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课堂教学素养

课堂教学素养

发布时间:2021-01-03 21:36:05

『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版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权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贰』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内大素养树立学生容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叁』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版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权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体说,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围绕三项主要目标实施: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育目标;三是发展目标。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遵循主体性原则,一是要体现教学民主性,二是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再次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亦即教育的发展功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是要树立以发展为内涵的三个“课堂教学观”,即课堂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质量观。二是要把握发展的“三个度”,即向度、量度和效度。

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即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实际,全面地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遵循渗透性原则,一是要提高对课堂教学渗透意义的认识,它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二是要重视渗透的全面性、教育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肆』 核心素养下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专摄,使得教育“立德属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伍』 教师的哪些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和焦点性问题,在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与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水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都取决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的教学实际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多年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产生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的低效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天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等教学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度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高。教师对现代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刻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有效转化的程度和水平。
一、更新教学观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内涵理解
现代课堂教学确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它的深刻内涵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应该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现代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针对全体学生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首先它体现的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应当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要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和教学资源,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是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所带来的学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鲜明。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这是今天每一位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在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应该逐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
三是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过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一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着眼点就是“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摆脱以往对分数和对升学率的片面过度追求的状况,应该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开始从以往的片面“育分”,逐步开始走向今天的全面“育人”。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今天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实施的课程多元化与多样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都是尊重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往在“知识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而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学生。这个转变体现的是现代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的是对以往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一种批判、继承与发展,而并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今天我们更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焕发人的力量,人是生命的载体,“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已经逐渐成为今天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首要问题,这是因为教学观念具有先导性功能,古今中外每次重大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同时,教学观念又具有统整功能,教师需要以教学观念为主导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物质条件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整,进而表现为教学行为。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彰显师生的主体性
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教学应彰显师生的主体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过程,教与学的过程逐渐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向智慧挑战的活动:一是向人类的智慧挑战。那些凝结在书本上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智慧结晶的一种载体。二是向自己的智慧挑战。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情感、充满智慧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理解,能动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充分地体现出来,进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
课堂教学对教师同样也有着生命价值的意义。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主要的组成,也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同时,今天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仅仅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体现和人生完美的达成过程。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与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一起,共同把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也应充分显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课堂教学应是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化的过程
从知识传播与生成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使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的转化过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忽视了知识生命载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往往容易把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学生容易成为被动接受、储存知识的“容器”。今天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被动接受过程,应该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形态的知识,它原本是来自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进行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形成了学科教材的知识,可见学科教材知识的本源是内含着生命活力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智慧结晶,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教材知识是通过各种文字、语言、符号所表现出来的确定的知识,它凭借各种非生命物质载体实现其外化与客体化,这时知识的生命活力隐含于非生命的物质载体之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应该有着一种可再生长性和成长性特征,通过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所形成的能力,应该是一种有着可再发展性的能力。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这些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生命活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发地显现的,需要有一种“力量”激活它,使之从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激活教材知识的力量主要应来自于教师。
在课堂进行的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对教材知识进行简单复制,而应首先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教材知识激活起来,再依照自身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该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非生命载体的知识通过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去“激活”知识,使得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为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的知识。至此,完成教材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的知识,应该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真正成为教材知识的驾驭者。
教师的知识向学生的知识的运动发展过程,是教材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知识的生成。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播下的知识“种子”应当是已经被激活、具有生命力的。同时,教师要把这种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播种”到“沃土”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思维状态)之中,才能保证“种子”的成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激活知识,而且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当教师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种在沃土中之后,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他们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
(四)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否认,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使其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伴进行平等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选择能力、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共享的资源。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鼓励、倡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
二、生成教学智慧
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只有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作用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才具有价值。转变和树立教学观念只是有效课堂教学达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并见之于教学活动之中,才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实现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体现在教师的认知、评价、决策和操作的各种活动中,是教师的特有能力,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能力,是教师灵性的集中体现。教学智慧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拥有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开发。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发展内在不竭的源泉,而且在教学顺境中会越运用越充足、越丰富。尽管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潜能有差异,教学智慧的水平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我们所认同的:所有教师的智慧水平是与其在实践中努力和自觉运用成正比的。
一般来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三种形态,即经验智慧、理性智慧以及实践智慧。“‘经验智慧关注的是“如何”的问题,理性智慧指向于“应当”的探究,而实践智慧则更多地体现为“应当如何做”的选择,是经验智慧的升华,是理性智慧的应用,最终落实为一种合理化的教育行动。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就是教师从经验智慧走向理性智慧并最终形成实践智慧。通常情况下,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大致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模仿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新任教师在从事教学之初,往往都会模仿自己所敬佩的教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操作式样,从套用他人的教学模式开始实施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行为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比较缺乏有个性的成分,比较明显的外露表现就是对教学参考资料、对集体备课活动的依赖性,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性,注意力多集中或满足在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叙述教材内容,很难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的精力多集中于教材处理、教法模仿之中,他们对教学智慧的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或者说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
2.独立阶段。伴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会逐步由模仿阶段进人到独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他人教学式样对自己的影响和束缚,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的过程与活动,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比较成功地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并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动策略;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理得当;能够运用适合自己并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比较合理地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节奏感;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与实施教学的技巧性,教学的情感意识、教学思维的敏捷性逐步增强和外显。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努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较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
3.创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在自信心的鼓励下,会呈现出强烈的创造性教学的意向和行为。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创新;能够对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能够自觉地探究有效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优化实施;在教学的导人、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体现出独特新颖的创新;能够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利用教学信息反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控制;能够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盈着艺术的活力,显现着常教常新的鲜明特色。
4.形成艺术风格阶段。在创造阶段的后期,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呈现出浓厚的个性风格色彩,逐渐生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智慧。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努力追求教学最优化效果的实现,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表达方式,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会体现出灵活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并能针对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进人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使有效课堂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教学智慧发展成为优秀教师的一种艺术风格时,大致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独特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表达方式,都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地体现着其教学的艺术智慧。二是稳定性,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特征是优秀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技艺、教学个性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发展性,这种发展性既意味着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教师个人也是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稳定。
三、走向教学幸福
更新教学观念、拥有教学智慧,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师生双方都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应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学习的快乐。
(一)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和根本问题,是所有人的需要和追求
无论是改造外部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活动,都是人类对存在的不完善、不幸福状态的批判与反抗,都是人类对造成这种不完满与不幸福状态的自然、社会环境的批判与改造/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换言之,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学生应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追求,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真正完美的人,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应该是教育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追求。如果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那么“教育的幸福应该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师又要起主导作用,他要对教育的幸福负主要的责任”。这是因为教师“为人师表”的职责使得他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榜样,学生的言行常常模仿其所崇拜的榜样人物而渐成习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人格魁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胜过显性的教育活动,这已被众多的研究与实践所证明。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幸福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在学生幸福成长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一定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着一种长效而深刻的影响作用。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更多的也是体现在自己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未来的发展之中。
但是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为学生规定的课程、教材、教学中却少了怎样给他们幸福!同样忽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和职业幸福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往往更多地习惯于对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使教师职业变成了规约性最突出的职业,忽视教师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要。如果关于教师的研究成果不能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精神需求相契合,不能内化到教师的内心,那就无法变成教师有效的教学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教师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要是研究教师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换言之,我们研究教师、研究有效教学,不能仅仅从社会规约出发,还应该从教师自身的需要出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应相辅相成,而不能偏执一方。但遗憾的是,我们关注前者较多,而对后者的重视远远不够。
(三)教学素质与水平,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基础
“素质作为人生的现实规定性,作为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空间,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生的幸福。”对教师来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是走向教学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接受访谈时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教师幸福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以后,学生就会尊敬你,家长也会敬重你,也就是可以获得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你的认可,幸福也可能就来了。”
在教师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教龄的增长,自我塑造的作用越来越大,自我塑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只有基本形成与不断地提升,而一般来说不可能达到其最终的完美终点。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当然也有可能变差和下降。同时,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结构整体,当一些重大的结构要素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时,会促使他的素质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每位教师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教师要在职业理想的驱动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自觉性。其次,教师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志和毅力。在赶超与突破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追求,不断提升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再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勇于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陆』 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7)教育科研能力。
(6)课堂教学素养扩展阅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职责主要有三个主面:
1、搞好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过学习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途径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尤其应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与观点、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使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功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一职责首先是教育目的的要求。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都不可能有无目的的教育;无论是哪一个阶级的教育,都不可能有不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教育目的。中国当代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源地,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高尚情操的摇篮。
因此,教师就必须重视教育目的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这一职责也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矛盾性、特殊性对教师工作提出的特殊要求。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长才干的关键时期,也是理想萌发、世界观形成、人生探索的困难期。一方面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乐于求知,成才心切;另一方面思想方法较片面,评价能力较薄弱,意志力不太稳定,遇事容易激动、敢作敢为却很少顾及后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地做好心灵培植工作,尤其需要教师根据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进行精心的培育。教师之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其道理正在于此。
3、关心学生的健康
这一职责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职责首先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的人既必须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思想素质,也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德、智的发展都要大受影响。
其次,这一职责也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要求。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体质的状况,往往决定一个人能否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关心学生的健康。
教师的职业特点,既带有历史遗传的色彩,又反映时代变迁的影响。综合二者,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教师点主要有:
其一,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教师虽然不像政治家、演艺人员那样是完全的公共性人物。但也相当多的时候暴露于学生、家长、社区的注视之下,因此必须善于塑造并维护自己的积极形象。
其二,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其三,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其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教师的劳动成果不能以经济指标衡量,教师的劳动待遇也带有相当的福利性,所谓福利性。一指教师的待遇相对不高,一指教师的待遇相对稳定。
其五,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讲,师生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主体;从教育的理想追求来看,师生也应该成为平等的对话者。然而在实际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在体力、智力、学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关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可能是许多人所不敢承认、不愿承认的,但它又是极其隐蔽而顽固地存在着的。

『柒』 什么是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主要围绕核心素养介绍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进行的课程建设,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进行的教学实践。

『捌』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1世纪的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应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熟练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完善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课堂教学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