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单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全国全市而言,已经由实验阶段、推广阶段,过渡到普及阶段。教师的培训也由过去的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过渡到以校为主的校本培训。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重庆市教委明确提出了有关“四本”的要求,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本文着重就“中小学新课程校本教研”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外延
这个定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它。
1、教研阵地:是中小学。
2、教研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当然不排除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3、教研对象: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4、教研方法: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讲,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5、教研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自我反思、同行互助和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一词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我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反思什么?怎样反思?从时间和形式上看,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及时反思
及时反思,就是对刚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总结与思考,如“课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等。
2.阶段反思
阶段反思,就是对某一阶段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思考,如“单元检测”、“周前会”、“月工作小结”、“期中分析”、“期末总结”等。
3.终结反思
终结反思,就是对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进行总结与思考,如毕业班工作总结,专题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年度综合考评等。
从内容和性质上看,可分为教学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与工作总结、案例分析与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与调查报告等。
(二)同行互助
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同行互助,既是一种群体反思,更是一种交流性学习。在备课和评课和说课活动中,同行互助体现得最充分,其主要形式有:
1.“集智式”的备课。全员参与,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说课分析、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们再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写,并总体调整进度,重点课文由一位教师率先进行尝试,大家听取其教学反思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共享式”的备课。组内同伴分工负责,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等,每位成员要尽量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不能有一丝一毫保留和自私自利之心。此外,大家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站,把找到的课件、图片、地图、视频、习题等加以整合,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提交给各位同行共享,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同行互助方式。
3.“沙龙式”的评课。全校教师既可分学科评课,也可不分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评课。强化参与意识、研究意识、互动意识。没有权威,没有指令,突出多元、反思和生成。教师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个个有交流的时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所了解,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所互动。
4.“1+1式”的评课。即在活动结束后的互动阶段,要求每人就这堂课或这次活动谈一点成功之处与一点需改进之处。要求:(1)要事先布置强调;(2)要规定发言时间;(3)发言者要体现自身水平。这种互助方式,有利于克服互动双方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比赛式”的说课。说课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等教学预案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考核人员展示出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有利于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比赛说课、考核(评研究员)说课、选拔说课等。说课都是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比赛式”的说课,多是集体备课后,由参赛者展示出来而以。说课的技巧及注意事项:(1)内容要正确;(2)重点要突出;(3)过渡要自然;(4) 时间要合理; (5)表达要清楚;(6)媒体要和谐;(7)仪表要得体;(8)理论要有依据;(9)个性要张扬;(10)准备要充分。
(三)专业引领
什么是专业引领?一般来讲,专业引领是指专家、学者等的学术指导,但据专家们的意见,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获取网络教科研信息甚至高质量的互动也可以看着是专业引领,我还认为,同伴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教学技艺较强的,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也算是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在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机构、进修校等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可以使新课程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
1、请进来。一是请课程理论专家来校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如国家课程中心或西南课程中心的专家、教授等;二是请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如各级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或教研员等;三是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到校上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2、走出去。积极参与一些全国性、全市性的研讨会,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带徒弟。在校内建立“导师制”,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开展“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网上聊。在网上开辟专家答疑、互动论坛栏目,教师们平时可以随时提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疑,也可以听听专家的解答。
5、书中学。靠读书来进行专业引领。书是专家、学者写出来的,靠读书来引领,省时、省钱,且效率高。荀子曾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个教师只有读书学习,才有反思能力,才有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倡导多读教育经典,读教育报刊,读人文著作等。
三、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
从哲学层面上讲,模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所拥有的共有观念;从实践的层面上讲,模式是一种可以操作的程序。在这里,我主要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使用模式这一概念的。
前面对“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因此,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研综合创新模式很值得研究。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很多,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行为暴露”模式。
教师行为展示在前,同行互助或专业引领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行为展示,发现问题;2、教师反思,同行互助;3、二次反思,重新设计;4、实践动用,不断提高。
(二)“理念引领”模式。
理念引领在先,行为展示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确定主题,共研方案;2、行为展示,观察分析;3、相互切磋,促进反思;两次实施,不断提高。
(三)“学科交流”模式
多学科校本教研,即要求教师跨学科听课、评课。传统的评课模式,大都是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进行评课,主要是从本学科的视角进行评价;而跨学科的评课模式,却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老师来看待一个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老师的听课和评课就更接近于学生的视角。多学科的校本教研,使得教师在多视角的关注下得以成长,也给校本教研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全校的资源共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观点象征着传统,而“内行、外行一起看门道” 则是我们在传统上的创新。
(四)“教科合一”模式
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结合教改实际,开展问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学校可建立小课题立项评审制度。让教师们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需求为前提,自我研究为方式,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2查找原因;3、增添措施;4、设计方案;5、具体实施;6、总结交流(评估反思);7、提出新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教科室或教导处要加强管理与指导。学年结束后,教师们不再是泛泛地进行教学工作总结,而是依据研究方案和实践,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形成论文。经学校评审,有价值的经验或论文,及时组织交流推广,并予以相应的表彰、奖励。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将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五)“专题探讨”模式
论坛式的互助与引领。讨论主题来自一线,中心发言人就是同伴。针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布置作业?如何处理好教学生活化、过程与时间、生成与预设、自主与调控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当专题,让每个年级承包一次活动设计,人人上阵,各施所长。每一次活动,老师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都要充满自信的演讲,要让大家觉得同伴中也有“专家”。
(六)“自学互助”模式
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专业引领,用所学理论及新的理念指导自身改进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1、自选目标,开展学习。教师自选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2、开展交流,优势互补。学校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收集,信息输导,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给予评定,指明方向。学校校长对教师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要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应指明方向,鼓励其向更高一级目标奋斗,把学校办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场所和专业成长的摇篮;4、成果撰写,整理归档。对整个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收集或深加工,集撰写、保存、推荐、评价于一体,包括成果撰写与归档两项重要工作。
(七)“城乡联动”模式
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主体,以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为服务对象,通过联合开展校本教研,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去,带动其发展。要真正实现城乡联动,首先是教委、教研部门宏观协调,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扶持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然后是示范学校(大型学校)要在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中列出本校向帮扶学校上展示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与人员,落实与帮扶学校教师结对子的教师名单,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再是农村中心校要与村点校实施联动,让中心校带动村点校。各区域学校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开展合作与交流。
(八)“阳光团队”模式
所谓“阳光”就是公开、透明,充满活力,所谓“团队”就是指一个小集体。将学校成员以不同的方法分成若干个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或者竞赛活动。以这种形式开展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凝聚集体智慧,熔炼团队精神。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点
(一)教研主体的广泛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校本教研,学校以外的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也可以参与或者专业引领。肯定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对于改变教研、科研与学校第一线的教师无关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教研的广泛性,可以帮助或促进教师尽快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二)教研对象的针对性。
校本教研的对象是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问题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具有针对性。研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研水平的过程,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教研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所研究问题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研方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四)教研过程的反思性。校本教研强调对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是一般意义的“回顾”,也是广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教研目的的发展性。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实现这一核心理念,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并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校本教研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本身需要“校本教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目前,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共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师本身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新课程教育教学进行反思,需要教师同事或同伴之间相互的合作和帮助,需要校外专业研究者的专业引领,也就是说,对新课程校本教研提出了需求。
(二)学校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
自上而下的培训,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对局部的学校和学校的老师来说,还有可能脱离实际的现象。而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即把遭遇同样问题的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的结果是使教师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适当时候可以把专家学者请到学校一起解决。非常直接,非常实用。再说学校这么多,有关职能部门也没有精力去面面俱到。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校本教研。
(三)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育观念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逐步完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新课程校本教研来逐渐改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来实现。同时,尽管在课程改革实施当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及实施要领,但这无疑是表层次的。课程改革实施中,会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估计不足的困难与难题。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大班额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适当的评价学生?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如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如何开发校本资源?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校本教研来解决。
六、存在着的问题及思考
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
(一)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亟待增强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这些都将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它的认识,并在教学、教研中积极实践,从而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入。
(二)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及校本教研的目标认识不清,以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城乡之间的校本教研发展很不平衡,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一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亟待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校本教研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把专题培训与学科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师的负担亟待减轻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再加上编制紧张或有编无人,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工作量大,不数教师一人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课时多,头绪多。特别是有的村小教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尚且吃力,开展教学研究更是困难重重。另外,校本教研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开展研究,也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研究解决的。
(五)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应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教育,中小学教育经费实行财政划拔,看起来是好事,但因多种原因,负债学校较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经费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各级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不构健全,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这是制约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的瓶颈。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和完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来源:http://www.xbjy.net/yanj/llyj/jiaoy/200811/50925.html
更多:http://www.xbjy.net/yanj/llyj/
可以直接在这个网站搜索一下如按标题搜索“校本教研”,好多呢!!!!
❷ 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解决现有的问题。一、以校为本建立校本教研的制度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首先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其次是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校必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起有效的校本教研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等各种力量,保证校本教研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在教学管理中,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落实教研制度。要求教师每月写一次教学反思,每周摘抄一次学习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学科组以上的研讨课,每学年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经验总结、课例研究或论文,每月教研组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以此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创设校本教研的氛围 1、校外专家、教师的纵向引领。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教研中心的专家、教研员对我校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指导,邀请名师、名家来校送教,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每周一次教师业务学习。各教研组利用电教设备,观看电教录象,了解新课改动态及课堂教学走向,要求教师互相交流。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教研服务教学的有机结合。 2、倡导教师自学理论。课程改革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弄清这些理论背景有助于教师理解课改,从而增强改进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欲望。从教师角度讲,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校长应鼓励教师每人坚持写学习摘记,每学期需交一篇以上专业论文,每月需交一篇自学心得,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3、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自我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反省,其目的在于修整教学行为,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因此,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有力措施,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质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艺。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以校为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1)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2)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3)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四、拓展校本教研的途径 1、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孤军作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学校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盘活教师的集体智慧,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校本教研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要立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校本教研的生命在于课堂,活力在于课堂,关键也在于课堂。校本教研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剖析教学案例,促进反思与提高;其实效最终也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忌搞形式主义;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大学,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从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层次、理论层次三方面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它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其在组织形式和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机性。校本教研使教研组的活动由被动到主动,由他觉到自觉,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作用。如可以以教研组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比武,学生竞赛等活动。 3、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研究。通过精心设计课题、注重过程研究、加强反思研究。学校要求年轻教师人人有课题,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实验。在教研组活动时就以教科研为载体,用课题带动课改,就可以围绕相应的课题进行教研。这为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质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❸ 初中教师主题研修实践后的反思总结怎么写
本学期,我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现总结如下:
一、不断加强学习,夯实业务能力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1.自主学习: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我进行了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
2、勤思考,多动笔
每天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常规与教学科研一起发展,往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
1、观摩研讨:以语文、数学组为单位,定期参加教学观摩并上好公开课。同时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思”等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能力,一学年开设1堂研究课。本学期上了一节关于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市级公开课《从现在开始》,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2、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其他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学期我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研修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❹ 通过园本培训后个人的反思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校本培训个人反思
。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范文
《校本培训个人反思》(http://www.unjs.com)。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总之,如果一个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没有教学的反思也就不可能使当前的新课改工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❺ 学员选择自己在校本研修中由于同伴互助反思自身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 2.学员将此案例撰写
1、选择充满困惑、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实专际价值教育属事件。
2、把大量真实、具体的教育事件材料作为课例研究的基础。选取的材料要有利于归纳到一个主题,并能促进自已的内省反思。
3、描述研究的背景,本课例研究的意义,焦点人物或事件,相关文献研究的结论(提供部分现成的概念和规律)。 4、用叙述方式提供事件的资料,对事件的关键环节要有详细描述,并适当赋于标题以示关键(这是研究者的概括和发现)。在事件描述时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证明研究者的诠释,同时也有利于读者的自我判断。
5、结论中要有教学效果的描述,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反思及结果的启示。
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❻ 1.校本研修的途径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实施校本研修
1.校本研修的途径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基本途径是:
(1)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转换角色,就在学校接受全面的研修。
(2)因校制宜地制定校本研修的方案、计划,建立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常规性的全员研训模式和非全员性个别化的研训模式。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实施校本研修。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促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1)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发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一节课之后,与同组的老师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参与远程研修活动,认真聆听专家的指导,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进行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