也带有强烈的世俗性、此岸性。既超出于人伦日常世界,又立足于当世血亲人情。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不论是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祖宗崇拜在意识形态里占唯一重要的位置,公认孝道是最高的道德,任何宗教所崇拜的神和教义都不能代替祖宗崇拜和孝道。这是历史上汉民族的特征之一”(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这一特征能充分地反映并规定全部的宗教和社会生活,也是中国传统宗教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 三 讨论儒教是否宗教,不仅需开拓宗教学理论的视阈,也应该增添不同的视角,探索一下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尤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如何看待儒教的,肯定会有所助益。 明清时期,根据遗存的碑文判断,开封的犹太教社团已经以“天”称上帝,以“道”名圣经,敬天与祭祖并行不悖,并用儒家术语描述自己的信仰。他们认为,儒教与犹太教“大同小异”,“其立心制行,亦不过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于五伦矣”。他们的宗教礼仪,“唯尽礼拜告天之诚,报国忠君之意”矣。 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出现一批“学通四教”,“以儒诠经”的穆斯林学者,掀起一个汉文著译运动。在他们的著译中,一是以苏非主义为基础的新教义学,即认主学,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宋明理学相会通,称“天人性命之学”或“理学”;一是以伊斯兰教法与儒家礼仪或社会伦理相附会,称“敬慎持身之道”或“礼法”。他们认为,“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蓝煦:《天方正学自序》)。在理学上,“中国同此性理”,“教虽不同而天人之理无不同”(黑鸣夙:《性理本经纂译序》)。刘智也感言,在著译中“恍然有会于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也”(《天方性理自序》)。至于教法,“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天方典礼经序》)。 当时的官员儒生也有人赞同此说,认为在诸教之中,“独清真一教,其说本于天,而理宗于一,与吾儒大相表里”;“而洁己好施,更广吾儒所不足”(《正教真诠叙》)。“其伦理纲常,犹然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其修齐诚正,犹然孝、弟、忠、信、礼、义、廉、节也;其昭事上帝,有所谓念、礼、斋、课、朝五者,亦犹然顾諟明命,存心养性,以事天也。夫然后知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说所可同语者矣”(《天方礼往序》)。 明清时期进入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由于带着“征服中国”的传教目的,他们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发生激烈冲撞。同时,由于传教的战略方针不同,教士和教会内部也产生严重分歧,最终导致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在这场争论中,对于祀天、祭孔、拜祖等礼仪制度是否具有宗教性质,有非常深入具体的辩论,并多次反复,历时良久,欧洲的教会学者也卷入争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包括犹太教、伊斯兰教的)文献内容,对于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儒教是不是宗教,肯定会有利于拓宽视野,深化思维,而别有一番新意。
㈡ 云南大学宗教学考研分数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030301社会学 01社会学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社会学理论④908社会学研究方法
02应用社会学 同上
03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同上
030303人类学 01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社会学理论④908社会学研究方法
02应用人类学 同上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71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袁贵仁 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791社会学理论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1社会学理论 《近代中国社会学》 杨雅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1社会学理论 新编社会学概论 宣兆凯 中国人事出版社
791社会学理论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人类学专业) 夏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90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概论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0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 中华书局出版社
90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
90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概论 李景林 郑万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03普通逻辑 《普通逻辑》(增订本) 《普通逻辑》编写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04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概论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
904伦理学原理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
904伦理学原理 西方伦理学史 罗国杰 宋希仁 中国人民大学
905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叶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05美学原理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905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906科学史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6科学史 科学技术概论 胡显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907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原理 王惠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908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8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人类学方法>(人类学专业) 拉德克利夫.布朗 华夏出版社2008
932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纲要》 吕大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开设社会学的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山西]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师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湖南] 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
[四川] 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
[云南] 云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江西]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吉林〕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
08-09社会学专业全国各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社会学专业国家线(2008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30 53 53 80 80
B类考生* 320 49 49 74 74
C类考生* 315 47 47 71 71
社会学专业国家线(2009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15 46 46 69 69
B类考生* 305 43 43 65 65
C类考生* 295 40 40 60 60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08年、2009年社会学专业排名A+、A类院校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08年分数线 2009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1 北京大学(A+) 335 50 50 90 90 325 50 50 90 90
2 中国人民大学(A) 345 60 60 90 90 345 60 60 90 90
3 中山大学(A) 320 55 55 90 90 320 50 50 90 90
4 清华大学(A) 355 50 50 90 90 345 50 50 90 90
5 南京大学(A) 335 55 55 90 90 330 55 55 90 90
6 上海大学 330 53 53 80 80 315 46 46 69 69
7 华中师范大学 330 53 53 80 80 315 46 46 69 69
8 南开大学 340 60 55 90 90 320 53 53 90 83
9 华中科技大学 340 54 54 90 90 330 51 51 90 90
10 北京师范大学 340 55 55 90 90 330 50 50 90 90
11 吉林大学 350 55 55 90 90 320 50 50 90 90
12 武汉大学 330 60 50 90 90 325 55 50 90 90
13 华东师范大学 330 53 53 80 80 315 46 46 69 69
14 华东理工大学 330 53 53 80 80 315 46 46 69 69
15 浙江大学 335 60 60 90 90 300 50 50 80 80
16 复旦大学 335 60 60 90 90 310 50 50 90 90
2008年、2009年社会学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河海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郑州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安徽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2008年、2009年社会学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西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西北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2008年、2009年社会学专业排名C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河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贵州大学
注:以下9所高校为自主招生划线(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单位 2008年分数线 2009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厦门大学(B+) 330 55 55 85 85 330 55 55 85 85
山东大学(B+) 340 56 56 90 90 330 50 50 80 80
中南大学(B+) 355 55 55 90 90 330 50 50 80 80
*哈尔滨工业大学(B+) 330 55 55 85 85 340 55 55 85 85
中国农业大学(B+) 330 54 54 81 81 315 50 50 75 75
四川大学(B+) 325 52 52 78 78 315 50 50 75 75
西安交通大学(B+) 350 50 50 80 80 350 45 45 75 75
兰州大学(B+) 330 50 50 80 80 315 46 46 70 70
同济大学(C) 330 50 50 85 85 330 48 48 85 85
*哈尔滨工业大学前三科总分要求为210分。
(说明:A+为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A为优势学科单位,即排在6%~20%的培养单位;B+为良好学科单位,即排在21%~50%的培养单位;B为一般学科单位,即排在51%~80%的培养单位;C为较薄弱学科单位,即排在81%~100%的培养单位。)
国内几所较热的社会学系考研难度比较
1.清华:一个字:难!05年招了1个,06年3个,啥也不说了,考上它不光要实力,也得有运气.而且学校招这么少,对学生要求是很高的,别指望在考清华的时候有什么投机取巧的行为,那是不可能的.
2.北大:如果加上深圳研究生院的那么多名额,北大的社会学从比例上来讲根本不难,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去深圳,学费超高,在受到的教育上也有一定影响,哈哈,各位自己掂量吧!北大每年的专业课压的比较低,每年的上线人数还没有招生计划多,从近几年的情况来讲,深圳的研究生院每年都要降分。从整体来讲,北大的报名人数并不算最多的,而且没有参考书,所以北大要是想上本部,还是很有挑战的.
3.人大:感觉人大的初试和南大走的是一个路线,中规中矩,把参考书看好就可以。人大地处北京有天然优势,成为很多想进北京的社会学考生不二选择:名额多,名气也不小,也比清华北大容易,是个很好的博弈选择,所以报名人数估计是全国最多的.也算较难的吧!
4.社科院:招生不多,但是报的人也不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想做研究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不要被它的神秘挡住了自己前进的脚步.
5.南大:据说2006年一共26个进复试的(系里网站上写了32个进复试的,但是有6个是单独考试的,跟统考不是一个系列,仔细看下准考证号码就能看出来,统考的中间五位是61007,单独考试的是63007)最后刷了5个,也就是说统考录取了21个,12公费9自费(今年保送的比较多,公费相对往年算少的,往年招生就没几个自费)。南大从参考书目的设置来看,门槛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在几个名校中是最低的,初试就三本书,而且南大出题相当中规中矩,很少超出参考书的范围。但是这样还有一个后果,南大的社会学极为适合跨专业的人考,从复试中就能看出来,学什么的都有。南大的理论比较难,06年尤甚,稍不注意就可能挂.方法很简单,南大的传统是重调查,对统计的要求一直不高(翻了南大02年以前的试题,感觉以前南大的统计还是小有难度的,但是这两年方法的难度直线下降,不知道为什么),调查出的再难也实在难不到哪里去。今年复试考生的成绩还是比较接近的,最高的398,复试线360(英语60,还是有点小吓人),380以上的只有5个,剩下的21个全部集中在360到377,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尤其是比较靠后的,基本是一分定生死。复试感觉相当公平。
6.复旦:实力客观的讲一般,考这里基本就是在考统计,方法难得和高数一样,过了这门就好说了,从报考人数来讲,比例并不高,也就是6比1左右,不过由于先天的地理优势,加上学校的牌子找工作还是要好点,因此报考之前还是要三思.
7.上海大学:很多学校可以不说,上大一定要说说.这个学校社会学不错,但是也真的很另类,自己的学生狠狠压分,不让考上,偏去外面收人家调剂的,真是无比搞笑,想上上大的就报个高点的学校吧,分低了还可以调去,直接报可能连分数线都上不了.一句话:调的比考的容易.
8.中山:最近发展势头不错,名额也不算少,但是题出的比较难,而且判卷紧,弄不好就不上线,不过你只要上线基本上就被录取了,怎么说呢,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9.南开:现在方向有点老化,但是底子还在,在很多考研的心中南开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很有实力的不想考,差点的不敢考,就用数字说话吧,比例基本5点多比1,也不是很难了.
10.武汉大学,华中科技:不是很了解,但是顶着名校的牌子,不会太简单,但是估计也难不到哪里去.有志者可以翻翻以前的招生比例,还是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11.浙大:原本以为这个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并不难考,可是连年的比例都超过10比1,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难度是和人大南大在一个档次的,甚至还要略高.有志于报考那里的还要多多收集信息,以免信息不对称给自己造成被动.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㈢ 跪求!!~宗教学问题 十万火急
同意bhagavatan的看法。看着像是考研的,并且好象还考的是吕大吉的书。应该去查书。
粘点资料来:
宗教学
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19世纪下半叶,西方宗教学者首先建立了这门学科。一般以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一词为其开端。因对宗教学研究对象、主体、目的和方法等的不同看法,西方宗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神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一般只承认狭义宗教学,即纯历史性、客观性描述和比较、不带主观价值评断的宗教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感性事实的经验学科、并非论述哲学主张的规范学科,因此既区别于相信神灵存在为前提的神学,也不同于否定神灵存在的无神论学说,而是把社会历史中存在的宗教现象作为其研究客体,探讨其起源与发展历史,考察其观念、行动及组织形态,分析其得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基础,找出其内在性质和规律、社会功能和作用。这些学者因强调对宗教的描述性展示而不同意采用带有规范意义的“宗教学”一词来概括其学科,突出历史性描述的学者称它为宗教史学,并使其成为国际宗教学学科组织和学术协会的正式名称,而突出比较性描述的学者则习惯称它为比较宗教学。但不少宗教学者本身又是哲学家或神学家,他们不同意把宗教学看成纯粹描述或理解的学科,认为不包括价值性判断和规范性研究的宗教学是不完备的,因此坚持一种广义的理解,主张将所有专门研究宗教现象的学科都归入宗教学,强调它应正视宗教的本质及价值取向问题,不能排斥对宗教的规范性、界定性研究。这样,狭义的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发展简史 宗教学各学科的形成以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宗教观察及研究为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观察宗教现象,注意到各民族宗教的不同。公元前6世纪伊奥利安哲学家色诺芬尼就曾指出,不同民族各自按照本民族人物特征来塑造本民族的神灵形象,由此展示的神性自然会直接反映出其民族特性。前3世纪的昔勒尼学派思想家欧黑美鲁也曾在其《圣史》中论及他在印度洋海岛上所发现的古庙金柱之铭文,认为这些铭文所载众神均由古代英雄、国王、部族祖先等神化而来。这些看法已将神灵问题作为其单独分析、探讨的对象,并试图从相关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找到正确答案。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亦注意到其他宗教的神学价值和存在意义等问题,他们曾研究对比不同宗教,尝试着勾勒宗教发展的历史。这种学术传统在整个中世纪得以保存发挥,培根、托马斯·阿奎那和库萨的尼古拉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过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问题,库萨的尼古拉还曾以“一种宗教的多种崇拜方式”的说法来为各种宗教求同存异。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此外,西方社会学的出现对宗教学的形成亦有直接影响。孔德和斯宾塞分别在法国和英国提出了社会演化的学说,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体系,并对宗教的起源和演变赋予社会学意义上的探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宗教学资料积累和各分支学科开创的时期。泰勒于1871年出版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为原始宗教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素材;缪勒自1875年以来开始主编出版多达51卷的《东方圣书集》;弗雷泽则在 1911~1927年汇编出版了12卷本《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商特皮于1887年出版其《宗教史学教科书》,率先提出了对宗教现象学的探究;索德布鲁姆也于1913年发表其《自然神学与普通宗教史学》一书;冯特自1900~1920年写成的10卷著作《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习俗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詹姆士1902年整理出版的其1899年爱丁堡大学吉福特讲演录《宗教经验种种》等使宗教心理学悄然诞生;而范·得·列欧1925年出版的《宗教现象学》一书则宣告了宗教现象学体系的真正奠立。
研究方法 在方法论上,宗教学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把语言学、考古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作为自己宗教研究的辅助学科,借鉴并采用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方法,使彼此有了交叉互渗的关系。宗教学通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纵向描述、横向比较、以及现象学探究和精神分析方法。纵向描述着眼于时间意义,即对宗教发展的历史作尽量客观的叙述,以编年史的顺序来描写某一宗教或整个人类宗教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兴衰史实,勾勒出宗教沉浮、变迁的整体连线。横向比较则立足于空间意义,即注重宗教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同和形式种类上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宗教的比较而找出宗教的共同本质和意义,展示宗教的典型形式和具体特征。一般来看,这种横向比较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比较。前者涉及对宗教发展形式及其结构形式的比较,这种结构大体为宗教的社会结构(如宗教组织、团体和机构),宗教的理论构成(如宗教中的神话、教义、学说),以及宗教的实践模式(如宗教礼拜、祈祷、献祭等仪式)。后者则寻求各种宗教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以便从不同宗教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神灵观念、虔敬心理、信仰行为、神圣结社等。现象学探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抽象、更具有本质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它借助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主张根据宗教的本质结构来洞观宗教,即不依赖于宗教现象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它对外在文化环境的依属来阐明这些现象,因而称之为中止主观判断的形象直观或本质直观。精神分析方法则从人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潜意识领域,剖析人的“本能”对其精神生活和宗教行为的影响与支配,这种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侧重个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问题而又发展到荣格对宗教社会性、集体性潜意识活动的分析研究。
研究范围 宗教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宗教的本质与要素、宗教的思想与观念、宗教的体验与情感、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
学术机构 宗教学领域的学术活动促成了国际性宗教学机构及其会议的诞生。1900年,各国学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宗教史大会,195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七届大会上其正式机构国际宗教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简称IAHR)宣告成立,当时曾定名为国际宗教史研究协会(简称IASHR),后省略“研究”一词。荷兰学者范·得·列欧当选为该协会首任主席。协会还自1954年起创刊并发行了《努曼》、《宗教学》等杂志,以反映宗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意大利学者比扬基为该协会现任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于1979年成立,中国学者曾出席了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届国际宗教史大会。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宗教与哲学、道德、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一样,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种社会现象,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可能成为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它不同于一般宗教观(宗教理论、宗教学说)有两点:其一是它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它以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真正的宗教学,如同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其二是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应该是在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宗教的知识体系,而不仅只是个别性的观点和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宗教各种问题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传大贡献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社会 的经济基础去说明一切上层建筑的特性和本质,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明上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揭示了上层建筑各部分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宗教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我们虽然主张科学的宗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合乎科学的因素,我们都要认真总结,加以吸收,作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借鉴。
宗教四要素说
“宗教四要素说”是我二十余年来研究宗教学基础理论得到的一点基本心得,我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宗教观念),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宗教观念必然导致信仰者对这种力量的宗教体验,外在化为信仰和崇拜的宗教行为,最后规范化为宗教仪式和各种信仰体制。宗教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既是一切宗教体系的本质及其表现的结构逻辑,也是宗教形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这个学说是我理解整个宗教,说明各种宗教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个人相信它对各种宗教都会有相当普遍的适用性。我对萨满教只有一般性的了解,相比而言,孟慧英博士可以说是真正的专家。在她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共同讨论过“四要素说”是否适合于解释萨满教各种现象问题。我希望她能发扬亚理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秉持一个真正学者的独立人格和学术良心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更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更具真理性、更有说服力的新学说或新理论。她在本书中,无论是对萨满教的本质及其内容构成的分析,对萨满教各种要素的分类及其有机构成,对萨满教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和萨满教基本范畴体系的构建,大体上都是借鉴了宗教四要素说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这是她个人的理性选择,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对萨满教四要素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本书把非常复杂多变的萨满教现象通过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建构成一个严格有序的逻辑体系,对各种现象作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与解释。孟慧英博士说:“这本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理论进行萨满教整体研究的大胆尝试”。我认为,这次“大胆尝试”是成功的。当然,我个人作为 “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者,也从她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因为它证明这个学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吕大吉:《《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序》)
三个界定宗教的方面
第一种: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神学和宗教哲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实质性定义”。
第二种: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对应于宗教心理学。
第三种: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宗教社会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义”。(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p.51-64)
㈣ 免费下载宗教学论文
首先,您应当了解学术论文的相关写作知识,所谓“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网上有一篇很详细地介绍如何写作与发表论文的文章:http://www.csscipaper.com/how-to-write-papers.html。
其次,网上论文网站多如牛毛,面对这些网站,我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受限制太多,要么是收费,要么是一篇好端端的论文被分成数十页,相当地破坏了阅读的心情。
最后,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个领域的学术论文,我们应当参阅那些在该领域的著名学者、教授、研究员写作的或者已经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阅读他们的文章,一个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能跟踪学术前沿研究成果,何况它们本身就相当于一篇很不错的学术论文范文。
综合上述几点,我要向您推荐“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我觉得这个网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论文网站,除了完全符合以上几点想法之外,他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免费找论文网”(http://freepapers.csscipaper.com/),如果您在网上没有找到特定论文,您可以去那里发布寻找论文的文章,他们可以免费为您找到,不论学术论文,还是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只要是被中国知网或者万网收录了的。
至于宗教学方面的论文,cssci学术论文网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我这里给您稍微列举一些栏目,剩下的就是您自己去查看啦:
宗教学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religion/
1、宗教学理论论文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ongjiaoxuelilun/
2、宗教学研究论文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ongjiaoxueyanjiu/
3、宗教学动态论文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ongjiaoxuedongtai/
4、宗教学原理论文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religion/zongjiaoxueyuanli/
5、世界宗教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studies-in-world-religions/
6、世界宗教文化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the-religious-cultures-in-the-world/
7、中国道教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religion/china-taoism/
8、佛教文化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religion/the-culture-of-buddhism/
㈤ 宗教知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
宗与教
它指宗与教。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即谓宗门指教外别传之禅门,以禅乃离言教,采以心传心之方式传宗;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之教宗,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均属之,相对于禅家而言,称之为教家。又有以宗为法相宗所说之八宗、华严宗所说之十宗;以教指天台所言之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之五教等;另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之一切经教,故知宗教一词可说涵盖佛教全体之意。
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皆以佛教所习用之‘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 religion 之译语。religion 系由拉丁语 religio 而来,其语源有各种异说。或认为由 ligare(结)之动词而来,含有神与人结合之意;或由 legare(整理)之动词变化而来,表示严肃及仪礼之意。 religio 一语,最原始之意义是指对超 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其后则有成为感情对象的超自然之事物,及成为感情外在表现的仪礼之意,由之更进而指团体性与组织性之信仰、教义、仪礼之体系。亦即人类对具有超人威力之神秘力量或现象赋予意义,视之为绝对理想之主体,并生起畏怖、神圣、信赖、归依、尊崇之念,进而实行祭祀、祈祷、礼拜等之仪礼,将戒律、信条等列为日常生活之规范,以期安心立命及向上发展完美之人格。
宗教之成立,其种类甚多,型态亦有种种不同,有现存者,亦有已衰微乃至不存者。其型态可大别为个人心理之宗教,与集团社会之宗教。个人心理之宗教,指个人独自之宗教信念与体验,而不论其是否参与特定之宗教组织,或具有何种特定之信仰型态。若经由个人之虔诚信仰、深切体验,而积极向他人弘传,集合具有相同信仰之人群,即成为宗教团体,产生新兴宗教,主倡者称为此宗之开祖。若致力于对固有宗教之改革运动,则 称改革者。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概分为三类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 )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 )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具有多种功能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知’之关系,随着人类智能之发展,世人渐排斥与科学、理性相对之宗教信仰,认为其中多含有迷信色彩。如基督教自中世以来乃至今日,即不断受到科学合理性要求之挑战,然亦不断革除本身不合理性之处。
与其他宗教相较,佛教之教义哲学与实践法门所呈现者较符合合理性之要求,而最足以显示出佛教的宗教意义之合理性者为‘法’(梵dharma ,巴dhamma ),包括三大要素:
(一)因(梵hetu ,巴同),符合因果或缘起关系之合理性。
(二)德(梵gun!a ,巴同),符合正见善恶之伦理性。
(三)教(梵s/a^sana ,巴sa^sana ),符合信仰上自利利他之宗教性。如此可谓涵盖人类生命知(因)、情(德)、意(教)等三大方面。而就整体言之,佛教乃广义之人间学,以完成人格、觉悟成佛为理想,故欲成为完人者,必须提升其知、情、意三大层面至最高理想;八正道、六波罗蜜等佛教修 行项目,即为达成此最高理想之根本途径。
优点
宗教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
缺点
与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以及出现诸多不符合逻辑和夸张的说法,因果也是灵活多变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与思维。
㈥ 关于川大宗教学考研书目问题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宗教学原理》一书两个版本差别并不回大,完全可答以使用88版,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试试,或许可以购买到99版。
2、所谓文史哲不分家,相信你对宗教学方面的书籍也有相当的了解,但是毕竟川大的宗教学是十分优秀的,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做的,我的建议是不要着急去通读老庄之类的经典,老庄和道教相差很大的。推荐你从两方面加强基础,其一,宗教学理论知识要加强,两本书: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斯玛特《世界宗教》,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其二,道教史著作,卿希泰的《道教史》是权威之作,配合詹石窗的《道教文化十五讲》,可以让你对道教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根据情况选读一部分原著就可以了。另:道教与佛教渊源极大,适当涉猎佛教经典和著作,对理解道教有很大帮助。
祝好。
㈦ 宗教学是不是科学
宗教学
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19世纪下半叶,西方宗教学者首先建立了这门学科。一般以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一词为其开端。因对宗教学研究对象、主体、目的和方法等的不同看法,西方宗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神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一般只承认狭义宗教学,即纯历史性、客观性描述和比较、不带主观价值评断的宗教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感性事实的经验学科、并非论述哲学主张的规范学科,因此既区别于相信神灵存在为前提的神学,也不同于否定神灵存在的无神论学说,而是把社会历史中存在的宗教现象作为其研究客体,探讨其起源与发展历史,考察其观念、行动及组织形态,分析其得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基础,找出其内在性质和规律、社会功能和作用。这些学者因强调对宗教的描述性展示而不同意采用带有规范意义的“宗教学”一词来概括其学科,突出历史性描述的学者称它为宗教史学,并使其成为国际宗教学学科组织和学术协会的正式名称,而突出比较性描述的学者则习惯称它为比较宗教学。但不少宗教学者本身又是哲学家或神学家,他们不同意把宗教学看成纯粹描述或理解的学科,认为不包括价值性判断和规范性研究的宗教学是不完备的,因此坚持一种广义的理解,主张将所有专门研究宗教现象的学科都归入宗教学,强调它应正视宗教的本质及价值取向问题,不能排斥对宗教的规范性、界定性研究。这样,狭义的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发展简史 宗教学各学科的形成以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宗教观察及研究为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观察宗教现象,注意到各民族宗教的不同。公元前6世纪伊奥利安哲学家色诺芬尼就曾指出,不同民族各自按照本民族人物特征来塑造本民族的神灵形象,由此展示的神性自然会直接反映出其民族特性。前3世纪的昔勒尼学派思想家欧黑美鲁也曾在其《圣史》中论及他在印度洋海岛上所发现的古庙金柱之铭文,认为这些铭文所载众神均由古代英雄、国王、部族祖先等神化而来。这些看法已将神灵问题作为其单独分析、探讨的对象,并试图从相关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找到正确答案。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亦注意到其他宗教的神学价值和存在意义等问题,他们曾研究对比不同宗教,尝试着勾勒宗教发展的历史。这种学术传统在整个中世纪得以保存发挥,培根、托马斯·阿奎那和库萨的尼古拉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过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问题,库萨的尼古拉还曾以“一种宗教的多种崇拜方式”的说法来为各种宗教求同存异。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此外,西方社会学的出现对宗教学的形成亦有直接影响。孔德和斯宾塞分别在法国和英国提出了社会演化的学说,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体系,并对宗教的起源和演变赋予社会学意义上的探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宗教学资料积累和各分支学科开创的时期。泰勒于1871年出版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为原始宗教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素材;缪勒自1875年以来开始主编出版多达51卷的《东方圣书集》;弗雷泽则在 1911~1927年汇编出版了12卷本《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商特皮于1887年出版其《宗教史学教科书》,率先提出了对宗教现象学的探究;索德布鲁姆也于1913年发表其《自然神学与普通宗教史学》一书;冯特自1900~1920年写成的10卷著作《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习俗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詹姆士1902年整理出版的其1899年爱丁堡大学吉福特讲演录《宗教经验种种》等使宗教心理学悄然诞生;而范·得·列欧1925年出版的《宗教现象学》一书则宣告了宗教现象学体系的真正奠立。
研究方法 在方法论上,宗教学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把语言学、考古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作为自己宗教研究的辅助学科,借鉴并采用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方法,使彼此有了交叉互渗的关系。宗教学通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纵向描述、横向比较、以及现象学探究和精神分析方法。纵向描述着眼于时间意义,即对宗教发展的历史作尽量客观的叙述,以编年史的顺序来描写某一宗教或整个人类宗教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兴衰史实,勾勒出宗教沉浮、变迁的整体连线。横向比较则立足于空间意义,即注重宗教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同和形式种类上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宗教的比较而找出宗教的共同本质和意义,展示宗教的典型形式和具体特征。一般来看,这种横向比较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比较。前者涉及对宗教发展形式及其结构形式的比较,这种结构大体为宗教的社会结构(如宗教组织、团体和机构),宗教的理论构成(如宗教中的神话、教义、学说),以及宗教的实践模式(如宗教礼拜、祈祷、献祭等仪式)。后者则寻求各种宗教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以便从不同宗教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神灵观念、虔敬心理、信仰行为、神圣结社等。现象学探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抽象、更具有本质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它借助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主张根据宗教的本质结构来洞观宗教,即不依赖于宗教现象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它对外在文化环境的依属来阐明这些现象,因而称之为中止主观判断的形象直观或本质直观。精神分析方法则从人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潜意识领域,剖析人的“本能”对其精神生活和宗教行为的影响与支配,这种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侧重个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问题而又发展到荣格对宗教社会性、集体性潜意识活动的分析研究。
研究范围 宗教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宗教的本质与要素、宗教的思想与观念、宗教的体验与情感、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
学术机构 宗教学领域的学术活动促成了国际性宗教学机构及其会议的诞生。1900年,各国学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宗教史大会,195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七届大会上其正式机构国际宗教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简称IAHR)宣告成立,当时曾定名为国际宗教史研究协会(简称IASHR),后省略“研究”一词。荷兰学者范·得·列欧当选为该协会首任主席。协会还自1954年起创刊并发行了《努曼》、《宗教学》等杂志,以反映宗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意大利学者比扬基为该协会现任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于1979年成立,中国学者曾出席了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届国际宗教史大会。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宗教与哲学、道德、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一样,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种社会现象,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可能成为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它不同于一般宗教观(宗教理论、宗教学说)有两点:其一是它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它以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真正的宗教学,如同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其二是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应该是在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宗教的知识体系,而不仅只是个别性的观点和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宗教各种问题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传大贡献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社会 的经济基础去说明一切上层建筑的特性和本质,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明上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揭示了上层建筑各部分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宗教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我们虽然主张科学的宗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合乎科学的因素,我们都要认真总结,加以吸收,作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借鉴。
宗教四要素说
“宗教四要素说”是我二十余年来研究宗教学基础理论得到的一点基本心得,我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宗教观念),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宗教观念必然导致信仰者对这种力量的宗教体验,外在化为信仰和崇拜的宗教行为,最后规范化为宗教仪式和各种信仰体制。宗教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既是一切宗教体系的本质及其表现的结构逻辑,也是宗教形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这个学说是我理解整个宗教,说明各种宗教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个人相信它对各种宗教都会有相当普遍的适用性。我对萨满教只有一般性的了解,相比而言,孟慧英博士可以说是真正的专家。在她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共同讨论过“四要素说”是否适合于解释萨满教各种现象问题。我希望她能发扬亚理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秉持一个真正学者的独立人格和学术良心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更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更具真理性、更有说服力的新学说或新理论。她在本书中,无论是对萨满教的本质及其内容构成的分析,对萨满教各种要素的分类及其有机构成,对萨满教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和萨满教基本范畴体系的构建,大体上都是借鉴了宗教四要素说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这是她个人的理性选择,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对萨满教四要素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本书把非常复杂多变的萨满教现象通过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建构成一个严格有序的逻辑体系,对各种现象作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与解释。孟慧英博士说:“这本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理论进行萨满教整体研究的大胆尝试”。我认为,这次“大胆尝试”是成功的。当然,我个人作为 “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者,也从她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因为它证明这个学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吕大吉:《《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序》)
三个界定宗教的方面
第一种: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神学和宗教哲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实质性定义”。
第二种: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对应于宗教心理学。
第三种: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对应于宗教社会学。即西方宗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义”。(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p.51-64)
㈧ 完全没念过宗教研究可以申请宗教研究硕士么
跨专业、同等学力人员复试加试二门专业课。
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专录
专业代码:010107
研究方向
01 中国道属教
02 中国佛教
03 基督教
04 宗教学理论与当代宗教
05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2俄语
或203日语
③662哲学通论
④981宗教学原理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科目:
中国哲学史(笔试、闭卷)
同等学力复试加试科目(笔试、闭卷):
①古代汉语
②宗教概论
㈨ 哲学与宗教和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哲学的目的在于事物的本质,特别是人。宗教是用一个哲学理论体系来当做真理,让普罗大众接受。科学在于物质的本质,归类为艺术与美,在哲学的体系之下。
那么:哲学围绕人转,人围绕物质转,宗教用一个体系让人们满足。科学、哲学、宗教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真正的科学是通过实验、计算等方法来验证已知或想知道的事物。如果不能验证的事物,推断、推测、以点带面都不能说是真正的科学。哲学是以逻辑、概括来推理未知或想知道的事物。真正的宗教是神灵通过启示来告诉人想知道又无法知道事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方法不同,但缺一不可,因为科学是有限的,哲学是不确定的,而宗教也必须通过认识和体验的。
人既不能成为瘸子,也不能成为瞎子,既需要理性也不能理性至上。
㈩ 报考宗教学研究生考试科目有哪些
考试科来目有:
① 101 思想政源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③ 662 哲学通论
④ 981 宗教学原理
科目③哲学综合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导引》,张亮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思想史》(上下册)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科目④:01-05方向:
《宗教学概论》赖永海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6方向:
《宗教学概论》赖永海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犹太文化史》徐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犹太教基本概念》宋立宏、孟振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