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朗读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涉及阅读能力,也涉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朗读时能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建议。一、朗读教学中首先应重视选文课本要选择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朗读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文标准应该“取法乎上”,这里说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而且,要兼顾各种文体,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为口语交际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选择既有健康的内容又能表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优秀作品作为初中生的朗读内容。二、保证朗读时间,明确朗读任务古人为学,一开始就是读和背,把一些“死”的语言材料装在大脑里,读得多了,背得熟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头脑中那些“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产生了豁然贯通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多读多背是在浪费时间,正好相反,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式。每天保证至少20分钟的早读,能得到不小的收获。在课堂上,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要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晚读课,虽然似乎占用了练习的时间,但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课内朗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背,抓紧点滴的时间积累语言,积淀底蕴。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阶段性很强,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朗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性,所以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的朗读训练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朗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代,让学生明确全册书中哪些篇目应全文背朗,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须熟读成朗。这样,学生对全学期的朗读任务了然于胸,早有心理准备,平时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三、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主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应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朗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朗读之声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四、老师应加强范读,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出色的朗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重视教师的范读,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教师的范读就像是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义、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梁实秋先生介绍过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老师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教者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学习者于抑扬顿挫之中已把意义领悟了一半了,足以见出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朗读,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朗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朗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背景音乐和不断流动的图片,进行配乐朗读,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与鼓舞,兴趣会顿时高涨起来,进而也会跟随着音乐仿生朗读起来。再如老师也可以以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洪亮的声音、充沛的感情,激发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热情。总之,朗读教学与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教学,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
② 论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语内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容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指导朗读要形式多样,把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出来。在组织学生朗读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初入学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配动作读、伴读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出来。
③ 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朗读训练
山西大同市南郊区赵家小村联校 郭晓玲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1.低年级这一年段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而且内部言语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高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
(三)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1、理解中读。
学习古诗《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虽然同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山中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表达了诗人刚刚与朋友分别就盼望再次想见的心情,又流露出诗人与朋友分别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失落感。而《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送别时,汪伦没有伤感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唱着歌来送别的,只有最了解李白豪放性格的人才会这样做,因此李白把汪伦看成是最知心的朋友,写下了这首诗赞颂汪伦对他的情意,表达了诗人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一点,才能读得充满激情。
2、配合动作表情读。
第六册语文中有一篇课文《小蝴蝶花》,其中有三句话反映了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在指导这几句时,我让学生想像成自己就是小蝴蝶花,带着动作表情读,这样,学生在读第一句时“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可惜被埋没在这里,跟这些小草、小花在一起,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呀!”有的学生摇头晃脑,一副自高自大的样子,有的学生用手指指点点,好像在数落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在读第二句时“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谁也不会理睬我!”学生们的声音也小了,头也低下了,一副自馁、情绪低落的样子。读第三句是时“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仰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学生们又挺起了胸仰起了头,充满了信心和向往。这种配合动作表情的朗读,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读的绘声绘色,而且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也更深入了。
3、联系具体的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
4、巧用示范。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模仿,而是听出读书者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教师示范要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优美文字中,在含义深刻的句子中。
5、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竞赛读等等,使学生的朗读思维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的
示例:字词教学,并不仅仅限于认字的层面。写正确的字,写端正的字,写规范字,也应当是初中字词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005年临沂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从考题不难看出,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学生要用规范端正的字体答题。我们区内期中、期末考试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图。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写字”的教学落实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在小学养成了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真正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③适时补充一些关于造字法、多音多义词的教学内容。
④把字词教学和文章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准确提问,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将课文学习落实到语言的层面,课就显得朴素、扎实,学生能够有比较实在的收获。
4.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
方法例举:
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字词默写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的活动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随堂随机检测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手段。
②随堂随机检测。此法偏重于落实到后进生身上,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端正他们的态度,形成一定的默写习惯。
③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字库。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自己平时在默写或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等到考试或默词之前加以复习,一般都会起到避免重复犯错的作用。
④《幸运52》“幸运搭档”环节被运用到语文词语复习中。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在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包括猜出词语,正确书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三项内容每个词语分别占40、30、30分,共100分,两个词语共计200分。
B两人在合作时,表演一方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做动作辅以表现,但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进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由)。两人表现时,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到。
C在比赛过程中,其他小组应尊重选手且不能发出提示性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并受到惩罚。
奖惩规则:
A全班21个小组,200分的为冠军,冠名为“心有灵犀”组,170分的为亚军,冠名为“心心相印”组,160分的为季军,冠名为“心领神会”组。
B在21个小组中,得分最低的小组将受到“惩罚”:写比赛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朗读全本书中所有词语两遍。
5.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要 “提高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生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一找、二查、三练、四测、五评、六记”的合作学习方法“据为己有”。
“找”,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词,整理成识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练”,即每天按50字的小训练量练习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
“测”,即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型范例,结合本单元的字词特点编出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流作答。
“评”,则是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和写字效果。
“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脑筋,给学生必需的营养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6.教学中及时和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
“教是为了不再教”,这似乎也正是给广大教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字词教学指点了一条迷津。请看下面的专家案例。
示例: 《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投影:盛开的紫藤萝画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师:“挑逗”一词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
(学生不语)
昨天,我在教室门口听到你们班主任说:“某某同学不要讲话了。”然后听到一名同学说:“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纠正):我说的不是挑逗,是挑衅。
师: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调皮,活泼。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花的顽皮可爱。
……
师: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画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就要绽开似的。”
(师板书“沉淀”、“忍俊不禁”两个词,提醒学生“淀”“禁”的读音,并在黑板上注音)
师:“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师:忍不住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笑应该是怎样的?
生:甜美的,动人的。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课堂字词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家常菜”。教师不必在花样翻新上动太多的
扪心自问:当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字词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在不经意间融入字词教学的元素?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二)阅读教学:
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A.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
当我们为一个个必须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纠缠”着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师)和文本之间是否缺失了许多“链接”?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许多语文课,师生们好像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状态:品读文本,老师介绍了作者、背景知识,扫清了字词障碍,概括了文章内容,分析了写作特点,就浅尝辄止了。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师往往只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挠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一节一节语文课,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有人戏说,这样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要么热热闹闹,老师满堂问,总是使人感觉到老师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文本思想感情这个核心,给人一种肤浅而又隔阂的感觉。
我们不妨来点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不可否认,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应该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透了,目标、重点、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了教学的厚积薄发,我们要多花时间研读文本,多研读与文本同类的文章,多研读同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备课就努力已不多见。可能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在申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们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传达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关注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也影响着老师的着力方向。
教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答案。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和老师都存在着某种隔阂,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会和文本、和老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正常现象。但这些正常现象未必是正确的现象。语文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隔阂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或给予肯定,或给予纠正。一句话,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
有时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阅读《背影》不再感动。甚至有人认为父亲攀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对父亲有非议。又如《变色龙》,我们在嘲笑之余还有对走狗的鄙视和愤怒,但偏偏有些学生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善于周旋”。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可能会意外,震惊,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正确地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时候,是我们的认识过于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愚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觉得这样老掉牙的话是自欺欺人。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示例: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图画,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在大脑的荧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的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的 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子里出现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欢快跳跃的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集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们还可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B.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经常事业朗读教学法吗?
现象:老师分析多,学生放声朗读少
2.你在组织朗读教学时有明确的目的吗?
现象:不分文体都有感情读,没有读透就分角色读;读中没指导,读完没及时评估;喜欢配乐读等。
3.你对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现象:朗读方法简单化,朗读评价简单化
示例:公开课,学生预习不充分,读得结结巴巴,教师耐心陪读完。他把朗读作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课堂形式。
对适宜于朗读的课文来说:
1.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2.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3.朗读教学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范读是引路;慎用齐读;不同形式读放在不同环节
反躬自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现象:课堂过于限制(引导刻板,分析肤浅)或过于放任(组织教学随意性强,文本没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诵读中品味。“熟读唐诗。。。”
2.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比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学,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脑袋上顶的不是个肉球,是会思考的脑袋。
策略一: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学点心理学
读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交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学会沟通
处理问题的原则: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先处理自己情绪,再处理对方情绪!
不要拣气生!
2.表达尊重和关怀。
策略三:做孩子激励大师,唤醒学习动力
1.孩子在迷茫:“我为什么而活?”
物质的目标不堪一击,强大的内动力是精神追求!
让孩子真正内心有力量!!!
例:高中毕业20年,还记得老师早早送到宿舍的温暖的棉袄。我想棉袄的包裹的身躯能不努力学习吗?
2.不做评评家,做建设者。
教育是系统的学习,教师要系统学习,要做到真正的继续教育。
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标、人生使命、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学,愤而呼要消灭穷人(贫穷)。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没被唤醒的孩子。
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不会激励
要及时帮助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学会激励。
策略四:让孩子快乐学习
——经常沐浴微笑(标准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颗牙)
教师要提升,要学习。有时候父母教师看不透问题的本质。
例:四岁半的孩子问奶奶:“我什么时候退休啊?”
可怜的孩子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在面对名次分数的询问时,孩子说还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问学生爱不爱你,你可不可爱?
你如果是金牌教练,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师)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责任和感恩的培养
四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组织负责
对社会负责
——把责任还给孩子!
例:结婚三年,一方负责的,另一方就不问了。
策略六: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验:闭上眼睛,听:千万别想大西瓜,千万别想红瓤黑子的大西瓜,千万,千万,千万!
——心理暗示,负面暗示起作用!
结束语
四块糖果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5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块糖果的味道:
第一块糖,奖励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甜;
第二块糖,奖励尊师爱长的好品质,甜—酸;
第三块糖,奖励见义勇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块糖果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响的功力还表现在:
第一, 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围绕“打人”谈话;
第二, 及时进行调查工作,谈话有备而来;
第三, 谈话超乎心理定式范围,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从过失中发现优点,心态平和,手法细腻,实事求是。
通过谈话,男生不仅认识了错误,也强化了优点,同时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他还进而可从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好习惯、好品格都是靠点滴积累的,让我们也像陶先生那样,多用一点心思,为孩子创造机会,从点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师吃药。
孩子学习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学习,教师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态!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心态有关系。
⑤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 重视诵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和策略。诵读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有效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而有感情的诵读又能够增强感染力,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感知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一般感染力较强,而且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当前,广大教师意识到了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丰富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范读、通过多媒体观看名家范读、鼓励学生齐读、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诵读的目的是在读中理解诗词的含义,不能走形式主义。同时要加强对诗词朗读技巧的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诗词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语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而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诗词之美在于不同意象的组合之美,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和想象的习惯,有助于挖掘诗词深层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提高诗词学习的效果。
2. 学会欣赏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定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技巧,同时能够借助文本中的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当学生学会诵读后还应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读读背背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认为学习古诗词只要会背诵、默写即可。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古诗词的欣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学应紧紧围绕中考进行,使得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积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诵读为基础,在指导学生读读背背的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并突破传统观念对诗词教学的要求,围绕某一条主线和几个能够产生联想的意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不同风格的诗词,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改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思想,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效。
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是诵读教学,古代重视熟读背诵,只有首先将一篇文章或者版精美段落语句背诵下权来之后,才有可能去真正的体味出它的韵味,才能进行"妙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好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倡诵读教学,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⑦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探索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探索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目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和限制,老师们对英语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英语发音不准,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学英语为什么非要进行朗读呢?首先,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语言,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而“读”则是其中的前提,学生必须多读,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是说的基础,现在用的是新教材,更要注重听说和朗读,要养成朗读习惯。其次,读不仅仅是为了把所学的东西背下来,而且也是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初学英语的人不必刻意去钻研语法,只要反复进行大声的朗读实践,并注意模仿运用,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并将其说出来。朗读时,脑、眼、心、口、协同并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突出了“读”的作用。
一、英语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通过对初中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英语朗读情况如下:初中一、二年级段各有过半数的学生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注音读出生词;仍有五分之二的初三学生还不能按音标注音拼读生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半的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所以难以开口。其二,学习心理障碍。如,有些初中生性格内向,羞于大声开口朗读,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发音不准,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其三,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由于现在中考没有专项的语音知识考察题,而且初中还未进行口语能力的测试,老师和学生都侧重听力和笔试考试训练,往往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而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总而言之,分析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破英语学习中读的难关,寻求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朗读英语的方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英语朗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1.重视国际音标的学习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汉语拼音,但是有的学生已经忘了一些,有的混淆不清,他们常常和英语字母混淆,学习国际音标后,这三者更是糊涂,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清这三者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联系,有利国际音标的教学和单词的拼读能力的提高。在初一、初二时专门抽一些时间学习音标,平时学习新单词时让学生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在用中去学习音标,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
2.在教学中创设朗读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创设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建议学生尝试一下李阳疯狂英语口语训练方法。
日积月累,扎扎实实,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1)在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2)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例如:教给学生模仿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停顿方式。30 years ago,/ this week /an American president arrived in China /on a trip.
2)提高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
针对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鼓励和激励方式,如可以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较大胆的同学树为“小老师”,让其领读;为英语朗读做得好的同学发奖状;或采用排演活剧的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必定会由英语朗读带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我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朗读活动之外,课外还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会、建议会等,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努力调整自我朗读状态。这样,我在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学生的英语成绩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三、英语朗读教学的成果巩固
英语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阅读和口语训练的主要枢纽。流畅的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我们遵循它的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
认识国际音标和知道朗读的四要素只是完成朗读教学的第一步,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和长期的坚持。所以,练习和复习是巩固朗读教学成果不容忽视的两个环节。
1.设置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国际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它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才能发现问题。要学好音标和拼读规则就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练习在时间上应该有适当的分配。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优越。关于练习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类型,并尽量地使它多样化。 2.运用记忆规则减少遗忘
对刚学过的音标和拼读规则应及时不断重现,不断加深学生对它的进一步熟悉,并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而不应等到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或重新学习。复习音标时还要注意它与单词之间的联系。如果把音标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大。把音标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的语音体系。
3.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核心。它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成败最终落实在是否获得了英语语感,能获得语感,就能牢固地掌握英语知识,就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就能综合性地、整体性地使用英语,驾驭英语语言。但是,语感的获得必须通过持久的语言实践练习而逐步获得。对绝大多数中国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背诵典型的对话或者短文便成为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便捷的途径
4.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之前,要习惯把英语字典放在桌面前,对碰到不懂的英语单词马上查,这样就避免了发音不准,乱读英语的习惯,提高发音的准确度,还可以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力,对朗读英语起到铺垫作用。
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对语音语调和节奏感也有帮助,大声的朗读也会加强我们对英语的记忆力。声音小了就没有朗读英语的效果,但也不是就意味着要很大声,竭力的朗读,这样容易造成疲劳,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跟录音读.录音磁带对初学者来说起到一个纠正语音语调的作用,初中年级的学生更应该多听多模仿,感受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还有感情色彩。每天读抽出半小时来听来读,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有规律的放录音,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听录音的习惯。从而加强英语水平和改善朗读的语气语调发音等问题。
用心朗读.朗读英语想要更好的读而不忘,这就要用心,每位学生朗读时间都要因人而异,有些学生会坚持不到五分钟,所以在读的时候如果用笔边读边记下自己感到不是很流利的单词,或是那些单词的语调,重音的部分不是很熟练的,自己可以标上字号,课后或是有时间的时候在重点练习,加强朗读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这期间就要教师提醒,对学生不是很有把握的重音,和语调指出来,让学生重点练习。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朗读好英语,进一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总之,朗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在遵循朗读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认真地分析学生英语朗读时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朗读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朗读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英语朗读感兴趣,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⑧ (高分跪求)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追加...
以下资料可供参考,详情文章点我名字进去看。
1.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
王春燕 文献来自: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 第03期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王春燕$浙江省天台实验中学!教师 浙江 天台 317200朗读;;记忆 ...
2.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教学 被引次数:2次
许枫 文献来自:教育评论 2000年 第05期
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浅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教学@许枫 ...
3.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 被引次数:1次
顾欣 文献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年 第14期
3年勇14期‘中学砂文科·第J娜31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顾欣$江苏省无锡市张泾中学<正> 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动,目的就是改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 ...
4.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一些建议 被引次数:3次
尹世寅 文献来自: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年 第01期
的要求和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 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并提供了一些操作实例,供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参考。[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5. 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姜红 文献来自: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年 第Z1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 ... 也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姜红$海拉尔市第七中学!021000朗读; ...
6. 英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被引次数:1次
陈雨菲 文献来自: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 第S1期
一、英语语感在英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教学应做到“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往往表现在语感上。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 ...
7. 搞好初中到职高的英语教学过渡 被引次数:1次
孙惠文 文献来自:职教论坛 1998年 第07期
搞好初中到职高的英语教学过渡○孙惠文初中英语和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初中英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听说能力。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则不然,它的任务主要是培养 ...
8. 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被引次数:1次
谢少万 文献来自: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 第01期
英语朗读教学已成为我国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对外语朗读的认识已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故此,从新认识朗读,深入探讨英语朗读教学已显得尤为必要。二所谓朗读就是 ...
9. 强化朗读,促进听说——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探索
王安 文献来自: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第S1期
为他们初中毕业后继续学习特别是自学英语扫清了不少障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强化朗读,促进听说——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探索@王安$吉安二中 ...
10. 运用情感策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研究 被引次数:1次
刘惠娟 文献来自: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年 第07期
运用情感策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研究@刘惠娟$上海市罗山中学英语教研组<正> 一、情感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创造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被大多数教师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读下去的层面,而现代教育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是通畅流利地读课文,且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妙趣,求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书声琅琅,然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难有机会听到朗读的声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半死不活的、毫无生气的、低沉的声音。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声音里,找不到一丝半点的感情因素,课文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去,学生也走不进课文里边去,即学生朗读课文只是表面应付,走走过场。普通话当中夹杂大量的方言口音,整个朗读从头至尾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个节奏、同一个音量,像三八大盖的枪栓,机械地拉一下打一发。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读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们不仅把词语读断成字,而且把一个个的字音拉长,读成拖调,远处听起来有一点过去的老学究歌唱式的吟读的味道,甚至就在学生边读边点头的时候,老师还对学生如此的朗读进行了表扬:“同学们,读得很好!”这还好吗?真叫人啼笑皆非,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从教学的实际意义来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优与劣,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什么是朗读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强调,朗读,也叫诵读,就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它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根据朗读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为宣读、美读和吟读。其实通俗一点说,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时,在朗读中,也要认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能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小学时朗读的兴趣比较浓,特别是识字量比较大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朗读时基本上可以做到流畅、读音无误,甚至还会读出一些感情来。可是到了初中,朗读能力就下降了,可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恐怕是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差的时期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到讲台上读报纸,每节课一人,全班学生轮流上去。然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当我把当天或者前几天的报纸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放在讲台上,希望他们在上台读时有所准备,但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却反问我读哪个地方?不仅如此,放在教室里的报纸,过不了几天,就被他们拿去挂到窗子上当窗帘遮挡炽热的阳光。朗读的情形如何呢?着实令人堪忧:将近一半学生读不通畅,短短两三百字的新闻,就有十几个字不认识;有的读得过快,几乎是一口气把内容念完,虽然有上讲台心理紧张的因素,但不会处理朗读节奏,没有掌握好朗读技巧的问题很突出;有的声音太小,教室最后一排就听不见他们在读什么,问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也没有听到讲台上的同学在读什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敢大大方方、抬头挺胸地面对大家,坦然地朗读。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们的朗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多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析为主,朗读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呈下降趋势。七年级因有小学朗读能力为基础,他们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情感处理、语速、节奏等方面还比较好。然而到了八、九年级,由于教师没有长期强化朗读教学,学生开始喑哑下来,再加上文章篇幅过长,很少范读,忽视了朗读教学,使课堂越来越沉闷,久而久之,他们的朗读能力就下降了,语言感悟能力就降低了。这种情形在初中非常普遍,老师基本上都抛弃了朗读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作者作品简介、文章的背景、结构、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特色、拓展等方面。每一节语文课都安排得满满的,语文老师至多就是范读或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片段而已,而那样的课文片段基本上是老师心目中的关键部分,是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再加上朗读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较长时间不练习,口齿就会变生而不灵活。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比初中强的关键因素。
二、朗读不优的原因
(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也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单独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课文、语文实践活动,等等,但是朗读教学这个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本身就薄弱的环节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例如在2010年4月六盘水市五十多所学校参与的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六盘水市三中主办的大型语文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来自三县一区的几位老师上的四节语文公开课,应该说他们四位语文教师是全市最优秀的了,他们的教学方式代表着我们这一地区。可是他们在同一所学校的四个不同班级中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在朗读教学上花时间的只有一位老师,而且仅仅是让学生朗读了两个片段,即:“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要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另外一处则是“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学生朗读完毕,老师也未作出点评,究竟学生的朗读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学生一无所知。我在听学生朗读第一个片段时,就发现以下这几处错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这句里边,没有重音,“你”和“担心”之间没有间隔;“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这句,于勒是由于破产却不想告诉哥哥菲利普而产生的内心底气不足,担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绽的心理,二学生却读得轻松愉快。同样,第二个朗读片段学生也存在着错误,这些应该是老师指出来并加以纠正的。而在老师范读课文方面,也只有一位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学生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当中,越读越有体会,越读越融入课文。他们在朗读当中渐渐地体味到菲利普夫妇的无奈、失望而又抱有一丝幻想的心态。
(二)老师的朗读能力不强,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情形在乡村特别突出,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占一定比例的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或者虽然是毕业于师范学校,但离开学校的时间相对较久,以后又没有进修过,要么没有受到过朗读训练,要么读书时候朗读不被重视,以及他们本身走出学校之后朗读能力渐渐退化,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老师欣赏学生的朗读情形。
(三)教师在朗读教学当中没有对方言进行纠正,普通话的韵味无法表达出来。方言毕竟是方言,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趣他们很难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如果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本身就不标准,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使朗读本身对学生的感染力削弱,就没有兴趣上好朗读教学课。比如六盘水很多地方很少能读出翘舌音来,大多把“zh”、“ch”、“sh”读成“z”、“c”、“s”,以这些声母为开头的字很容易读错,把“只()有”读成“只(zi)有”、“吃(chi)饭”读成“吃(ci)饭”、“初(chu)中”读成“初(cu)中”、“老师(shi)”读成“老师(si)”……除此之外,我们这里的方言还有第二与第三声的声调读不到位的问题,比如“上海”的“海”,只能读成声调下沉而提不上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教学效果。
三、提高朗读教学水平的建议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教学,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来看待,课堂上尽量做到朗读和讲析结合起来,把朗读作为解决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于常规教学,真正体现声情并茂的语文学科的特点,把不吐不快作为学生表现情感、感悟课文的手段。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纠正方言,以此增强朗读效果,真正把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最后,把朗读作为自我语文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在朗读当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让自己真正融入朗读的情景氛围中。
朗读有神奇的功效,朗读教学搞好了,语文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⑩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古诗词诵读兴趣
今天,新课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还没有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课标中对于古诗词阅读的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也没有得到语文老师的足够重视。
目前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教师对诵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真正认识其积极意义,把诵读和“死记硬背”划等号。2.受考试影响,诵读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师生认为考试中背诵默写部分所占比重较小,题目简单,没必要花费太大力气,但实际上学生考试中丢分的比重却很大。3.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停留在盲目、浅层次阶段;4.诵读形式单调,不够丰富灵活。
针对目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诵读的现状,迫切需要改进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第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诗词内容,体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避免机械记忆,降低诵读的难度。
(二)进行诵读技巧指导,以提高诵读的兴趣。例如:发音、停顿、重音、语气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韵律和节奏方面的常识(如:平仄和用韵等),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诵读的效率。
(三)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读活动。课内的朗读形式力求做到丰富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接力读等等;另外诵读方式可灵活一些,如同桌赛、男女赛、轮换背、接龙背、问答背等,这样无形中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时间要有保证,每周的早读前15分钟,每节课前三分钟都是诵读的良机。
第二,丰富课外的诵读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经典诗句默写、写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的引领和日常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给学生展示诵读古诗文的机会。
1.各班级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丰富橱窗内容,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等等。
(1)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课代表在课前三分钟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
(2)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班级板报中,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资料和诗词赏析等,供学生阅读。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诗配画,配字等等,加深理解,提高诵读兴趣。
2.经典诵读诗文选择范围:新课标规定的初中学段学生必读、必背篇目以及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诗经》等。
3.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诗词朗诵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诵读的机会和平台,潜移默化中提高诵读的兴趣。
4.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自创小诗,以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专栏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兴趣。
第三、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导引——诵读——拓展”的教学模式。
(一)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散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诵读: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的情况下,进一步指导诵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同时,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品味语言的感情美。同时要丰富诵读的技巧,一般有以下方法:
1.表演背诵。把演讲的技巧运用于古诗词的诵读,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从而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就会记得牢。
2.摘记背诵。“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经典名句摘抄在一个笔记本上,有空时背一背,隔三差五复习一下,这样会记得牢固一些; 3.分类背诵。先把经典诗词分门别类,然后再背诵,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便于把握古诗词内容脉络,从而系统化,便于记诵。按照古诗中的春夏秋冬、离情别绪、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爱国等分类记诵。
(三)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特别是课本内容相关的此作家的名句或名篇拓展,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促进诵读的同时,扩大了诵读的广度和深度。当然也可借助网络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无形中促进课本古诗的诵读。此环节更重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在运用古诗词中,增强古诗词诵读的乐趣。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些歌曲歌词就是古诗词,可以在唱歌的同时诵读古诗词;还有平时口语中,善于感悟生活,自觉地运用古诗词,心情伤感时,见花开鸟鸣是就会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春游时,登上山顶,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等等。
2.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就是要让古诗词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心人发现生活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从而不自觉的把古诗词写进自己的文章中,可以在写景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议论中用,运用古诗词无形中变成一种写作技巧,不仅让自己的作文内容更充实,而且语言更凝练,文采斐然,这样就能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诵读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一两句经典名句立意写作文,如此一来让学生感觉到“诗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的无穷魅力。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让学生的作文有创新,而且形成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一举两得。
总之,农村初中生接触古诗词的数量有限,诵读大多停留在机械诵读的水平上,诵读目的单一,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在课外给学生提供诵读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这也是古诗词教学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摸索,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